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见他问了,朱元璋含而不露地微笑着道,
“味道依然没变,还是那么的香醇,皇太孙看呢?”
“哦?”
朱允炆愣了愣、才道,
“是啊,四叔的茶烹的确实很香,而且孙儿还觉出有种很熟悉的味道。”
“是么,大概是因为我的茶艺是和大哥学的缘故吧。”
虽然这是一句实话,可重要的是被朱棣运用的恰到好处,让朱元璋和朱允炆这祖孙二人听起来、都感觉到十分的受用。
朱元璋之所以让朱棣进宫来,就是因为发现这位皇太孙对他的这些叔叔们的印象几乎都是比较淡薄,却唯独对这位四叔燕王的反应比较敏感。当然,朱元璋他并不知道、已故的太子朱标曾经隆重地将自己的儿子介绍并托付给四弟朱棣,因此才会令这个孩子如此的关注四叔,只是在猜想是不是因为听宫里有关燕王太多的传言、才会对四叔如此的好奇,那么,不如就让他二人好好地相处一段时间,相互的熟悉起来。
亲情是很重要的纽带——
这是朱元璋的想法。至交好友最终没有几个是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亲人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他希望自己的长孙与最出众的儿子之间、会建立起那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相互信任、相互帮扶的关系。
所以当听到朱棣提到了朱标,顿时让朱元璋这位老人的心头一暖,觉得直到现在自己的四儿子、还是如此的怀念他的兄长,果然他还是很念亲情的。
而朱允炆更是被这句话说得暖意融融,心几乎都要化掉了,连四叔在提到自己父亲时的眼神、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温暖慈爱,这个十几岁的孩子要不是碍着所处的身份及环境,恐怕都会一头扑到四叔的怀里去了,刚才感受到的那股冰冷、也随之烟消云散。
“那么,以后我们三个人喝的茶、就交给你来烹制,如何呢?”
朱元璋目光中带着笑意看着他。
朱棣很乖地躬身施了一礼、道,
“儿臣当然乐意,就交给儿臣吧。”
在御书房中看了一下午的书,朱棣觉得从来没这么累、这么闷过。可算是熬到自由的时刻了,朱元璋吩咐内侍为他就近安排了住处,准许他去休息。
而此时、郑和也从徐府赶了回来,见了他一脸疲惫的样子,不禁忍俊不住地笑道,
“怎么样、读书是不是很累啊?”
“关键是太闷了,没有我喜欢看的书。”
朱棣瞧了他一眼、也笑了笑,
“对了,你回徐府有没有对他们好好的说,靖儿没有胡闹吧?”
“徐四公子那里只是一说便可以了,而靖儿少爷么,”
郑和说到这里顿了顿,
“他倒是没有胡闹,只不过、表现得有些太听话了,我反倒开始担心那孩子是不是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了。”
“那还真说不准,”
朱棣也开始担心起来了,
“他没有再问你什么吗?”
“他只问过我、为什么‘皇上爷爷’要把四叔留在宫里。”
郑和笑道。
朱棣连忙追问,
“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我说,皇上是四爷的父亲啊,父亲留儿子在家里住一段时间、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啊。”
郑和回答道。
朱棣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道,
“然后呢?”
“然后他有些抱怨地说什么、‘可皇上爷爷的家也太大了’,”
说到这里,郑和忍不住又想笑,
“我就告诉他、千万不要惹事,不然担责任的可是四爷您。”
“嗯、嗯,不错,”
朱棣点着头笑了笑、道,
“那孩子很聪明,应该能够明白轻重的。”
主从二人边说着话、边来到安排下的住处。
自从离京就藩以来,已经有十多年没在宫中居住了,总觉得不是那么的太习惯,好在身边有郑和侍候着。
晚饭时,有四名小太监抬着食盒送来了晚膳。郑和同他们一起将桌子放好、又将送来的饭菜一样一样地摆在面前,朱棣招呼着他一起吃,郑和便坐在下首和他一同吃着。
四名小太监侍立在一旁、看着他主从二人,均是一脸的新奇。
朱棣看着他们的样子有些好笑、便问道,
“你们都进宫几年了?”
“回殿下,我们四个是同时进宫的,已经三年了。”
一个胆子大些的小太监回答着。
朱棣又看了看他们、见他们都不过才十六、七岁的样子,不禁心中有些怜惜地又问道,
“平时干活儿很累吧?”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泾渭分明
() “嗯、是……”
一个看起来年纪相对小一些的太监、很自然地点了点头,却立即被那个胆子大些的拉了一把,连忙红着脸改口道,
“不累、不累……”
朱棣忍不住笑了,便也不再同他们讲话,而是加快了吃饭的速度。而郑和本来吃的就不多,很快就先吃好了,等他也吃过后,几名小太监将食盒收拾好,提出了房门、交给等在外面的什么人,而他们自己却又返了回来、继续侍立在一旁。
朱棣看着觉得奇怪,便问道,
“你们怎么不回去,还留在这里做什么?”
“回殿下,是皇上吩咐的、让抽调我们几个来服侍您的。”
依然是那个为首的、胆子大些的小太监回答道。
朱棣轻轻摆了摆手道,
“本王这里有人服侍,不需要你们,你们都回去吧。”
“殿下、我们……”
四个小太监顿时慌了,互相看着、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郑和见状立刻明白了,毕竟他自身也是个内侍,知道这其中缘由——
如果这四个孩子就这样被退了回去,少不了挨顿责骂尚且不说、接下来只能分配干最脏最累的活儿去了。
想了想、郑和还是轻声提醒了一下,
“四爷……”
“哦……”
朱棣见了他的眼色、立刻也明白了些什么,便又改了口道,
“也好,你们几个就留下来吧。”
“谢殿下!”
四个小太监高兴得几乎要跳了起来,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给他磕头。
朱棣又看了看他们道,
“但是有个条件,本王不喜欢吵闹,没叫你们的时候就不要过来,你们每天也要等本王离开后、再进来打扫,平时就呆在你们自己住的地方休息、玩玩都可以,只要是别吵到本王就行。”
“啊?”
没想到、他们的工作竟然会如此的清闲,四个小太监更是大喜过望,再次连连地磕头,
“奴才们明白,奴才们知道了。”
“好了,起来吧,”
朱棣摆了摆手、道,
“现在就没有你们什么事儿了,去旁边那屋休息去吧。”
“是。”
四个小太监又磕了个头,开开心心地走了。
房间里又只剩下他们主从二人了,郑和服侍着他休息,等朱棣躺在床上后,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道,
“哦、对了,三保,春秋这本书你有没有读过?”
“有啊,”
郑和边将他的外衣整理好、靴子摆放端正,边回答道,
“四爷为什么要问起这个呢?”
“我在父皇的御书房里正在读这本书,”
朱棣闭着眼睛道,
“不过实在是安不下心来仔细地读,可父皇还让我读完后、对他谈谈有什么想法。”
“原来是这样,”
郑和笑了笑道,
“那春秋本是五经之一,是孔夫子所编撰的,四爷趁着现在有时间、能看一看倒也不错。”
“诶,既然三保你读过,不妨说给我听听怎么样?”
朱棣的眼睛又睁开了、道,
“等你说过之后、我再去看,也许就能看的进去了。”
“也好,反正我们现在又没什么事情可做,三保就说给四爷听好了。”
郑和点了点头道。
朱棣一直都知道,郑和不仅武功好、而且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是回族、却通晓汉族文化,还不会因读书而变得愚腐,总是能从书中去寻找有用的知识。却没想到、他讲起书来也是妙趣横生,将一部笔法简洁的春秋、说得十分生动,其间还连带着将另外相关的三传也讲了讲。
就这样、晚上听郑和给他讲,白天在御书房自己去看,一段时间后、朱棣竟然也可以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那些书了。
这天、朱元璋去上早朝了,却没有让他们任何人陪伴,留二人在御书房中。
看了一会儿书,朱允炆抬头朝坐在桌对面的朱棣望了望,仿佛想要说什么、可却没能说出来,便又低下头看书。过了片刻再次抬起头、之后再次低了下去,这样反复的几次。
朱棣却已经察觉了,只是故做不知,依然盯着手中的书。
终于、在第五次抬起头后,朱允炆轻轻地叫了一声,
“四叔……”
“嗯?”
朱棣一脸诧异地抬起头,
“皇太孙有何吩咐?”
“我……”
本来充满期待能和四叔轻松地聊聊天儿的心情,顿时被对方恭敬的语气硬生生地给压了回去,朱允炆只好迟疑地道,
“我想让您教侄儿烹茶……”
“哦?”
朱棣的表情变得有些不解地问道,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因为侄儿也想能为皇爷爷和四叔沏上一壶自己亲手烹的茶。”
朱允炆的声音还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可朱棣的语气却恭敬中透着绝决,
“如果是为了这个就没有必要和我来学了,宫中烹茶的好手肯定为数不少,皇太孙和他们学岂不是更好?若只是为了父皇和臣来沏茶么,父皇不是已经说了、这段时间内都由臣来负责么?至于我,更是不敢劳皇太孙亲手来沏茶了。”
可我们还是叔侄呢,我只想要一段叔侄之间正常生活中的日子——
朱允炆在心中将这句话念了不知有多少遍,可终于还是藏在了心里、没能说出口。
其实、朱棣对侄儿的意图自己也是有些察觉,可自从明白了无论如何他现在都是皇太孙、未来的新君,心中难免就会有种逆向心理,本能地将其与自己隔离,不想与他有任何的接近。所谓泾渭分明,更何况还有父皇在旁边的“监督”,因此绝不能做出任何有悖于君臣关系的事情来,所以才不留余地地回绝了侄儿的要求。
然而、朱允炆却依然没有就此放弃,每天都在观察着四叔的一举一动,看着他和那名贴身内侍谈笑风生,甚至同几名服侍他的小太监都能开开玩笑,可为什么唯独就不能对自己“随意”一些呢?难道有了“君臣”、就不能再有“叔侄”了么……
就这样、带着无法理解的疲惫心情,这个少年人回到了自己的东宫。
自从被立为皇太孙、并承担起照顾皇爷爷的责任后,朱允炆基本上就住在乾清宫,很少回到这里。
昏昏沉沉地来到宫门前,见一人正站在那里,尚没回过神儿来辨认对方为谁时,那人已几步来到了近前、施礼道,
“殿下,您回来了?”
………………………………
第三百三十章 犯上之举
“你是……”
朱允炆如在梦中神游般地望着对方,愣了好一阵子才意识到、站在面前的人是自己的伴读、太常寺卿黄子澄,便叹息般地道,
“我当是何人,原来是黄大人。”
“殿下这是怎么了?难道是有什么心事么?”
从见他朝这边走过来时、黄子澄就能够看出皇太孙失魂落魄的样子,便问道。
朱允炆看了他一眼、想都没想地便脱口而出,
“是啊,我在想四叔的事情。”
“那还真是巧了,臣也正在想有关他的事。”
黄子澄微微一笑、回答道。
且说这黄子澄、自从在殿试中了第三名,便一直在做太子伴读,在前太子朱标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常在宫中行走,更是朱允炆为数不多的从小就比较熟悉的大臣之一,说起来关系也比较密切。
“听说陛下将燕王诏到宫里来了、是么?”
黄子澄说话倒是很直接,毫不隐晦地问出自己的关切。
朱允炆点了点头,
“是啊,一点儿都没错。”
“可是、陛下诏他来是为了什么呢?”
黄子澄对朱棣是相当地感兴趣。
朱允炆并没因他的兴致而提起精神,顺嘴说道,
“让四叔来、是为了让他和我一块儿读书。”
“读书?!”
果然、朱元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