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允炆并没因他的兴致而提起精神,顺嘴说道,
“让四叔来、是为了让他和我一块儿读书。”
“读书?!”
果然、朱元璋此举是很能够让所有人都会感到意外的,连黄子澄也不例外,却见他的脸上顿时现出不可思议的表情道,
“陛下让燕王进宫、是来陪殿下读书?”
“哦、是啊,”
朱允炆听他这诧异的口气、又想到刚才对方以“他”来称呼四叔,不禁略带些讽刺地笑了笑道,
“不过黄大人你也不必紧张,四叔他绝对不会取代你做东宫伴读的,这个位置始终都会是你的。”
“臣倒不是担心这个,”
黄子澄也听出他的口气、苦笑了一下、瞧着他道,
“臣只是想不明白陛下这么做的用意。”
“皇爷爷的用意?”
朱允炆抬头认真地看了看他,
“无论皇爷爷有什么用意,四叔始终还是我的四叔。”
“只是、燕王殿下并非池中之物,殿下您不能一点儿防备都没有,该有的行为还是要有的。”
面对单纯的皇太孙、黄子澄语重心长地道。
朱允炆听了一愣、审视地打量了他一下,
“莫非、黄大人你已经有所行动了?”
“臣只是做了该做的。”
黄子澄面不改色地道。
朱允炆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又叹了口气,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我不想伤害四叔,其他人且先不说、唯独不希望他有什么事,所以你也不能这么做,毕竟……”
毕竟是先父曾经让我和他之间、彼此互相照顾——
这句话、朱允炆并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相信四叔也一定会记得这件事,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就足够了……
而朱棣此时已经能够“既来之、则安之”,安心地住在宫中,每天除了在御书房中看看书,偶尔和朱允炆一起陪父皇上朝,再就是闲时和郑和聊聊看过的书,以及一些其它的,实在是闷了还可以逗逗前来服侍的几个小太监。
不知是为什么,派来服侍他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可朱棣却能对所有下人一视同仁,几天的时间就能同小太监们打成一片,更何况他本身又没有什么皇子藩王的架子,基本上让他们干的活儿也很少。最终导致“能来服侍燕王殿下”都成为了那些下级小太监们所奢望的一件事,而且燕王的仁慈名声、在后宫中传的也是越来越广。
这天一早,朱棣同郑和打了个招呼、准备去御书房做新的一天的功课。由于在吃早饭时、刚刚听了一个小太监讲了个家乡流传着的笑话,内心的喜感还没有褪去。
正往前走着,见朱允炆正从东宫方向走来。因为自己的位置靠后,并没有被对方发现,而朱棣步履轻快、快到御书房前时已经追到了他的身后。
此时的朱允炆微微低着头、依旧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身边也没带个随从、形单影只地缓缓而行。
本来心情很愉悦的朱棣、见了侄儿的这副样子心中有些好笑,况且他还依然沉浸在刚刚的玩笑之中,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便从后走上前、轻轻地拍了朱允炆的后背一下、道,
“哎,你怎么会落得这步田地?”
然而、就在这一刻,御书房的门大大地打开了,朱元璋正皱着眉头、目光严峻地投向了他二人。
三代人、此时是三种心情——
朱棣的心中猛然醒悟般地一沉,心道、自己怎么会如此不小心到忘乎所以的地步,本来一直遵循着大师“步步谨慎”的告诫,却竟然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来。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父皇正狠狠地瞪着他。
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刚才那一场面,朱元璋当然很生气,原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朱棣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至少能老老实实地看书、规规矩矩地守礼。可刚才这一行为完全就是在犯上,无论面前的是不是他的侄儿,可首先对方是君、而他是臣,臣怎么能对君做出这样的轻狂举动,立时大怒道,
“朱棣,你在做什么?!”
这还是第一次听父皇以名字来称呼自己,父子之间一向都是以“棣儿”相称,在其他外人的面前也是称呼“燕王”。听了这句话,朱棣早已紧张得不能自持,随即便双膝跪倒在地、向上磕头,
“请父皇恕罪!”
可与他们父子正相反,朱允炆此时倒沉浸在惊喜之中,因为在这前一刻、他还在想,怎么才能让四叔象对待其他人那样、亲切地对待自己呢?所以才赶走了想要陪在身边的内侍们,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走一段路,而就在这时,有人对他做出如此随意的行为,吃惊地回过头时,意外地发现对方竟然是满脑子里都在想着的四叔。
惊喜刚刚从心头升起,却立刻被皇爷爷的训斥给瞬间打断,看着跪在身边的四叔,朱允炆慌了,他怕自己终于等来的这一刻、再次被斩断,连忙也挨着朱棣跪了下来、道,
“皇爷爷,求您不要怪罪四叔,事实上、刚才是孙儿在和他开玩笑,所以四叔才会有此举。”
“是这样么?”
朱元璋这一句是在向着朱棣发问的。百;镀;一;下;“;燕风啸金陵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
第三百三十一章 微妙关系
() 朱棣的心依然在狂跳不止,虽然听上去父皇的口气好象似缓和了些,可谁知道随之而来的是雷霆万钧、还是和风细雨,只好不置可否地再次磕了个头道,
“都是儿臣不好,儿臣失仪了,万望父皇恕罪。”
“好吧,你知道就好,”
见四儿子的脸色都有些发青了,知道他是真的害怕了,朱元璋暗道:还好,至少他没有顺水推舟地将责任都推给允炆,也算是敢于承担的大丈夫所为。心情便真的放得松驰下来、道,
“记住,以后不许再这样!”
“是、儿臣知道了。”
朱棣小心翼翼地回答着。
朱元璋又瞧了瞧跪在面前的一个儿子、一个孙子,道,
“你们两个都起来吧,跟朕进来!”
“是。”
叔侄二人一同站起身,跟在他身后走进了御书房。
躲在远处的内侍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看到皇太孙和燕王殿下好象是被皇上斥责了,又不敢乱说、都各做各的事去了。
好在、这起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下去,朱元璋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情,而且过了段时间还给他们放了几天的假。
心中一直在惦记着寄居在徐府中的柴靖南,所以得空可以出宫了,朱棣便急忙带着郑和来到了魏国公府。
见他来了,徐辉祖便起身行礼、道,
“殿下,您这是从宫中回来了么?”
“哪里呀,”
朱棣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道,
“是父皇放了我几天假,可以随意走动一下,这才赶了回来。”
“是这样啊。”
徐辉祖依然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仿佛在他这里根本就没有“情绪”这个词,所以朱棣对他虽然尊敬,却也不由自主地会保持着一些距离。
在前厅落了座,精神也随之略略放松一些,朱棣才问道,
“辉祖兄,我带来的那个小护卫没有给府上填麻烦吧?”
“那孩子么?”
徐辉祖轻轻一笑,
“还真的是成长起来了呢,武功高强、身手了得,这些日子里、增寿一有时间就和那孩子切磋武艺,对他倒也是个促进。”
“没惹什么事就好,”
朱棣终于可以长长地松了口气,
“靖儿实在是太顽皮,担心他不听话呢。那么、我到后面去看看他。”
“好,殿下请便。”
徐辉祖点了点头。
朱棣带着郑和一直朝着徐增寿的院子而来,离着还有段距离、便能听见兵刃碰撞的声音,进了院子一看,果然见那二人正在交手。
可说是在交手,实际上用“教学”这个词来形容倒更加恰当一些,只见徐增寿正双手捧刀、力地展开进攻,而柴靖南单手执剑、轻松地将对方的攻势一一化解掉,两个人相处的却是意外的好。
“四叔!”
柴靖南一眼瞥见朱棣二人,便挽了个剑花、将徐增寿刚刚劈过来的一刀给领向另一个方向,自己还剑入鞘、跑了过来。
差点儿被闪了个跟头的徐增寿竭力地站稳了脚步、回过头来也很开心地道,
“大姐夫,你终于肯回来啦!”
见两个人都跑到自己的面前,朱棣笑了笑、问道,
“增寿,靖儿有没有给你们添麻烦?”
“麻烦倒是没有,”
徐增寿瞧了柴靖南一眼道,
“就是有时候会跑没影儿了,找都找不到。”
“靖儿?这是真的么?”
朱棣看着柴靖南问道。
柴靖南有些委屈、不高兴地道,
“谁让四叔你也不回来看看,靖儿是来保护您的,又不是来别人家里做客的,当然会去找你啦。”
“找我?”
朱棣更吃惊了,
“喂、靖儿,你去哪儿找我了?该不会是……”
“是啊,我去皇上爷爷家找你了,”
柴靖南很无辜地道,
“可那里房子太多、墙又太高,根本不知道去哪里能见到四叔你,而且跳来跳去的也很累,去了几次就不去了。”
“靖儿……”
朱棣真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道,
“你还真的敢去皇宫大内啊,那里可不是好玩儿的地方,羽林卫、锦衣卫遍布,要真的被发现了、擅闯禁宫可是杀头之罪!”
“哦,我知道了,”
柴靖南点了点头、又笑道,
“走了几趟后,靖儿也看到高墙里守卫的还是很严的,想想四叔在那里面应该很安,所以就放心了,不会再去了。”
“这样是最好的,”
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道,
“四叔最近要陪父皇多呆一段时间,不能常回来看你了,靖儿你可以到各处玩玩儿,就是不要惹事。”
“靖儿知道。”
柴靖南很干脆地回答道。
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又嘱咐了一回,心里多少还是踏实了些。朱棣又抽空向徐辉祖询问了一下有关北方战势的情况,得知近些时候、那里还比较平静,才能安心地休息了几天,当再次回到宫中时,立刻又进入了君臣分明的状态中,同时也就更加的小心谨慎。
经过上一次的“犯上事件”,这叔侄二人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从朱棣这边来看,多了几分的失望与不平,因为心中本来还抱着“父皇也许有着别的考量”这一可能,觉得只要自己将才能与优点完展示出来,让老人家知道他的四儿子有着成为新君的资格,就会重新考虑合格的储君人选。可现在看来父皇就是为了维护这位皇太孙、来束缚自己,才将他诏进宫来进行管教的。
而朱允炆却从中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启示,首先是他好象明白了四叔为什么从来都不对自己举止“随意”,总是冰冷的恭敬着,那是因为有皇爷爷在场,如果是在私下里、四叔也会象和别人一样、同自己开开玩笑的。而另外还有一件事触动了他的心底,就是在看到被皇爷爷斥责时、四叔那惊慌失措的样子,自己还是头一次见到那样的四叔,平日里总是从容中透着潇洒、自信中透着温和的他,却在当时表现得象个无助的、被吓坏了的孩子。
如果不能得到他的温暖,那么能够得到他的臣服、这倒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忽然间,在朱允炆的脑海中、闪现过这样的一个念头,而此时,他才开始感觉到,做为储君得到的不仅仅是压力、更是一种权力与动力,也不禁对登上皇帝这个位置产生了真正的憧憬……
………………………………
第三百三十二章 佳节前夕
()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时令已至秋。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朝中又发生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不知道是别有用意、还是偶发奇想,朱元璋忽然诏令诸位皇子藩王入京共庆中秋佳节。
一时间,除了晋王、庆王、肃王卫戍西北,以及在东北的辽王、宁王外,其他诸位皇子均要回到京中。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特地让人赶到北平府、将燕王府的徐王妃及其三子也接到京中与朱棣相见。
燕王的家眷来到京城、很自然地会住到了魏国公府上,如此一来、徐王妃也算是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