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风啸金陵-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在化险为夷的那一刻,周围上来的这些叔叔们所担心的、无一例外地都是四叔,竟没有一个来问询一下自己的状况,难道他们是真的对这位侄儿毫不关心么?

    除了四叔、看起来当时的他是真的很担心自己,可是却有那么多的人都聚集在他的身边,相对的、做为皇太孙的自己显得是多么的孤单。

    “四叔,”

    朱允炆轻轻地叫了一声、道,

    “允炆敬您这杯酒、不是以皇太孙的身份,而是以侄儿的身份。”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叔侄参商

    ()    “好啊,”

    朱棣却没有细想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笑了笑道,

    “本来这也是父皇为我们准备的家宴,你我一同满饮此杯吧。”

    真想再听你叫我一声“允炆”——

    心中这样想着,却没能听到对方这样的回应,朱允炆只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后退了一步。

    就在他刚刚退后,齐王朱榑端着酒杯、几乎是扑到了朱棣的这张桌前,

    “四哥,七弟我要和你干了这杯!”

    “好、好,”

    朱棣只得连连点着头、道,

    “不过、你就不能慢点儿喝么?当心喝醉了、一会儿就不能赏月了。”

    “我的酒量大着呢,不会醉的。”

    边说着,朱榑边将自己的杯碰在了朱棣手中的杯上。

    看着他们无拘无束的样子,朱允炆转过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目光却无法从这些叔叔们的身上离开。

    他们真的没把我放在眼里吧,即使自己已经是储君,可在叔叔们的眼中、自己始终不过就是个孩子而已——

    朱允炆的胸中有些发闷,却又不能发泄出来。

    终于、时辰差不多了,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中,朱元璋带着大家一同走出宫门、来欣赏这如水般的月夜,朱允炆和朱棣很自然地一左一右伴随在身边。

    早已有太监内侍放好桌椅长案,上面摆放着各式的月饼点心、水果甜瓜等食物,大家边吃边聊着。

    朱允炆时不时地会将目光投向坐在皇爷爷另一侧的朱棣这边,只是奇怪的很,明明他二人离的很近,感觉上却是越来越远……

    中秋节过后,朱元璋择日将诸皇子招集到奉天殿,将自己亲自主持重新编撰修订的《皇明祖训》向大家宣读,之后让他们每个人拿到一本、并告诉这些儿子们回去好好的读读。之后其他诸皇子均陆续地回到了各自的封地,而燕王府这一家子人、却是在京城中一直呆到过完了年。

    转过年来,朱元璋将朱棣单独叫到了御书房中。

    向父皇请了安、磕了头,朱棣起身侍立在一旁,朱元璋瞧了瞧他那毕恭毕敬的样子,轻笑了一声、指了指离他最近的那把椅子道,

    “坐下吧。”

    “谢父皇。”

    规规矩矩地坐了下来,朱棣在心中猜测着父皇叫自己来的用意。

    朱元璋又看了他一眼,问道,

    “你觉得允炆这孩子怎么样?”

    是“允炆”、而不是“皇太孙”么——

    这种称谓的微妙变化、令朱棣心中不禁一动,可实在又猜不透父皇在想些什么,不禁有些踌躇。

    正在这拿不定注意之时,却听朱元璋又说话了,

    “棣儿,现在你我只是父子之间的谈话,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好了。”

    话虽如此,但朱棣深知、在父皇面前绝对不能乱说,便思考着、小心翼翼地道,

    “皇太孙是位宽厚的君子,而且善良仁孝,是皇室中的表率。”

    “是啊,”

    朱元璋表情上倒没什么变化,只是轻哼了一声道,

    “只是他毕竟年幼,有时难免会对朝中事情有所误判,另外、正因他的忠厚仁义,才会有轻信他人的可能,你身为叔父、必要的时候要加以提醒扶助。明白了么?”

    “儿臣明白了。”

    朱棣连忙点了点头答应着。

    朱元璋又瞧了他一会儿道,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看得出允炆对你还是很尊敬、也很看重的,将来我大明的天下就要靠你二人来守护了。过几天、你们家就可以回北平府了,听说北方那边又有些骚动,到时候可能还得你去平定。”

    “儿臣定当竭尽力。”

    并没有听到自己想听到的信息,朱棣难免有些失落,可还是谨慎地回答道。

    又停了停,朱元璋忽然挥了挥手,

    “好了,你回去休息吧,哪天启程回去自己定,到时候也不必特地来辞行,北方边境有你镇守,为父也就放心多了。”

    “那么、儿臣告退,”

    跪倒在地、连着三叩首后,朱棣又道,

    “望父皇保重龙体,儿臣期待着还能再次聆听你的教诲。”

    “嗯、好。”

    轻轻地应了一声、朱元璋只是看着他便不再做声。

    从乾清宫出来,朱棣便带着郑和快步地离开。当二人的身影渐渐地远去时,朱允炆从旁边转了出来。

    其实他已经听说、四叔今天就会离宫回去了,本也想和对方告个别,终于却还是没有现身。因为他此时也意识到,只要自己还是皇太孙、四叔还是燕王,终究不会得到对方的温暖,既然如此、所能得到的就只有他的臣服了……

    缓缓地走回到了东宫,想自己以后又是一个人陪在皇上身边,那种孤单感便再次涌上心头,年轻的朱允炆忍不住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殿下、您这是怎么了?”

    身后传来一句关切的询问。

    听声音便知是自己的伴读黄子澄,朱允炆回过头、很认真地问了一句,

    “黄卿,你说做皇帝真的那么重要么?”

    “殿下何出此言?”

    黄子澄被这没来由的一句给问懵了,心道、当皇帝还不重要、那什么才是重要的啊?知不知道为了让你成为皇储、我费了多大的力气么?边想着边问,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莫非是有什么人惹殿下不快了?”

    “那倒没有,”

    朱允炆再次叹了口气,

    “孤只是觉得,虽然身有储君之名,却得不到储君之实,这样的地位真的令人很无奈。”

    “殿下?”

    黄子澄很敏感地捕捉到了,在这位年轻的皇太孙的心里面、已存在了很深的担忧与戒心,同时也联想到了听人说起的、燕王就要回到封地这件事,便试探着问,

    “莫非是殿下感觉到有什么危机不成?还是有什么人对殿下有所不敬?”

    “不瞒黄卿,”

    朱允炆苦笑了一下道,

    “孤所说的正是那些藩王,他们都是孤的叔父,而且各自拥兵权重,如果这些人并不将我这位皇太孙放在眼里,将来即使登上帝位、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尊敬与臣服,那时又当如何?”

    “是啊,尤其是燕王,”

    见他和自己说了心里话,黄子澄索性也将自己心中所想讲了出来,

    “燕王最为权重,而且还很会笼络人心,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他了。”

    “你……”

    朱允炆听他竟然指名点到了四叔,不禁愣了愣、才又道,

    “四叔么、他和其他叔叔们不同……”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心灰意冷

    ()    “啊?”

    黄子澄心道:这位燕王才是你最大的威胁、不是么,难道是这段时间的相处,让皇太孙对他的心软了?

    “臣不懂殿下的意思,燕王和其他的藩王有何不同?”

    “四叔他、他还是很关心我的,”

    朱允炆只好这么解释道,

    “如果不是因为皇太孙这个身份,他一定会很好地照顾我的。”

    “正因为如此、殿下才更要登上皇位不是么?”

    皇太孙这是在说什么傻话啊,黄子澄真的有些急了,

    “没有帝位又何来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更谈不上关心了,只有殿下做为君主、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啊。”

    “你说的倒确实有道理,”

    朱允炆想了又想、点头道,

    “如果叔叔们不肯臣服,即可以削藩,只是他们都拥有重兵,如果生变、又当如何呢?”

    “诸王哪里有什么重兵,”

    黄子澄冷笑一声道,

    “他们真正能够支配的、不过只有护卫府兵,只够守卫王府安的,倘若生乱、还有六师来压制他们,他们岂能抵挡得住?汉朝时七国那么大的声势,不还是被灭掉了么?”

    “黄先生说的对啊,”

    听了这番话,朱允炆的心中立刻燃起了希望,连对他的称呼都改为了“先生”,道,

    “只是对四叔,我还是不想伤害到他……”

    “那么殿下,对于燕王、您的期望又是什么呢?”

    黄子澄虽然还是难以理解这位皇太孙的态度,可还是耐着性子问道。

    朱允炆想了想,

    “我只希望他能够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我。”

    “臣懂了。”

    说是懂了,可黄子澄始终无法弄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

    且说朱棣从宫中出来后,直接回到了徐府。

    此时他的心情也是同样的郁闷,这么长时间以来做出如此多的努力、可到头来还是在北方镇守,看起来、如道衍所说的那种可能已是希望渺茫了,这京城实在是不想再呆下去。

    带着这样的不快进了府门,正好撞见了徐增寿带着他的三个儿子朝外面走,

    “大姐夫,您回来啦?”

    “回来了,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啊?”

    朱棣看了看他们问道。

    还不等徐增寿回答,他的次子朱高煦抢着道,

    “父王,小舅舅要带我们去骑马!”

    “哦,”

    朱棣想了想,也好,自己象他们这么大时正在中都凤阳历练呢,便道,

    “去吧,听小舅舅的话,注意着点儿安。”

    “知道了!”

    三个孩子欢呼雀跃着、跟着徐增寿走了。

    朱棣回过头来、看了看郑和,

    “三保,你回我的住处、打典好行装,我们明天就先回北平去。”

    “是,要转告王妃么?”

    郑和问道。

    朱棣略一思忖、道,

    “让她们母子过几天再动身也可以,你和靖儿跟着我先行赶回去。”

    “明白了。”

    郑和转身到后边为他收拾东西去了。

    次日,朱棣同郑和、柴靖南三人先行和徐辉祖、徐增寿告了别,一路快马轻骑往北平赶去。他想快点儿将心中的郁闷和道衍好好的倾诉出来,也想将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讲给大师听,更想知道今后该如何地应付。

    就这样心急如焚地赶回了北平、自己的燕王府中,略略地掸了掸风尘,稍稍地休息了一会儿,还不等他去找道衍,这和尚竟然自己来了。

    “四爷您终于回来了,老衲以为你被留在京中回不来了呢。”

    “如果真能一直留在京城,那岂不是件好事么。”

    朱棣有些没好气地道,

    “被父皇管教了这么长的时间,结果还不是被赶回这北方边境来了。”

    “这里是四爷你的地盘,当然是要回来的。”

    道衍微微地笑了笑道,

    “不知四爷此番进京、可有何收获么?”

    “有啊,”

    朱棣回过头,对在身边服侍的郑和道,

    “三保,将父皇给的那本皇明祖训拿过来。”

    郑和应了一声、转身离去,片刻便将书取来、双手捧上,

    “四爷,给您。”

    朱棣接过来放在道衍面前道,

    “父皇将这篇祖训又重新修订了一下,给了我们兄弟每人一本、还让我们好好的读读。”

    “哦?是么,这个老衲还真的要好好地拜读一下。”

    说着,道衍还真的捧在了手中、认真地看了起来。

    见他这副样子,朱棣又好气、又好笑,道,

    “大师,想看书的话还有很多时间,可现在我该怎么办?我也象你所说的那样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可根本没看到大师所说的那种可能性。”

    “四爷且莫要心急,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如果时机未到、也不可强求。”

    道衍将那颗光头从书中抬了起来、看着他不紧不慢地说道。

    朱棣真是气不得、也笑不得了,只好道,

    “也罢,我权且在这里当好我的边境塞王即可。”

    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什么、问道,

    “华山的那三位大侠怎么样?还没回来么?”

    “还没有,”

    道衍点了点头、道,

    “听祝五侠传回的消息说,是天山派掌门东方欲晓要亲自来到中原、查问他的弟子的下落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