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来京的路上被拦挡回去,自然会心中不快,所以才挑头儿搞了这次行动,还有周王、齐王,他们本不是塞王,竟然也参与进去,跟在燕王身后紧随着。殿下,您绝不能不防!”
“我知道了,”
朱允炆点了点头,却又无奈地道,
“不过他们闹也闹过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总不能派人去把叔叔们都给抓起来吧。”
“眼下自然是不能的,”
齐泰冷冷地道,
“但也不能由着诸王这样肆意妄为。殿下您应该再次传诏给他们,不得再有擅离封地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然的话,以抗旨论处。”
“好吧,就依着齐卿说的办,那么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说完,朱允炆转身向寝宫走去。
………………………………
第三百七十章 火上浇油
() 齐泰方才的这番话,无疑就是火上浇油一般,使得朱允炆对叔叔们的猜忌就更加的深了。还有对四叔燕王朱棣的那种即想亲近、却又怀着戒心,甚至还有些嫉妒的奇怪又矛盾的心情,让他的内心越发地难受。
就在听说被拦在江边的他、曾经对着京城伤心痛哭之时,那一刻、朱允炆也颇为伤感,甚至有些心疼,想还不如让他入京来。可接下来又得知四叔以武力示人,顿时又恢复了原有的不快加不满。
为什么四叔他总是能够让所有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而即使已成为皇储的自己、却无法做得到?好啊,既然从亲情方面得不到他们的关心与重视,那就让我以手中的皇权来取得好了!
自此,削藩这个念头便已经刻骨铭心地印在了朱允炆这位年轻皇储的脑海之中……
而在两千多里外的北平府,朱棣也是同样的心烦。
联合操演结束后,和兄弟们分了手回到王府,反倒觉得内心更加的空空荡荡的,好想到沙场上痛痛快快地撕杀一阵才好。带着这种心情,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庆寿寺。
道衍竟然还在捧着那本《皇明祖训》,而且还亲手抄了一份,朱棣看得觉得好笑道,
“大师若想要一本,我可以让人替您抄,何必由您亲手来写呢。”
“自己动手抄可以加深印象,”
道衍放下笔、笑道,
“老衲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比从前,只有这样的动动笔、才能有助于将内容记下来,”
“哦,是这样啊,”
朱棣点了点头,又突发奇想地道,
“既然如此,不如本王和大师一起写如何呢?”
“四爷你就不必了,”
道衍抬头看了看他,
“如果想研究的话,有老衲为您细读就行了,而四爷你有你该做的事呐。”
“大师指的是什么呢?”
朱棣正想来问问他、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听对方这么说、连忙追问道。
道衍摆出一副“还要用我来说么”的表情道,
“当然是去练你的兵去了,而且还得抓紧时间,四爷你所剩下的准备时期并不多了。”
“大师这是什么意思,练兵这样的事、我不是一直在做么?”
而且还刚刚拉着兄弟们一起练呢,朱棣真的很不明白。
道衍看了看他、摇了摇头道,
“老衲所说的这个练兵与在此之前的都要不同,以往练兵是为了朝廷,可现在练兵就是为了四爷你自己了。”
“为我自己?”
朱棣吃了一惊。不错,在他手中可以调动的军队有十余万之众,可做为统帅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这些人马就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话,心中不禁有些迟疑道,
“大师您的意思是……”
“这还不明白么?”
道衍毫不掩饰地道,
“老衲问问四爷你,如果不是奉诏讨敌,凭四爷你自己的名义、能够调动成功的军兵人马、又会有多少呢?属于你自己能够支配的军中物资、粮草器械又有多少呢?”
“这……恐怕只有我的三万护兵吧。”
朱棣想了想、道。
道衍看起来很好笑地瞧着他,
“是啊,人人都说、燕王殿下统兵十万、威震塞北,可仔细一想、却均是虚言,平日里四爷您所练的兵、其实都是给别人操练的,有几个是为你自己做的准备呢?”
“我……”
朱棣的眉头挑了一挑道,
“可是、我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大师所说的做准备又是什么?”
“皇上已不久于人世了,”
这种本该以很隐晦的口气才能说出来的话,可在道衍这里就能很直接地说出来,
“如果老衲没猜错的话,新君登基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削藩。”
“这个、大师又是如何得知的?”
朱棣听了、沉了沉方才问道。
道衍轻笑了一声,
“自然是从皇太孙及其下属的那些人的表现上、看出来的。”
自从皇上病重、他们所采取的这一系列充满敌意和戒心的举措,当然还有道衍给朱棣出的这个“联合操演”的主意,更加深了皇太孙与叔叔们之间的隔阂。
没错儿,之所以要提出这个建议,不止是让朱棣试探一下那些兄弟们的情绪,同时也要促使朱允炆对这些藩王们、愈来愈不安的态度,这才是道衍真正的目的。
其实到了现在,以朱棣的聪明、当然也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虽然不是很赞赏、却也不反对他这样做。只是,这个和尚说话的口气是如此的紧迫,总还是有些夸张吧,凭自己对侄儿的了解,这是个一向都很内向害羞得有些懦弱的孩子,就算是新君登基后、开始多少还是要拢络一下人心,哪怕只是为了麻痹这些叔叔们、也不至于立刻就下手吧。
“大师的意思,小王已经明白了,我会好好的考虑一下的。”
他确实需要考虑,只是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时局变化的发展态势竟然比他考虑的速度还要快,而且事实证明一向多智多谋的他、对自己的这位侄儿的推测,竟然也是完的错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永远离开了人世。
父皇就这样逝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朱棣其实很伤心,只是情势不容他抽出时间来悲痛,因为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让他除了生气就只有生气,可以说心中的愤怒、虽不是已经完占据了他的部感情,却也给其他的情绪没留下多少空间。
本以为如今父皇已经故去,他朱允炆的皇位可以说是坐稳了,总该让我们这些当儿子的入京为老人家奔丧吧——
朱棣是这样想着,而且已经做好了再次动身前往京城的准备,可没想到的是、等来的还是“留在封地、不得擅离”的诏书。
这已经是第三道同一内容的诏令了!
这回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办法压制住内心的愤怒了,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朱棣顿时将眼前的一整套茶具都推到了地上。
真的还从没有见过殿下发这么大的火儿,平日里从来都不曾惧怕过自家主人的那些下人们,此时均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
静了好一阵子,郑和走进来示意让从人们都退下,自己开始动手收拾地上那一堆狼藉的碎片,而颓然坐在椅子中的朱棣、终于开口说话了,
“大师让我不要大动肝火,说是对身体不好,可是三保、眼见得那个做侄儿的防备自己的叔叔、竟然防备到如此地步,你说、我又怎么能不生气。”
………………………………
第三百七十一章 东阁筹划
() “四爷……”
郑和看起来也是憋闷了好一段的时间,听自家主人和他说话了,才思索着道,
“在三保看来、您真的应该听从大师的劝告,对方做的事情的确没有天理,所以错的是他们、而不是您,四爷若是因此气坏了身子,那岂不是因别人的错误与罪责、来惩罚您自己么。”
“三保……”
听了他温和宁静的语气,朱棣仿佛忽然刚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长大了,而且早已成为自己身边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人了,
“是啊,你说的对,我真的是太傻了。”
“也不要这样说,”
郑和抬起头凝视着他,
“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有喜怒哀乐的,只是、四爷您是背负天下的人,本就比我们这些寻常人承担的要多上不知有多少倍,所以一定要能够学会自己减压,不该承受的就不要去承受,明明不是您的错,又何必为此去烦恼。”
“那么、如果我真的承受不住时,想放声大哭一次、又该怎么办呢?”
朱棣苦笑着道。
郑和的嘴角抿了抿、才又道,
“如果哭的时候想让人看到、就只管哭好了,若不想被别人看见、那么就只在奴才一个人面前哭吧……”
“就这么说定了,”
经过这一番对话,朱棣的心情还真的放松了许多,竟然还露出了一丝由衷的笑容来,
“到时候,三保可不要笑话你家四爷我哟。”
“奴才怎么敢呢。”
郑和也笑了笑道……
这件事也就算是放下了,因为朱棣也想开了,无论朱允炆如何的不愿意见这些叔叔们,可他早晚还是要见的,应该着急的是他才对,自己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下去吧。
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变”竟然是如此的惊人,道衍的推测还真的一点儿都没错,仅仅过了一个月,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竟然被捉拿住,家都押解进了京城,而前去捉他的人却是左军都督、曹国公李景隆。
乍一听闻此消息,朱棣当时十分的震惊,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儿动作竟然会如此之快,心中正在急的时候,道衍来了。
不过这和尚依然步履沉稳,仿佛已是胸有成竹。朱棣知道他一向都是如此,便也不悲不喜地道,
“大师又说对了,现在五弟已经被抓,摆明着是冲着我来的。”
“听说还是被他的二儿子所告发图谋不轨的呢。”
道衍边坐下边瞧着他道。
朱棣倒还真不知道这其中的具体经过,诧异地问道,
“是有爋?怎么可能,那孩子忠厚的很、又很老实,如何会做出这样的事?”
“正因为老实才会上当不是么?另外看是老实的人、往往很不老实,其中的缘故谁又能说的清呢。”
道衍轻轻一笑道。
朱棣当然很替五弟担心,忙又问道,
“可是、我又该怎么办呢?要不要去救他一救?”
“四爷打算怎么救啊?”
道衍瞟了他一眼,
“你也知道皇太孙此举是冲着你来的,所以五殿下没有性命之忧,不过是多受点儿苦罢了,而且、据老衲看,周王殿下不过是第一个,却绝不是最后一个。”
“哦……”
此时听着道衍所说的这些,朱棣不再有所怀疑,已经是完的信服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二人所猜测的那样,极大的不安感、导致了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了。
说起来也是矛盾,皇爷爷健在、没登上皇位时,朱允炆总是担心自己被废掉、被换掉,而现在老皇帝不在了,他已经成为了皇帝、却又开始担心没有了皇爷爷的庇护,自己会不会皇位不保,那些从来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叔叔们、会不会造他的反,这些恐惧感简直就让他食不下咽、夜不安寝。
所以,刚刚即位不久,便将已升为翰林学士的黄子澄给找来了、问道,
“先生,你可还记得当年你我二人所说的那些话么?”
“臣怎么敢忘记呢。”
黄子澄立刻明白了这位年轻的君主指的是什么,立刻满面肃穆地回答道。
朱允炆似乎是松了口气、点了点头,
“那好吧,我们一起来商讨一下。”
要商讨的当然是削藩这个命题,可要削藩就会联系到动用武力上,动用武力、当然就还得叫一个人来,就是已升任兵部尚书的齐泰。
就这样,君臣三人一同聚在对朱允炆来说、住的比较习惯舒适的东阁中,开始商讨起如何对付自己的这些叔叔们的计划来。
齐泰这个人虽然是个文人,却是快人快语,听皇上问了、立刻道,
“当然是从燕王下手,只要是除掉了他,其他的诸王均不足为虑。”
“是么……”
朱允炆的声音听起来十分的沉重。
黄子澄敏锐地发觉了在他语气深处、隐藏着的不快,立刻明白了皇上内心的不赞成,想了想后、才道,
“陛下,臣倒以为,燕王虽然是最大的隐患,可还是不要先动他的好,毕竟他的实力最强,威望也是最高,如果被逼到绝路之上、做困兽犹斗,怎么知道不会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