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这思考着该如何来应付,郑和进来回道,
“四爷,道衍大师来了。”
“哦,太好了,”
朱棣很高兴,因为军务上的事情非常的费神,所以后方及情报方面的诸多事宜、基本上都交给晾衍来处理,此时大师能来、明一定是有什么新的消息传来了,忙道,
“快快请他进来。”
“不请老衲也得进来啊,”
话音未落,道衍已经迈着方步踱了进来,
“老衲这里可是有会让殿下感兴趣的消息、要来告知哟。”
“大师快快请坐,”
朱棣边示意让他坐下来、边道,
“王也正好有事情想和您商议。”
“哦,不知四爷有什么事呢?”
道衍看着他问道。
朱棣双眉微促、有些烦闷地道,
“还不是这前方的战势么,那耿炳文虎视眈眈,虽他一直坚守不出、可谁又能保证其一直这样下去呢?而且现在永平郡那边也有了动静,这两个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啊。”
“这么来,老衲来的还是很及时的,”
道衍笑到,
“正好给殿下您带来了两份消息,也许会让您做出决定。”
“哦?是什么消息、大师快快给王听。”
朱棣迫不及待地问道。
道衍倒不象他这般的急,依然四平八稳地道,
“这两份消息都是从宫中传出来的,一是皇上听了黄子澄的建议,要将耿老将军撤回去,派曹国公李景隆来替他。”
“这是真的么?”
闻听此言,朱棣真的是大喜过望了,
“大师您得到的消息可靠么?”
“应该没问题的,”
道衍笑道,
“别忘了,这些消息的来源可都是整呆在皇上身边儿的那些内侍们传过来的,别是和近臣商讨的军情,就是他几句悄悄话、都别想瞒住这些人。”
“哦……”
朱棣忍不住也笑了、道,
“这倒也是,不过这样一来、那黄子澄算是给本王帮了个忙,若是耿炳文一直守在真定、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的应对,如今换了我那个时候的玩伴,对付起来可就轻松随意多了。”
百;镀;一;下;“;燕风啸金陵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
第四百一十九章 笑谈胜负
这李景隆乃是朱棣的表兄李文忠之子,按辈分算起来应该是他的表侄,不过二人年纪相仿,年幼的时候还一起在宫里读过书,长大以后关系也不错,经常在一块儿谈论兵书战策,更重要的是、朱棣对这位第二代曹国公的性情十分的了解。
“殿下有如此的把握便好,”
道衍瞧着他笑了笑道,
“那么、这第二条消息,殿下还有没有兴趣听一下呢?”
“当然要听了,”
朱棣又好气、又好笑地道,
“大师你不说、我又怎么能知道有没有兴趣呢,快点儿说吧。”
“这个么……”
道衍看起来有些迟疑,
“这个消息、老衲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好事,具那些内侍们说、皇上已经下了‘禁杀诏’,对南军所有将士说、谁都不许伤害殿下您,也就是说,对您只能生擒、不许杀害。”
“哦、是么……”
听了这个消息,朱棣的脸色变了变,之后有些不太自然地笑了笑道,
“这不是很好么?这样的话、至少那些南军谁都不敢碰我,等于是允炆用诏书赐给本王一个‘刀枪不入’的身体。”
“就是因为这个、老衲才会担心,”
道衍轻轻摇了摇头道,
“就算是有这样的一道诏书,也并不等于殿下您就真的刀枪不入啊,而且您每次亲临战场时、又都是一马当先地身先士卒,老衲劝殿下您也要适当地小心一些,毕竟战场上刀枪无眼,怎么说都不是那么安全保靠的。”
“大师不是说我肯定能成为皇上、有天子命么?”
朱棣忽然诡谲地笑了笑道,
“未来的天子怎么会死在战场上呢?放心好了,如果本王不亲自率领将士拼杀,心里就会觉得不踏实,至于安危么、我自然会注意的。”
“那样便好……”
道衍也是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其实能做到“身先士卒”这点、对三军主帅来说并来容易,更何况眼前的还是位皇子藩王、自带着贵气,可是道衍也知道、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才会更吸引人,才会将那些勇武的将士们聚集在他的周围、跟随着他。
而朱棣此时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允炆竟然下达了这样的一条命令,不许任何人杀他的“叔叔”,可是要说“叔叔”的话、他不是已经杀掉了一个了么,还有几个被他弄得生不如死。如今看来,说到底、他还是想借着击败自己来树立身为皇上的威信,可是,如果那孩子想将他的威信建立在、自己这位身为名将的四叔的屈辱之上,这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让人能够容忍的……
只是既然允炆已有不想伤他这位“四叔”的心,那么自己又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去夺侄儿的皇位么——
此时的朱棣在内心中泛起一阵阵的波澜,几乎令他有些茫然,但很快又平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又有一场大战正在等着他。
果然,几天后战报来了,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且已经到了德州,收编了耿炳文的残部、同时调集了各路人马共五十万人,之后进驻到河间。不过正如自己所料想的那样,到了河间后、竟然迟迟没有任何行动。这样一来,朱棣心中就更有了底。
军情传来,众将应招来到了燕王府正堂前。
五十万的征讨部队,听起来比上回还要多,而且规模也要更大,即使是朱棣手下这些能征惯战的将领们,也不能不有些担心。然而、当朱棣带着世子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脸上竟然带着很开心的神情。
“大家都来啦,”
仿佛是在拉家常儿般地边说着、朱棣边在帅案后坐了下来,
“都听说朝中换将的事了么?”
“听说了,”
张玉抢先道,
“听说是曹国公李景隆,而且还带了五十万人来。”
“一点儿都没错,”
朱棣很兴奋地一拍桌案道,
“这下本王可以去出兵解永平之围了,因为没有了耿炳文守在真定这个后顾之忧,那李景隆根本不足为虑。”
“殿下,可他带着五十万人呢……”
谭渊在一旁好心地提醒着。
朱棣笑道,
“这五十万人由李景隆带着绝对会败的。本王已派人探查过他的兵力部署情况,兵法中有五败,结果被他全都给占全了。军心不齐、给养不足、不计险易、求胜心切,再加上他那刚愎狭隘的个性,所部空有五十万、尽是乌合之众,根本就难以发挥作用。”
“殿下、那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听了燕王的这一番话,众将立刻信心倍增,那位“胆大包天”的朱能马上追问道。
此时、朱棣倒没急着回答,反倒是看了一眼身边的高炽,才又扭回头道,
“本王要去解永平郡之围,你们都做好准备和本王一起去。”
“啊?”
众将听了顿时都愣住了,
“我们都走了、那么北平怎么办?”
“本王自有安排,”
说完,朱棣站起身道,
“就这样吧,大家都回营做准备去吧。”
“是。”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揣着满腹的狐疑、各自回各处去了。
众将离去后,朱棣带着高炽回到书斋,一进门,便看见道衍和一直住在王府中的顾成、一起喝茶聊天儿,便笑道,
“两位都在啊,真是太好了。”
“殿下,您回来了。”
毕竟顾成不象道衍这样与朱棣相交多年,始终还是有些拘谨,见他走进来、便起身打着招呼。
朱棣一见连忙扶着他道,
“老人家不必多礼,您就将小王当成一个晚辈即可,快快请坐吧。”
等三人重新坐好后,道衍问道,
“殿下已经做出决定了么?这仗该怎么打呢?”
“我想好了,虽然对方军心不齐,可毕竟也有五十万之众,所以对我军来说、还是个不小的威胁。”
朱棣很沉稳地道。
一旁的顾成听出两人在商议军情、便起身道,
“老朽还是回避一下的好。”
“不、不,”
朱棣一把拉住他道,
“在我这燕王府中、没有什么不能对您讲的,顾老将军安心地坐在此处便可。”
“这……”
顾成的心中十分感动,因为从这位四皇子的身上、他好象看到了先皇的影子,略加踌躇、还是坐了下来,
“那么、老朽就多谢殿下的信任了。”
fpzw
………………………………
第四百二十章 一局险棋
“嗯,”
朱棣笑着对顾成点了点头,又扭回头对道衍继续说道,
“我料那李景隆此来必定求胜心切,本王可以利用这点将其全军牢牢地吸引在这北平,这样一来、本王就可以甩开他去救永平,同时再招集一些人马来,回头再与他决战。”
“可这是一招险棋啊,”
道衍思索着道,
“殿下打算派谁来坚守这北平呢?”
“这个重任就交给炽儿吧,”
朱棣抬头看了一身边的高炽道,
“当然了,也少不了大师您的从旁协助。”
“好吧,这个使命老衲就担下了。”
道衍又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
虽然朱棣知道自己的长子是个外表温和、性情却很坚强的年轻人,可毕竟是第一次真正担起守护整个北平的责任。要知道、此计一旦实行起来,到时候五十万人马全都围困到此,仅凭当时的场面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了的,这样又怎么能不隐隐地为其担忧呢?所以直到夜深人静之时,朱棣依然没有睡去,直到敲门声传来。
当郑和将门打开看时,果然来的是高炽、便轻声道,
“世子快进来吧,四爷还没睡呢。”
“哦,那就好,”
高炽来到书斋中、向正看着自己的父亲施了一礼,
“父王,孩儿……”
“罢了,”
朱棣摆了摆手道,
“过来坐下吧。”
“好的。”
高炽来到父亲身边坐了下来道,
“孩儿这么晚了还来打扰您,是想再听听您的教诲。”
“其实该说的为父已经对你说过了,”
朱棣轻轻笑了一下道,
“不过、既然你已经来了,当爹的我就再多说几句吧。这次是要真正的面对敌人了,千万不要怕,父王我为你留下的兵将足够你用的,炽儿你只要相信这些下属,和他们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守住这北平城的。”
“嗯,孩儿记下了。”
高炽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朱棣瞧着儿子这张老实的脸孔,又道,
“对了,有道衍大师协助于你、这虽然是很可靠的,但要紧时也可以向顾成老将军请教守城之法,老人家是位耿直的人,要不就不帮,可若是肯帮你时、就绝不会骗你的。”
“孩儿知道了。”
高炽再次点了点头。
朱棣长长地叹了口气道,
“这次守北平的重任就交给炽儿你了,待到父王引兵回来,就是你我父子庆贺胜利之时。”
“好的,孩儿一定会等着父王回来的!”
高炽下定决心般地说道,忠厚的脸庞因有些激动而涨红了……
次日里,朱棣开始点兵,留下一万原属燕王府的护兵,以及禁卫统领柏青、梁明来守卫北平,其余的众将全都随他出征永平,同时将驻守在卢沟桥的守军也都撤回了城中。
就在大堂前,朱棣郑重其事地将保卫北平城的责任、当着众将的面全权地交到了朱高炽的手中,也让所有人见到平时一向很仁厚的世子、在这一刻所表现出的坚定。
一切都安排好了,朱棣率领全军开伐。
看着他远去的身影,道衍再次感叹着自己没有看走眼,这位燕王真是天成的帝王之材,他的识人、他的善任、他的胆识,无一不是惊人的令人钦佩。
只说此次的用兵计划,调走大部分的守军是为了吸引住李景隆,而留在城中的这一万护兵,可以说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为这些护兵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