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四百六十三章 痛失臂膀
返回了大营之后,朱棣的心中一直无法踏实下来,命全军重新整队的同时、连声询问道,
“张玉何在?张玉在哪里?”
“张将军还没能突破重围返回,”
朱能在旁边应道,
“末将去接应殿下之时,是张玉事先将南军主力冲开并引走的,可是现在、他还没回来……”
“张玉……”
听说自己的心腹大将依然身陷重围之中、没能够撤出来,朱棣紧张得有些不知所措地道,
“不好、不好,那南军的火器和毒弩煞是利害,这样下去张玉绝对凶多吉少……”
“殿下您莫要急,”
见他已经惊慌失措了,朱能连忙安慰道,
“末将这就带人去接应他,一定要将张玉接回来。”
“好,不过要千万小心,更不要硬拼。”
朱棣边嘱咐着、边看了看依然喊杀冲天的南军营阵,心中暗自乞求张玉能够成功脱险,朱能听了连连点着头,带着本部人马、以及张辅一同杀向南军。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朱棣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顿时觉得眼前一阵阵的发黑,不由自主地将面庞埋入了掌心中,身旁的郑和见了连忙附下身、问道,
“主公,您怎么样?没事吧?”
“哦,我没事,”
稍微缓了缓,朱棣觉得勉强可以支撑起来,才抬起头道,
“朱能他们若是回来了,立刻要告诉我。”
“三保明白。”
答应了一声,郑和直起身、放眼望向了对方的营阵中。
过了好一会儿,忽听有人高声喊道,
“朱将军他们回来了!”
闻听这一声喊,朱棣猛然抬起头、几乎是从石头上跳了起来迈步迎了上去,远远的,见朱能、张辅带着手下士卒赶了回来,可是、没有张玉……
紧走了几步、来到张辅面前,朱棣情不自禁地抓住了他的肩头、急声问道,
“你爹呢?他在什么地方?快告诉孤王、你爹他有没有回来!”
“殿下,”
张辅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我爹他、他……”
“殿下,”
一旁的朱能伸手扶住了朱棣、沉声道,
“末将前去接应,有冲杀出来的蒙古营弟兄们说,张玉将军身陷重围,因被南军火器、毒弩袭击,身遭重创,在奋力斩杀数十人后,他、他已经阵亡了……”
“不、不会的……”
听了这番叙述,朱棣绝望地将头深深地垂了下去、几乎是要埋在了张辅的胸前,双肩不停地抖动起来。
郑和一见自道不妙,连忙从后扶住他劝道,
“殿下,您千万不要过于悲伤,要保重身体……”
“张玉……”
此时,大概是实在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悲痛,朱棣的双手一松、扑跪在地上放声痛哭起来,见此情景,周围的将士们无不落泪。过了好半天,朱棣才止住了悲声、在张辅和郑和的搀扶下站起身,吩咐道,
“传我之令、暂且收兵……”
“遵令。”
众将各统人马后撤、安下大营。
夜已经深了,早已冷却之后、又热过的晚饭依然一口都没有动过,知道自家主人是伤心过度、而食不下咽,郑和只好劝着,
“主公、四爷,您好歹也要吃上一些啊,本来您的身体就不好,又是在这两军阵前,这要是病倒了、可怎生得了?”
“我吃不下……”
朱棣依然满面悲伤地道,
“明天、我还要再和盛庸交战,至少、至少要将张玉的遗体找回来……”
“殿下,”
话音未落,忽听有人叫了一声,抬头看时、原来却是张辅,只见他径直走过来、来到朱棣的面前道,
“我爹他早就对我说过,如果是为了燕王殿下您的安危、而在阵前捐躯,他就是虽死也无憾。所以、求殿下切莫因一时之怒气而失去理智,更求您要保重好您的身体……”
看着眼前这张和张玉相似的脸孔、在诚恳地劝说着自己,朱棣那已被悲伤充斥着的头脑、渐渐地变得清醒了起来,好半天才费力地点了点头道,
“我明白了,谢谢你……”
次日,燕军在朱棣的亲自指挥下,再次同南军摆开了阵势。这回,朱棣也不管什么中军两翼了,带领蒙古营的骑兵们为前部,直接冲向了南军阵地。
不过,这一蛮横无理的打法还真的奏了效,首先、燕王亲临最前线,那些执火器与毒弩的南军们自然不敢发动,而随之而来的燕军骑兵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便已冲入阵中。南军顿时大乱,双方当场展开了一场混战。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燕军还真的会反败为胜。不过、就在南军无法控制地开始向后败退之时,从燕军后路又杀来一支人马,看旗号、却是从真定赶来支援的平安所部。
得到禀报后,见自己这边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朱棣只好叫过薛禄道,
“你立刻率领本部人马,专门迎击平安。”
“末将遵令!”
薛禄立刻引手下军卒、调头朝从后赶来的南军迎头杀了过去。
见自家军卒兵力本来就处于劣势,如今又分出一部分,朱棣知道此番出兵只能就此做罢,便下令全军后撤。
后撤的军令一经下达,燕军开始退了下来,可这一退、双方阵营便明显分离开来,南军的火铳与毒弩便再次显出神威,燕军士卒顿时死伤惨重。见此情景,朱棣当即命朱能统中军先撤,自己率领百余名骑兵在队尾断后,虽然盛庸也率队随后追杀,可最终还是被燕王这百余骑给挡得死死的,最后只得草草收兵。
而平安这路却已被薛禄率领的人马一顿迎面冲击,很快便被杀退,待其退去后、薛禄带队与中军汇合,全军暂时退到馆陶。
经此一战,燕军伤亡近万人,这是自起兵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加之又折了张玉,朱棣也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一时间都无法整理好心情,便决定回师北平。
然而伤心归伤心、难过归难过,朱棣毕竟还是那位“北境战神”,无论如何该考虑的还是会考虑到的。从馆陶一直到北平、一共有八百多里的路要走,沿途之上的事情不能不想,尤其是在定州还有吴杰统领的南军。略一思忖,朱棣依然叫过了薛禄,让他率领本部与驻守在深州的郑亨先埋伏到半路,共同防备那里的南军会在途中袭扰。
………………………………
第四百六十四章 壮士悲情
这一安排还真的是有先见之明,就在燕军北退之时,盛庸便以“平燕大将军”的身份传令下去,让真定和定州的南军从半路追杀,只不过其他守军都没有那个能力,平安又刚刚被击退,所以最终只有吴杰统兵前往。结果被薛禄和郑亨伏击个正着,没用多少时间便将其击退回去,燕军几乎是很顺利地返回了北平。
全军在北平西郊扎下大营,众将不约而同地谁都没有散去,跟随着朱棣一直来到中军大帐之中。
没有一个人说话、帐内一片死寂……
虽然知道此时大家的士气十分的低落,可是、当看到平日里众将首位上的空缺之时,朱棣还是控制不住地哭出声来,
“张玉、他不在这里……”
“殿下……”
朱能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淌下来,一撩战袍上前跪倒,
“请恕末将作战不利之罪!”
其他众将见了、也纷纷跪倒了一片,均齐声道,
“请殿下恕我等作战不利之罪!”
“诸位将军,”
见此情景,朱棣极力忍住悲伤、摆手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家又何罪之有,只可惜、在如此艰难之际、失去张玉这样的良辅,孤王觉得就象似断去一臂、刀剜心头一般的痛……”
言罢,抚于案上再次痛哭失声,众将见了也跟着哭了起来……
满营之中一片悲伤,过了好一会儿,朱能首先拭着泪道,
“殿下,您莫要再伤心了,还是保重身体要紧。”
“哦……”
此时已哭得昏头涨脑的朱棣、才算是清醒过来,抬起头、泪眼朦胧地见满营众将还都在面前跪着,连忙擦了擦泪水道,
“大家都辛苦了,快快都起来各自休息去吧,之后、有事的话,本王自会派人去找你们的。”
“我等遵令……”
众将听了各自起身、陆陆续续地从中军帐离开。
朱棣仍然坐在原位上没有动,此时此刻、他也真的觉得自己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了,不知道如果再受一点儿打击的话,会不会就此垮下去。确实、他不是一个轻易就能服输的人,如果是那样、根本就不存在这“靖难之役”了,在他看来、不去抗争的话,那以后的日子根本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地活下去的日子、无异于行尸走肉一般,这一辈子也就此完结了。
可是、偏偏他又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朱棣无法做到不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所动,更无法不因失去感情至深的人而伤心。于谅、周铎被杀的阴影曾笼罩在其心中好长一段时间,而现在又是张玉这位既是部下、又更是密友的人的离去,令他几乎要心碎了一般。
朱棣非常的恨,却又不知道具体的该去恨谁,这种因失去至亲而产生的恨意、在后来转化成了一种残酷,而彻底地发泄了出去……
“主公,四爷……”
一直守在一旁的郑和轻声提醒道,
“我们也回去吧,王妃夫人和世子一定也会得到消息、知道您已经回来了,肯定还在王府中等着您呢。”
“哦、好……”
朱棣先是愣了一下,打量着四周,仿佛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一般,半晌才扭过头来,看见郑和三人及朱高煦、还有张辅仍然守在他的身边,便将张辅拉到眼前,
“你现在回家去吧,好好的陪陪你的母亲,告诉她孤王会抽时间派人去看望她的。”
“属下遵命。”
张辅擦了擦泪水、带着人走了。
朱棣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进了北平城走在大街上。此时正值正月,虽然刚刚渡过新春佳节,却因战事吃紧、使得这前朝的大都中并没有太多的喜庆气氛。
缓辔而行了一段路,朱棣让高煦带着亲兵护卫先行回王府,自己带着郑和三人调转马头、直接奔向了庆寿寺,来见道衍。
道衍依然是他那副佛爷的神态,不喜不怒、不欢不悲,见他来了照例沏上茶、让朱棣在对面坐下。郑和很自然地侍立在一旁,而武平文和柴靖南就留在禅房外面。
“大师果然还是如此的悠然,”
看着眼前这个老和尚波澜不惊的样子,朱棣不无嘲讽地道,
“不如孤王也放下这一切,和您一块儿出家,享受一下这清净的日子、倒也是不错。”
“殿下、你说的这话可是真的么?”
道衍瞟了他一眼、问道。
朱棣被这一问、反倒有些不知道该如何的回答才好了,他当然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就不是真的,可对方既然问了、便顺口答道,
“是啊,我已经失去了于谅、周铎,现在又是张玉,实在是不想再失去任何人了……”
“殿下你是第一天上战场的么?第一次听说战场上会死人的么!”
道衍那双经常处于半睁不睁状态下的眼睛、猛然地瞪大了,接着一进身、竟然死死地抓住了朱棣的手腕,又道,
“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已经是乱臣贼子了!如果失败的话、别说是殿下你,连老衲我也无法再做和尚了!依殿下你的聪慧,如何会说出如此丧气的话来?”
“你……”
老和尚的这一举动着实地让朱棣吓了一大跳。
他们两个人相识已有近二十年,朱棣与道衍之间即是友人、更是以师长待之,道衍对他一向也是以礼相待,甚至有君臣之谊,从未见其对自己有过任何的过分举动。可现在道衍竟然拉着他吼了起来,那神情完全就是长辈在训斥一个不懂事的晚辈一般。
在此之前,朱棣还从来都不知道这老和尚的手劲儿竟然有这么的大,自己明明比对方年轻二十余岁,可被他抓住后、竟然想动都动不得,抬头再看时、对方的眼睛瞪得溜圆,忽然间竟不合时宜地想起袁珙曾说过的、道衍“长着一双虎眼”这句话,现在终于算是明白了。
这二人一瞬间在此僵持在当场,侍立在一旁的郑和被这一场面弄得也很是吃惊,本能的想上前劝解,可想了想后、又退回了原处。
愣了半晌,朱棣颓然地垂下了头道,
“小王当然知道大师您说的对,只是如今、三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