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人不在京城,可是这北安州的各种消息就没断过。
更何况,如今小殿下还在北安州,且一直由柳承恩亲自教导,这以后,若是小殿下得封太子,那柳承恩必然就是太子的老师了呀!
这可是不得了!
皇上这里尝了菊花酒之后,便差人给太后宫中送了一大坛,六小坛的菊花酒。
难得太后喜欢,而且因着今日太后未曾怪罪他,也算是给太后送些赔礼吧。
另一边,皇后娘娘回了凤仪宫,正想着要歇下,便听说是宝桂公公来了,有事要面呈娘娘。
皇后知道宝桂一直都是在宫外办差,名义上只是管着一处皇庄子,可是实际上,却是一直在为皇上办差事,特别是北安州那边的动向,回回都是由他进献的。
“让他进来吧。”
宝桂并非是空手而来,而是有小太监在身后跟着,捧着好几样的东西呢。
“奴才给娘娘请安,娘娘千岁!”
“免礼。”
宝桂起身后,便示意小太监上前并排站了。
“回娘娘,这东西是北安州的柳夫人差人送来的,东西奴才已经寻太医验过了,无毒无害。”
皇后瞧着这东西不就是护膝嘛,招手让人上前,身边的嬷嬷探出手去摸了摸。
“回娘娘,这是菊花护膝。”
“这菊花护膝,就是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疗腿疾。这一点奴才已经问过太医了,的确是功效显著。柳夫人听闻太后每每到了雨季和冬季之时,便会腿疾发作,所以特意做了这菊花护膝过来。”
皇后又瞧了瞧这东西,眼底闪过一道暗茫,“既是柳夫人做的,又是思及太后凤体不适,那为何不亲自献给太后?”
宝桂快速地抬了一下头又垂下,“回娘娘,柳夫人在信中说,她的女工粗鄙,不敢在太后跟前献丑,您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最里面的套芯,外头若是再以黄绸覆之,必然能衬得上太后的尊贵。”
第390章 准备薅羊毛(二十三更)
“回娘娘,这个是菊花枕的枕芯,据太医所言菊花香气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伤风、头痛有辅助治疗作用。这里面所用的菊花,都是出自北安州的山林之中,药效非凡。”
其实说白了,不管是菊花枕还是菊花护膝,都是苏锦绣特意送来给皇后的。
若是皇上觉得可用,便直接在重阳节之际将这些东西再包装一番,进献给太后。
当然,若是皇后觉得一个小小的知州夫人不足以让她放在眼里,那这些东西也就算是白送了。
而之后,苏锦绣也就不会再在这上面费心思了。
苏锦绣之所以会有此举动,并非只是单纯地为了讨好皇后。
她这么做,也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皇后,重阳节在北安州将要大肆宣扬的人人敬老,绝非一句空话。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苏锦绣深知这位皇后娘娘的手段和实力。
先不说皇后娘娘背后的家族如何强大,只说皇后本人,那也是相当强悍的存在。
皇上对皇后虽然并非宠爱,可是却一直敬重有加。
皇后身为一国之母,自被立为皇后便从无过错。
也因此,皇后在后宫一直稳稳地执掌凤印,甚至是在几次皇上龙体欠安的情况下,亲自在榻前照料,还帮着念奏折给皇上听。
后宫佳丽三千,能有这个资格的,也只有皇后。
倒是皇上的宠妃到后来落得的下场凄惨。
苏锦绣上辈子没有活到新帝登基,可是她很明确地知道,不管是哪位皇子登基,皇后都会被尊为皇太后,并且受到新帝的敬重。
苏锦绣这是为以后打基础呢。
之前柳承恩在京城就得罪了不少人,他日再调回去,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算计他们夫妻俩呢。
想着上次王家的事情,其实还是皇后娘娘出手帮他们出了一口气,所以这次进献这菊花护膝或者是菊花枕,也不过就算是还了娘娘的这份人情。
皇后将东西留下,亲自翻看了一会儿,“这个苏锦绣倒是个有着玲珑心的。”
“娘娘,可还要再找太医来看?”
“不必了。宝桂是皇上的人,他说都找太医验过了,那就必然无事。想来苏锦绣也是念着上次本宫帮他们出气的事儿。罢了,他们有意示好,本宫也不能不给她这个脸。”
“娘娘说的是。”
东西留下了,就意味着苏锦绣的目的达到了。
苏锦绣可以直接请人送到太后跟前吗?
当然可以!
就算是送不到太后跟前,也可以直接在皇上跟前提一嘴,又何必大费周章地去叨扰皇后娘娘呢?
这就是送礼的讲究了。
这类东西,若是由皇上送上,太后当然也高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可若是由皇后亲手送上,那就等于是儿媳妇对婆婆的孝敬,这既是皇后的一番孝心,又能让皇上觉得有面子,男人嘛,在意的左不过就是那么几样。
所以,这种东西,还是皇后送出去最为合适。
到时候皆大欢喜,皇后既得了太后的夸赞,还能得到皇上的称赞,一下子让三位主子都满意,苏锦绣的心思也就没有白费了。
大比已经结束,现在就是等着出榜了。
乡试完了之后,消停了两天,紧接着北安州就热闹了起来。
特别是一些茶肆酒坊,几乎到处都有人书生的踪影。
坊间有人设了赌局,就赌热门的乡试前五。
因着重阳节将近了,各类关于菊花的绣品也都摆了出来。
卖地最快的,便是绣有各色菊花的绣帕。
还有一些较为贵重的绣品,腰带、衣衫、大小屏风、纱帐、被面等等,绣坊的生意,可以说是好到了一骑绝尘。
毕竟,其它坊坊也没想到重阳节还能有绣品大卖的机会呀。
更让人们没想到的是,白家的胭脂铺子里但凡是消费满了五百,就会送一个绣坊推出的小荷包,手艺精湛。
若是消费满了一两银子,除了荷包之外,再得一个大的钱袋子外加一方绣帕。
也因为他家推出的这个优惠活动,使得店铺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用掌柜娘子的话说,就是这一天的销量,能赶得上之前半个月的销量了。
白越起很清楚,这一方面是沾了绣坊的光,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正好赶上了今年乡试,这北安州城内的人多,而且大都是人书生,也素来喜欢些个小玩意儿。
要么就是才子送佳人,要么就是美人赠才子,反正都差不多。
如果只是女子用的胭脂水粉卖的火暴也就算了。
问题是,但凡是白家的产业,不管是香膏还是薰香类的东西也都跟着大卖。
这下子,让一些商户们搞不懂了。
就只是因为送了东西?
可是这也不至于呀!
很显然,大部分的商户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州城里头才子书生多了,大街上的姑娘们自然也就开始多了。
这年轻的男女多了,但凡是能让人与爱情两个字有一定联想的东西,都势必会大卖!
当然,这主要功劳,还是北安州的教坊司那里推出的种种的节目。
又是歌舞,又是带剧情的诗词吟唱,可以说是把浪漫这个词,最大化的呈现出来了。
北安州原本就民风开放,如今再加上有人刻意引导推动,自然很快就引起了一阵的风尚。
由此推动,后面一些女子的首饰环佩,男子身上的佩饰以及一些带有桃花香味儿的印笺,也开始风靡全城。
越来越多的东西被人们所推崇,北安州的商户们终于在重阳前的前夕迎来了一次销量暴涨。
成交金额越来越多,商户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而药商们也在得到了官府明确的通知之后,先一步沉浸在了这节日的欢愉之中。
柳承恩多聪明呀,好不容易有这么多的肥羊送到嘴边儿来,可不能就让他们这么轻易地给溜了。
借着大比未定的理由,将事宜推至九月十一。
这么重大的事情,当然不可能一天就搞定,所以这批肥羊注定是要在这里被薅点儿羊毛了。
而且,估计还会被薅的不少。
第391章 发财了(二十四更)
十几家的药商都来了。
就算每一家只派两个主事的人,再加上他们随行的一应仆从护院,这少说也得二三十号人。
这十几家的药商,就等于是有几百人的采购团了。
来都来了,总得让他们在这里花点儿银子吧。
比如说,与之前的菊花酒完全不同的新菊花酒?
还有专门为老人做的菊花枕?
苏锦绣事先准备的东西一一登场,便是这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也都感觉瞎了眼,怎么突然间这北安州就有了这么多以前不曾见过的东西?
不仅仅是北安州呢。
便是京城,苏孝也特意安排了一批货售卖。
太后用过的东西,那必然是要受到追捧的呀。
借着这次的重阳节,苏孝可以说是发了一大笔财。
源源不断地银子被运到了北安州,苏锦绣的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其实,她更想要银票的,那东西多方便。
可问题是,现在北安州的白银储量可是并不多。
有了真金白银,以后的事情才更好做。
这些现银,到达北安州之后,再分批次地进入了官府的府库里,而苏锦绣这里拿到的,除了少量的银票之外,便是官府所把持的盐引了。
盐引是官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商人想要运盐售盐,就得有这个东西。
这是合法的。
盐引有价,因为盐业的买卖与运输,都不能没有盐引。
商人凭盐钞购盐运销,官则用所得之钱收购粮草,各取所需。
当然,这盐的价格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如果过高了,百姓们吃不起盐,只怕就要出事。
前朝也就是因为昏君无道,贪官横行,盐价都涨长了一小罐百的价钱,所以才会激起了民愤。
所以,大兴朝开国之后,便对盐制方面做了许多的硬性规定和限制。
地方官员和商人对于售盐的权利被压缩,受惠的,自然就是百姓了。
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引销外路,短引销本路。严格批缴手续和缴销期限,长引一年,短引一季。限定运销数量和价格。
而苏锦绣现在拿到的就是长引和短引都全了。
北安州不产盐,可是北安州相邻的辽东府却是产盐的,而且还是海盐,是大兴朝最大的海盐场。
苏锦绣拿到的盐引可不只是一两个。
因为她不仅盯上了辽东府的海盐,还盯上了蜀地的井盐。
短引就用于辽东府了,这长引,就是想着打蜀中那边的主意了。
当然,苏锦绣之所以想要拿到官府的盐引,一方面是因为北安州不产盐,这方面必须得有人做,二来也是因为闻家人的插手,好像是在哄抬北安州的盐价。
闻家人财大气粗,纵然不是盐商,可是人家背后靠着吴氏一族,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现在已经初露苗头了,苏锦绣自然就打起了这盐引的主意。
哪怕是她按正常的价格在北安州售盐,那也可以说是暴利了。
试想一下,一钱的成本,哪怕是加上了人工和运输,一斤盐的成本也不会超过两钱,可是在北安州的正常市价却是八钱一斤。
可见其中的利润之大!
若不是因为盐引这东西太贵了,不知道多少人都争着抢着想要拿银子来换盐引呢。
当然,光有银子也不行,那还得需要关系呀。
而苏锦绣现在放着这么好的关系不用,那才是真傻了。
当然,出面的是苏孝,也就是说这盐引表面上是跟苏锦绣无关的。
蜀地的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也要投入千两银子以上,而深者则是要超万两白银,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看不到成效的。
苏锦绣目前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她只是想着把盐运来就好,最主要的是,这无论是盐场还是井盐都是由朝廷管制的,朝廷会派盐官管制,不可能让私人制盐的。
这就是所谓的朝廷垄断了。
盐、铁、银这些东西被朝廷把控,国库里才能充盈起来。
当然,苏锦绣拿银子换盐引,柳承恩是最高兴的。
因为他的府库里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