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家中的粮仓可是有不少的储备粮。
“实在不行,就把那些粮食选去过去,等这边收了,再晒干了之后再运,分量轻了,还能多运一些。”
这么嘀咕了几句,便打发人去请关疏影了。
关疏影看了清川的来信,脸色肃穆,没想到西边的雨黄沙竟然这般厉害。
“弟妹,我大哥和苏孝都已经去了江南筹粮,请你过来,是想你能帮忙给关先生写封信,他老人家的威望绝非普通人能比,若是有他出面帮忙筹措粮食,兴许能顺利一些。”
“也好,我这就回去写信。”
“弟妹慢着!”
苏锦绣将她叫住,“弟妹在信中一定要写明,这粮食要以他的个人名义筹措,或者是书院的名义筹措也可以,总之,就是不要让人联想到柳家的身上就好。”
关疏影一脸疑惑,“大嫂,这是为何?”
“咱们分成几路去筹粮,没必要都挂着柳家的招牌。再说了,多方努力,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又不会让人只盯上了咱们柳家,关先生是名士,又深得皇上敬重,由他出面,也能让其它的学子效仿。”
关疏影也是聪明人,苏锦绣稍一解释,她便明白了。
柳家不能总是出风头。
虽说是好事,可也得有度。
想来她在京城还有其它的安排,不再多问,直接去了。
苏锦绣拿上了书信,又去了一趟英国公府。
如今任安西大都护的是英国公世子爷,若是出力,英国公府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儿。
“老夫人,晚辈也是没办法了,我家老爷虽然在信中提及不多,可是清川这孩子写的地却委实令人动容。我也是想过来跟您讨个法子,咱们女人在这京城,如何能帮衬到一二。”
第623章 送粮(三更)
英国公夫人也是有阅历的人了,早就听闻了苏锦绣的大名,而且之前也有接触一二,如何能不知道这位柳夫人其实是个主意极正之人。
“柳夫人想必已经有想法了吧?”
苏锦绣笑着叹了口气,摇摇头道:“不瞒老夫人,我几日前已经派人去江宁府查看自家的田庄收成了。再加上了京城这边的,满打满算,也凑不出来多少,毕竟庄子上的人也得吃饭不是?”
这话半真半假,没隐瞒自己派人去江宁府的事,可是也没完全地说实话。
英国公夫人点点头,“你能想到这些,已经不容易了。柳大人好福气,能娶了你这么一位贤妻。”
“您可莫要夸我了,实不相瞒,我家老爷并没有在信中写地太多,具体的情形,还是多亏了有清川那孩子在信中告知。听闻如今安西都护府内的粮食最多也不过撑上两个月,就算是咱们这里筹集了粮食,再运过去,这路上起码就得消耗二十天左右。所以,晚辈这才有些急了,特来请夫人帮忙拿个主意。”
其它的话,不必多说。
你家儿子可是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是最高长官。
这若是解决了问题,立大功的自然是你儿子。
可若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头一个被问责的,也得是你儿子。
所以,还需要我多讲吗?
要不要出手帮忙,你自己心里头没数?
果然,英国公夫人明显有了几分的不悦。
就算是苏锦绣不来找她,她也不可能坐视不管。
可问题是,现在等于是被人架了上去,这多少有些不太舒服。
自己主动愿意承担一些责任,和被人‘逼着’承担一些责任,这是两码事。
“也罢,我们英国公府虽然不及你们柳家的财力雄厚,可还是能拿出一些粮食的。”
“夫人说笑了,您这不是在打晚辈的脸吗?谁不知道英国公府是簪缨世家,您这手指缝里头漏出来的都能养活一个村子了。”
若是换了英国公在,定然不喜欢听这话,说地好像是他们多富有一样。
可是英国公夫人喜欢听这话呀。
尤其是在自己刚刚夸了柳家的财力之后再听到这个,就更觉得这个苏锦绣也不过如此,还算是识趣。
从英国公府出来,苏锦绣又分别拜访了安国公主府以及江府和张府。
公主和两位夫人得知了消息,自然都想要伸出援助之手。
不过她们也明白,不能只依靠他们几家的力量。
最主要的,还得是朝廷这里。
江夫人娘家也是江宁府那边的,自然也知道并非是江宁府所有的地方都是大丰收。
“咱们还得多做打算。万一江南那边筹措不到粮食,朝廷还有可能要派人送粮到江宁府,那事情才是真地麻烦了。”
“婶婶说的是,这也正是我颇为头疼的原因。其实从现在起到九月十月,主要就是撑这几个月。等到九月之后,番薯下来了,便能解决很大一部分难题。”
“嗯,多亏了你家四郎,这几年大家都开始种春苞米,我听说这种粮食对于土壤不怎么挑,而且产量还高。但愿能解决一部分难题吧。”
“实在不行,大家就都紧一紧口袋,好歹得让那边的百姓们吃上饭呀。若是真地饿殍遍野,到时候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粮食的问题了。”
江夫人心头一颤,两人对视一眼,彼此都已经有了主意。
江夫人身为官夫人,又对于朝堂之事颇有耳闻,自然也知道一旦一个地方闹起了饥荒,会引来多大的灾祸。
一旦死的人多了,就一定会出现时疫,那就得需要药材,还有民心不稳,甚至是暴乱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说到底还都是因为吃不上饭而引起的。
所以,苏锦绣说地没错。
只要是能想办法把粮食问题解决了,那么后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灾难就都不会成真。
所以,还得掐住源头。
“婶婶,您说的没错,咱们自己的能力有限,这种大事还是得依靠朝廷才成。”
“此事你还同何人说了?”
苏锦绣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地都说了。
几天后,柳小莲和苏锦玉都急匆匆地上门了。
“哟,也是巧了,竟让你们两个遇上了。”
“阿姐,我听说姐夫那里出了些情况,现在很缺粮食?”
“现在还好,并不是那么缺,不过也快了。我正想法子筹粮呢。”
“阿姐,我手里头的田地虽然不多,可是也能拿出几千石来,阿姐何时差人送粮食去西边儿?”
“不急呢,再等等。而且若是运粮过去,要走陆路,这么多的粮食,还得防着一些歹人,所以我现在正等着看看萧将军那里能不能派出人手来押送。到时候就跟着朝廷的官粮一起运过去。”
“那也成,我这就让人去准备着,随时可以装车拉走。”
苏锈玉的性子急,几句话就定下来了。
而柳小莲则是不紧不慢地说了自己的来意,除了她自己的陪嫁庄子上的产出之外,还有林家的一点心意。
“小莲,回去后替我向林大人及林夫人道谢。”
“大嫂,咱们都是一家人,放心吧,我看得出来,公公婆婆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勉强的意思。”
现在的柳小莲不再是什么也不懂的天真少女了。
林家拿出来的粮食不多,却可以因此在皇上面前换得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形象,自然是十分划算的。
而且听闻这次公爹还特意在圣上面前提及了林涛,大意就是说这捐粮的事情是由他提出来的,也算是在圣上面前博了一个好感。
苏锦绣这次也是有所斟酌,这次带过去的,都是陈粮,正好新麦马上就要下来了,等过些日子再往那边送,倒也不会耽误事儿。
正如苏锦绣所想的,他们这些人私底下凑出来的这些粮食,对于西边的百姓们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朝廷的诏令一出,五万石粮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苏锦绣等人筹集的粮车则是跟在后面,一路上有官兵保驾护航,总算是能睡个安稳觉了。
第616章 腰板倍儿硬
苏锦绣笑了一声,没接这个话茬,只是又嘱咐他一定要把鱼塘再加大。
之所以让他挖鱼塘,苏锦绣也是特地了解过这三柳县的。
三柳县的河道少,而人工养鱼的就更少了。
这挖鱼塘不仅仅可以开辟出一条赚钱的路子,更重要的是,还能引来一些文人公子,好让他们来这里花银子消遣。
到时候来这里可以垂钓,还可以赏荷,甚至还可以泛舟采莲,这等风雅之事,想必一定能吸引不少的文人墨客。
她都盘算好了,以后若是来的人多了,还可以再开一家客栈。
就好像是苏方村一样,现在不就是热闹地好似一个镇子了?
当然,苏锦绣还是仔细地考察过的,毕竟这牛家村的景致还是可以的,特别是背靠着大山,而且这山上长着很多的枫树,每年到了秋天,那可以说是一片枫红,好看地紧。
六郎又把他看中的几个人都叫过来,然后再由苏锦绣一一问了话。
最终,还是把庄子的大管事给定了下来,牛大娃。
想做管事,那就不能单单只是签着长工的契约了。
这牛大娃也明白,规规矩矩地签了字按下手印儿,这以后,就是柳家的人了。
“好好做事,不会亏待你的。”
“多谢夫人。”
苏锦绣笑了笑,“你既然是管事了,那以后就搬到前面的小院子里住着吧。听说你也是有家室的人了,一家十余口挤在一处,也是不易。那处小院子就给你住了,至于你带几个人过来住,我就不过问了。”
牛大娃眼睛一亮,“多谢夫人。”
前头的小院子那可是三间明亮的大瓦房,而且东西两侧都有厢房。
到时候除了堂屋做客厅之外,儿子可以住东厢,女儿住西厢,南屋可以做厨房。
如此还能空出一间来呢。
牛大娃想的是把自己的爹娘接出来住。
如此也好把家里头的老宅让给老二和老三住着,也就不挤了。
他如何打算,苏锦绣不管,又叮嘱他无事时要多识字练字,还要多学一学算学,免得被人坑了银子。
苏锦绣对自己人,永远都是很大方的。
新收上来的粮食,除去要留出一年的口粮来之外,剩下的其实没有多少。
这还是在京城有两处庄子呢,要是只能指着牛家村这一处,估计苏锦绣要哭了。
好在已经送过去一批了,所以暂且还不是很急。
“四嫂,我听说市面儿上已经有了另外一家做罐头的铺子?”
“嗯,是有了。”
苏锦绣也特意去尝过,对方的罐头做的很甜,甜地盖过了果子的味道。
这不是苏锦绣喜欢的,不过,因为对方卖地便宜,所以生意还是很火爆。
不过苏锦绣有一点想不明白,这糖的价格可不低,对方放了这么多的糖,又卖地这么便宜,不怕亏本吗?
“四嫂,您就一点儿也不担心?”
苏锦绣笑笑,“这罐头原本就没有什么难的,但凡是愿意多试几次,总能做成的。只是有些小户人家舍不得白白地浪费食材,万一试了几次都做不出来,那岂不是太亏了?如今有人试出来了,愿意做这一行,那便做。也免得有人说我们柳家这个也独占那个也独占的。”
六郎一听,立马就不说话了。
细想一下,可不就是这样嘛。
那独特的黄豆酱,甚至是由它而衍生出来的各种酱类,不就是柳家的独一份儿?
还有粉条,如今整个大兴朝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了这世上还有一种叫粉条的吃食,可入菜,可做主食,而且还能储存很久而不坏。
再有那独特的果子酒,一年四季,各种的果子酒,那味道可以说是一绝了。
大兴朝酿果子酒的人家不少,可是能酿出这个味道的,也就只有柳家的酒坊了。
哦,不对,这酒坊不完全是柳家的,听说是朝廷还占着份子呢。
六郎这么一想吧,顿时又觉得自己的腰板倍儿硬,有朝廷做靠山呢,他们家的后台得是多硬呀!
“这话也就是那些眼睛酸的人才爱说。要是往深里想,咱们拿出来的东西才是更多呢。就比如说四哥以前弄的那个暖棚,那法子不就公开了?还有那种地窑式的取暖,四哥不也是都毫无保留地直接上报了?还有春苞米等等,四哥让出去的好东西,可远比留下来的好东西要多!”
苏锦绣倒是笑了,没想到六郎竟然能记地这么清楚。
“好了,我要回京了,你呢?是留下来还是跟我一道回去?”
“我同四嫂一道回去吧,我回田村,四嫂若是不忙,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