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糊窗户得用纸吧?
灶房里不能只垒个灶,没锅没碗吧?
而且作坊的用水量应该不小吧?要不要在院子里打井呀?
诸如此类,总得有人跑腿儿的。
而柳大郎一开始就说了,自己现在受了伤,力气活是干不了的。
所以,这才想着揽一些轻闲的,而且只需要动动嘴皮子的差事。
苏锦绣明白他打什么主意了。
明知道自己不会让他管帐,所以一上来就先提了这个。
自己拒绝之后,再提了外出采买的差事,而且还言明了他对镇上的一切人事都熟。
这个理由,也的确是难反驳的。
自己若是再拒绝,就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嫌疑了。
虽然,苏锦绣是真地挺想拒他于千里之外的……
可是事情不能这么办。
“这种事情太过繁杂,大堂哥身体没好呢,实在是不适合操劳。若是大堂哥执意要帮忙的话,那不如每天帮着给这些族人们烧个水。天气暖了,如果在工地上有个热水喝,倒是不错。最主要的是,这活计不辛苦,而且一天最多烧上两锅水便可以了。”
柳大郎的脸色僵了僵。
他不是这个意思呀。
他想要的是采买的差事,怎么突然就给绕到了烧水上面?
他什么时候说过自己可以做个伙夫了?
可是能拒绝吗?
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着说要帮忙的。
脸色一变再变,最终,还是不得点了头。
“也好,能为二叔家做些事便好。”
事情就此敲定,柳大郎满心算计而来,败兴而归。
族长活了大半辈子,又岂能看不明白柳大郎的用意?
“好了,四郎媳妇以后不必操心这里,有我们这些老家伙帮你盯着呢。”
“多谢阿爷。”
苏锦绣也明白,族长这是在提醒她,一介年轻妇人,最好还是少出门。
柳老二腿脚不好,可是他可以监工。
两口子一商量,就暂时先搬回到村子里住。
住在后排的竹屋,早先柳四郎和苏锦绣的新房里还有一间竹屋是空着的,没住过。他们干脆就住在了那里。
苏锦绣安排了杨二两口子也跟着回去住一阵子,主要也是帮忙照顾二老。
更重要的是,不能再有让人给公公洗脑的机会。
县城的柳家大宅里,就剩下了苏锦绣和柳小莲这两个主子。
柳承恩不仅找了他的族人来建房子,还请了苏家那边帮忙。
苏保柱和苏大郎父子俩,几乎是天天都会有一个人过来。
有时候帮着指点一下,有时候帮着做一些杂工,倒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特别是苏保柱过来了,就会和柳老二一起多说会儿话,日子久了,柳老二倒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及亲家睿智。
特别是想到了当年苏家的遭遇后,苏保柱做出来的决定,再对比一下自己,就觉得自己跟个大傻子似的!
看看人家现在苏保柱一家过地多好。
大孙子也有了,二儿子也是秀才了,大儿子又是一个能顶得起门户的,这才叫活地踏实呢。
再反观自己,若不是他三番几次地拖后腿,那他们一家子应该会比现在过地更好。
儿女们也能更省心一些。
苏锦绣和柳承恩哪里知道,请了苏家人过来,能让柳老二有这样深刻的反省?
若是早知道了,那就早些话他过来了。
房建起来快,不到一个月,基本上已经完工了。
柳大郎也就真地在工地上烧了一个月的水,也算是说到做到了。
“二叔,院子里需要打井不?我认识一个老行家,干这个年头多了,而且价钱也不贵。”
第193章 再买下人
打井的事情,是族长找人办的。
作坊里总共打了两口井,前院一口,后面一口。
至于柳大郎,苏锦绣也没有亏待他,除了工钱都给他结了之外,还多给了他一两银子。
当然,钱是柳承志出面结算的,只是说这是柳老二的意思。
这么做,无非也是想大家都知道,柳老二一家子可没有对不住人的地方。
因为杨二两口子一直跟着他们住在村子里,所以柳家村的人也都知道这是柳家的仆人了。
羡慕的自然有。
嫉妒的也不少。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四处嘀咕了,话里话外,都暗示着柳老二也应该给老两口请个佣人使唤。
“不是说这四郎得了不少的奖赏嘛,才拿出来了一百两,这手里头的余钱定然还多着呢,不然哪儿来的银子请下人?”
“大嘴婆子,你脑子是不好使了吧?人家点心坊在这里一直干着呢,听你这意思,人家四郎媳妇儿挣的钱都给你吃了?”
被怼的那个婆子一噎,“瞎说什么,我只是说柳老二现在手里头有钱,嘴上说着孝顺,却不知道给他爹娘也请个佣人使使。”
“呸!都是分了家的,当初柳老二被净身出户的时候你咋不站出来说话呀?现在知道人家起来了,就开始胡乱攀咬了,真真是不要脸面!”
另外一个妇人也跟着怼她,“就是!还说什么才拿出来了一百两。你以为这银子都是大风刮来的呀?再说了,那是人家四郎的,就算是一文钱不拿出来又怎么样?呿!我看你这种人,就是不值得别人对你好。”
“没错,得了人家的好处,还四处败坏人家的名声,也不知道这脑子是咋长的。”
大嘴婆子被怼得脸色通红,最终还是灰溜溜地走了。
有这种说话酸酸的人,不过不多。
消息传到苏锦绣的耳朵里,便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这件事。
如今作坊已经盖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再晾一晾新房,然后再置办一些家当。
这里总归是得有管事的在,不能让爹娘回来。
太闹心了。
而且现在四郎正值关键之时,若是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受连累最大的还是四郎。
一家子人又回了县城,那作坊建成了,里头现在也只是空的,倒是不担心有人偷东西。
作坊建成了,接下来就是作工了。
苏锦绣仔细地想了想,还是得买人。
关键的方子,是绝对不能流出去的。
必须得是自己人才放心。
至于管事……
苏锦绣倒是觉得杨二两口子可用。
最要紧的是,杨二两口子都识字,这方面就不需要再额外地派人了。
只是家里头若是少了他们,一时间还有些不适应。
苏锦绣又想到了柳新和柳庆,自然也就想到了上辈子贵人们用人的那些心计。
几天后,苏锦绣就把柳新两口子叫了过来。
当初是买的他一家子,都是死契。
这一家人原本也算是罪奴,如今能在柳家吃饱喝足,而且还不受气,已经是很知足了。
得知主母要将他们放到村子里的作坊上作管事,柳新自然是千恩万谢的。
做了管事,那就不是普通的下人了。
手里头有了一定的权限,也是小头头了。
“只是你们想清楚了,孩子是要留在这里的。我这里不能没有人手。”
“是,夫人的安排自然都是最好的。”
都是在大户人家里当过奴才的,自然也知道人家这么做的用意。
“那行,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们准备准备,后天就去柳家村,到时候,我让杨二跟你们一起去。”
“是,夫人。”
苏锦绣又让苏久和妞妞陪着她一起去了一趟牙行。
可是看过之后,又都不太满意。
苏久几次欲言又止,苏锦绣便问道:“久叔有什么话不妨直说吧。”
“是这样,我之前回村子的时候,遇到了方三儿,他说去年闹灾的时候,看到了他曾经在军营里结识的兄弟,如今都被安排在了新村子里,上个月,他们一家找到了方三,好像是被排挤了。现在一家子都在方三那里凑和着呢。”
苏久知道地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那一家人他有见过,看着都是本分老实的。
而且男的少了一只左臂,应该是打仗的时候没的。
“那不如明天我们回一趟苏方村,正好也见见人。”
“成。”
后来苏久又说了一些关于这家人的事。
应该就是县衙给分的地有些少,那一大家子人内部起了分歧,然后就出了主意,要把这个叫刘五的一家子给挤出去。
这样一来,其它几房有这些田地就能养活好了。
都是这灾闹的。
到了苏方村之后,方三就领着刘五一家子过来了。
刘五少了一只胳膊,腿脚倒是挺利索。
苏锦绣看着他身后的一家子,暗道难怪会被人家给想法子排挤出来了。
这么一大家子人,的确是得耗费不少的粮食。
“你们是怎么想的?”
方三儿挠挠头,“绣姐儿,他们来投奔我的时候,就是想问问哪里有仁善一些的主家,想着自卖自身的。毕竟他们现在只有了户籍,却没有田地,根本就没办法活命。”
现在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总不能一直借住在别人家。
刘五也是见识过人情冷暖的,知道有些情分,时间长了,事儿多了,也就磨没了。
所以,最近几天也一直是出门打听的。
他们一家子人多,两口子带着一个刚成年的小舅子,再带着三个孩子,日子怎么过?
苏锦绣想了想,三个小孩子倒是可以带去县城,正好把家里头做酱熟悉的几个下人调到作坊里。
“夫人,我早就听说过您的仁善大名,您放心,只要能给俺们一口吃的,其它的都好说。俺们也就只想着活命!”
说话的是刘五的媳妇儿,听口音,应该是北方人。
站在她旁边的是个年轻又极为瘦弱的少年,“夫人放心,我们很能干的。”
苏锦绣心道你这胳膊腿儿也不比我粗,你能干啥?
“你们可要想清楚了,我是要买下人,而且是死契的那一种。”
第194章 杨嫂的提醒
苏锦绣上辈子也曾为仆,自然知道什么样的人能用,什么样的人才真地忠心。
有时候,人心,未必能比得上一纸卖身契。
刘五一家子扑通都跪下了。
“只求恩人能给我们一条活路就好。”
这一阵子他们借住在方三家里,只觉得脸皮都是滚烫的。
方三家日子虽然过地不错,可是也架不住他们这么多张嘴来蹭吃蹭喝呀。
所以他们都尽量地少吃东西,多干活。
可是总共就这么大的地方,能有多少活可干?
前两天的时候,刘五还听到方三媳妇跟方三抱怨了。
不过方三这个仁义,没有撵他们走。
可他们也不能因为人家好心,就在这里蹭地理所当然了。
苏锦绣最终还是将他们一家子都买了下来,在苏家吃了一顿饭之后,便匆匆回县城了。
这一家几口换了衣裳,又都清理了一下之后,看上去比先前顺眼多了。
杨嫂帮着刘五媳妇给几个孩子都穿好了衣服。
“咱们柳家的规矩不多,只要忠心就好。待遇可是极好的。每年四季都会添换洗的衣裳,你们刚来,所以现在只有一些旧衣先凑和着,等回头夫人安排好了,应该会给你们一些布料自己做。”
杨嫂抬头看过去,“你会针线吧?”
刘五媳妇忙不迭地点头,“会的,会的。”
“那就好。”
这三个孩子最小的今年才六岁呢。
刘五的小舅子和三个孩子都被留在了这里,同时从府里选出了四个熟练的佣人和柳新一并去了作坊。
刘五和他媳妇儿也一起去了。
走的时候,孩子们倒是没有哭地多惨,可能是事先被家里人嘱咐过了,也可能是这阵子见惯了这样的场面。
做黄豆酱需要的黄豆,已经有柳承志帮着安排收购了,而所需的一些罐子类的器皿,也都是由苏方村的忠叔做的。
苏忠一家子现在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这生意一单接着一单的,他们家的进项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苏家的果酱和柳家的肉酱这两单生意撑着,他们家一年下来结余能有百余两银子了。
这可是大数目!
作坊的事情基本上算是都没问题了。
除了自家派过去的一些奴仆之外,还拜托族长寻了几个能干的族人在作坊里做事,一天拿三十文的工钱,只管晌午一顿饭,也算是给了族人们一个赚钱的机会。
一转眼,已经进入了七月。
天气炎热不说,小雨也是时有时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