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国主,一个是常年在战场上搏杀的李岐将军,他实在无法倾向于信任国主的剑术造诣。
但想归想,他还是不得不开门,毕竟这是命令,而非请求。他却是暗暗下了决心,打算就在这里看着,一旦有问题,他就马上冲进去救驾,哪怕用他的身子去挡下什么攻击也行!
牢门轻轻地被打开,李求凰缓步走进去,转头道:“你去外面候着吧。”
“这……”
“去吧。孤有事会喊你。”李求凰面色不悦,道:“难不成孤现在说话不管用了?”
“是……”侍卫不情愿地转身离去,而李求凰站到怔怔不语的李岐面前,笑道:“怎样,这酒肉如何?像不像是当年的……”
“扑通”一声,李岐猛然跪下,他把头埋在地上,声音沉重艰涩,带着一些哭音,用力磕头道:“罪臣……罪臣……见过国主!”
“起来吧。”李求凰也没什么讲究,看似熟门熟路地坐到了桌边,一边把小火炉上的高粱酒端了下来,左看右看却发现没有第二只碗了,只得无奈道:“唉,让他们准备酒肉,倒是忘记了让他们多备一只碗。”
他晃了晃坛子里的酒,给李岐倒了满满一碗,道:“看来孤只能对着这坛子喝了,到时少不得让你喝孤剩下的嘴边酒,可别嫌弃。”
李岐好不容易才站起身来,一时又不明白李求凰到底是什么意思,大惊道:“这,这成何体统?”
“怎么?嫌弃孤?”李求凰已经喝了一口,伸手示意李岐快些坐下。
“不,不……哪里的话!”李岐站到一边,忍不住又要去跪,却被李求凰一声“站好了!”给制止住,只能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般愣愣地站在原地。
想了想,他还是低声道:“国主亲自来这样的地方已是不合体统,却还打算与罪臣共饮,这……”
他不是文臣,想不出什么比“成何体统”这样的词更贴切的形容了。
“孤可没觉得这地方有什么不好,这可是天牢里规格最高的一间,就算是定安城里的小酒肆都未必有这里干净。”李求凰眯着眼睛,承受着烈酒下喉那一瞬间的灼热感,道:“坐下吧。”
“国主……”
“坐下!”李求凰眉峰一挑,语气已是带上了几分严厉,却很快又转为无奈,“你们这些人哪,都是跟蔡邕那个老顽固学来的,君君臣臣尊卑上下……倒是也不嫌闷得慌。”
李岐慢慢坐下,看着李求凰,道:“这君臣毕竟有别……有了尊卑,这天下才能有秩序……若人人都一视同仁,岂非乱了套了?”
“在孤看来……一视同仁也没什么不好。”李求凰放下酒坛子,叩了叩桌子道:“都这个时候了,你也该放开一些。”
李岐知道他是在说自己已成了死囚,不日就要行刑,眼神微微暗淡。
但很快,他又振奋起来——以他一条性命,换一万将士的性命,值。
第299章 天牢、君臣
李岐只是想了一会儿,便也大大咧咧地坐到了桌边,和李求凰对面而视,笑道:“想来罪臣这一生,还不算枉来人世间一趟!”
李求凰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哼声道:“你胡闹一场倒是尽兴,结果却把命给搭上,你真的笑得出来?”
李岐摆摆手,笑得更大声了些,他面色轻松一把夺过李求凰手里的酒壶,倒了个满碗,一口气喝了下去。
放在平日里,这番动作真可以说是非常放肆逾越了,但李岐看了看这天牢的四壁,还有什么不可放下的呢?
“怎么笑不出来,这件事,总得要有人去做,不是罪臣,也会是其他人。”
“其他人……”李求凰微微地叹息,突然道:“孤准备明发诏命,将蔡邕擢升为太傅,至于蔡襄蔡阳两兄弟,就暂时调去征南军吧。”
唐国职位最高的官员中,太傅是其中之一,与太师、太保并列,都是正一品的官职,再往上,也就只有国主本人了。
而这太傅虽是从一品,地位尊崇,却并非是什么实权官职,不过是授受帝王课业的老师,可现如今以李求凰的文采,怕是这世上也找不出几个能超越他之上的能人大才了。
这种擢升,不如说是降职。
他看着李岐的表情,摇头轻叹:“莫非你到现在还以为孤真不知道?这场兵谏,根本不可能出自你一人之手。也只有蔡邕,才能筹划如此,决绝如此。”
“可……孤却没法保全你的性命。”李求凰喝了口酒道,指尖摩挲着酒壶上一圈一圈的纹路,“一万定安军反叛,这件事情上你无论如何都无法甩脱,而且现在,就连那三千死士,禁军……一切事情都必须推到你的头上,你……能明白吗?”
“罪臣明白。”李岐道:“罪臣不过是个孤儿,无父无母,更无亲朋,这李姓……也是当年先王所赐。罪臣只成过一次家,发妻早在数年之前病死,至今也尚未有续弦之意……即便依照唐国律法,夷三族……也只能诛杀臣一人而已。”
李岐却在微笑,眼神平静:“蔡柱国一家大小,蔡襄、蔡阳,尽皆国家栋梁,小琰儿……也是个古灵精怪的妙人儿,还有蔡氏的父族母族,算起来少说也有数百人之多。臣这一条命,换蔡家数百条命,换定安军一万将士的命,值!”
他站起身,重重作揖道:“蔡柱国多年谋国,即便这一次处事决绝,他也是为国家社稷着想,臣感恩国主能体谅蔡柱国的苦心,让他老人家安度晚年。”
李求凰微微闭上双眼,叹息道:“你能这么想,我也安心了。但愿蔡邕当了太傅之后,真的能在家中安享晚年,这也算是孤的一点私心。至于蔡襄和蔡阳……他们还年轻,在征南军多呆上一段时日,将来未必没有机会重新出头。”
“国主圣明。”
“圣明不圣明,我自己知道。”李求凰道:“孤还是适合写写诗,弹弹琴,舞文弄墨,至于治国……”
“国主为何如此妄自菲薄?”李岐忍不住打断他,“罪臣明白的,国主绝非是那种只贪图享乐的昏君,天下大势,包括唐国大势,国主胸中自有一番计较,为何要说那样的丧气话?难不成那个妖妃,真比唐国,乃至于天下更重要?”
李求凰摇摇头,咀嚼着那个词,喃喃道:“妖妃……妖妃……”
转而他又笑道:“既然如此,李岐,你又为何不肯续弦?”
李岐微微一怔,低头道:“罪臣……与亡妻,情缘深厚,心意相通。她久病不起,我那时却还出征在外,终究是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后来罪臣整理她的随身物件,才发现了她藏于床榻之下的数十封家书……原来她这些年一直想要写信给我,可又怕影响我打仗,竟是一封都没寄出。自从她嫁与我,我少有尽过为夫的职责,心中歉疚,也就……下定决心不再续弦。”
李求凰一边喝着酒,一边静静听完,末了感慨道:“真实感人。林氏……确实是个贤内助。”
“是。”
“若我告诉你,李岐,孤心中同样有所歉疚呢?”李求凰突然道。
李岐奇怪地抬起头,不知道李求凰说的“有所歉疚”是个什么意思。
“国主,罪臣……不明白。”
“一桩旧事,不提也罢。”李求凰猛地灌了一大口酒,顿时喉咙里像是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想到杨太真当年还是少女时的那张纯净、红润,总是堆满笑容的脸……
那张脸慢慢和这些年她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脸相互交叠,现在的她,似乎真像由冰雪堆砌而成的一般,冷得令人发寒。
寒彻肺腑。
“有些错,犯下便来不及挽回了。”李求凰看着李岐,眼光越过这位将军的肩膀看向了牢内阴暗的角落,“其实不过是一念之差,可……已去之人,又能如何挽回?”
李求凰用手掌轻轻地拍打了两下桌面,道:“唐国……天下。天下明明这么大,却容不下这样一个错误么?”
他看似是对李岐刚刚的一番对亡妻的追思有感而发,但看起来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李岐不知该怎样作答,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李求凰口中所谓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他如此后悔,甚至……令他以纵酒写诗荒废国政来自我惩罚。
他定了定心神,仍坚持道:“国主……唐国历代先王呕心沥血,撑起了唐国一片清明天下,如今乃是大争之世,若国主如此放任,如何对得起祖宗的基业?”
“祖宗的基业,说到底只是祖宗的基业。天下,却是天下人之天下。若唐国真有一日覆灭,说到底,只能说明唐国不值得被拥戴。沙场征伐,与天下豪杰争锋,直至一统天下,那是年少时候才会有的壮志豪情……如今的孤,只是希望唐国百姓能安定富足,仅此而已。”
他微微眨了眨眼睛,双目失焦道:“你不必再说了,或许史官们早已用笔给孤冠上了‘昏君’的名头,这也由得他们去吧……”
李求凰喝完了最后一口酒,晃了晃已经空荡荡的酒壶,脸上露出了落寞的神色。
他本就是来天牢给李岐送行的。
现如今,酒已经喝完,可话,他说完了吗?
李求凰站起身来,绕到李岐身旁,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李岐的肩膀,长叹一声:“是孤对不住你。”
李岐慌乱地想要站起身子,却发现李求凰手上的力量之大,就连他这个已经破了三境的修行者都无法抗争。
“比文治,孤不如荆吴诸葛宛陵。比武功,孤又不如沧海曹孟。”李求凰道:“唯有诗文一道,孤还有些自信,可终究……于国无益。”
“或许,你不该生在唐国。”
李岐眼眶中跌落滚烫的热泪:“罪臣生是唐国的人,死是唐国的魂,此生有负国主,来生再报!”
“还是做个游魂吧,或许那样还自在快乐。”李求凰摇摇头,用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轻声道。
侍卫打开了门,李求凰走了出去,他听见背后李岐双膝跪地,三声响头,每一声都宛如战鼓般沉重,即使是以李岐的修为,想来这样的大礼也不会让他太好受。
但李求凰没有回头,没有多说,只是轻飘飘地走出牢门,向着天牢外走去。
就在天牢之外,杨太真静静地站着,身后的宫女低着头,提着她的裙摆,不敢发出半点声音,就连呼吸都尽量控制着。
李求凰身形微微一顿,看着杨太真,苦笑道:“你这里做什么?”
杨太真一身盛装仍未卸下,头顶的凤冠和各色的饰物让她看起来雍容华贵,然而她脸上的冷意,却带着一股子威压,令人不敢直视。
“国主能来,臣妾不能来么?”杨太真反问,目光直视前方,语气也十分生硬。
李求凰声音渐低,道:“你知道,孤不是这个意思。”
杨太真却丝毫没打算给李求凰留什么面子,冷笑道:“臣妾愚钝,又怎能明白国主心中所想?”
李求凰退了一步,低着头,声音中有了几分无奈:“难不成我们要在这里争吵?走吧……孤陪你一同去华清宫私下商议,可好?”
第300章 “兵谏”的结局
“臣妾不敢。”杨太真冷冷道:“臣妾此番来,只不过是为了替国主看看那名叛将现在如何,不过现如今,看起来倒是多此一举了。”
李求凰长叹一声道:“这又是为何?李岐如今是戴罪之身不假,可他毕竟为国奋战多年,就算不念他多年征战沙场,仅仅只是念在当初父王看重,为他赐姓这份情上,孤也该来见他一面,至少让他去得安心些。这难道也不对么?”
杨太真面无表情,只是微微欠身,道:“国主说对,这自然是对的,这唐国是李氏数代基业,若是先王在世,必然不会让李岐遭受这牢狱之灾。倒是臣妾身为‘妖妃’,迷惑国主多年,如今看来,倒是罪该万死了。若是国主今日不忿李岐之遭遇,大可以下旨,放了他,再派人把臣妾打入天牢,即日问斩即可,臣妾绝没有怨言。”
整座王宫之中,只怕也只有杨太真敢这样跟他说话,然而偏偏李求凰对此却无可奈何,只是头疼地道:“你这又是说的哪里的话?孤何曾有说过李岐罪不当死这种话?”
杨太真摇头道:“是,或不是,国主都不必解释,这唐国,本就不是臣妾一个妇道人家能左右得了的。”
说完,她行了个礼,转过身,向着华清宫走去,她身后提着裙摆的宫女也紧紧地跟上,战战兢兢,亦步亦趋。
天牢的侍卫站在门口,一言不发,宛如几座石雕,王宫之内的,有关于李求凰和后宫的“家事”,他们只能是装聋作哑,当作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
而李求凰孑然一身站在天牢的大门口,看着杨太真那倔强的背影,沉默不语。
不知怎的,他心中又再度浮现雨夜那天,杨太真一身湿漉漉的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