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忽然开口道:“陛下,臣有一事请求。”
李治放下手里纸页,走近床榻。
长孙无忌很怕皇帝不答应,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低微与恳求:“臣求陛下恩典,许臣陪葬于昭陵。”
昭陵安葬着他追随一世的帝王,他同父同母的妹妹。
他这一世,有功有过,待地下相会,不知他们会怪罪他还是会一笑无言。
但终究还是想要相会的。
李治闻言,只觉吞下了一整串那日吃到的绿葡萄,满心都是酸涩,只是太过酸涩反而没有了泪。
他以帝王身应道:“朕准赵国公陪葬于昭陵。依山为墓。”
陪葬昭陵的功臣密戚不少,规格与远近自然也各有不同。离得最近的便是依山为墓。
长孙无忌闻言,神色大安,于榻上行礼谢恩。
李治走到榻前扶起:“舅舅要不要随我回京养病?”
长孙无忌摇头:“年少时随先帝东征西讨,彼时便觉得,死在何处都是一样的。”
沉默片刻,长孙无忌终是开口道:“倒是陛下,该回朝堂中去了。”
李治颔首:是啊,他该返程了。
临行前,李承乾拿出了两坛葡萄酒送给弟弟:“这是之前舅舅种的葡萄酿的酒,你带回去。”
李治离开前,于马上回望幽静山谷。
黔州万岭谷如世外桃源,但皇帝坐拥天下,却是最不能躲在桃源里的人。
**
龙朔元年九月,圣驾自黔州返回洛阳。
十一月,圣驾自洛阳返长安。
而圣驾刚返回长安,宫中便有喜讯传出,皇后有孕。
*
姜沃来到紫宸宫时,严承财将她引到后殿,而非偏殿。
媚娘正倚在床上,手里拿了一卷书在看。
见她进门,媚娘摆摆手,严承财忙退下掩门。
姜沃坐在床边,关切问道:“奉御诊过了?姐姐无事吧。”到底是从洛阳回长安,路上总不比在宫中。连姜沃这个没事的人,连着坐几日的车,都觉得浑身僵硬,何况是有孕之人。
媚娘摇头:“无事,歇两天就好了。”
两人相视,俱明白对方所想,还是媚娘先道:“这个孩子,来的又巧又不巧。”
姜沃替媚娘整了整被角,笑道:“是啊。”
不巧的是,皇后刚回长安就有身孕,有的朝臣估计心思更活:皇后这种情况正该好好养着啊,还管什么朝政?太子都已经能监国了,正好借着这次皇后有孕需安养,名正言顺让皇后那听掌‘百司奏事’的权柄挪到太子手里。
巧的是……皇帝刚刚调整了对太子的教育方针,正看着东宫教导太子的朝臣们不顺眼呢,这会子要是有直接撞上来的,必然得上皇帝的黑名单。
果然,年前便有朝臣先试探着上奏疏,称赞‘太子监国诸事皆善,颇能听断。’
皇帝见此奏,嘉赏太子绫帛古物,东宫属臣也各按阶有赏。
然而朝臣们等啊等,皇帝赏赐完毕后,却没有下文了。
便有朝臣继续上奏:“中宫凤体安康为要,请太子暂于东宫听诸司奏事,辅政于陛下。”
此奏疏皇帝未准。
然诏许太子入朝,听讼朝事。
朝臣们一时倒是有些摸不透陛下的意思了。
*
龙朔二年,正月。
黔州传来丧报:赵国公长孙无忌于龙朔元年腊月十六病逝黔州。因风雪阻隔,丧报耽搁了月余才送入京中。
皇帝下旨赵国公追赠太尉官职,陪葬昭陵。
并罢朝日以哀。
*
姜沃有时觉得,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不一定是时间,而是人这一生中,一件件无法挽回的人和事。
黔州之行后,她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又变了一点。
皇帝身上原本会在特定人跟前,偶然流露出来的年少心性,几乎彻底淡去不见。
龙朔二年二月。
皇帝忽然下旨,大改前朝后宫官制。
改动之大,完全令朝臣们目瞪口呆。
*
吏部尚书院中。
因只有王神玉、姜沃和裴行俭人在,王尚书就放纵自己流露出痛苦面具:这大改官制真是飞来横祸,吏部工作量也太大了。
二月,皇帝忽下旨改京都各司及百官名:从此尚书省改名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匡政,侍中改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2'
还不只是省,其余六部、九寺、十六卫等统统改名!
吏部此时拿着这份百司百官集体改名的单子,压力山大。
“尚书……”姜沃开口后,才反应过来不对,如今尚书已经不能叫尚书了。她对着名单看了下,换过生疏称呼:“太常伯。”
没错,尚书这个官职已经改名叫太常伯了,而他们吏部也已经改名叫‘司列部’。皇帝甚至还单独改了考功属的名称,改为‘司绩部’……
姜沃觉得自己更像个绩效考核人员了。
可以说是整个朝廷职官制被改的面目全非,也难为皇帝想出那么多名称来。
而皇帝为什么这样做,朝臣们心中也有数:制礼举措,向来是有政治上的重大含义,用来彰显皇权的。
正如先帝贞观元年,对职官做出改革一样,这是以示天下‘改朝换代’,上面当家作主的换人了!
皇帝登基时未改官职,但此时却大改,自有警示朝堂的深意。
*
王神玉头疼,很直接道:“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咱们自己不做蠢货有什么用?经不住蠢人连累!”
朝上有不清醒的官员,自然也有清醒的官员:皇帝东巡时诸事报给太子,皇帝回长安后,诸事自然按旧例报给帝后。
皇后理政权柄又不是群臣举荐的,而是皇帝给的,皇帝要觉得太子更合适,自然会给太子的,何必朝臣在后面捅捅咕咕。
他们吏部上上下下可没有一个人掺和进这件事儿里。
结果皇帝这一‘改革’,吏部却是首当其冲,不知道多少公文要重写,简直是崩溃。
姜沃心有戚戚焉感慨了一句:“是啊,真是天上不一定掉馅饼,但地上随时可能有个陷阱。”
听了她这句话,哪怕在为巨大的工作量发愁,裴行俭还是没忍住笑了一声。
王神玉立刻道:“守约啊,你这么欢喜,就多干一点。”
裴行俭立刻愁云满面起来。
第143章 拒绝加无用的班
二月底;春寒犹甚。
近两日长安城中天气阴沉,时不时来一场雨夹雪,越发冷到人骨头缝里一般。
不过王神玉从来不会亏待自己。
他所在的尚书屋舍中炭火烧的温暖如春;地上摆着的半人高黄铜莲花香炉中;还焚着雅致宁柔的香料。
只是此时吏部三位领导;都被公务煎熬的心似炭火,均觉得屋里太热了。
裴行俭直接起身去推开窗户,让冷冷的雨夹雪在脸上拍了一会儿,才退回来。
他随手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就开始吃点心——桌上放着的是王家珍方所制的点心莲藕蜜枣糕,清甜可口。
只是王神玉跟姜沃一样,想到公务缠身没什么胃口;唯有裴行俭化悲愤为食量;自己一人吃掉了一盘子。
也是他最先振作起来道:“先分一分公文吧。”
王神玉和姜沃无力点头。
在开始前,姜沃还友情贡献出两样私家珍藏——孙神医亲手所制的保心丹以及薄荷膏。
王神玉立刻接过来:“我得吃一颗!”
裴行俭原本觉得自己不用。毕竟他也是武将出身;从前在百济文臣武将的活儿一起干着不也撑下来了?
但等姜沃开始报考功属需要改动的公文后;裴行俭伸出了他的手:“求一丸保心丹。”
吏部三位领导;就这样边磕药,边努力厘清要改动的公文总数。
正在埋头奋斗中,就从开着的窗扉处,看到一人举着油纸伞匆匆走过廊下。
来人穿的是显眼的紫袍。
王神玉立刻放下手中公务;精神一振:“必也是一位苦主。”
他就不信,这道旨意苦的只是他们吏部。
果然,推门进来的是户部辛尚书;他老人家脸色白的好似他心心念念的银币似的,进门问道:“这,这日子还有法过?”
要知道这可是年初啊;他们户部辛辛苦苦写完一整年的预算度支,就准备春分下发各部了,结果晴天一个霹雳……
姜沃与裴行俭俱起身让座。
辛尚书坐下,刚准备说话,就见裴行俭敏锐看向窗外,然后道:“又有人来了。”
这回推门进来的是礼部尚书许圉师。
许尚书一进门,就抖着胡子道:“你们都在?好,好,正好议一议这事!”
他几步走过来坐下来道:“这可如何是好?这骤然一改职官,我们礼部上下就算是累死也是干不完的——二月里贡举刚过,诸事还未定!”
“且因去岁秋收大丰,陛下早定了今岁三月初要行‘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两礼,这可如何忙的过来?”
辛尚书听到这里忽然插了一句:“既然去年就定了亲耕亲蚕,老许你怎么拖到这会子?”
许尚书立刻转头怒道:“这是什么话?你以为谁都像你户部似的?凡事拖到最后才办?我礼部贡举都办完了,你户部还有未拨下来的银钱呢!我明儿就亲自坐到户部去要账!”
惯于欠钱的辛尚书语塞。
王神玉抬手,按住两人的胳膊,风风雅雅调解道:“不要内讧。”
然后许尚书继续‘哇啦啦哇’吐苦水:“我礼部正是因为办事勤谨,提前将亲耕亲蚕两礼的规制都拟好了,这会子才苦啊。”得把随行天子亲耕的朝臣官名全都改一遍。
这还不算完——
“且你们吏部和户部,只改百官名称,然我礼部的皇后亲蚕礼上,还要改后宫品级啊!”
这,确实是。
许尚书这么一说,姜沃等人也想了起来:皇帝这次‘大改名运动’,并不只涉及前朝,还有后宫。
甚至于,后宫改动更大:从此后,后宫再没有什么‘贵妃’等正一品妃,也没有什么‘九嫔’‘才人’,这些妃嫔名称全部废止,改为‘正一品赞德’‘正二品宣仪’……
虽说当今后宫里没多少人吧,但这名称一改,礼部所有‘亲蚕礼’的公文确实都得跟着变动。
姜沃感慨:原来最惨的人在这里啊!
王神玉摇头,露出不忍卒听的样子来。
姜沃适时向两位尚书发放保心丹。
人均服药后,王神玉凝神片刻,然后忽然推开了眼前的公文,冷静道:“既如此,就不做了。”
另两位尚书抬头看他。
王神玉道:“一起去向陛下请命,已有的公文就不要动了。甚至直到三月前,各署衙依旧照旧。”
“在其位谋其政是不错,却不能累死在这些无用功上!”
姜沃与裴行俭心声一致:感天动地好领导。
其实姜沃面对这些多出来的公务,第一反应也是浪费,人力和物力的双重浪费。
于是她今日至此,是想厘清吏部工作后,带着具体数据去寻帝后,请旨免改已成公文的。
没想到王神玉先提出来了——他一向非天子近臣,但在此事上却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实在是大唐好领导。
比如与他身份等同的辛尚书和许尚书,就都迟疑不敢去:“陛下已然下圣旨,咱们却迁延不履,陛下会不会觉得咱们惫懒渎职?”
“尤其是为了赵国公之事,陛下近来心情极为郁郁不快,朝臣们动辄得咎,东宫属臣都发落了一批了。”
在座几位老狐狸(加两只中狐狸),当然心里都明镜似的,陛下为何发落了一批东宫属臣。
但此时都睁眼说瞎话,只推给陛下心情不好。
许尚书忽的感慨道:“若是英国公在朝就好了。”尚书左仆射作为六部的顶头上司,正可去向陛下陈情。
可惜,英国公李勣此时不在长安。
*
时间往回倒拨一点。
两月前,龙朔元年十二月,北境传来紧急战报:铁勒九部反,集兵进犯唐边。
说起铁勒九部或许有的朝臣不熟。
但若说起铁勒诸部的前身,便令人耳熟能详了——
‘铁勒’其实算是大唐对北境诸族各部的统称。唐初,诸部中以‘回纥’和‘薛延陀’两部最强。后来,这些分散的铁勒各部就共同建立了一个汗国:薛延陀。
首领——夷男可汗。
因此朝堂之上,一听铁勒九部犯边,英国公李勣当即就请战:真是反了他们了!
深冬苦寒,皇帝原不欲英国公再赴北境,然而英国公十分坚持。
皇帝便允准。
英国公依旧是只带少量精兵离京,其余兵士则由安西都护府调用。皇帝还令薛仁贵再次为李勣大将军副将,带兵前往助战。
李勣大将军连年都不过了,直奔北境故地重游去了。
此时吏部中,裴行俭想起英国公:真羡慕啊,又能去打仗,又不用面对朝上这些糟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