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以上两条‘整理出版和国家保存’——
  现在的姜沃都能做到了。


第232章 报纸·两年后
  “这报纸——”
  登州港口外的驿站;连空气中都带着些海风的味道。
  姜沃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份《大唐杂报》在对着日光看。
  说来,史册上第一份有记录的‘报纸’;也是出自唐朝:《开元杂报》。
  还曾有文人写过《读开元杂报》文作为记录。
  杂报上多记载朝廷公开的政令以及帝王和百官之事。譬如‘某日皇帝亲耕藉田’;‘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等朝堂大事。。
  甚至还有‘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种类似于朝臣八卦的事条。'1'
  而之所以称为杂报;也是为了跟京中发往各地署衙官邸的公文报区分。发给官员的邸报;自然不面向百姓公开。
  但《杂报》又不一样,私家也可抄写、传播。
  “虽说如今每旬的杂报,能到各州的数量还很少。”依旧是大大的供不应求。“不过,比我想的已经好多了。”
  与旁人拿到报纸后;第一时间去看报纸上的内容不同;姜沃的第一反应是来到窗边;对着阳光先去看纸的质地、油墨的晕染、字迹的清晰程度等报纸本身的质量问题。
  崔朝在她身后不由一笑。
  一份报纸被她看出了鉴宝的感觉。
  “你也来看看,比两年多前滕王阁之上的第一份试印报纸,大不相同了。”
  崔朝闻言;也走到窗前;两人一起站在日光下。
  他细细看过;又伸手捻了捻,点头道:“是,似乎纸就不一样了。”
  见到这份报纸,崔朝不由想起两年前的洪州事。
  时间过得真快啊。
  *
  那日滕王阁宴后,滕王李元婴又来抱怨了一通;还拉着崔朝给评理:“崔少卿,你说说;姜侯这是开宴为我送行吗?这分明是借着我开诗会啊。”
  “还说要将今日之事今日之诗,用那蜡版印刷术做成第一份报纸(诗刊特辑),试着通过驿站传于各州——”
  向来行事放纵的李元婴;难得都有点担心:“那岂不是天下各州都知道我的滕王阁?”
  姜沃当时就想安慰他:没关系,反正后世都知道你滕王阁。
  而库狄琚离开洪州前,就此事与姜沃讨论了良久。
  “我懂姜侯之意了,待报纸运作成熟后,在这上头刊印诗文还是其次,最要紧的是可传播‘新闻’。”库狄琚重复着姜沃说过的词。
  重复过后,库狄琚觉得这个词很准确——不光使人以闻朝廷政令和动态,更是‘新’政令和动态,故曰新闻。
  姜沃颔首道:“是,比如这次检田括户事。虽说江南西道闹得动静不小,但其余道许多州县大约还是一无所知。”
  “等日后很该宣传一下,从天后所下之诏,到关于新政令的解读,以及洪州的试点工作。”
  哪怕报纸、新闻都是新鲜词汇,但库狄琚便是那种天生具备政治素养的人,而且已经在城建署打磨过几年,更是敏锐。
  此时她虽然还未亲身体会过‘话语权’‘舆论战’的重要性与可怕之处,但还是下意识跟姜沃道:“若将来报纸上要阐述政令与朝堂事务,那必得谨慎些,由专人来拟这些文稿才好。”
  姜沃也点头:“宁缺毋滥,一开始宁可少一些。”
  不过这不是姜沃担心的——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会写公文的官员。从弘文馆到国子监到各署衙,一抓一大把。
  倒是……
  姜沃拿起第一份印着诗文的报纸:“除了内容外,这纸也好,蜡板也好,油墨也好,都有很多可改进处。所以我才要交给你带回去,由专门的实验人员,继续调配改造吧。”
  库狄琚闻言却未一口答应下来,面上露出些沉思的神色。
  姜沃也不开口追问,因库狄琚不是那种欲说还休等人发问的性子。她不开口,就是真有什么事儿让她为难犹豫,姜沃就等她自己理清思路。
  果然,库狄琚头脑风暴过后,就开口道:“姜侯,这报纸将来若要刊登政令等事,是不是跟城建署分开比较好?”
  毕竟,城建署到现在为止,都算个专业的生产部门,是从来不涉及政治的。
  若是跟‘报纸’事牵扯多了……
  “只怕又有朝臣会借此,让城建署归于六部。”
  她说完后,就见与她对坐的姜侯笑了。库狄琚就明白:“咱们又想到一处去了?”
  姜沃也觉得跟库狄琚讨论正事,真是心旷神怡。
  她拿出了自己的简单规划书——大唐第一家出版署。
  且初步下设三个部门:报社,专门管着报纸的选稿和刊印;出版社,专门管着书刊文集的汇编;印刷技术社,顾名思义,为前两者提供技术支持。
  库狄琚看着这个很简单的框架图。
  说来,这出版署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署衙、人员通通没有,只有这么薄薄的一张‘规划书’。
  然库狄琚心中却有种模糊的直觉:这将来,会是个很大也很重要的署衙,甚至,比她现在想的还要重要。
  哪怕此时很多人对此并不以为意,基本都把这‘蜡版印刷’当成姜侯之前改进矿灯之事一样——
  虽然是件好事,但跟他们关系似乎也不太大(除了家里有矿的人),顶多感慨一下:姜侯喜好果然与众不同。
  尤其姜侯是在一场诗会上公布了这个想法,而她的第一份报纸,又是‘诗刊特辑。’
  于是在座赴宴之人,以及后来听说这件事的诸多人,只怕都以为,姜侯只是爱诗文,故而费心改此印刷术,想要所见精彩诗文,传于大唐各地。
  哪怕库狄琚,在姜沃跟她提出‘报纸’‘新闻’等概念前,也是这样想的。
  对姜沃而言,则又是一次漫长的温水煮青蛙——她才不是要掌握舆论舆情这个大杀器的野心家。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宰相,因热爱诗文,想要为大唐的文化传播工作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已!
  至于将来报纸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她怎么能想到呢?
  她只是个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啊。
  “姜侯不在京中,出版署筹措之事……”库狄琚顿了顿,看向姜沃的眼睛,很快道:“我报与安定公主?”
  姜沃颔首:“我也会与天后上书,令公主掌‘起建出版署’之事。”
  有她和库狄琚两位女官掌城建署在前,曜初这个公主要掌一掌‘出版署’,不会在朝上引起什么异议。
  尤其在姜沃的安排设想中:最开始的出版署,只是先低调出版些‘诗文报纸’‘诗集刊物’等。
  这便更不会引人注目,毕竟各公主府本来就很流行举办诗会——这正好一条龙服务了,府里开完诗会,转头就刊印出来。
  如果说之前的参与赈灾过程中收养遗孤弃女等事,是曜初的第一份‘实践作业’,那么亲手来组织搭建‘出版署’,才算是曜初的第一个正式的项目。
  “只是……”库狄琚叹了口气:“一开始自然不引人注目。”
  “就像城建署一般,开始姜侯辛辛苦苦招人去调配水泥的时候,哪里有人在意呢?”
  可后来城建署开始修路挣钱以后,那盯上的人就太多了。
  尤其是姜沃离朝后,库狄琚更切身感受到这份压力,她也很明白:若非天后摄政,她自己这个署令,哪里留得住城建署。
  甚至换句直白点的话说:若是哪一日天后结束了摄政,她第二日根本就不用去当值了。
  城建署多一天也留不住。
  “只怕将来出版署也是如此。”安定公主带着人改进蜡版印刷之时,组织人刊印诗集之时,或许没人在意。
  但若是按照姜侯的设想,将来报纸上开始刊登政令和新闻,那一定会引人来抢夺的——
  必有人想左右这份报纸上能写些什么。
  姜沃垂眸:是,库狄琚担忧的没错,将来出版署若是能运作起来,必会有人来争夺。
  到了那一天,便要看曜初自己的本事了。
  姜沃会保库狄琚于城建署,但她……不会,也不能,出手替曜初保住出版署。
  曜初跟库狄琚,跟所有人都不同。
  如果她想要,她必得有能力保住自己的东西!
  库狄琚此时倒是没有想那么深,她只是感叹一下将来会有的麻烦而已。毕竟在库狄琚心里,天后和姜侯都会保护公主。
  因玻璃制品之事,库狄琚大半年来,与安定公主打过不少交道。
  此时既然提起公主,就笑道:“不瞒姜侯说,我与公主回禀诸事时,常会有些恍惚。”
  “安定公主很是平易近人,言谈风趣。有时候公主的神态和言语,恍然间让我以为在与姜侯议事。”
  “但公主动怒之时,又让我心惊,且不由得就想到天后——想来天后年轻时动怒,便是这样。”
  姜沃莞尔道:“你见过安定公主发火?”
  库狄琚点头:“是。公主出私库欲收养些因荒年而被爹娘卖掉的孤女,这原是好事。”
  “谁成想有公主府的官员和胥吏为了讨好公主,为了彰显自己‘比旁人多去了许多穷苦之地,救了更多贫户’,竟然去威逼利诱原本家中还过得去,不想卖女的农户。”
  “此事一经查出,公主大怒。”
  “这件事啊……”姜沃想听库狄琚说到这就知道了,因曜初还就此事给她写过信。
  愤怒、震惊、甚至带了些无力感。
  好的想法,有时不但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而还会给一些人,带来更大的阴影。
  姜沃能想象到曜初的无力感,这孩子初次见到这样的事儿,只怕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是不是自己想的做的都不够完备?
  她当时就写信跟曜初分享了下经验——
  检田括户事中也有类似的事情:本来不是外来的流民逃户,但也有劝农使为了自己的‘括户’成绩,把人算作逃亡户口的。
  这种事没法杜绝。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人治,都不会达到完美和真正的‘清澈’。只能说,一直路上。
  只能不断的调整,仔细的驾驭。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姜沃是很庆幸曜初能见到这些,且是在少时热血心肠时见到这些。
  曜初还没有冷漠。
  她还会对这些事儿震惊、愤怒,以及不能容忍的进行雷厉风行的处置。
  而作为一个上位者,她也永不该对这些觉得冷漠与寻常。
  姜沃希望看到这些阴暗面的曜初,能够一直记得这份震惊和愤怒,能够从一而终,时时留心革去弊讹。
  不要像李隆基一样,后半生觉得各种政令、改革俱已完成,可以‘高居无忧’。
  **
  而今日,姜沃一见到报纸,就不免想起两年多前,她与库狄琚的那一番谈话与规划。
  她将报纸对准阳光——
  对身旁的崔朝道:“咱们在海外飘了一年多了,看看这出版署进展如何了?”!


第233章 纸张之贵
  “这纸与咱们常见的纸就不大相同。”
  崔朝捻过纸张的质地:“这种纸张薄容易扯破、表面略有些粗难沁墨;质地也不够韧偏脆,颜色也有些发黄……”
  听他说起来,这纸仿佛处处都是缺点。
  但姜沃却越听越欢喜;笑眯眯道:“但这些;都抵不过一个优点。”
  两人相视一笑;心底同时浮现出一个最关键的词:便宜!
  实惠才是硬道理啊。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总是颠扑不灭的道理。
  自古来,世家豪族能垄断官位的重要原因,也在于知识的垄断。
  当传播知识最基本的载体——纸,都是奢侈品的时候;就很难再谈普及知识这件事了。
  而此时能代替纸用来写字的布帛之物;是可以直接当钱用的。
  什么叫知识就是金钱?在此时;‘知识(布帛、纸张)’就是实打实的金钱!
  都省掉了中间的变现过程。
  这三年来,姜沃已经走过了大唐许多地方,亲身经历了解过许多日用品;包括纸的价格。
  自出长安;除了上州繁华之地;下州小县姜沃也到过不少。
  不过,偏远州县的纸,若是当地没有专门产纸的铺面,纸张的价格不但不会随着当地平均收入降低,反而会物以稀为贵的更加高昂难得。
  总之;据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见:哪怕质量最差的麻纸或是草浆纸,也要五十文百张;稍微好一点的纸都是三四文一张。
  至于崔朝方才说的,他们常用的纸张——
  姜沃把手里的报纸塞给崔朝,转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纸张对比来看。
  “这是剡溪(浙江剡县)的剡藤纸。”大唐正式公文指定用纸。
  姜沃把两张纸一起放在阳光下,明显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纸也薄,但却又轻又韧又洁净有光泽,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剡溪古藤制作而成。'1'
  因这是公文专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