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看神情就知道,又走神了。
  且不知道走神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儿;这么严肃的商议平叛乱的大朝会上;她看起来似乎要笑了。
  天后无奈。
  待这一场大朝会结束前;天后起身;做出了最后的裁决。
  “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自绝于国,岂可不平!”
  当即诏令安西大都护李文成,册中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讨越王李贞;王孝杰、郭元振为左右大总管,率兵三万讨博州琅琊王李冲叛乱。
  说来,之所以两路大军的人数差距这么大,倒不是天后不信文成的实力,而是因为一个最新的情报——
  越王李贞号称已经破魏、相两州,得兵二十万!'1'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且天后正好也想检验下大军的服从性,于是大手笔直接派兵十万。
  说来,在定下两路大军的将领后,天后还下了个令许多朝臣有些意外的旨意:令镇国安定公主为诸军节度。
  诸军节度乃战时特设的暂时性官位。一般会让一位尚书(多为户部尚书)来做,其职颇重:即两军调度、行军路线、军需、粮饷等事都要先汇于安定公主处,庶务她即可定夺,若是大事再由宰相和三省六部共议。
  不过,朝臣们对安定公主的任命再意外,也意外不过韩王等人——
  见天后雷厉风行,定下大军平叛之事不说,更是连将领都选好了的,方才站出来,请‘天后无需派兵只需还政’的宗亲朝臣们愣了:那我们过去一个时辰,苦口婆心说的难道是废话?
  王神玉在旁看的都替他们脖子疼:你们说的怎么是废话呢?你们说的全是呈堂证供啊。
  **
  四月末,大军出征前夕——
  “姜相,这檄文写的不行。”
  姜沃看着眼前说这话的人:骆宾王。
  怎么说呢,他倒是很有资格说这个话。
  只见骆宾王站在她面前认真道:“姜相,虽说只要参加过贡举的人,都会写战前檄文、战后露布与诫谕。但写成的文,自有优劣之分。”
  没错,会写檄文的人很多。
  因自汉以来檄文成风,凡有战事必先有檄文声讨敌方,所以大唐的贡举不但要考学子们写‘章、表、箴、赋、颂’等朝堂常用公文,还要会写‘檄书、露布、诫谕’等战时公文。'2'
  檄文乃战前震慑、讨敌之文,而露布则是战后克敌、歌颂战绩之文。
  会写战文,算是公务员必备技能。
  而无论战事大小,主将都会专门安排参军幕僚写文。
  此时骆宾王就是来主动请缨的:“姜相,既然此番陛下是令李大都护率大军平叛,那还是让我去做参军吧——毕竟上一回李大都护征吐蕃,就是我写的檄文和露布。这也是我的老本行啊。”
  姜沃看向骆宾王缓缓点头:是啊,怎么不算你的老本行呢。
  之后还是应了:“好。”
  骆宾王见姜相首肯,立刻欢喜告退,这就准备回去写起来。
  不过,说起檄文,告退前的骆宾王忽然想起另一件事,想了想还是回禀:“姜相,前些日子李敬业给我寄了封信。”
  姜沃闻声抬头:“单独给你寄信?我记得,当年你们在国子监还有几分过节。”
  说是几分过节都浅了,当年在国子监中,李敬业这种顶尖官三代跟出身贫寒的骆宾王,曾经有段时间掐的像周王李显的两只斗鸡。
  骆宾王一脸‘对吧我也这么觉得’的神情,对姜沃道:“他说自己是要去东海之上剿倭国海匪。写信给我,是听说我檄文写的不错,之前给李大都护写的吐蕃檄文他见过。”
  “觉得我配给他也写一份剿海匪檄文。”
  没错,李敬业在答应吴英扫平东海海匪后,还像模像样准备给自己弄篇檄文。只是辽东的文臣少,他看了幕僚送上来的几篇,均觉得不满意。
  这时候他想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当年国子监同学骆宾王的檄文。
  李敬业勉强认可:虽说那人不怎么样,但檄文写的确实还不错,很有气势,要不给他个机会为我扫平东海写一篇檄文吧。
  而骆宾王接到李敬业这封信的就无语了:你多大脸呢?你要我就给你写啊?你知道我从前都是写什么战场级别的檄文吗?
  因此,这会子骆宾王就对姜沃道:“姜相,此事并无朝廷之令,我就没给李副都护写。”
  他直接无视了李敬业。
  不过骆宾王想想李敬业到底是英国公之孙,姜相又多年照拂英国公府,所以今日就打个补丁,免得将来李敬业在姜相跟前告他的状。
  而骆宾王说完后,就见姜相沉默片刻,之后才似笑非笑摇摇头:“我知道了。你不用理他。”
  骆宾王行礼而去。
  说来,骆宾王本就以文采著称,从前也曾跟随过文成写檄文。因而此番依旧由他来做参军,长安城中没有一个人意外。
  唯有姜沃,在看到骆宾王写的‘平越王、琅琊王叛乱檄文’,真正刊登在报纸上将传于天下后,颇为感慨。
  这真是不一样的一世了。
  **
  光宅元年。
  五月中,中路大总管李文成,平定越王李贞的捷报传回长安。
  随即,琅琊王兵败的消息也传回。
  此时,距离三路大军离开长安,不足一月——也就是说,减掉路上的时间,只用了几天就平定了叛乱!
  长安城中朝堂大震。
  怎么可能!
  其实绝大多数人,哪怕是宗亲,见到天后当真开始调兵遣将,也觉得两王叛乱能成,不,别说能成了,能坚持一年半载不被剿灭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但他们没想到,两王败的这么快,这么摧枯拉朽!
  直到两王叛乱兵败的详细全过程传入长安后,朝堂再次被两王震惊了。
  不过……
  得知两王战败的细节后,最破防的人还不是宗亲,其实是李淳风和宰相辛茂将!
  没错,最破防的,正是这两个看起来与叛乱毫无关联的人。
  先来说李淳风——
  姜沃很久没见过自己仙风道骨的师父发这么大的脾气了。
  她都怕大夏天的,师父气晕过去,连忙上前递上一杯消火的凉茶苦劝道:“师父,别气了。”
  然而李淳风气恼的连杯子都砸了:“越王、琅琊王!真是丢尽了太宗的脸!”
  姜沃:……也是,到底事关太宗颜面,师父破防也是难免的。
  这事儿还要从越王李贞的身份说起:越王李贞,太宗皇帝第八子,也就是高宗皇帝序齿上一位的哥哥。他的儿子琅琊王,自然也是正儿八经太宗的孙子。
  有这样的身份,岂能不用?
  故而越王谋反之时,还找人给他写软文来着,说他‘肖似父皇太宗文皇帝,英武善战,必能匡扶社稷’。
  结果……
  且说,越王李贞号称二十万人马,朝廷当然是不信的,这种号称肯定都是有水分的。
  哪怕他打着太宗的旗号起兵匡扶李唐,估计能聚拢个几万人也就不错了。
  但是,他们还是高估了越王李贞的能力。
  直到文成到了前线,才发现,李贞号称的大军二十万,其实是……七千人。
  消息传回来,文武百官都沉默了。
  姜沃甚至想起了那个有点阴间的笑话:
  月薪不足十万。
  那是多少?
  三千。
  七千对十万,别说对面是带着最先进火药和精兵的李文成了。
  就算对面只是个寻常将领,如此大的兵马差距,李贞想要赢,都得找个神棍跳大神,让亲爹二凤皇帝附身才行。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越王李贞,在面对朝廷大军时,甚至都没有敢于一战,直接‘大惧,闭门自守,并饮药自尽’。
  其余手下自然兵溃如山倒。
  率大军奔赴前线,准备大战一场的李文成:……
  而在得知李贞自尽后,李文成越发遗憾。
  需知她是想抓叛军回京城献俘的。
  毕竟她之前与吐蕃的一战,最后以吐蕃求和告终,而芒松芒赞当时还有用,得放他回去。故而那一战,文成并没有献俘长安。本来她这次是想把越王李贞抓回去的(且到底是宗亲,她也不好阵前自行诛杀)。
  结果李贞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当机立断就送走了自己。
  文成遗憾之余,忽然想起了英国公李勣:我不会重蹈大将军的覆辙,这辈子也抓不到重要俘虏吧。
  文成摇摇头,把这个晦气的想法赶出了脑子。
  *
  越王李贞处的战事,就已经够令人无语的了。
  然而琅琊王李冲,比起自己的父亲,也不逞多让——
  他在当地自然也是打着太宗和高宗的旗号,聚拢了数千人,起初还攻陷了几个县城。
  而吴英就是这时候上岸的。
  她手里有天后的诏令,便带着兵去增援琅琊王正在攻打的县城——武水县。
  说来,这么多州县里,李冲非要攻打这个县城,自然也是因为里面带了个‘武’字,攻下来比较提气。
  一地县城,守军不足千人,只怕难以久御大军。
  故而吴英得知战况后,是急行军去支援武水县的。
  然而到了县城外,就有幸旁观了琅琊王之军攻打县城的全过程,多年后,吴英想起来,依旧是‘叹为观止’——
  叛军自无火药等破城利器。
  琅琊王的军队想出的破城之法,是用木车拉着枯草,放火烧城门,乘火势大涨而攻破县城。'1'
  结果……
  吴英就见,南风起的时候,琅琊王的军伍一直在折腾着点火,然而,大约是枯草选的不够好,火,没有点起来。
  等琅琊王的军队终于点起了火,结果风向变了,变成北风了。别说用车烧城门了,这一车车的火,直接烧到了不少琅琊王自己的士兵。
  武水县的守卫见此,倒是趁机出城来打琅琊王。
  琅琊王率兵后退,直接退到了吴英脸前。
  吴英:……
  谢谢大自然的馈赠。
  她就这么收割了一波战功。唯一可惜的事跟文成一样,琅琊王李冲在战乱中自行了断了。
  而王孝杰和郭元振简直是哭死:他们率三万精兵分两路包抄赶到的时候,都打完了!他们这一趟来的,收获还不如中路大总管李文成。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但两位将军再懊恼无语,也得把战报一五一十写明,传回京城。
  *
  那一日,整个朝堂又震惊又沉默。
  姜沃的心声便是——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看不上李培根是我不对。原来,他真的已经很优秀了,起码在史册上,他是真的拿下了扬州,几乎占据了江南西道。
  姜沃再次感慨,遗传真的是玄妙之事。
  她原觉得李培根不如李勣大将军远矣,实在替英国公惋惜。
  可现在……
  看看李贞,她又替大将军心平气和了。
  越王、琅琊王可是货真价实的太宗皇帝的亲生儿子/孙子,身上流着货真价实的二凤皇帝的血脉!怎么就打出这样的一仗来。
  可见这家天下真的太依赖运气了。假如太宗皇帝没有三个嫡子,或者只有几个跟类似于李贞,或是从前敢于在二凤皇帝活着就造反的李祐一般的子嗣……
  那真是,李唐都不用传到现在,估计早无了。
  故而已经不理尘世的李淳风,也难得破防了:这两个显眼包真是把太宗的脸都丢尽了!
  除了李淳风外,辛相也大大破防了。
  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每一天都是在真金白银地烧钱啊。
  让一个守财奴花钱还不是最心痛的,最心痛的是让守财奴知道,他破了一笔完全不必要的财,还是大财。
  辛相当场心痛到西子捧心摇摇欲坠,姜沃也当场取出保心丹来,请辛相吃下去。
  *
  说来,朝臣们的震惊也罢了。
  最傻眼的是宗亲们:这两王是怎么回事。
  需知,在宗亲眼里,他们可是占据‘大义’的一方啊!原该振臂一呼打出一种‘正义战胜邪恶’的士气。
  结果……越王和琅琊王,愣是替天后打出了一种‘天与不受,反受其咎’的场景。
  怎么就这么拉胯!
  没有什么比事实,血淋淋的事实,更能让人看清,权力的归属。
  **
  而在这一日大朝会上,天后为叛乱事召群臣勋贵道——
  “先帝圣躬不安二十年间,朕忧天下至矣!诸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
  “如今叛乱已平。”
  “自此,诸臣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朝堂之上,宗亲勋贵、文武百官俯拜:“唯陛下使!”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件事绝对没有完。从来涉及谋反,必牵连甚广!
  天后既有此胜,又有此怒,接下来必会清查朝堂。
  又是一场带着血的权力洗牌。
  **
  而这一日朝堂之后,裴行俭终于拦住了姜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