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都没有提一句他的妻儿子女怎么办,只让她保护好自己。
李令俞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想被压在水里一样窒息,很想救他,但是无能为力。
没有见李尚之前,她全凭自己多方打听和判断,私心以为他不过是个贪财小吏,贪生怕死,并不无辜,甚至考虑怎么舍弃李尚保家人。当真不值得为他劳心劳神。
可当此刻真的见了人,他给她的感觉和那些形容毫无干系,他是个活生生的人,就坐在她面前,
他甚至都不喊一声求救,他精明、敏锐、识时务,早已经料到自己不能活着出去了,所以吝啬多说一句,或许怕给她带来祸。
她太讨厌这种感觉了。
狱卒来喊的时候,她盘腿坐在门口的石板上,两人相对无言。
她起身轻声说:“父亲保重。”
里面的人照例不理睬他,她走出去几步,回头看,他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李令俞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她唾弃自己懦弱,为一个精明贪吏起了怜悯之心。
等出了牢狱,柳恪已经在等着她了,李令俞并不遮掩,只和他示意后,没有言语。
等出了南台狱,柳恪才问:“你父亲可有说什么?”
李令俞明知他十分厌恶李尚,却还出口相问,明知牢里肯定有人听着她们说话,还是要问。
“父亲久不见天日,神色恍惚,已不怎么能言。”她沉痛地说。
柳恪见她眼睛发红不作伪,也不再问。
作者有话说:
不好意思,忘记定时了
第10章 庙堂之远
等回去后,她连着几日闭门不出,虽身居闹市,万事不问,她想不出什么方法救李尚,也想不到万全之策,让李家妇孺能永保平安。
李尚安然赴死的样子,她记得太真切了,一个活人,比想象中的人,要真实的多。
过了两日,传闻王伯伦家眷已被收押,而杨勃只有一妻,在王伯伦家眷被收押的档口,杨勃之妻曹氏,和其母亲前两日被召进北宫华林园为太后诵经去了。
杨勃如今孑然一身,更不惧死。
因为北宫的介入,圣上若是想救储君,就要灭王伯纶。江州赤贫的财政,让杨勃说点什么。可如今显然不合他的心意。
王伯纶为保妻小,已经攀咬出一众人,杨勃誓死不认,北宫看意思,是有意要保他。
朝堂里的风,吹进寻常百姓家,就像烟云,将整个上都城都笼罩起来,气氛平白变得小心翼翼。李忠说,卖菜的农人不准进城了,粮价也涨了。
李令俞给了钱,让他出去屯粮。
李姝带着几个小的已经认识上百字,桃姜正在给他做夏衫,但贴身的衣物都是阿竺管着,她应该是知道她是女子。
午夜时分,她一边握着笔练字,一边轻声问坐在一边做针线的阿竺:“是谁的主意?让我做儿子?是我父亲吗?”
阿竺听得一僵,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李令俞还是想不通,李尚为何执意要一个女儿假扮儿子,没儿子他继续生就是了,反正他已经有三个妾。他既没有厚重的家财,寒门出身从一介小吏做到京官,眼光独到,是有些本事的。为何急着让她一个妾生的女儿假扮儿子?
“你和阿符什么时候来家里的?”
阿竺抬头看着她,一时间恍惚,李令俞从来没怀疑过她和阿符,只知道他们两是李尚为了怕她身份露馅,特意照顾她的。
阿竺:“你出生后不久,我们就来了。”
李令俞好奇李尚还有什么秘密。李令俞问:“你和阿符是哪里人?”
阿竺以为她不再纠结了,就随口聊起来:“我是豫州人,阿符是青州人。”
“若是父亲这次出事,一旦重判,咱们有可能被发卖,若是能走,你们就先走吧。”
阿竺却说:“我们是郎君的奴,自然跟着郎君。”
第二日袁兆宗来访,见他一身布衣,正在刨木头,焦急说:“朝中出了事,老师准了我的假,我不用去老师那里温书了。”
李令俞正在制铅笔炭笔,这几日一直和工匠混在一起,问:“出什么事了?”
离她看李尚,也过去了五日。
“听找老师的人说,圣上龙体抱恙。”
哦?
她听的侧目仰头,也对,太上皇都出手了,做儿子的只有装病才能转圜一二。
太极殿里,皇后跪在一边,下首太子和太子妃齐平跪着。
寝殿里一个宫人都不留,气氛却静悄悄的压抑。圣上是真病了。
裴元莺跪在太子身边,惊恐的哭的不敢出声,萧诵看着地上的皇后和太子,心里都是失望,这次已经是第三次申斥太子了。
第一次东宫属官私下联络王伯伦,他令人处置了属官。
第二次,太子投鼠忌器,授意王伯伦攀咬太原王。
王伯伦领会到意思了,也知道太子靠不住,开始漫天攀扯,像疯狗一样。越是这样,百官就越明白,储君无能。王伯伦该死吗?是的,他该死,但他手里确实有太子的手信,所以太子不敢。
谋财谋位,却少决断,被一个王伯伦拿住,就投鼠忌器。
这样的储君,当真让人失望。
皇后刚毅,一脸肃然,说:“太子不成器,就该让他吃苦头,但圣上要万万保重身体。”
她心知,太子的依仗是圣上,这次无人能帮他。
萧诵闭着眼,眼不见为静,挥挥手让太子夫妇出去。
皇后扭头给太子使眼色,二人静悄悄的退出来。
萧诵才问:“北宫有消息传出来吗?”
皇后谢惠荫低声说:“三日前,蔡荃宣医官进宫后,再没有消息。我差人去问安,那边没有让人进去。”
萧诵闭着眼说:“知道了。”,说完摆摆手。
等皇后出去后,刘琨这才进来,他睁开眼:“传太子太傅,吕匡渊。”
吕匡渊,表字养仲天兴十五年入朝,文帝酷爱其书法,赐中书舍人,专为文帝起草诏令,后辞官领虚职,居宫城外的瑶光寺,在国子学教书。
太昌二年,赐太子太傅。
吕匡渊来得有些晚,进了寝殿,先下跪认罪:“臣有负圣上所托。”
萧诵看着这位历经两朝的帝师,他也曾短暂做过吕匡渊的学生,只是太子从来就不喜欢这位先生。
吕匡渊是君子,这些年他对毁誉荣辱盖不在意,一心只管领着太子读书。少言政事,怪不得太子频频和朝中人走动,甚至要出宫拜访杨昉,被裴虞劝阻。而后又想招揽宋彦光。
宋彦光是把刀,太子掌握不了他。
萧诵和气道:“养仲同孤生疏了,孤在天兴朝,也是养仲的学生。”
吕匡渊伏腰,恭敬道:“臣不敢自大,未尽到人师之责。请圣上责罚。”
太子的事,他清清楚楚。只和陈留王争权,太子想招揽北面两州军中的人,自然需要花费。
有些事情,从开始就走偏了,从此以后做事都不能正大光明。
萧诵为太子择师,就是看中吕养仲的君子品性。
“养仲起身,太子什么品性,我是知道的。”
吕匡渊娓娓道:“臣以为,太子之求也不无道理,圣上可为太子择师,教授太子纵横之术。”
萧诵听得惊愕,但惊愕之后却没有反驳。
吕匡渊想,他大概本就有此意,宣他进宫就是为这事来的。
萧诵问:“那养仲,可有什么人选?”
吕匡渊思考片刻答:“秘书丞杨昉,性情疏朗,为人宽和。秘书监方涟,为人机敏,寡言谨慎。”
萧诵其实认可太子的眼光,宋彦光纵横起伏,为人老辣,是一柄好刀。
君臣之言,不过轻描淡写。
吕匡渊出了太极殿,抬头望着天上的云,良久都没说话。
领路的宫人询问:“吕大人?”
他才回神笑笑,什么话都没说。
李令俞在街上行走,她正在试新做的炭笔,随处可见的写生的景色,她背着画板,坐在街角,仰头看着屋檐,层层叠叠的屋顶的尽头皇宫的城台。
若是有钢笔,画的会更细致。有钱能使鬼推磨,木匠好手艺,铅笔做的和现代的铅笔也不差什么。
炭笔削尖,三两笔就起了布局,等她察觉,身后的人不知道站了多久,聚精会神盯着她画板上的速写,并催她:“继续啊,怎么不画了?”
李令俞都被他自来熟整不会了,你怕是有那个社交牛逼症。
那人也是纯好奇,四十来岁的样子,一身官服,威严之气却不重。
李令俞接着画,离得近处的街道,书舍门口的幌子,幌子下的人,清晰可见。
远小近大,放大了这种真实感。
“妙啊。”,身后的人终于忍不住出口。
李令俞也是为了试试笔,这几日她听说又有一批人被捕,被捕的人越多,李尚相对就比较安全。
法不责众,不可能上百人的官犯,家眷们全都处决。
等她收笔,吕匡渊问:“小友师从何处?”
李令俞见他是官服,就答:“丹青是我自小学来的技艺,没有师傅。”
吕匡渊问:“小友可否割爱,将此画让给我?”
李令俞问:“先生能否迟几日,我先回去拓一副。”
吕匡渊:“自然可以。小友拓好后,将此画送至延年里吕宅。”
李令俞只听过一个姓吕的人,太子太傅,吕匡渊。
她一时间没有把眼前这人和太子太傅联想到一起,答:“改日,小子一定送至府上。”
李令俞见吕匡渊对速写极感兴趣,就说:“大人若是实在喜欢,可否容我先为大人画一副肖像?”
吕匡渊求之不得,李令俞就站在街头,和他面面相对,请他借坐在隔壁书舍门口的椅子上,寥寥几笔,人物跃然纸上,她撕下来,将纸递给他。
吕匡渊握着画连连称妙,李令俞也不多攀关系,俯身和他告辞。她还要给几个妹妹去买新鲜的小吃,小姑娘们如今学会和她撒娇打闹了。
她提着糕点和珠钗,进门时见门口停着马车,她端详了几眼,李忠在门口等着她,说:“来客了,说是郎君书院的师兄。”
李令俞唯一想到的就是裴虞。
果然是他。
几个小的后来也不绣花了,都窝在她书房里写字学算术,李姝学得快,提笔开始临摹她的字。裴虞进来时,就见五个姑娘横七竖八的把书房填得满满的。
第11章 从裴虞那里
阿竺见来客,立刻领着小娘子们避入后院,桃姜是个不惧人的性格,立刻起身去泡茶了,并收拾了地上散落的纸笔。
裴虞看了眼李令俞的书房,少了书卷厚重气,多了些风雅之气,还有就是这女子脂粉味重了些。
墙上挂了几幅随笔的意趣图,有的很稚嫩,一看就不是她画的。房间用竹帘将四方四正的书房隔开,前面大概是供家里这些女孩子玩乐,竹帘后才是她读书写字的地方,大概女子多,竹帘下面挂着各种素色丝线编织的珞子,满是寻常人家的烟火气。
靠墙的黑板上的字还未干透……
他撩起帘子,朝里看了眼,书架上,书已经不少了,这些时日李令俞在家除了画画,就是抄书。
超尺寸的桌案上各色颜料、纸、笔,随意铺陈。
他随手拿起书,看了眼,有些愣神,她这笔字,当真漂亮,意态生动,浑然天成。让他想起因一笔书法飘逸洒脱,而得文帝赏识的当今太子太傅吕匡渊。
李令俞进书房就看到裴虞正翻着她的书,她手里提着东西,这才想起来,回头递给桃姜说:“给阿姝拿过去,你们去分食。”
桃姜走后,她才问:“不知裴师兄,怎么会突然来访?”
裴虞细毫不觉得难为情,依旧在翻看她的笔记,太子执拗,性情刚直,执意要招揽宋彦光。
从东宫出来后他内心烦躁,想起前些日收到的那幅画,就想看看他这位深藏不漏的挂名师弟。
果然没让他失望。
“正好路过,就进来坐坐。多有打搅,幼文莫怪我才好。”
李令俞不想和他做朋友,他是太子大舅兄,离储君太近,不是好事。
“裴师兄究竟为什么事,直说吧。”
裴虞听得笑起来,放下书回头问:“你觉得宋先生……”,他问到一半就停了,他能知道什么。
李令俞以为他盯上宋彦光了,顺着说:“先生远离庙堂久矣。”
裴虞听得轻声一笑,心里觉得他果然天真,宋彦光弄权杀伐的时候,他才不过几岁。自然不知道宋彦光是有名的狠角色。
李令俞其实也心知,宋彦光和太原王交往过密,不是看起来的淡泊,他能写出断尾求生之言,自然不是仁慈之辈。
包括他在太昌朝收的四个学生,自古师生关系是很郑重的终生关系。但他对四个学生的态度太怪异。
他原本觉得奇怪,宋彦光当世大儒,声名在外,却从没有教授过四个学生,而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