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
当然不知道,不过满朝文武里知道这消息的人很多,大家却没想到这一点。
或许也不是没想到,只是没必要为杨家出头而已。
“如此看来,这些书信确实狗屁不通,请皇上明查!”谢首辅出声道。
皇帝知道机会已失,下令道:“大理寺去查一查是谁伪造的书信,构陷忠臣良将,其心可诛!一定要将此人揪出来。”
黄大人皱着眉头领命,这与杨家有关的事情可真不好办啊!
而且杨家五子皆站在大殿之上,这件事没个交代肯定不行,不知道谁又给他出难题。
“微臣遵命!”
杨蹇开始诉说这段日子的经过,从最后那场战役开始。
捷报只有寥寥数语,根本体现不出战场的残酷,也没人仔细描绘过杨大将军战死的过程。
杨蹇娓娓道来,满朝的臣子都认真倾听,仿佛身临其境。
“父亲领兵作战向来身先士卒,那一战格外重要,双方兵力对等,我们胜算并不大。父亲中的第一箭在后背这个位置……”
杨蹇伸手摸着自己肩胛骨后下方的位置说:“父亲征战多年,这样的伤不足为虑,他根本没放在心上,继续战斗。
那时候他身边的亲卫也都无暇顾及他,渐渐的被敌军冲散了,我们也自顾不暇,但我们还是赢了,赢得惨烈无比,末将脸上的伤也是那时留下的。
敌军主将死了三人,士气低落,已经开始撤退撤退,谁都没有想到,此时会突然飞
来一支箭,直击父亲胸前。
当时战场混乱的很,到处都是我方士兵的欢呼声,直到有人一层一层将消息传递出来,末将才……才知道父亲胸口中了一箭,从马背上摔落,战马不知为何受惊,拖着他驰骋了整整一公里……”
第210章 团聚
杨蹇哽咽了,泣不成声,几位杨家儿郎个个泪流满面,朝堂上的官员们不少也跟着哭了。
杨二郎接着说:“父亲遇害,末将是亲眼目睹的,可因离得远,不仅来不及救他,甚至因为人太多,连战马都无法拦下来,眼睁睁看着他……”
杨钺跪地,额头贴着冰凉的地砖,哀嚎一声:“父亲……”
杨蹇悲痛不已,去将他扶起来,对弟弟们说:“不哭!父亲所盼,不过是击退强敌,保百姓平安,我们做到了!想必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会倍感安慰!”
杨钺拍开他的手,愤怒地吼道:“大哥!你难道不觉得这其中有问题吗?胜负已分,此时敌军都撤退了,那枚要命的箭矢是谁射出的?战马为何受惊?父亲的战马可是出了名的乖顺骁勇!”
“这……”杨大郎也一脸疑惑,“当时情况复杂,我为了确保敌军撤退,领兵追击了过去,没时间细查。”
其他几个弟弟羞愧地说:“我们……我们看到父亲惨死,悲痛欲绝,不顾副将们的反对,带着卫兵追击残军去了,后来听说兄长失踪,便以寻他为主。”
刑部尚书思索着说:“此种情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还有敌军未撤退,躲藏在我军之中,趁机射杀主帅。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方士兵中有敌人的奸细,趁着大将军放松警惕的时候趁机射杀了他,无论是哪种,大将军之死都令人痛惜啊。
”
杨钺擦干眼泪,朝皇帝说:“皇上,请允许微臣去边关查明真相,不管是谁下的手,微臣一定要将他找出来碎尸万段!”
“胡闹!当时在场那么多人,局面混乱,你要怎么查?你一个战场都没上过的人,别成天惦记着出去!”
皇帝批斗完他,又对杨蹇等人和颜悦色地说:“几位爱卿先回府休息,朕已经册封大将军为战王,葬礼办的简单,你们也回去尽孝去吧。”
“多谢皇上荣恩!”
杨家几兄弟携手回家,最高兴的莫过于杨家人,关起门来好好说话。
“你说谁回来了?”邵芸琅震惊地问。
惜月高兴地说:“是杨家几位少将军回来了,他们还抓到了东辽的两个重要人物,听说一个还是王子呢,已经将人送进皇宫了!”
邵芸琅没想到他们会悄无声息地将俘虏带进京城,之前一点风声也没漏。
她瞧见惜月兴奋地哼起小调,调侃道:“你高兴个什么劲?此事与你有关吗?”
“有啊,我喜欢几位少将军,他们立了功,肯定就能升官了吧?而且把东辽那边的大将军抓了,以后是不是就不打仗了?”
“没了这位还会有下一位,只要有野心的帝王,都会打仗的,不过你说得对,这是大喜事。”
邵芸琅猜测,杨家几兄弟这次回京后可能不会再上战场了,起码在皇帝驾崩前不会去了。
杨家的兵权最终会落在谁手里呢?
如今这形势与前世不同
东辽败了,没有烂摊子要收拾,没有失地要收复,那杨钺恐怕就没机会去接管兵权了。
以皇帝的精明,此时是最好收回兵权的时候。
“可惜大将军死了,否则战事结束,他们本该可以团聚的。”惜月一句话说中了邵芸琅的心坎。
天人永隔是最残酷的,好在真正的杨振天并没死,但要想一家人团聚,怕是很困难了吧?
淮王得知计划失败,恨得牙痒痒,谁能想到杨蹇几兄弟会这么巧在今日回京,还带回来了两名重量级俘虏。
有这功绩,谁也不会相信杨家通敌卖国。
“王爷,虽然此次大事未成,但也是好事,杨家的嫡系子弟全回来了,这说明,杨家军要变天啦。”
淮王冷笑,“是啊,父王断断不会将兵权再交还给杨家人手里,若是能换上咱们的人,那就太好了。”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草他娘的!不管是在战场上放冷箭,还是在朝堂上伪造书信污蔑父亲,这群人真是不把我们家搞死不罢休啊!”杨三郎听完经过后一拳头砸碎了一张桌子。
杨大郎瞥了他一眼,训诫道:“三弟,冷静!别把祖母她们吓坏了!”
杨老夫人摇头说:“这算什么,你们的遭遇才让我害怕,老二的手……”
杨老夫人伤心地捧着杨二郎的手,“作孽啊,我好好的孙儿,为大庆抗敌,却还要被如此陷害,实在令人心寒。”
杨二郎还算乐观,安慰她说:“
祖母放心,只是没了左手手掌,我惯用右手,对生活没有妨碍的,反正我以后也不上战场了,就陪着您做个富家少爷,可好?”
“好好好,没了兵权更好,我一辈子担心受怕,最希望的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而不是面对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说起兵权,杨家几兄弟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带着锋芒。
他们可以不留恋兵权,但可也不能任由别人抢走属于他们的东西。
说了一整天的话,吃了两顿团圆饭,老夫人精力不济才放他们离开。
杨蹇一把拽住杨钺,将他拉到自己的院子里,其余兄弟纷纷跟上。
门一关,杨蹇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扒掉外衣,毫无形象地坐在椅子上,“真他娘的累死老子了,这比打仗还累!”
“可不是,今天在大殿之上,我吓得腿都是软的,还是大哥最镇定!”
“放屁!明明是小六最镇定!”杨大郎将杨钺拉到身边坐下,哥俩好地揽着他的肩膀,“还是小六最厉害,演戏一套一套的,哭的真情实感,比我们强多了。”
杨钺有些后怕,他根本不知道大哥他们今日会来,否则今天这场仗不好打。
“还是大哥神机妙算,知道我被逼上了绝路,特意来救我的。”
“这是救咱们全家,以前只听你说,竟然不知局势这般凶险,先是暗害父亲,接着构陷他卖国,要不是你事先有所防备,我们杨家就完了!”
“可不是,当
初我们还嫉妒你可以留在京城享福,如今可不这么想了,这哪里是享福啊,简直是危机四伏!”
第211章 流言
“也还好是小六警惕,你看三哥回来那么久,什么也没察觉出来,笨死了。”杨四郎嫌弃地看着他三哥。
杨三郎抓了一下脑袋,憨厚地笑笑,“我是没小六聪明,他让我去建海岛,我竟然真以为他是要去度假的。”
说起海岛,大家感兴趣地问:“那地方真的安全吗?父亲已经到了吗?”
杨钺将贴身藏好的密信拿出来给他们看,“人已经安全到岛上了,沿途都有我们的客栈,不管是运送物资还是传递消息都不成问题。”
信是长戈写回来的,他和长戟以及十名死士在岛上,有他们在,杨大将军不会出事。
杨蹇去将舆图取来铺开,把路线和目的地标出来,大赞一声:“妙啊,这条路线既安全又快捷,当时我将父亲从战场上换出来,藏在了一座山洞里,等军队撤退了才让人送他出去,算算时间,只需要三天就能抵达岛上了。”
“嗯,从岛上寄信回来费了一番功夫,所以我昨日才收到的消息。”
“一家人平安,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杨蹇感慨道,仔细打量着杨钺的脸,忍不住夸了又夸,“真好!小六如今也是大人了,有勇有谋,真是我们杨家最大的幸事!”
杨二郎锤了杨钺一拳头,“确实,我们杨家儿郎如此优秀,就不该埋没在京城里,更不该任人鱼肉!兵权怎么说?”
杨钺将皇帝的心思告诉他们,“皇上肯定会选一个人去
接管兵权,一开始肯定是说暂代元帅一职,但你们也知道,兵权到了别人手里就不可能要回来了。”
“哼!咱们杨家练出来的兵岂是谁都能接手的?”
“只要我们被困在京城,无人去往军营,有再大的号召力也无用!一年两年士兵们还记得咱们,五年十年,老兵换新兵,谁还认杨家?”杨六郎最懂帝王心术,政权更迭比的不是武力。
“小六说的对,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几个都回来了,没有皇令,我们也出不了城啊。”
杨钺笑着说:“不,你们身上都挂着军职,此行不过是回京办差而已,想回去给兵部写份折子就行,当然,上头不会轻易同意,这就需要契机了。”
杨蹇想了想,对大家说:“如今东辽不成威胁,无需我们几兄弟都去,不如我去,你们留在家里,该养伤的养伤,该成家的成家。”
杨钺没告诉他自己上过奏折了,在他和杨蹇中选,皇上肯定会选他。
几位大臣齐聚御书房,皇帝见过两名俘虏后心情大好,竟然召集大臣议事。
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几位大臣面面相觑,对这样的场景有些陌生,不明白皇上召他们来要商议何事。
“各位爱卿,朕遇到难题了。”皇帝唉声叹气道。
赵国舅忙劝慰说:“皇上洪福齐天,什么难题不难题的,不过是一些小问题吧,不知皇上遇到了什么不解的事情?”
谢首辅老神自在,
心中已经有所猜测,瞅了一眼在场的两名武将,看来这两位就是皇帝的心腹了。
“朕的爱将为国捐躯,军不可一日无帅,朕在想,谁才能接替杨爱卿的位置。”
众人低头垂眉,各有心思,一时间谁也没开口说话。
兵部尚书自诩明白皇上的心思,站出来说:“皇上,东北三军经历过这次大战,伤亡惨重,接下来以休养为主,皇上可以先指派个人过去主事,慢慢挑得用的将领才是。”
“那这个主事的人选……”
“自然是从杨家几位少将军中挑选,他们自小跟着杨大将军,经验丰富,且得将士们信服,若贸然换将,怕难以服众。”谢首辅明知道这句话会触目皇帝,却不得不说。
不管为了国家还是百姓,这支军队都不该随便交到别人手里。
“谢首辅此言差矣!”赵国舅极力反对,“杨家的儿郎们是好,却太年轻,做个小将军还好,三军主帅未免太儿戏了。”
“臣附议,赵国公此言有理,朝中擅长打仗的将领不少,随便挑一个都比毛头小子强。”
“末将赵翀,自请赴边。”
“末将徐卫瑛,也愿意为皇上分忧。”
谢首辅不说话了,说一句算是全了他与杨振天的情分,说太多就要得罪皇上了。
不过他觉得这件事不会这么容易定下来,杨家战功赫赫,不是谁都能取代的。
翌日,市井中开始流传出一句话,说是杨家恐怕要不好了。
至于怎
么个不好法,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人说杨家死了顶梁柱,年轻一辈还不顶事,撑不起这么大的家业。
有的人说杨家被算计啦,有人罗列了杨将军通敌卖国的证据,要灭杨家九族。
也有人说杨将军死后英灵不散,他死得冤啊,是被自己人害死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兵权。
茶楼酒馆里,杨大将军的英勇事迹被编成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颂出去,尤其他战死的那一段,每每能让满堂宾客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