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燕皇和左相、右相收到这封奏章,距离瘟疫蔓延已经接近两个月。
  发生瘟疫的地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蓟州一州之地,而是蔓延到了整个燕国的东部!
  与此同时。
  另一边。
  已经回到长安的方修,还在思索如何对付燕国。
  皇宫。
  中书省衙门的暖阁里。
  方修坐在首座。
  两侧分别坐着吏部尚书杜晨安,户部尚书秦兴言,兵部尚书钱浩南,以及跟着方修来到长安的周国内阁首辅大臣谢千。
  「燕国虽然不重视研发火器,但他们的铁骑十分强
  悍,燕国的南部是一片平原,地形有利于骑兵作战,后勤补给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想要正面击败他们,难于登天。」
  说话的是兵部尚书钱浩南。
  自从击败周国之后,他闲暇的时间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对付燕国。
  平日里经常拿着燕国的舆图左看右看,因而在场几人里就他对燕国的情况最为了解。
  作为兵部尚书,他虽然不像白起一样能在沙场上运筹帷幄,能征善战,但是在战略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算不上顶尖,但绝对算是一流。
  一旁。
  谢千听见这话,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道:「臣十年前还在做户部尚书的时候,曾经作为使臣,去过一趟燕国,亲眼见过燕皇检阅燕国铁骑,确实十分强悍,平原遭遇,没人是他们的对手。」
  两人的意思很明确。
  就算乾、周两国组成联盟,短时间内还是很难威胁到燕国。
  方修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向一旁的杜晨安和秦兴言,道:「你们俩呢?如何想的?」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
  还是秦兴言先开口道:「下官对军事一窍不通,联军能不能在平原打赢燕国骑兵,下官也无法判断,但是下官作为户部尚书,在这里可以向方相保证,若是战事开启,后勤补给绝不会出问题!」
  谢千听见这话,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话到了嘴边,终究是没有开口。
  一旁的杜晨安见到这一幕,想了想,还是道:「周国去年受战乱的影响颇大,国库只怕是没有我大乾这般充盈,再启战事,也得考虑周国百姓能否承受。」
  这番话简直是说到了谢千的心坎上。
  他刚才不敢说话,是怕摄政王多想。
  毕竟,攻伐燕国是摄政王谋划了两三个月的事情。
  他泼一次冷水也就差不多了。
  若是接二连三的泼冷水,难免引人讨厌。
  好在杜晨安替他说出了心里话,让他心里对百姓的愧疚感减弱了几分。
  坐在首座的方修,听见四名议政理事的话,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前几日,上官海棠将燕国的情报交给他后。
  他研究了数个时辰,最终得出结论。
  现在确实不是讨伐燕国的最佳时机。
  燕国这几年没有遭遇什么天灾人祸,粮食储备充足。
  十万的大燕铁骑虽然在雍州折戟一次。
  但那是建立诸多因素之上。
  首先雍州是丘陵地形,不利于重骑兵坐镇。
  其次,方修选择坚壁清野,不给燕军留有机会。
  最后就是燕军主帅贪功冒进,露出了破绽。
  即便如此,方修也是依靠热气球和新研制的火器,才击退燕军。
  而且燕军损失较大的是那二十万普通士卒。
  十万燕国铁骑,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到了燕国的境内,面对一片平原,没有城墙,没有工事的情况下,想要再赢燕国的骑兵十分困难。
  再加上燕皇在位几十年,在燕人中颇有威望。
  有他在,燕国上下必定众志成城,想要打赢他们,绝不会想打下周国一样容易。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机会攻下燕国。
  燕皇年事已高,不出意外的话,撑不了多少年。
  所以,他们轻易不会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会做些上不得台面的刺杀。
  这就给了大乾和大周发展的空间。
  除此之外,工程书院那边已经造出了白氏
  火枪,也就是加特林,正在想办法量产。
  火器工坊照着图纸造的马克沁,也已经有了样机。
  用不了多久就能送上靶场。
  最多一年的时间就能量产。
  当然,并不是说加特林和马克沁量产后,新军就能无敌于天下。
  因为制造这些火枪的原材料成本不低,火器工坊还要生产弹丸和普通的线膛枪,所以即便是量产,也不会生产太多。
  面对十万骑兵能够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评判,最终才能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
  总而言之。
  北伐燕国的时机还不成熟。
  想要以较小的代价,拿下燕国,最少还要等一年以后。
  而且,得是乾国和周国境内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一念至此。
  方修终于下定决心,看向几人,淡淡道:「既然如此,北伐一事暂且搁置,一年后再议。」
  话音落下。
  谢千明显是松了口气。
  他是议政大臣会议中唯一的周人,自然是要为周国的百姓考虑。
  周国刚经历一场战争,虽然主要的战场局限在了南部,但是百姓仍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若是相隔不到一年,再来一场战争,只怕是周国上上下下都要戳着他的脊梁骨骂。
  相较之下。
  杜晨安三人就显得较为平静。
  他们本就是方党核心,追随方修多年,商议这些要事,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北伐一事便到此为止,接下来是与吴国的贸易,三年前,方相与吴人签订协议,吴国边关的商税,由我大乾协定,当初协定的结果是缴纳一成的商税!
  但是半年前,吴国竟是在没有征得我大乾同意的情况下,将商税从一成提高到了三成,这半年的时间,礼部、户部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吴国商议,都没有一个结果。
  如今因为商税一事,我大乾的商贾迟迟打不开吴国的市场。
  珍宝斋生产的白糖、精盐,甚至已经出现滞销的情况。。。。。。」
  杜晨安抛出议题前,先将事情的始末完整的讲了一遍。
  主要是说给钱浩南和谢千听。
  放在以前,这样的事情大概率是要放在早朝的时候,由陛下定夺。
  如今有了议政大臣会议,如何处置,则是由他们先拟定出一个大概的方案。
  再放到早朝上,交由那些言官找茬。
  若是那些言官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漏洞,便由陛下一锤定音。
  其实后一步更像是走个过场。
  毕竟,经历过指鹿为马,朝堂上的言官,除了本身就是方党核心成员的海瑞,也没多少人敢挑方党的漏洞。
  「依照诸位来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杜晨安看向秦兴言三人,开口问道。
  交给议政大臣会议处理的都是难以决断,或是难以解决的事情。
  这一个多月也就只有两件事。
  一是北伐。
  二就吴国商税。
  秦兴言作为户部尚书,对这件事情,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果然。
  最先说话的也是秦兴言。
  「吴人言而无信,三番两次的拖延时间,压根没准备妥善解决此事,依照户部的意思,必须得给他们一点教训!」
  谢千听见这话,不由得多看了一眼秦兴言,心中好奇,吴国物产丰饶,最不缺的就是钱粮,你能怎么教训他们?
  难道出兵讨伐吗?
  刚这么想,就听见秦兴言大声道:
  「依照下官的意思,若是吴国一意孤行,拒不降低商税,朝廷可以出兵讨伐!」
  「。。。。。。」
  谢千听见这话,一时间竟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过,这件事情主要牵扯的是乾国,就算真要出兵讨伐,也是乾国出兵。
  他没必要掺和其中。
  一旁。
  钱浩南听见这话,紧跟着道:「吴国去年被越国讨伐,丢掉了三成的良田,三十万大军折损超过五成,可谓损失惨重,朝廷出兵讨伐,至少有九成的把握取胜!」
  刚才讨论北伐,钱浩南可是坚决反对,对象换成了吴国,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
  说到底,还是柿子挑软的捏,倒也是人之常情。
  方修想了想,看向杜晨安,问道:「你是如何想的?」
  杜晨安回答道:「依照下官的想法,出兵讨伐,并非不可,甚至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震慑吴国上下,二是可以磨练新招募的十万兵卒,三是解决商税一事。」
  三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看法一致。
  方修看了他们一眼,淡淡的道:「除此之外,应当还有别的好处吧。」
  秦兴言听见这话,尴尬的笑了笑,道:「回方相的话,对下官们而言,确实还有别的好处,吴国商贸发达,百姓富裕,若是珍宝斋等商铺能够进入吴国,下官的分红便能更多。
  正因如此,朝廷上下,只要能领到分红的百官都希望能够早日解决吴国商税一事,对吴国用兵,也是大家一致的想法。
  除此之外,许多商贾也是这般想的,据下官所知,朝廷若是对吴国用兵,解决商税一事,许多商贾愿意为朝廷大军捐献钱粮。」
  说到底,吴国的商税牵扯到他们的直接利益。
  再加上吴国又是个好欺负的软柿子,用兵是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
  方修沉默了几秒,道:「既然如此,兵部便做好准备,拟定一个章程,准备南征吴国的辎重。」
  调兵遣将是大都督府的事情。
  大都督府是方修统领。
  因此,议政大臣会议做出南征的决定后。
  方修还要召集大都督府的人商议具体的计划。
  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先跟小女帝商议,然后放到早朝去议论。
  就算吴国是软柿子,也不是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打的。
第324章 严防死守
  一旁,谢千见状,瞪大了双眼,有些不敢置信。
  在他看来,吴国并非是可以随便欺凌的小国,若要用兵,应当是慎之又慎。
  但是,摄政王和这几个堂官只是三言两语就做出了南征吴国的决定,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纠结了许久,他还是忍不住开口道:「殿下,这是不是有点儿草率了?」
  方修转头看向他,道:「为何你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
  谢千听见这个问题,一时间竟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个时候。
  杜晨安一脸正色道:「吴国弱,我大乾强,出兵讨伐,不说立于不败之地,却也差不了多少,再加上吴国主动挑衅,我大乾出师有名,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大乾上下一心,都想对吴国用兵,打开吴国的市场。
  吴国的疆域小,没有足够的纵深,又刚被越国痛击,割让了大片的土地以及良田,从皇帝到市井小民,皆是士气低落,朝廷这个时候用兵,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两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这都是我大乾南征吴国的最佳时机,算不得草率。」
  谢千听见这话,微微一怔,看着眼前的几名二品堂官,他忽然意识到,原来这些家伙早就盯上了吴国,做好了南征的准备。
  之所以一直没有提出来,是因为摄政王心里还想着北伐燕国。
  如今北伐一事尘埃落定,一年之内不可能出兵。
  他们这才敢提出南征的想法。
  一念至此。
  谢千不再多说,陷入沉默。
  这个时候。
  兵部尚书钱浩南道:「谢阁老不必过于担忧,现在只是决定南征,具体如何用兵还要与陛下和大都督府商议。」
  顿了顿,又道:「话说回来,武岳昨日给本官提了个想法,说是要从周国的境内招募百姓,与我大都督府下辖的神机营、五千营组成联军,平日里一同训练,一同作战。。。。。。
  当然只是一个想法,如何去做,是否可行,本官还未曾仔细思考过。」
  一旁。
  谢千听见这话,心里一沉。
  自打白起率领乾军驻扎在各道各府,他就想过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想到这么一天来的这么快。
  组成联军,就意味着大周不再有自己的军队。
  周国朝廷在所谓的议政大臣会议中又只占据一个席位。
  陛下又是摄政王的傀儡,在长安几乎无法影响到摄政王的决策。
  如此一来,就意味着大周朝廷名存实亡。
  如今还有个联盟的遮羞布挡着。
  等到将来某一天,周国朝廷彻底沦为地方官府的存在。
  议政大臣会议随便一个决策,将周国的土地并入乾国,周人也掀不起任何的风浪。
  温水煮青蛙的道理,谢千比谁都明白。
  可是,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初,他要是不在议和的协定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只怕如今整个周国已经化为焦土,结果一样是亡国灭种。
  与乾国组成联盟,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