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就是换个地方睡觉,根本不是事!
只不过到了下午,文哥儿还是去东宫找朱厚照算账,问问这小子为什么要让他加班好几天。
朱厚照本来只是早上上完课跟张昇提了一嘴,说是想让文哥儿这几天多当值几次,没想到居然真的能成。他登时蹦了起来,开心不已地说道:“真的吗!每天都在吗!”
文哥儿见他这么高兴,一时都没法兴师问罪了。
算了,当值就当值吧。
朱厚照早就把文哥儿教他的“做了好事就要说出来挨夸”融会贯通,这会儿见文哥儿有点不乐意多当值几天,他便悄悄把朱祐樘“包藏祸心”的事给文哥儿讲了。
看看!
这些诡计多端的大人!
心肠居然这么坏!!!
如果不是我这么英明神武,一眼洞悉了父皇的坏主意,你的河西走廊就去不成啦!
文哥儿听了以后只觉真是惊险至极。
没想到朱祐樘居然会干出这样的事!
还好他是先和朱厚照通了气再上书!
文哥儿伸手摸了把朱厚照的龙脑壳,只觉这只猪崽真是长势喜人,令他这个养猪人倍感欣慰。
大人就是坏!
文哥儿保证道:“我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写信讲给殿下听!”
朱厚照道:“一个月要写好多封!”
文哥儿道:“没问题,我有空就写。”
接下来几天文哥儿便都在詹事府当值,每天白天守完晚上守,有两天连朱祐樘都被朱厚照约过来一起用膳。
可见他的吃播大业至今仍红红火火!
元宵假期是从正月十一开始的,正月十日朱厚照还赖在詹事府不肯走。
朱祐樘独自去张皇后那边用膳,见儿子好些天都没过来了,张皇后忍不住有些吃味地说道:“照儿可真是喜欢他这位小先生。”
朱祐樘道:“过几天他小先生就要出发去陕西了,他舍不得也很正常。”
朱祐樘还跟张皇后夸起文哥儿来,说你看看这小孩儿,不管和太子关系多好都从不恃恩求进,反而总是心甘情愿地往外跑。
上次去江南也就罢了,这次可是去西北。
这是个爱脚踏实地做事的小孩儿,让这孩子在东宫他很放心。
张皇后:“…………”
张皇后很想说,这都三元及第了,还要怎么求进?才十岁就是正儿八经的六品官了,还需要他怎么求进?
都有人上赶着把饭喂到嘴边了,他当然不会喊饿!
当然,旁人要是有这样的好出身肯定是不愿去外面奔波的。一去就是一年半载,谁知道回来后京师还有没有自己的位置?
这么一看,这小孩果然有点不一样。
想到明儿就是元宵长假了,张皇后没再多说什么。
翌日,文哥儿睡完了在詹事府的最后一觉,早早醒来一看,炉火都烧尽了。他起来取了木炭烧上,径自去洗漱更衣,并在庭院里耍了套拳脚驱散冬末清晨的寒意。
朱厚照起来后见文哥儿又不在了,跑出来一看,正好看到文哥儿正在那儿晨练。
朱厚照也跑过去嘿嗬嘿嗬地跟着练了起来。
文哥儿没停下来,只稍微放慢了一下动作,方便朱厚照跟做。
算下来文哥儿也在詹事府当差半年多了,朱厚照每逢他当值时就跑过来玩耍,倒是把他这热爱锻炼和养生的生活习性都学了大半!
文哥儿锻炼够了、收了拳脚,才正式跟朱厚照告了个别。
虽说元宵那天的赐宴与赏灯还能再见一次,到那时候人挺多的,不太适合道别,所以文哥儿今天才多留了一会,陪朱厚照用过早膳再回家。
等一起用过早饭,文哥儿就真的要回去了。
朱厚照很是不舍地叮嘱:“出去以后遇到什么事,就亮出东宫的令牌来!你要是在外头被人欺负了去,多丢东宫的脸!!”
文哥儿笑道:“看来我虽然没机会‘代天子巡察’,却是有机会‘代太子巡察’。”
朱厚照一脸骄傲:“当然!”
此时朝阳已经爬上了远处的城楼,整座紫禁城笼罩在暖和的冬日阳光之之中。
文哥儿挥挥手让朱厚照不用送了,独自走在朱红的宫墙下溜溜达达地出宫去。
一口气连着当值好些天,哪怕詹事府其实没多少活干也挺累人的,文哥儿回到家后被全家轮流投喂,都让他接下来几天好好歇着,养精蓄锐好出发去陕西。
文哥儿听话地补了半天觉后就没能继续闲着。
他先跑老丘家陪老丘聊了聊,接着又把留在京师的新社成员召唤过来聚头,拜托他们闲暇之余多挖掘点新书来陪老丘开开读书会,顺便再多挖掘点难题让老丘多为难为难。
多动动脑子,有效防衰老!
光是跟亲朋好友道别,安顿家里家外的许多事,就直接让文哥儿忙活到元宵后了。临行前一天,文哥儿才正式前去谢家跟他大先生道别。
不知是不是错觉,文哥儿总觉得谢迁看他的眼神不太友善。
文哥儿正纳闷是怎么回事,谢迁就开口解答了他的疑惑:“豆哥儿说要跟你一起去,你们路上相互照料一下。”
文哥儿:?
明白了,这是儿子被薅走了,他大先生心里不痛快!
因着谢豆开春还要读书,文哥儿都没想着喊上他来着。没想到谢豆豆一声不吭,居然自己和亲爹争取出门机会!
真是令王十岁刮目相看!
文哥儿麻溜说道:“您放心吧,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出门,肯定会相互照应的!我和豆哥儿什么交情啊,我抓周时豆哥儿就把您的状元笔记送给了我,我一直都记着呢!”
谢迁:“…………”
怎么感觉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记仇?
谢迁道:“行了,你们自己商量去吧。”
文哥儿便去找谢豆惊叹了一番。
谢豆豆!奋起反抗!为自己争取自由!
他还有意无意地看向谢豆的手和屁股。
眼神里只有一个意思:挨打了没?这次挨打了没?
谢豆:“……”
谢豆道:“自从我们满十岁,爹就不打我们了。”
文哥儿闻言两眼一亮。
十岁!
很不错!
他,王十岁,正好过了挨打年龄!!
作者有话说:
文崽:王十岁欣喜!
*
更新!
今天的更新!肥肥的!
*
注:
①介绍一下老丘的口口小说:
据说叫做《钟情丽集》,有人说是他写的,有人说不是,这里纯属开玩笑
因为主角就是琼州人,明朝琼州最有名的,一个是老丘,一个是海瑞(?)
大伙都觉得安排成老丘写的比较合理!(bushi
开头是这样的:【时有辜生者,辂其名,本贯广东琼州人氏,丰姿冠玉,标格魁梧,涉猎经史,吞吐云烟,其士林中之翘楚者也。】
剧情也很有海南风味,感情开始是主角让书童去跟小姐讨槟榔,并且赋诗答谢:【……口嚼槟榔味美,心怀玉女情浓。物虽有尽意无穷,感德海深山重……】
…
震惊!!槟榔味的才子佳人!!
第354章
可以不挨打的话谁乐意挨打?自从谢迁提出承接王家代打业务,文哥儿每次看到谢豆豆挨打都心有戚戚,生怕哪天自己也挨上一顿。
这种警惕一直维持了几年,弄得他每次看到谢迁心里都毛毛的哪怕谢迁连重话都没怎么跟他说过。
这可能类似于传说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力吧!
只要有这么一把剑悬在头顶你就能一直维持警惕。
现在危机解除了!
很不错!以后踏入谢家不会再战战兢兢了!
文哥儿和谢豆好生商量了一会,又把谢豆要带的东西都清点了一遍才正式去辞别谢家长辈。
既然是谋划已久的出行文哥儿自然把路线都规划好了。
他准备领着大队伍来个重走北伐路,沿着当年大明王师北定中原的路线打个卡,来个北伐战场怀古什么的。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本没有景点,打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景点!
按照北伐相关记载,明军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以后士气大振,北渡以后一鼓作气夺取了山东诸州。
到七月初二明军已陆续拿下河南河北诸地连最要紧的潼关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直接让元上都成了一座孑然无援的孤城!
七月中旬各路明军会师于临清。
七月下旬徐达率大军抵达天津。
八月初二,徐达打进上都元朝正式灭亡。
整个北伐过程只花了八个月而从河南打到上都更是只花了一个月!
王师北定中原路陆游看了羡慕哭!
人徐达领着二十多万大军边打仗边走都只花一个月他们怎么都不会比行军慢,不管怎么算他们都能赶在三月之前抵达西安。
当然,他们得赶着去河西走廊,所以去的时候大概只能先熟悉熟悉路线,等回程时再瞧瞧有没有机会下船走走逛逛。
万事俱备,只等出发!
都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一年正旦假期过后便是“数九寒冬”中的七九,京师已然有了冰消雪融的迹象,河面的冰也都慢慢化开了。
这不,元宵节前后文哥儿都吃过了三两回开河鱼了。
老一辈都说开河鱼最为肥美可口,它们被冻在冰下一个冬天,除了闲着没事搞冰钓的家伙(比如柳宗元诗里那个“独钓寒江雪”的钓鱼佬)以外谁都捞它们不着,可不就养了一身的美膘吗?
每年到了这时节,文哥儿都要跑码头拎几条开河鱼回来吃。
看看这开河鱼,居然能熬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可见它们不仅极懂养生,还极擅求生,一定特别聪明没错了!
吃聪明鱼,必能补脑!
既然今年的开河鱼都吃够了,河上自然也能行船了。
随着元宵长假步入尾声,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上的事情都交接完毕,带上行囊登上朝廷分拨给他们的官船。
前来码头送行的人格外多,至少来送文哥儿的就一批一批地跟他话别,少不了要来点诗文唱和之类的。
马上就要出远门去了,文哥儿心情好得很,谁给他赠诗他都开心地回诗相和,到出发时还乐滋滋地扶着船栏杆向留在京师的亲朋好友挥手道别。
官船大多走运河,运河年年都有专人治理,且修得又宽又直,大多数时候都不怕迷航和突发险情,连夜里都能慢悠悠地航行,可比靠两条腿走到西安府要快多了。
第一站,天津!
天津这地方古时不叫这名儿,还是靖难之役时朱棣从这里的渡头挥师南下,才给它赐名为“天津”。
朱棣登基以后这里就成了大明的天津卫,建城于小直沽,增设左右卫,并称为“天津三卫”。
天津卫城落成至今也有了九十余年的历史,再熬几年就能自称百年老城了!
官船抵达天津渡口的时候,文哥儿还和谢豆他们讨论起了天津三卫的设立过程,并且把“天津卫城百年庆”记在小本本上。
有个这么好的噱头,不搞个盛大活动拉动天津卫经济实在可惜!
算算时间,到时他估摸着也就十七八岁,绝对不可能变成一年到头抽不开身的社畜,呼朋唤友过来玩耍完全没问题!
咱要懂得自己创造出行机会!
谢豆见文哥儿两眼放光地看着天津卫城,一副恨不得马上上岸去琢磨“百年庆”怎么搞的模样,只能感慨文哥儿想法真是多。
听听吧,这小子才刚出来就暗搓搓谋划好几年后的出行了。
李梦阳和王九思也在欣赏远处的天津卫城。他们来的时候也凭着举人身份蹭了船,可惜那时候他们都惦记着接下来的会试,哪有闲心赏玩沿途风光?
这会儿能借着出外差的机会回陕西,他们都跟文哥儿一样满心愉悦,只觉沿岸的景致都新鲜得很。
这次领队的人是王守仁,事实上单论官职的话,文哥儿这个当弟弟的起步官职还要略高一些,只不过文哥儿才十岁,让他来领队大伙哪里能放心?
王守仁是去过陕西的,又是文哥儿的兄长,由他来领队大家都挺满意。
此时王守仁让官船在天津渡口停了下来,文哥儿还有点纳闷:“才刚出发,还不用补给吧?”
本来他还以为只能远远地看几眼天津卫城来着!
王守仁道:“有人要借个船回祥符老家去,早前已经说好了的。”
文哥儿一听祥符老家,顿觉有些耳熟。张仑当初给他搜罗稻种,不就命人回祥符老家弄回来的吗?
文哥儿一下子蹦了起来,跑到船头看有谁上船。
他才刚跑过去,就瞧见了领着群国公府侍卫的张仑过来了。
文哥儿没想到这次人这么齐,小时候认识的朋友都来了大半。他乐滋滋地跟张仑打招呼:“你要回河南老家去啊!”
张仑也笑道:“受祖父之命回去办点事。”
天津卫是京畿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