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人血液中天生就有的好战与冒险因子,让他们边听边握拳跺脚,脸膛涨成紫红色,恨不得手边就有一把矛,好让他们拿着立马冲上战场,赶走那些可恶的入侵者,赶不走就杀个痛快!
以前,提到战场,他们只能想到死亡。
可现在,他们从故事里知道,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了身后的家国和同胞,不惜以血肉之躯力战到底。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视死如归。
这才是汉子,这才是英雄!
而故事里也说了,人人都可以拿起刀枪保卫家园,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到最后,学子们讲的口干舌燥,村民们犹自大呼不过瘾。
里正硬把人群驱散,第二天紧接着又安排了一场。
这次几乎全村都出动了,男女老少都有,搭了两个棚子都还盛不下。
里正让昨天听过的那些人自觉把位置让出来,但他们不肯走,宁肯站在棚外面喝冷风,也要再听一遍。
效果比第一天还要好,讲到精彩处,鼓掌声和叫喊声震天,几乎能把棚顶给掀翻。
跟男人和孩子的英雄情结相比,老人和女人们想的比较实在。
她们就觉着,有这么多厉害的人挡在前面,保卫着关北,关北这次肯定能太太平平度过难关,也越发相信了今年不会抓壮丁的事。
本来一个村子最多讲两天的,里正大打亲情牌又加了一天,就为了确保村里每个人都能宣传到。
村民的反响也让他很满意,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受到了鼓舞”,感受到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宋璟他们这才被放行,匆匆就赶往下一站。
走的时候,村里不少人都到村口相送,孟氏也去了。
自从回到大丰村,她甚少在人前露面,但这次不一样。
这几天大家听完故事回去,总不忘拐去她家夸一通宋璟,直夸她养了一个能耐的儿子。
孟氏听着听着,心里的怒气便消了,也忘了之前拦着宋璟不让他瞎往外跑的事。
宋璟带着一队人,显然是这群人的主心骨,做的事又这么受欢迎和追捧。
孟氏不错眼的看着人群中从容应对、谈笑自若的儿子,心里除了骄傲,更多的是解气。
这么多年了,在众人面前,她第一次挺直了腰杆。
谢寡妇当时也在场,就大略学给季妧听,末了还道“可惜你没去,宋璟还偷偷问我来着,还问了细妹和小安小花,这孩子就是比别人细心。”
季妧心里暗笑,绕这么大一圈,他干脆把没去的都问一遍得了。
其实那天本来是要去的,早上起来发现大宝有些感冒症状,季妧怕他冲了风,便没出门。
后来想想,不去也有不去的好处。
她和宋璟的默契自不必说,但宋璟的同窗若在现场见到她,势必会打招呼,到时估计又要惹得闲话四起。
季妧虽说不怕,但能避免的麻烦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而且即便不去,她也知道讲了什么,算变相参与过了。
“唉,真有那么厉害的将军替咱打仗,还有那么多不怕死的将士,咱咋着也不能输。现在就盼着老天爷能早早放晴……”
谢寡妇看着外面阴沉沉犹在飘雪的天,和许多人发出了同样的祈求和感叹。
第132章 粮食去哪了
清理完塌房危房,受灾的人家都安顿好,另一个问题又迫在眉睫——粮食。
接连的大雪阻断了交通,有些人家粮食储备不够,没钱买也没处买,一天只能吃一顿,甚至还有直接断了粮的。
等县里拨救济粮还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里正累半死去了一趟县衙,才发现来的不止他一个。
其他村镇的里正和代表齐聚一堂,挤挤挨挨占满了整个后衙,听说有的还在赶来的路上。
跟年前相比,才四十出头的县尊潘嘉道一下苍老了许多,官服一看就知道有日子没换了,皱巴巴的跟咸菜叶子一样挂在身上。
自战火点燃以来,潘嘉道既要在方方面面配合军队,邺阳大大小小的事也不能不管。
常平仓原本是有储粮的,但年关前就被调去做军粮了。
谁能想到会有雪灾?
就是提前想到也没有办法。
朝廷筹措到的粮草连所需一半都不到,府台大人明哲保身不问事,他却不能不管。
关北若是保不住,头一个沦陷的就是邺阳,听说北梁带兵的那个,可是习惯了屠城的!
就是侥天之幸不屠城,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
历史之鉴在前,一朝沦为亡国奴,被当作“双脚羊”,男女老弱都不再是人,而是圈地饲养的家畜。
他们会把没长成的男娃全都杀掉,女的随时随地被奸婬,也可能和男的一样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那还不如冻死、饿死、战死!
所以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及衙门上下所有人的反对,擅自打开了备荒的常平仓。
虽说常平仓建立的目的不仅是救灾,同样也作为备战之用,但两者都需要朝廷下令才行。
朝廷明知边军粮草不足,又值此存亡紧要关口,却迟迟不肯明发诏令,潘嘉道也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了。
常平仓谷亏空,历来是朝廷大忌。
他已经预料到,不管这次关北能不能熬过去、最终结果如何,他的下场都不会太好,轻则降职革职,重则人头难保。
可他别无选择。
兵乱在前,雪灾在后,孰轻?孰重?
但眼下又该怎么办?为了不让多数人死,而眼看着少数人死,这是对的吗?
他抹了一把脸,摇摇晃晃站起身。
堂上众人立刻静下来,弓着身子听候吩咐。
“粮食……暂时没有,你们且回去……想想办法……撑一段时间……我,我……”
他的话音里浸满了苦涩,可此时谁还有心情去体会?
没有救命的粮食,大家都苦啊!
堂上炸开了锅,也顾不上尊卑了,一个个围拢过来,焦急的询问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没有粮,常平仓的粮食呢?
潘嘉道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没再多做解释,官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让人备车,留下一句“我去借粮”,匆匆出了县衙。
里正们没奈何,只能去询问县丞蒋宿迁。
作为县衙的二把手,县尊不在,有什么问题,他理该帮着解决和善后。
偏偏他一推四五六,摆出万事不理的态度,只说好的坏的都是县尊大人的主意,想要讨说法也得等他回来。
看着一群人唉声叹气出了县衙,一个书办走过来冲蒋宿迁拱拱手“提前恭喜蒋大人了,高升指日可待。”
蒋宿迁哼了一声,整了整衣袖“还想着怎么把这倔头给搬走,他竟自掘坟墓,没想到啊,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蠢货。”
他仰头哈哈大笑,得意之色难掩。
蒋宿迁在县丞的位置上呆了十多年,早就想换换头上的帽子了。上一任知县调职后,他上下走动打点,银子使了不少,眼看好事将成,到头来却被潘家道这个匹夫截了胡。
潘嘉道是正经进士出身,又是朝廷委派下来的,蒋宿迁无可奈何,自此怀恨在心,虽表面装的臣服,暗地里却没少使绊子。
所谓油滑似吏,说的就是下层小吏虽然职权不大,但也不可轻忽。
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族或许并不显贵,但世代扎根于此,势力早就盘根错结,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
初来乍到的潘嘉道不了解情况,确实吃过不少暗亏。
但他也是个有手段的,见势头不好也不硬扛,作出灰心丧气的状态消停了一段时间,麻痹了衙门众人以后,瞅准机会连消带打,光吏房一班人就革除了近一半。
在人人自危的关口,他见好就收,并没有全都得罪。
如此一来,不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还拉拢过去不少人。
可气的是,他竟然还连任了!
之前聂将军驻扎关北,潘嘉道因为屡次拒绝他的无理要求,更不肯配合他那胡作非为的宝贝儿子,而得罪了他们父子。
蒋宿迁还以为潘嘉道很快就要丢了乌纱帽,但最后被调走的却是聂将军。
若不是事先调查过潘嘉道的背景,确认他就是普通农家出身,蒋宿迁都要以为他后面还站着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哼,以前算他走了狗屎运,不过这次,可不会再有那么好的运气等着他了。
里正去了一趟县里,却空手回来的事,胡良跟季妧她们说了。
“里正叔打算让稍微过得去的人家捐粮,有多少捐多少,多少捐一点,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一关熬过去……”
“那常平仓里的粮呢?”谢寡妇紧跟着就问。
胡良叹了口气“谁知道呢,总归是那些官老爷管的。”
常平仓季妧是知道的,好像是古代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具体来说就是,朝廷在各地设立仓库,丰收之年粮价较低,便以比市场价格高的价钱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歉收之年粮价较高,便低价卖出粮食,平抑粮价。
因此常平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的根本在于维护广大百姓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也避免“谷贵伤民”。
除了平衡正常的农业丰歉外,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
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与常平仓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但以丰年备欠年,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有时许多年才能起到一次作用,所以有些官员就打起了常平仓的主意。
比如以次充好,挪为私用,再或者借机生财。
听谢寡妇和胡良的议论,应该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想法,觉得常平仓是被县衙里的人给掏空了。
季妧却觉得应该不会。
先不说这个知县在民间的风评不错。
就算里面的粮食真被人贪了,兵乱加雪灾的情况下,贪的人若不想成为整个关北的罪人死无葬身之地的话,必定早急着把粮食补上了。
就算一时不能补全,也会不择手段,哪怕掺泥掺沙呢,能补多少是多少。
可是听胡良说,知县直接就告诉里正他们没粮、他去借粮。
先不说做法是对是错,态度至少是光明正大的。
那就一种可能,粮食被派作它用了。
季妧首先想到的,就是军粮。
第133章 黑名单白名单
刚说到捐粮的事,下午里正就登了胡家的门。
在他身后,还跟着几个汉子,每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瘪瘪的口袋。
胡家是啥情况,里正比所有人都清楚。
正因为清楚,话才难以启齿。
“那个……胡家的,你看……这、这不是,那什么……”
没等他把话说完,谢寡妇就指着堂屋里几袋粮食“良子都跟我们说了,这是我和妧丫头两家凑的,我们也只能拿出这些,好歹是片心意。”
灾年最怕断粮,有存粮的人家还好说,没存粮的日子就难了,尤其像胡家这种地少口多的。
多亏年前妧丫头一再提醒让屯粮,不然这会儿他们家也得干瞪眼,哪还有余粮救济别人。
里正走进去一看,整整四口袋?!
他跑了半天,说尽好话,口水都干了,也没能募到这一半。
眼眶当即就湿润了起来。
“我知道你们家日子也不容易,就年前摆了几天摊,也改善不到哪去……”
谢寡妇摆了摆手“努吧努吧还能过得下去,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饿死。”
里正又转向季妧“妧丫头,按说你是不必……你没地,又没个进项,还要养大宝,要不把你那份粮食拿回去吧。”
谢寡妇心道,若是妧丫头把她那份拿回去,四袋就只剩一袋了,到时候里正就该哭了。
没错,四袋里只有一袋是胡家的。
倒不是谢寡妇想占功劳,而是季妧不让说。
他们虽然听了季妧的话,也跟着屯了一些粮,但家里人口多,粮食消耗也快。
尤其这后头还不知道会是个啥情况。
谁知道仗打到哪年哪月,谁知道雪灾什么时候过去?
她总得留够一家子未来一段时间的口粮。
季妧有远见,自己先后屯了几次,存粮相对比较多,家里又只她和大宝两个,因而在留足她和大宝的口粮后,捐了三袋出来。
而且两家商量好了,精米和白面都没有拿,给的都是黍面杂粮。
倒不是舍不得,主要是怕招了别人的眼,村里红眼病的人可不少。
当然,谢寡妇也不否认,自己是有那么一点点小私心。
毕竟他们也是才过上几天好日子,没道理精米白面送给别人吃,自己吃黍面杂粮。
季妧都说了,行善也要量力而为。
“里正叔,谢姨说的对,遭灾的乡亲们要紧,我们暂时还撑的住,只希望这些粮食能帮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