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我读过你的《纪效新书》,里面讲了许多练兵的方法。戚将军如此严格操练戚家军,就是对这些军士和他们的家人最大的仁慈。”
  戚家军看着他,原本坚毅冰冷的目光变得柔和,笑意从眼角蔓延出来。心道:“这就是张阁老悉心教导出来的孩子,还真是与其他十岁稚童很不一样。”
  隆庆发现他儿子和戚继光相谈甚欢,是他这个老父亲多虑了,这才放下心来。
  他虽然有两个儿子,但太子就只有这一个,朱翊镠就是当猪养的,哪儿能与朱翊钧相提并论?
  皇考当年也不知怎么想的,习武这么危险的事情,却也答应他,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提心吊胆。
  朱翊钧说:“戚将军现在回京协助处理戎政,应该不走了吧。”
  戚继光道:“臣听凭朝廷调遣。”
  朱翊钧说道:“既然不走了,那便可以日日入宫来。”
  戚继光听得不甚明白,不知这位太子殿下是何意思,他也不是每日都有事情需要进宫来。
  冯保站在朱翊钧身后,看到他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朱翊钧又道:“我的清宁宫就在东华门边上,文渊阁旁边,你忙完了政务,就来坐坐。”
  “这……”
  他一个戍边的将军,刚调回京城任职,每天往东宫跑想什么话?
  这要是皇上心思敏感,多忌多疑,还不得以为太子要篡位。
  可这位小太子一脸坦荡,话也是当着隆庆的面说的,看起来丝毫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仿佛真的只是想要请他去清宁宫“坐坐”而已。
  朱翊钧又说道:“《纪效新书》有好些地方我也不甚明白,你顺便给我解解惑。”
  原来他是有目的的,什么解解惑,好不容易逮到戚继光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他不得趁机多学些本事。
  戚继光没说话,朱翊钧又道:“讲完了《纪效新书》,咱们再切磋切磋,让我学习一下什么叫杀机。”
  “……”
  戚继光站在那里,答应也不是,拒绝也不是,竟不知如何是好。
  朱翊钧却三两步跑上台阶,去拉隆庆的手,仰起头,半眯着眼,笑得格外灿烂:“戚将军文韬武略,骁勇善战,将来一定会再次出兵,镇守边防。”
  “趁他现在京中任职,这么好的老师,儿臣是不是该多向他学习学习。”
  “父皇,你说好不好?”
  他这张嘴,太能说了,隆庆被他哄得晕头转向,他说什么都笑呵呵的说好。
  “太子自幼就十分关心边关和东南战事,心系军士和百姓安危。”
  “戚继光,你有时间,就多给他讲一讲。”
  皇上都发话了,哪有什么可说的。戚继光赶紧躬身行礼:“臣遵旨。”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文渊阁,继而六部、以及朝廷上上下下的京官都听说了。
  难以置信,皇太子跑到乾清宫外埋伏戚继光,二人打斗一番,还惊动了圣上。最不可思议的是,皇太子三言两语,竟然说服了戚继光去给他当老师。
  他们这位皇太子,年纪不大,本事却不小。
  戚继光来到清宁宫,一看皇太子的几位老师:张居正、李良钦和徐渭,全是老熟人。
  朱翊钧抓紧一切时间,不仅找戚继光学兵法、练武艺,还想他打听浙江、福建和广东地区的情况。
  现在东南沿海倭寇已经基本肃清,戚继光已经重新布下海防,一些散落在海上的几十人小团体不足为据,他们只敢小打小闹,不敢大举进攻大明国土。
  朱翊钧又关心了福建漳州府月港地区的对外贸易,这是个说起来十分复杂的事情,戚继光是武将,并且前两年就离开了福建,对此并不清楚。
  朱翊钧主要关注的就是白银的流入情况和当地粮食及生活物资的市价。冯保和他提过的,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他始终记在心里。


第121章 转眼到了年末,掐……
  转眼到了年末,掐指一算,徐阶已经致仕好几个月,此时,隆庆做了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把他的老师高拱找回来。
  高拱本事大,脾气比本事还大,但缺乏一些政治手段,一年前,斗不过徐阶那只老狐狸,还没来得及实现他的远理想和抱负,就灰溜溜回家去了。
  成大事者,一分靠努力,两分靠天赋,剩下七分全都得靠贵人相助。
  高拱的贵人,当然就是他的学生隆庆。
  隆庆对于高拱的态度一向坚定不移——他超爱。
  腊月二十三,是朱翊钧的生辰,这天他不用上课,天不亮起来了,先练了一套棍法,沐浴更衣,就去了乾清宫。
  他穿了件喜庆的大红色交领棉袄,狐狸毛做的领子衬得他唇红齿白。紫禁城昨晚刚下了一场雪,小小的身影轻快的走在雪地中,在黄瓦红墙的掩映下,那一抹跳跃的红色更显得亮眼。
  此时刚下早朝,大臣们从乾清宫出来,三三两两的,都忍不住驻足往他这边张望。
  “张先生!张先生!”朱翊钧一眼就看到了张居正,朝他跑过去,拉着他的手笑道,“今日是我的生辰呢。”
  周围这么多大臣看着,他这么热情,倒是让张居正有些拘束,低头看着他:“殿下……”
  朱翊钧问道:“先生可有为我准备礼物?”
  张居正抱歉的笑了笑:“没有。”
  朱翊钧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张居正却又说道:“不过,懋修给殿下准备了礼物。”
  听到懋修有礼物要送给他,朱翊钧又高兴起来:“是什么礼物,快给我瞧瞧。”
  “礼物在直庐放着,一会儿我便让人送去清宁宫。”
  “那先生可不可以告诉我,礼物是什么?”
  张居正挑了挑眉:“殿下亲自打开才有惊喜。”
  “好!”朱翊钧拉着他的手晃了晃,“我现在去见父皇,等回去之后再看。”
  隆庆下了早朝,磨磨蹭蹭的更衣,本想休息一会儿,太监来报,太子已经到了雍肃殿外,他才想起来,今日是儿子的生辰,赶紧收拾妥当过去。
  朱翊钧一看他爹那个黑眼圈,就把眉头皱了起来:“父皇,你昨晚没睡好吗?”
  “啊,是……”隆庆敷衍道,“昨晚睡得不好。”
  他不是睡得不好,他是几乎没怎么睡。若不是已经好几日没有临朝,今日再不上朝,那些科道官又该写折子骂他了。
  朱翊钧说:“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怎么有精神呢?”
  “父皇
  你看起来都憔悴了,我会心疼的。”
  这小嘴真是太会哄人了,听到他这么说,隆庆甚至从内心深处滋生出一丝羞愧,感觉夜夜笙歌的自己,愧对了儿子这份关心。
  太监端上来墩子,朱翊钧坐在隆庆身边,陪着他看奏章。
  隆庆精神不济,看得十分不走心,多数都只看个票签,不会仔细看奏疏的原文。
  朱翊钧阅读能力强,速度快,一目十行,能用最短的时间通读原文,并提炼重点。
  大多数奏疏,尤其是科道官的奏疏,他都只是大约扫一眼,就过去了。
  这种你弹劾我,我检举你的朝廷倾轧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而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一封名为《请兵破虏四事疏》的奏章,戚继光呈上来的。
  戚将军不但领兵打仗战横扫倭寇,战无不胜,奏疏写得也是文采斐然,朱翊钧粗略看了一遍,只觉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忍不住又回头细细品读。
  在这封奏疏中,戚继光请求朝廷能赋予他一定权力,让他方便训练一支十万人的军队,由他来将这支军队练成节制之师,主动出击与鞑靼厮杀一番,打几个漂亮的胜仗,就可使俺答汗不敢轻易南下扰乱。
  十万强兵练成之后,就将他们分散到各处边防进行练兵,这样,其他边防士兵也都可以训练成为强兵。再用这些强兵来训练驻守京师的军营,京营的兵也将成为劲旅。
  用这样的军队去征伐鞑靼,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巩固北部边防的上策。
  十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关于士兵的组成,他也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如今的边兵早已是老弱不齐,久无训练,惮虏畏敌。京兵更是承平日久,窜身豪门,本业早废,已非精锐。
  所以,这些士兵都是不能用的,他想要依照在浙江的做法,实行招募,加以训练。
  奏疏中,他还提到了兵部侍郎谭纶,请求与谭纶一起,选择领兵将领时,不拘科甲与见任废弃,与他们歃血为盟,同心共济募练新军。
  朝廷要招募十万新兵,巨大的花销可想而知,戚继光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冗兵可汰,冗食可裁,移修边墙之费以资供需,撤戍边之兵以资训练,而买马之费可省,屯田之政可修,非直强兵亦以富国。”
  而后他又说,如果朝廷给不了十万士兵,给五万也行,经过他的训练,也可抵御鞑靼,使其不敢南犯,保边境十数年安宁,这是中策。
  要是五万也不行,那就给三万,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完善关塞,严密防守,敌人进犯时,
  也可以乘隙一击。不过这是不得已的下策。
  如果连三万都不给,维持现状,等鞑靼南犯之时,那可就拦不住了。
  “臣即不自爱,谓国威何惟!”
  奏疏的最后,他还为他的治军策略立下了军令状:“如或不效,臣甘欺罔之诛!”
  朱翊钧通篇读下来,完整且详尽的了解到从募兵、练兵到整个战略部署。
  “父皇,你快看看这个!”
  朱翊钧把折子递给隆庆,隆庆拿过来大致看了一下,眉头就皱了起来:“十万?”
  朱翊钧点头:“对,十万。虽然戚将军在奏疏里说,五万也行,三万勉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十万更好,他说这是上策。”
  隆庆看着儿子,苦笑着摇了摇头:“十万人,从募兵到练兵,再到驻守边防,与敌军交战,这得花多少银子。”
  他儿子还是年纪太小,对钱,尤其是这么大数目的钱没有概念。
  “就算朕同意,朝着大臣也未必都同意。”
  朱翊钧实在不解:“戚将军说了,是要花费巨额粮饷,但他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朱翊钧看着隆庆:“父皇,这钱难道不应该花吗?”
  隆庆看看儿子,又看看奏折,犹豫不决。说实在的,他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君主,既想如戚继光所说彻底解决边防问题,又不想花钱,再一想,维持现状似乎也不错。
  “高先生要回来了,不如到时候问问他的意见。”
  朱翊钧说:“这都要过年啦,高阁老回来也要等到年后了吧。”
  他话音刚落,就有太监来报:“陛下,高大人已经返京,正在殿外候着。”
  “啊?”朱翊钧懵了,怎么说曹操曹操到。他若是没记错的话,高拱的家乡在河南新政,距离京师一千多里路呢。召他返京的圣旨才颁发下去还不到一个月,这是冒着风雪,日夜兼程干来京城?
  隆庆听到他心心念念的高先生回来了,大喜过望:“快快,宣他进来。”
  高拱身着一件深蓝色补衣棉袄就来面圣,看得出来还挺着急的。跪下来叩拜隆庆,三呼万岁,又给皇太子行礼。
  隆庆走上前,亲自将他扶起来:“高先生免礼吧。”
  朱翊钧歪着头看他:“高阁老这么着急,是赶回京过年来了吗?”
  高拱却道:“皇命在身,不敢耽搁一刻。”
  隆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不难看出,高拱离开这一年来,他受了不少委屈,准备拉着高先生好好倒一倒苦水。
  “
  来人,赐座,赐茶!”
  他儿子去恶不给他这个机会,朱翊钧却拿着戚继光的那封《请兵破虏四事疏》走上前:“我父皇刚还念着要听听高阁老的意见,正好你就来了,快看看吧。”
  高拱刚回京就片刻不停地来面圣,到现在还没喝上一口热茶,皇太子倒是先给他安排工作来了。
  高拱大致看了一遍奏章,却没有立即给出建议,而是说:“十万军士可不是小数目,该从长计议,让内阁会同六部商议之后再做决断。”
  事情又推给了内阁,也不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会怎样。
  朱翊钧倒不是特别担心,内阁有张居正,他想,张先生应该会支持戚继光的提议吧。
  不过现在高拱回来了,他的意见才是对父皇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人。
  聊完了政事,隆庆开始与高拱闲聊,问他致仕这一年来都在忙什么。高拱说忙着著书,又关心了皇帝的情况。
  朱翊钧听着他俩闲聊,一直关注着高拱,揣测他的想法。
  他想,如果是徐阶和李春芳,他们一定会遵守旧制,不一定会同意戚继光招募十万兵士,重新练兵的想法。
  钱是一方面,若兵练不好,还是抵御不了鞑靼,那问题可就大了。
  但是,高拱与他们不同,一直以来,高拱都是支持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