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翊钧暂时在总督府住下,晚上,又出门逛了一圈,一个边关重镇,没想到夜生活也能如此丰富。百姓安居于此,不用再担心鞑靼突然兵临城下。
  次日一早,朱翊钧就在方逢时和郭琥二人的陪同下,来到宣府张家口堡。
  除了方逢时和郭琥,一大早又来了个熟人,是巡抚宣大的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吴兑。
  吴兑是外派的京官,朝会上的老面孔,朱翊钧自然是认识的。况且他还是浙江山阴人,徐渭的同乡兼好友。
  吴兑来到朱翊钧面前,一掀衣袍要跪,又意识到皇上这是微服出宫,又不知该不该跪,左右为难之际,朱翊钧笑道:“我姓李,李诚铭,武清伯的长孙,现在蓟镇戚家军服役,奉戚继光将军之命,来宣府给方总督送信。”
  吴兑这才说了一句:“小爵爷。”
  朱翊钧点点头,看向周围:“介绍一下这里的情况吧。”
  方逢时上前一步,说道:“张家口堡乃宣德四年所建,历来是我大明的军事要地,曾在嘉靖八年扩建。”
  “马市就在堡外,清水河正沟、西沟一带河滩、山谷。早前也曾开放过,后因为禁边而关停。直到隆庆五年,再次开放。”
  朱翊钧登上地势较高的一处山坡,眺望南北两侧,张家口堡的南边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北边则是以游牧为主的蒙古人。
  草原上物资稀缺,一应生活用品都要靠汉人提供。
  朱翊钧的目光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那里就是草原的腹地,有蒙古人的部落甚至城市。
  “大伴,”他忽然问冯保,“通贡互市,是不是也可以像开海一样,让那些擅长做生意的人,带上货物,远漠北,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到这里,他忽然意识到:“汉代的丝绸之路?”
  冯保回道:“当然。”
  随着俺答封贡,张家口堡逐渐就从军事要地转变为商贸重镇,仅仅四年,这里就聚集了好几百家商号,大多来自晋商。
  张家口堡的规模越来越大,商人便不再局限于马市,而是如同朱翊钧设想的那样,运送货物远赴漠北,甚至更远的俄罗斯。
  而这一条起于张家口堡,始于万历年间的商道被称作“张库大道”。
  “陛下!”郭琥走到朱翊钧身后,“把汉到了。”
  朱翊钧按照他手指的方向,远远地看到一队骑兵。郭琥又道:“为首的那个就是把汉。”
  很壮实草原汉子,黝黑粗矿,如果不是朱翊钧知道他只有二十出头,一眼望过去,还以为四五十了。
  朱翊钧又往他身后看去,观察他的随从,却赫然发现,其中竟然有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年轻姑娘,只见她头戴头戴席帽,上穿青锦半臂,下着绛裙,白底皂靴,耳坠大环,胸前还挂着红色珊瑚项链,弯眉细目,面色红润。虽不及中原女子端庄婉约,却是别有一番大漠的豪放与野性美。
  朱翊钧率先想起把汉那吉的表妹,当初他和爷爷正是为了争夺此女子,投降大明。
  但方逢时否认道:“不是。”
  朱翊钧皱眉:“是他的妻子把汉比吉?”
  “也不是。”
  朱翊钧又道:“那就是他的妾室。”
  方逢时仍是摇头:“此女子吴巡抚最是熟悉。”说着他就转头看向吴兑。
  朱翊钧听出他话里的戏谑,遂看向吴兑:“那你来说说。”
  吴兑说:“此女子乃是把汉的长辈。”
  “长辈?”朱翊钧不可置信,“看起来,他们年纪相仿。”
  吴兑回道:“确实差不多,三娘子略长几岁。”
  “她就是三娘子!”
  这个名字,朱翊钧老早之前就听过。当年俺答封贡能成,这位俺答背后的女人功不可没。
  吴兑道:“她本是瓦剌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九岁那年嫁给俺答为妃。”
  “隆庆二年,俺答携三娘子远征,途经阿尔泰山,三娘子产子,俺答举众欢腾,大设喜筵。而后,三娘子深受俺答的宠爱和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后来,把汉来降,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臣等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一人,特请封她为忠顺夫人,多年来与之保持着良好的私交。”
  朱翊钧点点头,意味深长的笑了笑:“私交甚笃。”
  这时,远处的马市上,汉民以布匹茶叶向牧民交换马匹,双方起了冲突,牧民性子更急,眼看要动起手来。
  此时,不远处的把汉打马过来,一马鞭抽在地上,把二人吓得各自退后数步,把汉又对着两人大声说了几句什么,尤其是冲着蒙古人,态度十分严厉,朱翊钧都担心,下一刻,他手中的马鞭就要落到对方身上。
  但把汉并没有动手打人,他吼了几句,就呵退了二人。
  朱翊钧问:“这样的摩擦时常发生吗?”
  吴兑答道:“毕竟是两个不同民族通商,习惯、秉性大相径庭,摩擦也是在所难免。”
  朱翊钧又问:“发生摩擦,你们如何处理,蒙古人可曾有过不满的情绪。”
  吴兑没说话,倒是郭琥笑道:“有咱们吴大人在,小摩擦却有,但从未出现过大的冲突。”
  吴兑官至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正三品官,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郭琥这话的意思怎么听都有些暧昧不明。
  很快,把汉那吉和三娘子一同进入堡内,有人领着他们来见方逢时等人。
  朱翊钧退至几人身后,让自己不那么闲的突兀。
  把汉那吉老远就从马上下来,快步走到方逢时等人的面前,一面拱手作揖,一面用生涩的汉话与众人打招呼:“方总督、吴巡抚、郭总兵。”
  方逢时拍了拍他的肩膀:“方才,我见你在马市处理矛盾,愈发果决沉稳,这才是真正的草原勇士。”
  听到此番夸赞,把汉脸上的笑容比夏日的阳光还灿烂,龇出了一口大白牙,与方逢时更是热络的交谈起来。
  其实,方逢时这话别有深意。把汉的伯父辛爱,据说骁勇善战,有草原五勇士之称,又素来与把汉不和、方逢时赞把汉是真正的草原勇士,就是暗指他比他的伯父更强。
  这时候,青袍降裙的女子一路小跑着来到吴兑身旁,挽着他的手臂,偏头靠在他的肩膀上,举止亲昵,自然流畅,仿佛已经做过无数次。
  朱翊钧本来站在吴兑身后,看到她跑来,又往后退了一步。想到刚才郭琥那句暧昧不明的“有咱们吴大人在”,一时间,忍不住将二人之间的关系往不纯洁的方向遐想。
  吴兑虽然年近五十,容貌端正,气质儒雅,饱读诗书,文武兼备。三娘子幼年和亲,嫁给俺答这个糟老头子,茫茫草原,未曾见过江南文士这份书卷气,对他倾心,也是理所当然。
  朱翊钧晃了晃脑袋,感觉自己出门这些日子,民间话本看多了。
  下一刻,他便听到三娘子对着吴兑,用不熟练的汉话,脆生生的喊了一声:“义父!”
  “!!!”
  朱翊钧站在他们身后,险些笑出声来。原以为吴兑要给俺答戴绿帽,没曾想,他这是要给俺答当爹呀。
  再看一旁与方逢时相谈甚欢的把汉,这可差着好几辈。


第219章 寒暄过后,把汉和……
  寒暄过后,把汉和三娘子才注意到,今日与方逢时等人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年轻人。
  把汉和三娘子把朱翊钧上下一打量,立时呆住了,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风姿俊朗的小公子,别说蒙古人,就算是放在汉人里面,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
  三娘子笑着对吴兑说道:“义父,这位大人我见过的。”
  吴兑大惊:“你在哪里见过?”
  三娘子爽朗大笑:“在你卧房的古画中。”
  “卧房”二字着实炸裂,不仅朱翊钧,一旁的方逢时和郭琥都惊呆了。
  三娘子好似没看到几人的神色,目光依旧在朱翊钧身上驻留,那种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垂涎,看得朱翊钧都想往冯保身后躲,这个姐姐太吓人了。
  这也就是蒙古女人,野性、奔放、不拘礼节,中原女子哪有这么直白的盯着男子看的,岂不让人笑话。
  可朱翊钧转念一想,这是独属于不受中原礼教束缚的异族女子的率真,想看就看吧,反正她也不能对自己做什么。
  这时,郭琥魁梧的身躯往中间挪了半分,不动声色挡住三娘子的视线。
  三娘子爽朗一笑,收回目光,说道:“这位大人眼生,以前未曾见过。”
  吴兑按照之前朱翊钧交代的,向三娘子和把汉介绍道:“这是武清伯长孙,小爵爷李诚铭,也是戚将军麾下得力干将。”
  郭琥特别补充了一句:“不久之前,率一队轻骑,生擒朵颜卫的董狐狸和长昂。”
  这是昨晚朱翊钧特别交代过,一定要透露给把汉的信息。
  果不其然,把汉眼中露出惊讶之色,看向朱翊钧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敬重,竟是以蒙古人的礼仪向他躬身道:“董狐狸和他的朵颜卫先锋骑兵,在草原上以悍勇无畏著称,你能生擒他,也一定是智勇双全。”
  朱翊钧心想,是戚继光把他打得丢盔弃甲,自己看准时机,捡了漏而已。
  但他表面上只是点了点头,回道:“把汉那吉才是年轻有为,短短几年,就能将几处马市治理得蒸蒸日上,方总督、吴巡抚应该上奏朝廷,为都指挥使晋封才是。”
  方逢时做恍然大悟状:“早该如此!早该如此!是老夫疏忽了。”
  听闻此言,三娘子也笑道:“治理马市的功劳怎可叫他独占,我也该有一份才是。”
  她说这话的时候,目光仍是盯着朱翊钧的方向,后者只能点头:“应该!应该!”
  此时,吴兑招呼众人:“此处风大,大家先到府衙去吧。”
  也不只是因为朱翊钧生擒了董狐狸,还是说要为他请封,这一路上,把汉那吉对他格外热络和崇敬。甚至把方逢时晾在旁边,一直跟着朱翊钧找话聊。
  “我们草原二郎,最敬佩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勇士。”
  说到这里,他要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一会儿到了府衙,等正事办完,可否请李将军与我切磋一番。”
  巧了,朱翊钧既想要与他结交,又喜欢跟人切磋武艺,欣然答允:“一言为定!”
  把汉那吉虽然汉话说得生疏,但一路上都在滔滔不绝的与朱翊钧聊天。说方逢时对他的种种优待,他带着妻子属下来降,本以为要被押入大牢,没想到方总督好吃好喝款待他们,还为他向朝廷奏请恩赏。
  这些年来,教他说汉话、识字,还教他如何打理马市,告诉他这是朝廷对他的恩赐和器重,不可辜负边关来之不易的和平。
  朱翊钧听得多,说得少,一直在观察这位草原青年,不难看出,他说的这些都是真情流露。他也对中原文化向往和好奇,但并没有侵略性,更多抱着学习的态度。
  很好,看来,方逢时花了四年时间,已经和他培养出了恩情和信任,无论是情感还是利益,只要能维持双边关系,不再打仗,封个官职,给些赏赐也是值得的。
  到了府衙,把汉那吉向方逢时汇报了进来几个马市的情况,朱翊钧在一旁听着。
  经过四年发展,马市从原本的官市,逐渐向民市过度,以往以物易物也变为以银购物。
  朱翊钧从小就知道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由官转民之后,随着贸易额增长,官服便可以对商户增税。
  说完了马市,三娘子又提到两件事。第一件,由俺答和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的城池已经竣工。
  以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隆庆六年,俺答和三娘子召集各族能工巧匠,在在大青山之阳破土建城。
  历时三年,这座拥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城池终于建城。因其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蒙古人便称它为“库库和屯”,意为“青色之城”。
  三娘子道:“大汗年老多病,动工建城,全由我一人主持。如今城池已经落成,还请方总督和义父替我上奏朝廷,请大明皇帝赐名。”
  大明皇帝此时就坐在一旁,已经开始在心里给她的城池命名了。
  方逢时看向朱翊钧,后者微一点头,方逢时便笑着道了声恭喜:“回去之后,老夫就拟奏疏,明日送往京师。”
  三娘子听完,笑了起来,又道:“还有一事,大汗近来信奉佛法,此次前来宣府,他特意叮嘱我,向朝廷请求赐予佛经和喇嘛僧。”
  这个事情昨天朱翊钧就和方逢时等人商议过,既然俺答现在一心向佛,这是个让他“放下屠刀”的好机会,朝廷必定要大力支持的,佛经、喇嘛僧这些都好说,既然他向朝廷请求,都赐给他便是。
  方逢时又叫人抬出几口大木箱,里面装的是赏赐给土默特部的布匹和银两,同样的,三娘子也准备了草原上等马匹前来纳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