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又有人提出,早在弘治十六年,就有大臣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其他儒学生员一起参加乡试和会试,若能考中进士者,可授予王府官职。
  但此提议立刻遭到了礼部反对,理由也很简单,祖制未有先例。
  太祖高皇帝有言在先:“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如有冒犯,或意欲改变祖制之臣子,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祖制不可违”是从皇帝到大臣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者,但凡有人动了改一改的心思,立即就会有一大堆人跳出来反对。
  事实上,成祖当年如此忌惮蕃王,也不敢违背祖制,将之废除。
  朱翊钧将宗室问题拿到朝会上讨论,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在解决问题上,大臣们态度消极,但只要一提到重修祖训,立刻就有一堆人站出来,跪在他面前,高声疾呼:“万万不可!”
  早朝之后,朱翊钧单独宣张居正文华殿进谏。
  “先生不妨猜一猜,我要说什么。”
  张居正自认为,这世上除了冯保,最了解皇上的人,就是他。
  他不用猜也知道:“陛下欲重新修订总是制度。”
  朱翊钧大笑:“知我者,元辅先生也。”
  说完,他又叹一口气:“从小到大,我没少听‘祖制’二字,也知道,这两个字,没少拖累大明。比如,汪直。”
  汪直不想当海贼,只想做生意,曾经帮助朝廷剿灭过不少倭寇,从始至终,都在请求朝廷开海,通贡互市。
  最终,却因为祖制,被王本固抓捕并处死,导致东南地区饱受十年倭寇之乱。直到穆宗即位,经过好一番拉锯,才终于得以开海。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忽然笑了起来:“若违背祖制,是为不孝,那这个不肖子孙,就让我来做。”
  “百年之后,见了太祖,我自会请罪。”很快,圣旨下发到内阁:即日起,宗室子弟,将军以下,皆可进学读书,参与乡试、会试,考中者均可授予官职。
  同时,宗室子弟也可从事四民之业,亦不受限制。
  宗室禄米应按时发放,不得拖欠,每年按比例递减,为期五年,五年之后全部取消。
  这只是第一阶段,亲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将军的禄米也会逐年减少,让他们自谋生路,直指彻底削藩。
  不仅如此,朱翊钧也趁此机会下诏,百姓不必按照户籍从事四民之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从事的行业。从顺天府开始试点,逐渐向全国推行。
  同时,降低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的税赋,比如宁夏、甘肃、川东、贵州等地。
  此诏令刚一颁布,送至御前的奏疏数量激增,在文华殿的御案上堆积成山。
  朱翊钧拿起一本,只看一眼,丢到一边,又拿一本,大同小异。
  这些大臣一点新意也没有,翻来覆去都是“祖制不可违”“宗室不可参政”这几句,朱翊钧都已经倒背如流。
  不仅如此,第二日的朝会上,不少科道官一起提出反对,奈何朱翊钧心意已决,无论他们说什么,就一个字“改”,必须改!
  谁也动摇不了他跟祖制作对的决心。
  “你们要不要试试,用请辞的方式逼迫朕回心转意。”
  “朕给你们这个机会,想要回家种地的,都站出来!”
  〃……〃
  底下鸦雀无声。


第271章 自从朱翊钧这次出……
  自从朱翊钧这次出巡回来,极少有大臣敢以请辞威胁,仅有的那一两个,已经在家过上了退休生活。
  准备站出来的,不敢再动,已经站出来的,又退了回去,地上跪着的,身体伏得更低。
  朱翊钧等了片刻,刚还吵吵嚷嚷的朝堂,没人再吭声,大殿安静得落针可闻。
  没人吭声,朱翊钧才说道:“下来之后也可以提,就这两日呈上来,朕统一批复。”
  还真有人呈上奏疏请辞,言辞激烈,把朱翊钧骂了一顿,说他不遵祖制,不守理法,不敬祖训,变乱官制……总而言之,大明有这样的皇帝,迟早要完。
  朱翊钧立即批准他致仕,劝他回去好好保重身体,争取多活年几,看看大明的未来究竟如何。
  朱翊钧虽然想法激进,但做法缓和,先放开宗室科举和从业限制,再分阶段降低禄米。
  与此同时,要求全国各地方府衙大力惩治宗室违法犯罪,严格按照《大明律》处置,与普通百姓无异。
  这确实触及到了一小部分宗室的利益,但绝大多数吃不上饭的宗室却是支持的。名存实亡的宗室身份与填饱肚子比起来,还是后者更重要。能正经读书、谋生,就不会被逼无奈,去违法犯罪。
  孝宗、武宗、世宗都没有活着的子嗣了,穆宗就朱翊钧和潞王两个儿子,目前,和皇室关系最亲的是宪宗的后人,也就是世宗的堂兄弟,到朱翊钧这儿,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情分。
  这些人日子过得还不错,上疏反对新政,朱翊钧说回道:“朕的弟弟潞王,现在还与朕同吃同住,没有拿朝廷一石米,你们这些人,出生起就靠着朝廷养活,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潞王身为亲王,自然是有禄米的,岁禄一万石,最高规格。只是朱翊钧觉得他既没有就藩,也没有建府,甚至没有加冠,吃穿用度都在宫里,用不来禄米,因此,节省了这笔开支,瑞安公主和栖霞公主也一样。
  大臣们都说他是小世宗,决定的事情,便不再有回旋的余地。不管是大臣反对,还是宗室反对,新的政令都会如期推行下去。
  李时珍来了,带着他的五十二卷《本草纲目》,从湖广老家来到京城。
  那年离开之时,他曾想,一辈子不再回到这里。皇帝笃信道玄,服用丹药,药石无医。
  现在他又回来了,皇帝说,要替他作序,刊印《本草纲目》。
  他离开是因为皇帝,回来也是因为皇帝。一个让他绝望,另一个让他看到了希望。
  朱翊钧在文华殿召见了李
  时珍,让他留下《本草纲目》的手稿,自己读过之后,便帮他作序,刊印之后,再推行到全国。
  来都来了,朱翊钧自然没有放走李时珍的道理,将他和次子李建元安排到太医院,专门负责本草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全国各地的医者,若有关于本草性状的疑问,都可致信太医院,向他请教。
  安顿好李时珍,朱翊钧又想起个人,是他亲自带回来的。
  于是,挑了个空闲时候,他又出宫一趟,先来到张居□□上,找张懋修,说要带着他出门散心。
  半路遇到了张若兰,听说他们要出门去,也想跟着凑热闹。
  朱翊钧拉着她:“走走走,一起一起,带你们去个好地方。”
  马车行驶过长安大街,没有出城,却拐了个弯,停在一处民宅门口。
  下了马车,张懋修和张若兰左右看看,这既不是官员府邸,也不像是什么大户人家,就是寻常百姓居住的两进小院。
  宅子的大门敞开着,门口有官兵把守,周围聚集了不少围观群众,院子里也站了好些人,有的愤怒,有的在抹眼泪,地上有血迹,中间的木板上躺着一具尸体,正用白布盖着。
  这一看就是个命案现场。
  “这是散心的地方?”
  “没错,就是这里。”朱翊钧率先走了进去。
  张家兄妹一头雾水,这就是他说的好地方。
  里面,仵作正准备勘验尸体,旁边有负责监督和纪录的官员,按照《大明律》规定,案件相关当事人也要在场,仵作每勘验一处,需当场大声喝报。
  不明所以的张懋修和张若兰陪着朱翊钧,在命案现场,观看验尸。
  朱翊钧低头,小声问张若兰:“怕不拍?”
  张若兰身为相府千金,哪里见过这些,说实话,有些发怵,但回头对上朱翊钧戏谑的目光,她又鼓起勇气:“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有何好怕?”
  “仵作的使命,本就是替死者说出真相,查明真相,正义之举,无需害怕。”
  “说得好!”朱翊钧笑道,“那咱们走进了,看得清楚些。”
  “……”
  “不好,走近了,耽误人家做事。”
  朱翊钧看出来了,张若兰其实是有些害怕的。于是,始终站在她的旁边,画面血腥之时还会无意间护在她前面。
  很快,验尸结束,张懋修实在不解:“我们为何要来看这个?”
  朱翊钧道:“我是来寻个人,恰巧遇上了而已。”
  张若兰问
  :“找谁?”
  “找他。”
  朱翊钧指了指仵作身边一个年轻人,那人正是刚才在仵作身边打下手的。
  他回头也看到了朱翊钧,赶紧过来,欲要行礼,朱翊钧摆了摆手:“换个地方说话。”
  几人来到河边,站在一棵柳树下,朱翊钧这才回头笑道:“我给你安排的活儿可还满意?”
  那人从怀里摸出一本小册子:“这些都是我这半年画下来的,陛下请看。”
  张懋修和张若兰以为朱翊钧是在让他调查什么重要的案子,于是,站在一旁,不敢打扰。
  朱翊钧没接,就着他的手看了一眼,点点头,夸道:“画的不错。懋修,若兰,你们俩也看看。”
  他二人好奇的探过头去,歪着头研究半晌那小册子上的图案,却不知画的是什么。
  张懋修皱起眉头:“这难道是某种暗号?”
  看来案情不小,该不会是调查蒙古人派来的奸细吧。
  朱翊钧看着他俩得神情,心里乐坏了,却不着急解惑,而是指着一幅画问道:“这画的是什么?”
  那人道:“是胃,不过,这个人的胃坏掉了,上面布满了疮疡。”
  “!!!”
  听到“胃”这个字,张懋修和张若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朱翊钧翻了一页,又问道:“这个呢?”
  “这是心,左边这个稍大的是男子,右边较小的那个是女子。”
  “……”
  皇上竟然派了个人,混进仵作队伍里,开膛破肚就算了,竟然还把五脏六腑都画下来。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爱好?
  “来,你俩再看看。”
  “……”
  张若兰也拿团扇遮住脸,转过了身去。张懋修实在好奇,多看了两眼,还是觉得这事儿太惊世骇俗了,闻所未闻,也转过了头。
  “真不看啊?”朱翊钧哈哈大笑,“你俩还不如简修。”
  说到张简修,张若兰忽然又转回身,打量对面那人,灵光一闪:“我知道这位先生。”
  “你知道?”这次换朱翊钧惊讶了,“你说说看。”
  张若兰道:“这位先生姓陈,陈实功,是通州府颇有名望的一位大夫。”
  朱翊钧露出赞赏的目光:“还是若兰聪明。”
  张若兰摇了摇头:“我也只是听简修提过,你们路过通州,结识了一位大夫,陛下将他带回了京师。”
  挖坟掘墓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回京的时候,朱翊钧就打过
  招呼,不许外传。
  因此,张简修也只跟家人说在通州结识了一位大夫,并未细说,结实的过程。
  张若兰仅凭着朱翊钧和陈实功寥寥几句谈话,就猜到了。
  张懋修疑惑道:“我怎么不知道此事?”
  张若兰看他一眼:“三哥整日将自己关在小院里,哪里知道简修跟着陛下,这一路发生的趣事。”
  张懋修笑道:“你倒是清楚。”
  “我……”张若兰低头,“我也没有很清楚。”
  也不知是不是天气热起来,她脸上浮现出一抹绯红,又转过身去,盯着河面上一艘小船,不再说话。
  张懋修也没多想,而是问朱翊钧:“陈先生是大夫,为何又当起了仵作?”
  朱翊钧也没把他俩当外人,这才说起了事情的原委。
  因为那一晚他们在荒郊野外解剖了杜小姐的尸体,朱翊钧觉得,老这么挖坟掘墓,对死者和家属都太不尊重了,于是,不允许陈实功再这么做。
  但陈实功研究的是外科,他认为外科医生应该对人身体内部的脏腑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症治疗。
  朱翊钧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那么问题来了,既要合理合法,又能时常接触到尸体,朱翊钧绞尽脑汁,只想到一个身份,那就是仵作。
  顺天府衙负责全京城的刑案,府衙中有三名仵作,每天都在和尸体打交道,于是,朱翊钧便安排陈实功去给仵作打下手,天天摸尸体摸个够。
  一些无人认领的死尸,反正也是扔乱葬岗,不如拿给他解剖学习。
  如今半年过去了,陈实功果真没让朱翊钧失望。
  “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朱翊钧问陈实功,“回太医院?”


第272章 陈实功想了想:“……
  陈实功想了想:“臣还想在顺天府再留一些时日,积累更多经验。”
  朱翊钧笑道:“积累什么经验,仵作经验吗?”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