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懋修从小就乖,读书颇有天赋,又勤学,励志要成为杨慎那样的“相门状元”,他也的确做到了。
  朱翊钧却道:“状元及第只是开始,杨慎的博学,可不仅仅止于此,你要成为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慎著述种类之丰富,明兴至今,皆称其第一。
  朱翊钧小时候就读过他的那首《临江仙》,后来又让人搜集了许多他的著作,藏于宫内。除了诗歌词曲之外,还有经学、史学、医学、编纂、杂著考订、音韵文字、诗词和书画评论等等。
  这只是朱翊钧搜集的一部分,据说在云南和他的家乡四川还有好多。
  朱翊钧知道张懋修肯定爱看,空闲之时,就宣他来文华殿,陪自己一起看。
  这日,二人正在读杨慎所著的《云南山川志》,里面不仅提到了云南山水,也提到了缅甸,朱翊钧非常感兴趣。
  他一心二用,一边让张懋修读给他听,一边批阅奏折,披着披着,王安从门外跑进来:“陛下,云南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急报。”


第298章 公文传书全靠驿站……
  公文传书全靠驿站,每个驿站相隔二十里,童若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必须以每日三百里的速度传递。
  但若遭遇紧急情况,传递速度可达每日四百里,甚至六百里,最快能达到八百里。也就是每个驿站都用快马,用最快速度跑二十里,到达下一个驿站立即换马,如此,便可达到一日千里。
  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手里的公文,不是灾害,就是战乱,不管哪一个,都是天大的事情。
  朱翊钧本来斜靠在炕上,忽然就坐正了:“快拿过来。”
  信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世曾写的,他一直巡抚云南。
  朱翊钧展信一看,登时浑身血液都往头上涌,一开始是生气,气得他眼里的火苗都快化为实质。张懋修立在一旁,不敢吭声。
  “去!”朱翊钧吩咐陈炬,“宣申时行、余有丁、潘晟。还有王崇古、方逢时都叫来。”
  朱翊钧回头看见张懋修,问道:“张先生回江陵一年多,还没回来吗?”
  张懋修回道:“已经在路上了,前些日子家父病了一场,耽搁了些时日。”
  朱翊钧一愣:“病了?他为何没在信中告诉我?”
  张懋修道:“应是不想陛下和娘娘担忧。”
  “那现在如何了?”
  〃已无大碍,这两日就到京师。〃
  听他这么说,朱翊钧才稍稍放下心来:“你先下去吧。”
  张懋修退下不久,朱翊钧召见的人都到了,申时行是内阁的老人,擅长协调人事工作,大家朝会上吵完架,下来之后,申阁老都要挨个安抚一下,不能让大家带着情绪办差。
  潘晟和余有丁是张居正回江陵前推荐入阁的,潘晟乃是礼部尚书,一直以来和王光国一起,帮助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平均赋役。
  余有丁一直以来都是朱翊钧的经筵讲官,他的许多观点和判断都和朱翊钧一致。
  方逢时是兵部尚书,王崇古虽然已经调任刑部尚书,但他通晓兵事,有什么问题,朱翊钧都要找他商议。
  “你们看看吧。”
  刘世曾的八百里加急送到各位大臣手中,看过之后,几人皆是一脸震惊。
  去年,缅甸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白象王莽应龙去世,他的儿子莽应里继承王位。在经过一番内部争斗之后,一个名叫岳凤的明人,消灭朝中异己之后,极力劝说莽应里攻打大明。
  于是,莽应里派遣士卒战象数十万,多路出兵攻打云南。
  岳凤和儿子岳曩乌、耿马土司罕虔兄弟、南甸土司刀落参、茫施土司放正堂以及莽应里的叔父猛别、弟弟阿瓦等,各率领象兵数十万攻打雷弄、盏达、干崖、南甸、木邦、老姚、思甸各地,烧杀抢掠不计其数,并进一步觇觎腾越、永昌、大理、蒙化、景东、镇沅、元江等地。
  上月岳凤率军焚烧抢掠施甸,攻陷了重镇顺宁。岳曩乌领兵六万,突袭至孟淋寨。大明指挥吴继勋、千户祁维垣均战死。
  紧接着,岳凤又攻破盏达,盏达副使刀思定向周围地区求援,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协助,盏达城破,刀思定和他的妻子儿女及族人都被杀害。
  而后,邓川知州何钰派遣使者招抚岳风,后者立刻拘捕使者交给莽应里。与此同时,车里首领糯猛、孟养首领思威、木邦首领罕凤、孟密首领思忠、蛮莫首领思化以及孟艮、八百等都派兵支援莽应里的侵略军主力,缅甸军规模空前强大,以迅雷之势攻破三宣六慰,直逼四川。
  黔国公沐昌祚正率兵抵抗,刘世增请求朝廷增援。
  朱翊钧问:“这个岳凤是什么人?”
  申时行、余有丁、潘晟均为鼎甲前三,没有外派过。王崇古和方逢时虽然在地方做官,但也没有去过云南。隔着几千里地,对那边的事也未必了解。
  王崇古道:“此人乃江西临川籍,是个商人,经商至云南,与云南陇川宣抚司多士宁交往甚厚。”
  “万历元年,岳凤诱杀多士宁及其妻子,夺金牌印符,投靠缅甸,伪受其命,代多士宁为宣抚。后勾结缅甸兵多次侵犯云南各司。”
  尽管岳凤在明缅边境作恶多年,但云南实在是太远了,隔着千山万水,消息一来一回好几日,朝廷鞭长莫及。
  “好!真是太好了。”朱翊钧一巴掌拍在御案上,得亏是上好的海南黄花梨,换了别的木头,都得叫他震裂了,“我大明真是藏龙卧虎,人人都有一个皇帝梦。勾结日本,勾结蒙古,勾结缅甸……再不济,也要当个狗头军师,是吧。”
  “……”
  几人噤若寒蝉,不敢吭声。
  为了应付朝廷,云南、四川许多土司都会蓄用汉人为幕僚,以应对朝廷,岳凤并非个例。
  其实,对于缅军的突然入侵,朝廷并非毫无预料。刘世曾就曾上疏,请求派兵剿杀岳凤父子。但缅甸一再维护,莽应龙甚至给岳凤封了官,也并不畏惧大明。
  这些年,莽应龙南征北战,东吁成为缅甸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的王朝,他们的象兵战力极强。
  张居正知道此战在所难免,但大明多年来深陷战争的泥潭中,实在是没有钱,也没有精力多处作战。
  他一心推行新政,增加国库收入,富国强兵,对于缅甸一忍再忍,为缓解边境紧张局势,免除了缴纳贡金的上涨,以求安抚土司,就等着有钱了再收拾他们。
  晚上,张居正人未到京城,信已经到了朱翊钧手里:“莽应龙穷兵黩武,多次对邻国用兵,致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缅甸境内已发生多次起义和饥荒。”
  “如今国库充盈,北方边事已平,朝廷应立即指派主帅,赴云南调兵遣将,驱逐缅军,还西南安宁。”
  朱翊钧就没想过不战,他不好战,但也不会容忍别人欺负到自己的土地上。
  气过了,冷静下来,外面天已经黑了。他还在文华殿,没有回乾清宫的打算。
  “大伴!”
  冯保从门外进来,以为他饿了:“这就吩咐尚善监传膳。”
  “我不饿。”
  〃不饿也要吃一口。〃
  “不吃不吃!”朱翊钧说,“把地图给我拿来。”他又补充一句,“缅甸的地图。”
  冯保取来地图,又拿了一叠点心放他跟前:“垫垫肚子。”
  朱翊钧拗不过他,三两口吃了块酥饼,都没尝出什么味儿就咽下去了。
  冯保展开地图,铺在御案上。朱翊钧指着上面贯穿缅甸南北的一条河流:“这条河叫什么?”
  “丽水。”
  那地图上写着,河称大金沙江,也叫丽水。但这是在大明境内的称呼,进入缅甸之后,它叫伊洛瓦底江。
  朱翊钧的手指顺着河流往下,停在海岸线上:“我记得,在四川时,有一晚,我们歇在一处破庙内。那时,我们讨论过。如果三宝太监当年从这里出发,比从太仓浏家港出发,路程要短许多,越往西走,越短。”
  冯保看他手指落下的位置,正好就是伊洛瓦底江的入海口,这个位置在几百年后会建成一座深海远洋港,名为皎漂港。船只从这里出发,不用绕行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印度洋前往欧洲。
  不仅如此,皎漂港与印度隔海相望,不仅对印度,还是对即将殖民印度的英国,都有威慑和牵制作用。
  冯保点点头:“的确如此。”
  朱翊钧看着那地图下面大大小小的岛屿,以及缅甸周边邻国,陷入沉思。
  第二日的朝会,那可热闹了,有的提议派使臣招抚,有的提议像对蒙古人那样通贡互市,有的提议先按兵不动,缅甸国力不足,说不得自己退兵了,有的提议让黔国公沐昌祚率兵迎敌,
  朱翊钧忍不住一人赏了一记白眼,这帮老头,读圣人文章个个都很厉害,谈论兵事却如此天马行空。
  招抚有用莽应里会如此嚣张?缅甸本就有许多南迁的汉人,这些人各有技艺,基本生活物资都能制造,哪里需要和大明通贡互市?
  至于黔国公沐昌祚,要是朝廷不派兵增援,那就等着给他收尸吧。
  最可气的就是按兵不动,等人家烧杀抢掠自己撤兵。这种言论早在嘉靖二十九年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严嵩。
  朱翊钧要不是看他年纪大了经不住打,真想拖出去廷杖一百,再让他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哪里错了。
  好在绝大多数大臣都有正确判断,提议朝廷应立刻派兵。
  “行了!”朱翊钧拍了拍龙椅扶手,大殿内立时安静下来,“少说没用的,说说派谁去才是正经。”
  打是肯定要打的,现在要讨论的是,派谁去打。
  这个问题,经过与几位大臣讨论,宣府、大同、蓟镇、辽东四位边镇守将不能动,那就只能从别处调遣。
  有人提议张元勋,有人提议邓子龙,有人提议凌云翼,有人提议刘显,殷正茂甚至主动请缨前往。
  朱翊钧忽然想起个人,左思右想,他觉得此人再合适不过。
  他心中已经有人选了,便不再听这些人争论:“退朝。”


第299章 朱翊钧回到文华殿……
  朱翊钧回到文华殿不久,就有太监来报:“张阁老求见。”
  “快宣。”
  张居正一走进大殿,朱翊钧就发现,他瘦了许多。没等他行完礼,朱翊钧就一把将人搀起来:“听说先生病了。”
  张居正颔首:“回京途中,在大河上吹了风,受凉了,已经无碍。”
  “我不放心,宣太医来给你看看。”
  张居正摆手:“陛下,先讨论缅甸进犯云南的事情吧。”
  朱翊钧严肃道:“都已经打到了四川,据说他们有十万象兵,我估计刘世曾请求增援这几日,已经有不少四川土司遭了殃。”
  张居正问道:“陛下可有主将人选?”
  朱翊钧点头:“有。”
  张居正道:“我猜,陛下想派刘显的儿子刘綎前往云南。”
  “正是。”
  朱翊钧选择刘綎,一来,他们有过一段私交,朱翊钧了解他的人品和才能,相信他一定能平息此次缅军入侵。二来,朱翊钧还有别的任务要交给他。
  张居正说道:“虎父无犬子,刘綎确实可堪大用,但他太年轻,经验不足。”
  “先生还有其他人选?”
  “湖广参将邓子龙。”
  邓子龙今年五十了,南征北战多年,应募入伍,后又考中武举,曾在广东、福建抗倭,积累战功,一路从普通士卒做到参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乃是一员骁将。
  这是张先生的提议,朱翊钧自然应允。
  “对了,”张居正又想起一事,“云南还有二十万两矿银,正要运往京师,不如留在当地,以备不时之需。”
  二十万两白银对于现在的朝廷而言不算一笔大数目,留下也就留下,反正要打仗,朝廷还得拨款。
  朱翊钧立刻让内阁拟旨:“以湖广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南京小教场坐营刘綎为游击,管腾冲守备事,使之募兵防御。黔国公沐昌祚移驻洱海,巡抚刘世曾移驻楚雄,调遣兵将数万,参政、副使、佥事、监军等人分道出击,联合木邦等地的反抗力量共同抗击缅军。”
  但朱翊钧私底下,又让锦衣卫给刘綎送去另一道谕旨——抗击缅军,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是这都做不到,那就提头来见。
  邓子龙接旨后携部兵三千,兼程至边。五月十七日到达永昌城开始募兵备战。
  六月初,邓子龙离永昌时,指关誓曰:“不复三宣诸郡,不擒罕、岳诸夷,不平西南一统,不复入此关!”
  与此同时,缅军再次集结,莽应里和岳凤、罕虔各自为主帅,多路兵马从猛卯和猛炎两地并进,准备攻打姚关。
  至此,朱翊钧在北京已经足足瞪了三个月,每日到文华殿,第一件事就是关注云南的战事。不管什么时候,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