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刚见到江敦,还没入座呢,他就听到江敦以一种热情但是绝对带着点阴阳怪气的口吻对下人说道: “还不快把我的榻移开?离纪大人远一点,免得混淆了士族和庶族的身份。”
  纪僧真一颗心直坠冰窟,知道这次恐怕也是难以如愿了,稍坐片刻后就垂头丧气的告辞离开。
  在他离开后,江敦收敛起笑容,指着他坐过的榻对下人说道: “把这东西烧了吧,看着就晦
  【连士族和庶族之间都能搞成这样,那个时候的平民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那就不用多说了。】
  【但有一说一,士族的教育是很牛的。】


第165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二)
  三国,曹魏。
  已经称帝的曹操与曹丕正在宫□赏仙画。
  曹操面色有些凝重: 世家大族,如今已势成,但若是不能妥善解决,恐怕也会尾大不掉。
  之前他灭掉的司马氏就是天下挂得上号的世家,之所以能够被他一击即溃,是因为仙画抖出了司马家的那些破事,知道后面的乱世可以说和他们脱不开关系,所以才能如此轻易。
  如果没有仙画这一出,即使他现在称帝,也不能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说灭就灭。这会捅出大篓子的。
  他转身对曹丕道: “令士族归心,我曹魏天下才能稳固。但你切记,这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制衡的。
  曹丕忙道: “父皇放心,儿臣记在心上。”
  他此时浑然不知,在时空线上,正是他为了拉拢士族而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最终让士族门阀的势力跃至顶峰。
  但现在的曹丕,天然对士族生出了一丝警惕。东晋。
  谢安正在山中的别院垂钓,而仆人们正在收拾他的行李。过几日,他就要应大将军桓温的召唤,去军营中任职。
  之前他三番四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只愿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当然也是韬光养晦。但前段时间,他弟弟谢万北伐前燕失败,被贬为庶人。
  谢安无法,只能亲自出山。
  虽说谢家排在顶级世家之列,但若是朝中无人,恐怕就有衰败之危。
  此时,谢安一遍垂钓,但是从鱼线颤抖了几下他都没有动作来看,显然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了仙画上。
  他的表情有些凝重。
  仙画对士族的态度看来很不乐观啊!
  带着点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这。…
  是因为觉得士族侵占了大众的资源与利益?可若谁能往上走会愿意将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拱手让人呢?
  况且,很多家族家风良好,常有善行。岂能一概视之?
  只能说,谢安明白民生之多艰,但同样也拥有与生俱来的对自己阶层的拥护与认同,并且认为这样的特权是理所当然。
  因此,他的心中染上了淡淡的焦虑。
  这种焦虑
  甚至比知道弟弟谢万惹出了乱子还要更加的严重。
  【当时的官学形同虚设,世家子弟们索性就不去了,还不如留在家里上面读书。反正,那些大儒啊高官啊也都是自家长辈。】
  【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家和谢家,就是顶级世家。】
  【琅琊王氏,政治上有王导、王敦等人,而书法家更是出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这两位冠绝古今的大家,人才如星辰璀璨。谢家,也不用说,政治军事上有谢玄、谢安,文学上面谢灵运、谢脁并称“大小谢”。】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讲的就是谢安在家中考校小辈们功课的场景。】
  寒冷的冬日,乌衣巷的谢家府邸,仆人们早就用上好的碳生起了暖炉,厅内暖洋洋的。旁边还备着小炉子,正在炙烤着鹿肉,温着酒。太傅谢安正在和儿孙子侄辈们在这暖厅内讲经义,闲话朝野轶事。
  这是谢家的一个习惯,每一旬都会有这样的家族小集会,由在外任职的谢安等人和子侄们半授业半闲聊,教导他们一些课业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时候,有人小声的惊呼起来: “哎呀,下雪了。”
  大家都挑起窗望出去,铅灰色的天空中正飘扬起一片片的雪花,越飘越急,将花园打扮得银装素裹。
  谢安笑道: “白雪纷纷扬扬,你们觉得该作何形容?”
  这是想要考校一下这些小辈们了。
  他的侄子想了想,抢先回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点点头,点评道: “像是像,但却少了几分意境。”
  这时候,他的侄女,叫谢道韫的回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愣,随即大笑抚掌: 这个好!
  【谢道韫是华夏古代有名的才女。可见,这些世家内部的家庭教育,其实对女子学习的态度也是很开放的。】
  【除此之外,世家们还定期举办各种聚会,结交天下的才子和名士。十七八九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就是这种形式,只能说咱们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在一步一景,秀丽幽雅的花园里,正在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
  精致的小托盘在小溪中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表演一段才艺,或是作诗,或
  是抚琴。有人出口成章,有人挥毫泼墨。
  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名士,更愿意在僻静的楼阁里进行一场清谈,论道讲经。感兴趣的年轻人们在一侧静静旁听。
  另一侧,是稍喜热闹的年轻人们玩的投壶吟诗的游戏。谢家的一位子弟谢琨,一路看下来,摇头失笑道: “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
  【王家擅书法,谢家走文学,北方索氏向佛教靠拢,萧家走文史,反正,各家都有各家的路子和风格。】
  【由于一直都有不断的人才涌出,这些家族的地位与权势,也都成功的延续了多代。】
  天底下的百姓都有些艳羡。
  有的是羡慕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富贵生活,有的则目光更长远一些,羡慕的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氛围。
  “听闻一些大的家族中都有族学,会请名师前来授课。所以他们的族人中时不时就能出举人和进士,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有族学的多,但还是世家更厉害,谁能请到当朝太傅来讲课?所以说啊,龙生龙、凤生凤。一时之间,有人不免觉得有些自惭形秽。
  旁人嗤笑一声,讥讽道: 没听过那句诗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怎么辉煌,最后还不是落得凄凉下场?
  说这话的,必然是世家零落,平民也可以冲科举的年代。
  但也有人问道: “可若是等你日后出人头地,难道就不会匡扶家族?”
  谁都想要把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拉下马,但内心深处却又隐隐的想要成为世家。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吧。
  “不管怎么说,”那人语塞,最终道, 这小辈们还是得要好好上学才行。这一点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
  包括一些女子。
  看,他们家的姑娘都可以读书识字,那可是大贵族,人家总不会没见识吧?这说明什么?说明女子其实就应该读书!
  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振振有词道。
  她爹娘揉了揉太阳穴,无奈的对望一眼,本来心中就有些意动,如今便索性顺势下了台阶: “行行行,都依你,明日我
  和你爹就去学堂问问还收不收人。
  哎,反正如今成亲都晚,而且女子上学也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了,就随她去吧。
  少女欢呼起来。
  东晋。
  谢安露出些微笑意。
  一是提前知道自己出山后做了太傅,一是听到了仙画提到的自家出的那些人才。
  自己那侄女的确是从小便聪慧。
  还有侄儿谢玄,同样极为出色,可谓人中之龙。看来谢家这几十年内的运势不用怎么愁。
  不过,谢安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士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有如今的地位并不是完全靠家学教育,而是靠的另外一个东西啊!
  刚想起,就听到仙画中传来声音———
  【这也和当时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有关系。】
  【九品中正制其实很好理解,每个州设大中正一位,然后由他来给州内的官员以及举荐而来的人才定品。】
  【那自然,士族给士族们定的全是一品和二品,也叫上品,而其他的寒门子弟则全都是三品及以下,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的由来。】
  路小柒放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的金字塔形阶梯图。上面有每一品级所对应的官职。
  “品级”和官职是不一样的,但是越高的品级所能得到的官职就越大。【周而复始,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阶级的固化也让整个华夏变成了一滩腐败的死水,停滞不前,也造成了激烈的社会冲突。那段时间的混乱以及频繁的政权更迭也和这个脱不了关系。】
  【甚至可以说,八王之乱的根源基础就在于士族门阀的膨胀。】
  【所谓的魏晋风流,也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盛世,大部分人的地狱罢了。】晋惠帝坐在皇家园林里和侍从听着□□在叫,正准备抓□□玩。
  一边的大臣正在向他奏告如今民间发生饥荒,百姓们只能啃树皮,甚至是吃观音土,最终饿死或者胀死很多人的事情。
  晋惠帝停下来,很疑惑很天真的问: “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大臣竟无言以对。
  刚刚还放下了一点心的谢安气急攻心,直接站了起来。
  他张开嘴,
  本想怒斥仙画一派胡言,但不知为何,话到嘴边竟然说不出口。谢安忽然有一种四顾茫然之感。
  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小小的说,真的不是因为士族吗?
  真的吗?
  郎君?旁边的仆人见他脸色剧变,忙上前询问。谢安挥挥手,依然静静站立着,风姿挺拔,仪态无可挑剔。
  但只有他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除了在山中的谢安之外,在京城中,在各郡,无数世家的府邸中都响起了怒斥之声,甚至是摔杯之声。
  唐朝。
  李世民轻哼了一声,心情却颇为愉悦。谁说不是呢?什么魏晋风流?
  士族是挺风流的,可苦了全天下的百姓了。他对赶来的魏征道: 魏晋可谓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那贾南风,不过只是导火索罢了。
  没有贾南风,或许也会有另外的真北风。
  因不满太后贾南风谋害皇储,专横朝政,晋朝的八位宗室王爷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看似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但实际其本质就是皇室和士族的争端。晋帝司马炎为了制衡世家门阀,大肆扶持皇室宗族,形成了权势滔天的诸王。
  最后,王族不想受制于士族,带着一群因为被阻碍了上升通道前来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为了自身权益各自下注,推波助澜。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失败的不服气,继而又掀起另一轮权力争斗。
  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绵延十几年的动乱导致中原虚弱无比,军事力量大减,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势入侵,继而就是五胡乱华。
  魏征当然熟悉这段历史,认同的颔首: “大唐当以此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们对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着他们还活着,得先解决点相关问题才行,免得到时候和魏晋一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乱世终于结束,隋唐的皇帝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了,于是,科举制横空出世了。】
  【隋朝虽然命短,和秦朝一样也是二世而亡,并且和秦朝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不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但是却绝不能小觑。】
  【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在开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杨坚颁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的小吏们正奔走在基层,宣讲着新皇刚刚颁布的政策。敲锣打鼓,镇民们还有从远处赶来的乡民们都围绕在了他的旁边。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对着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礼, 如今朝廷举行分科取士,只要尔等能通过统一的选拔,就能获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他又细细讲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区别。
  常科定期举行,主要考经史和诗赋。而制科不定期举行,主要内容是论政。考生们先过乡试,再过会试,最后是殿试。
  有老者颤颤巍巍的问: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举荐了?”
  他说得含糊,但在场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员和本地大户世家们的家主等。小吏道: “无需再举荐,只要年满二十以上,品行优良无犯罪行为即可报名。”他解释了一下各种资格和流程等。
  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