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又回到了咱们之前讲过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办?】
  【朱元璋的做法就是把程朱理学给抬了上来——当然我觉得这也有他个人经过了元朝那种阶级森严的统治,所以更注重阶层更“父权”的原因——要知道,宋朝的时候,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的,见皇帝不用跪,还能时常坐一坐,连带着民间的氛围都宽松不少。但元朝后,一直到清朝,那是越来越高压了。】
  路小柒放了不同时期影视剧里面的一些场景。
  在唐宋的时候,朝臣和皇帝之间相对来说礼仪还没那么森严,大臣们也经常是能坐上椅子的。
  大多数时候也无需跪拜,只需躬身和拱手。
  到了明清,氛围就截然不同了,跪拜已是常见的场面。
  【总之,这些思维思潮上的变化,反应在科举上,那就是只准所有人写八股文。】
  【什么数学、医学、艺术,乱七八糟的,都扔一边去吧,大家都来研究怎么写好八股文。】
  【这堪称整个华夏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倒退!】!


第170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
  朱棣低头;不敢看朱元璋这会儿的脸色。
  不过,朱元璋虽然脸黑了很多,但实际却并不像他想的那样暴跳如雷;只是深呼吸了几下就面色如常了。
  一个是因为程朱理学这事儿之前也讲过了;现在不过是旧事重提。而且;现在新的大学和新的科举方式也在逐步试行;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已经不太在意了。
  他甚至在心中带着微微讽刺的想:这路小柒说得轻巧;若是换了她坐在自己这位置上,有一份宣扬忠君的更有利于朝廷统治的方案放在她面前,看她选不选!
  而且……他对朱棣道:“八股文的好处可不仅仅在于好管理;对于贫困学子来说;这才是能让他们能咬咬牙参加科举的东西。”
  民间的穷书生们也在讨论这个。
  “八股文虽然是僵化了一些;但对于我们这些穷学子来说;只考八股文就意味着只需要买那几本书就行。比之前的支出可好太多了!”
  八股文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他们只需要买固定的教材就行。
  买书可是一笔大支出!
  真正穷的人家,得到一本书都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当然了,现在的书和纸笔这些东西都便宜了很多,尤其是新出的一种石墨硬笔,更是价格极低。
  “现在加了这么多科目,若是朝廷也能提供免费的教材让我们来誊抄就好了。”他们感慨道。
  买是买不起,但抄书还是可以的。
  “应该会吧,听说现在朝廷就在着人编撰数学的固定教材。”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
  仙画不疾不徐的继续——
  【当然了;除了规定了八股文之外;明朝的科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特别的一条就是针对朝廷高级官员,他们有了一个类似于培训的制度。】
  路小柒放了一张明清时学子们科举的流程图。
  层层向上,如同过关打怪。
  从童生开始,进行县试、府试、院试;过关的人成为秀才,录取率还不到十分之一。接下来,是乡试,相当于省级大考,通过的人就是举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最后,才是国家级的会试和殿试。
  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按照规矩,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另外,还有一些优异者会被选进六部成为观政进士。
  【翰林院的主要工作是编书,听上去不怎么吸引人,但实际如果后面想要进入到内阁这些核心机构,这条路是少不了的,所以翰林学士是很清贵的。】
  【而翰林院也好,观政进士也好,这两三年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实习期和考察期嘛。】
  【这一点就很棒。】
  【不然,你们想想,一个学生,埋头苦读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等他终于考上,从书堆里走出来,然后一下子就成为
  了要决定国家策略的人,或者是主管一地民生的人,可不可怕?】
  【这简直就是一个恐怖故事好么?!】……
  百姓们原本不觉得什么,毕竟几百年来上千年都是这样操作的,已经习惯了。
  但现在被路小柒这样微微带一点惊悚的语气一说,那些觉得能认字的读书人就很厉害的人暂且不说,另外一些见过世面的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忽然也觉得,对啊,这难道不可怕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有秀才大声辩解道,“书中当然也讲了各种道理。”
  这话听上去,糊弄一下普通百姓是可以,糊弄官府中的老吏却不行。
  有一老吏正在家中,看到这儿的时候,笑呵呵的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会给自家新上任的子侄辈请一位有经验的师爷带在身边。”
  有的能跟着师爷学出来,有的可能学了几年还是个酒囊饭袋。
  他的小孙女疑惑不解的问:“既然师爷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不索性让师爷当官呢?”
  老吏一愣:“哎哟,爷爷这还真被你问住了。”
  答案当然很简单,因为师爷没通过科举,或者是根本没科举的资格了。
  但这答案就是天经地义的吗?
  老吏想起自己接触过的那些可能在考试上擅长但对民生事务和断案一塌糊涂的糊涂官们,也忍不住要叹口气。
  唐朝。
  长孙无忌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就是世家子弟更好用的原因。”
  世家子弟们,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家当官或者是管事的长辈们学习各种人情世故,眼界更宽阔,见得多了,处理事情的手段也就更成熟。
  魏征反驳他:“可若是一直只是任用世家子弟,那平民子弟更出不了头。”
  两人争论起来。
  李世民见也吵得差不多了,伸出手来往下压了一压,殿内顿时变得一片平静。
  “所以,朕倒觉得这个所谓的观察期和实习期很有点意思。”
  明朝的这种先入翰林院的做法的确是可以,只是把对象再扩大一些就好了。
  晋朝。
  谢安想到刚刚那张复杂的科举流程图,怔然不语。
  他身边的幕僚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这未免也过于复杂了些。”
  谢安却道:“看似复杂,但能这样一级一级考上去,能走到最后的且不说水平有多高,最起码是心志坚定之人。”
  否则怎么能忍受得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呢?
  光是心志这一条,就已经是出类拔萃了。
  他忍不住把自家那些后辈们依次的点了过去,细想一下,能够给撑得住这个过程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不不不,或者说,能够放下士族的颜面跑去考试的,或许数不出几个来。
  谢安看向天幕后积聚在一起的云,感受着吹拂过来的一阵阵凉意,从未如此清
  醒的意识到——
  起风了……
  【总之,
  ,
  虽然是满人当政,但也完全接受了科举这个体系,或许这也是他们能最终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一位看上去已经有些风霜的中年文士走在街上,形容落魄。
  有街坊认出他来:“范进,今天可是放榜的日子,你没去看吗?”
  范进扯了扯嘴角,想装成一副毫不在意的表情,但最终却没有装出来,只能勉强淡定的道:“不看不看,有好消息的话自然会通知我。”
  他受不了街坊们同情的眼神,街也不逛了,匆匆回了家。
  没想到,家中迎来了差使,母亲和自家娘子看到他之后,喜极而泣:“中了,这次你中了!”
  “噫!好了!我中了!”原本装出淡然的范进忽然就呆立在了原地,喃喃念了几遍,然后开始哈哈大笑,状若癫狂。
  他揪住在场每个人的衣领:“我中了,我真的中了!”
  喊完后甚至整个人激动得昏了过去。
  “哎呀,我儿!”
  大家赶忙扑上来看,范母叫醒他,可范进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狂喜状态里,一边拍手一边向门外跑去:“我中了……我中了!”
  他简直像是疯了。
  【后来,有人研究了,范进当上举人后授的官职是山东学道,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厅级干部哎,一步登天,那可不得疯?】……
  所有人都看到了范进中举后的发疯场景。
  原本还义愤填膺在为自己的群体辩解的秀才们扶额,简直不敢再看下去。
  丢人!
  他们挽尊道:“此人只不过是过于欣喜,真性情而已。”
  然后细想一下,山东学道,虽然有些朝代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职位,但听仙画解释的语气,似乎这职位还挺高。
  这样一想,心中也变得火热起来,嘀咕道:“若是换我,我也得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们从小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想到这里,忽然就理解范进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真正读进去了的饱学之士不认同的道:“读书是为了明理,格物致知。若是一心为了科举,反倒是失了本意。”
  这就是之前范文正公担忧的,纯粹为了科举而读书。
  结果,既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培养出来高尚的品格。
  而那些原本觉得读书人必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此刻心中也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人当大官真的靠谱吗?
  看上去就情绪不太稳定的样子。
  而庙堂之上的帝王们和重臣们的脸色都变得不太好看。
  “不堪大用!”
  “不过是中举就状若疯
  癫,
  若是以后遇到大事,
  如何处置?”
  看上去,就有些不太靠谱的样子啊……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作为开端,绵延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的固化,打破了特权的垄断,给了人一条往上走的通道,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让身处底层的平民有了一丝希冀。】
  【它代表了当时的全部教育的意义,与整个封建帝国始终相伴相随。】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被彻底废止,持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也宣告全面崩解。】
  年轻的光绪帝坐在最上方,听着下面的臣子们唇枪舌剑的辩论。
  “陛下,如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要求变、求新才能让国富民强。”
  “张大人说得对,科举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社会,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现代学校,才能为大清更好的培养人才。”
  光绪帝没有表示,下面的臣子们看不到他眼里深处的仓惶不安以及恐惧,依然还在慷慨陈词。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消息传出,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们痛哭流涕。
  各地一片哀声。
  【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西方,研究现代学校的模式,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为什么实行的是大学制,而东方实行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天然就落后于大学制吗?】
  【当然不是!】
  【太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普通市民阶级考入大学,同样是他们向上晋升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一点和咱们唐宋明清时期没什么区别,甚至咱们的教育体系的普及还要更优越一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正在和自己的友人对谈。
  他们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文官制度。
  伏尔泰道:“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法国的文官制度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遥远东方国度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两人又谈论起西方的大学制:
  “我赞同你的观点,就好像我认为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过了一百多年,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的一位学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曾
  经这样说: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封建帝制时期的华夏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所以,在中世纪和之后的欧洲,只是因为中央政府并不强势,所以他们并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统一科举考试。】……
  只能说,马克思不愧是伟大导师,他那句话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