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说,马克思不愧是伟大导师,他那句话一说出来,立刻让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都眼睛一亮,甚至都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了。
  嬴政陡然站立起来,显然心情激荡。
  “妙啊!”汉武帝放下酒杯,越想越觉得这句话简直妙不可言。
  虽然他对“险恶”的这个用词有些自己的看法。
  “施之以利,那么,自然他们就会主动的维护起这份利益。”在他身边的东方朔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这的确是一种帝王手段。
  或者说上位者的手段。
  只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点:当施以的利太多之后,那这两个阶级会不会反客为主?变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不敢细想下去,只觉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即使你知道发展下去的后果有可能会演变至此,但是巨大的诱惑摆在这里,那么就不得不照着这条路子来走。
  “果然险恶。”他喃喃道。
  当然了,这些也仅限于帝王将相们会思考的范畴,普通人更关注的还是科举居然就这样被废了!
  原本还在争执着各种观点的学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辩论,变得有些茫然四顾。
  科举被废了,他们怎么办呢?
  有人也想得长远一些,大学已经在建了,那说不定过个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现在的科举也会被慢慢的被废掉。
  只是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取代它?……
  【虽然没有科举,但西方的大学同样是择优录取。】
  【只不过,因为社会世情的不同,除了做官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商人、律师、法官、医生、教师、手工业者等等。】
  【而这些职业,在华夏古代,很多都是被歧视的。读书人一旦要摒弃科举去做这个,会被视为失败者,基调往往是悲凉、凄惨的。】
  两落第秀才正在小茶馆里互相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你现在可找到了出路?”
  被问到的人哀叹一声,“现在暂时帮人写诉状,赚些银钱罢了。”
  “讼师倒也不是不行……”
  “好什么呀!”那人幽幽道,“搬弄口舌之辈,说出去都不好听,你呢?”
  “我丈人给我寻了一个书馆,在里边当个教书先生,暂可养家糊口。”
  “教书先
  生,也还过得去。”
  话虽如此,看两人的神色和语气,明显是郁郁不得志的。
  半晌,他们下定决心:“还是再考一次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榜上有名呢?!”
  【还有一点,或许也很重要。】
  【拿欧洲几所最古老的大学举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英国牛津大学创办于1096年,北宋时期,而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我国南宋时期。巴黎大学同样是1200年建校。】
  一座座大学出现在仙画里。
  它们都有着很悠久的建筑,跨越几百年甚至是近上千年的时光,依然屹立不倒。
  它们的走廊上、广场上,有着不同时期在这里任教或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大师们的画像与雕塑。
  每一座、每一幅都在诉说着祖上的辉煌,以及人文的积累。
  【这几所都很好的延续和保留了下来,而且不止这几家,欧洲有一堆历史悠久的大学,至今都还在活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和积累下来的。】
  【而华夏古代的书院们,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等等等,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战乱、天灾、改朝换代等等,消失在历史里。】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
  背着自己的书箱的书生们正在仓惶的逃命。
  有人还想转回去,却被其他人死命拉住:“放开,藏书楼里面还有好多书都没有拿出来!”
  “你现在去,不要命了吗?!人没了,就是真的什么都没了!”
  他们将想要回去抢救书籍的学子拉走,泪流满面的看着下面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的书院,以及静静端坐在书院广场上,想要以死明志的夫子和同窗们。
  “走!快走!”
  【很多文史经典和科学著作我们往往只在史书上看过名字,却再也找不到真迹。】
  【可偏偏,科学的发展就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积累里才能进步。所以说,知识的断代也是很要命的。】……
  唐朝。
  正在建造大明宫的阎立本想起典籍里的那些被烧的宫殿,最有名的当属阿房宫,耗费无数心力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他不免有些痛心。
  被毁在战乱里的建筑实在是太多了。
  这也让他对西方的大学可以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觉得有些好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的话,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建筑都是石头建造,所以更加的牢固?
  宋朝,白鹿洞书院。
  山长和夫子们看着天幕上燃烧的大火,神色复杂,有的甚至也跟着掉下泪来。
  “若有一天,书院遭遇到这样的灾难,我也宁愿与这些书一起被烧死。”有夫子喃喃道。
  山长不认同的摇头:“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在,书院就在。”
  不过,他的眼中闪过感伤:“没想到,白鹿洞书院在后世,真的不在了啊。”
  &;ldquo;&;rdquo;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其余夫子纷纷认同:“不错,咱们可是四大书院之首!”
  大家对于自己任职的书院,是有一份责任心和荣誉感的。
  而且,任谁也能看出来,近些年的一些教育和科举改革,尤其是这期仙画一出,全天下的书院都会变天。
  山长自然也没有异议:“仙画或会提到后世教育,我们先看了再议。”
  “是。”
  西汉。
  董仲舒略带僵硬的扯了扯嘴角。
  得,又回到对士农工商的批判了。
  能怎么样呢?
  生生受着吧!
  而在各个朝代,已经感受到了很多新鲜风向的百姓们讨论道:“如今可比之前好多了。”
  “我一远房亲戚是木匠,最近的日子比起以前可太好过了。”
  “而且,据说朝廷还打算取消之前科举的限制,连商户、杂役、乐户都可以考科举了。”
  可谓是大变样!……
  【到了清末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国内最聪明的一批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远离家人,漂洋过海,肩上还负担着沉重的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担子。】
  【堪称教育史上的悲壮一幕。】
  “咔嚓”一声,照相机的声音响起。
  一百位幼童,脸上挂着明明害怕但强装镇定的表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第171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八)
  【这一百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出身于官员家庭,相反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中有八十多个来自于广东省;还有二十多个来自于江苏省。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区都沿海;都有对外的港口;所以较早的接触了西方文化。】
  广东省;一处寻常的民宅内。
  母亲正在给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男童收拾行李;她细细的帮他整理身上的衣物,恨不得把他衣服上的每一道褶子都给抚平了。
  理着理着,忽然就掉下泪来。
  男童伸出小手;替她擦去眼泪:“娘;我马上就要走了;你别哭了。”
  “要不咱不去了吧?”妇人将他拥入怀里;哭得更惨了,“你还那么小,那边语言不通,连轮船都要坐好几个月,爹娘又不能去看你,这和去省城读书可完全不一样!”
  叫她怎么能放心呢?
  男童却坚定的摇摇头:“我要去。”
  “娘,我想去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些外国人生活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很强大?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看看他们为什么那么强大!”
  “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男童抱了抱她;“学到东西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
  来接的马车已经停在了门外。
  【不得不说,这批挑选出来的学童,真的个个都是学霸。】
  【就说第一批送过去的54个学童;八年后,有22人考上了耶鲁,8人去了麻省理工,3人去了哥伦比亚,1人去了哈佛,个顶个的名校。】
  棒球场上,两支队伍正在进行比赛。
  原本还带着一点怯懦和不安神色的留美学童们如今已经完全的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
  他们剪了短发,换上了西式的服装,自己成立了一个队伍。
  和当地人比赛的时候丝毫不惧。
  随着最后一个球的落地,裁判吹响了哨声:“来自于遥远东方的华夏队获胜!让我们恭喜他们!”
  小少年们兴奋的拥抱在了一起。
  后来,他们的一位朋友,后来当了耶鲁教授的威廉·菲尔普斯回忆道:
  “回忆在哈特福德高中生活中,让我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我发现记忆中最亲密的同学是一群中国同学,我想我以后再也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一群男孩,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
  【不过,清朝向来是不做人的,把人送出去之后呢又担心他们被外面的思想腐蚀,又提前把他们都给召了回去。】
  【回国之后,他们之中有人设计了华夏第一条铁路,有人创办了新的大学,有人成为了民国的内阁总理,还有人去了北洋水师,更多的为外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不管怎么说,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只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如果当时的国内教育没问题的话,怎么会让一群这么小的孩子成为开路军呢?】……
  天幕下的母亲们很多都跟着流下泪来,有的也红了眼眶。
  “我连他去县学读书都有些舍不得,更何况是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坐那么大的船都要坐好几个月,想想就……”
  “相当于出海下南洋了,谁知道半路会发生什么事啊,肯定不想去的嘛。”
  “就是,荣华富贵虽好,但我是宁愿我的孩子都留在身边,安安稳稳的过完这辈子就行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
  “大丈夫就应该志在四方,既然他自己有鸿鹄之志,那在背后支持就是,不要拖他的后腿。”
  “不错,他若是安于平庸,那也可以,但既然他有抱负,那就让他自己去完成。”
  男人们更是不以为然:“不过是外出求学而已,回来就功名利禄到手,当然要去!”
  更有那大男子主义的,对着妻子冷笑一声,袖子一甩:“妇人之见,果然头发长见识短。”
  被莫名怼了的妻子之前一直都在忍着他的脾气,这次忍不了了:“我呸!老娘说什么了你就开始在这儿叽叽歪歪?你头发短也不见得有什么见识!”
  她噼里啪啦把丈夫一顿骂,归根究底是因为她这段时间在给镇上新开的织布坊做工,手中有银自然就有了底气。
  说来也奇怪,之前她唯唯诺诺的时候,男人气焰嚣张,但这次看她反应不小,反倒一下子手脚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只能袖子一甩,哼一声往旁边走了走,离她远点儿。
  这些都是一些小插曲。
  还有很多人是在忍不住的冷嘲热讽:“官员家的孩子当然不用去,他们早就有了出路,何苦冒着危险去国离家?”
  离家十几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那些官员士绅之子,怎么会走这条艰难的路呢?
  汉朝。
  连素来心肠冷酷的刘彻都无语的摇了摇头:“朝中无人了吗?竟然将重担压在一群还未加冠的孩童身上!”
  简直荒谬可笑。
  不过好在,这群少年郎居然表现得很好。
  看到那什么球赛获胜的时候,刘彻都觉得自己的心情好了几分。
  他喜欢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他不期然的想起之前仙画的那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来,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
  果然,并不是华夏人不行,而是当时那朝廷不行。
  若是换了他……切,算了,晦气……他还是保证大汉的绵延,让华夏后续不再沦落到此境地更好……
  【除了派出留学幼童之外,清末还开始新办各种新式的学校。】
  【第一所就是由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2年的时候,恭亲王奕沂奏请朝廷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可以说,它是华夏近代教育的开端,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为了请不请外教这个事情,还扯了好一通皮。但不
  请的话,翻译学校根本开不下去,于是只能捏着鼻子先请了外教,打算之后再逐渐的换为国人。】
  恭亲王奕沂的府上,官员们正在为了请不请外籍教习争吵。
  好不容易争出了定论,又开始为外籍教习和国内教习的薪酬吵起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