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亲王奕沂的府上,官员们正在为了请不请外籍教习争吵。
  好不容易争出了定论,又开始为外籍教习和国内教习的薪酬吵起来了。
  有官员直接把他们提交的预算给扔了回去,不可思议之极:“请一位外籍教习,你们居然开出了上千两白银一年!是疯了吗?!当朝廷钱多没处花是不是?”
  &;ldquo;◥◥'”
  “那为何国内的教习的每月酬银又只有八两?”奕沂问道。
  “王爷,就这已经是比国内其他地方的教习要高了一半了!总不能让他们也拿和外籍教习一样的酬银吧?”
  那这花费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会同意。
  奕沂皱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风浪。”
  “我已经想好了办法。外籍教习只能用钱笼络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们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么?是仕途!两年期满,如有成效,咱们可以举荐他去当知县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办法。”
  【反正就这样,京师同文馆实行了双轨制待遇,磕磕绊绊的,也就开张了。】
  【它开办之后,各地也纷纷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开了同文馆。】
  【后来,又逐渐从翻译学校演变到更宽泛范围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怀主持了北洋西学学堂的成立,后来,它成为了天津大学。】
  【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学,后来,它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了,后来,它成为了北京大学。】
  当泛着黄的历史老照片和现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时候,任谁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从清末到现在,这些大学也依然都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故事和辉煌……
  “一千两白银!”正在看仙画的夫子们简直想要拍案而起了,“一年一千两白银!”
  “这简直是,简直是……”
  到后面直接语无伦次。
  一年一千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和国内的夫子的差距几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户部的官员们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看样子,清末的酬银水平和咱们现在相差倒是不大。”
  现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来两银子的水平。
  那这一千多两提出来,的确就是有些惊悚了。
  若是他们知道梁启超那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恐怕也要气愤的骂上两句。
  实在是过分了!
  “难不成整个华夏还找不到几个愿意来教英文的夷
  人不成?”
  有百姓愤愤不平的道,“我瞧着那些传教士们可都愿意得很。”
  甚至不需要酬金,只需要人能改信他们那个主就行。
  不过,自从仙画出现后,传教士的活动也都低调了很多,还有一些人偷偷的离开了想要返回去结果被扣下的。
  “想来还是因为朝廷积弱。”有士人叹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
  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
  百姓们骂完后又嘟囔:“这非得学别人的语言,怎么就不是别人来学咱们的语言?”
  传教士们一个个都说得可溜了。
  秦朝。
  嬴政淡淡道:“这就是国力比不上他人的后果。子孙后代想要去学他人之语言文字都要看人的脸色,求着他们!”
  这群不争气的东西!简直枉费了他费好大功夫统一文字、统一官话的心!
  不过……嬴政的脸色转为深沉:日后,是他们求着来学华夏语言还是华夏人去学英语,这还是说不定的事情呢!
  ……
  【除此之外,在清末民国的时候,西方的教会也在国内开了很多教会学校,清末变制时,朝廷让各省的官学也都跟进,试图直接转变为另一套学校系统。】
  清末,省府书院内。
  两位夫子正在一边收拾书籍一边聊天,脸色平静里带着一点惆怅。
  “听说了没?咱们这书院要被改为大学堂了,说是要仿照新式学校。”
  “听说了,不止是咱们,府学和州学都要改为中学堂,然后各处的县学和社学,都要改为小学堂。”说话的夫子停了一下,然后又道,“而且,不再只授经学,要和新式学堂一样分为不同的科目。”
  另一位夫子也顿了一下,脸上浮现起似笑非笑的凄惶笑容:“怎会如此?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不要就不要了?”
  “谁知道呢,不过肯定也不是完全不授,只是只作为一个科目来讲。”
  “哎,世风日下,世风日下咯!”
  在老夫子不理解的眼神里,画面一变。
  人们纷纷剪去了辫子,变成了短发,就连女子也是如此,旗袍马褂变成了洋装西服,街上的马车逐渐变成了人力车和小汽车。
  老旧的东西在慢慢的消失。
  这里面包括了不好的,但也包括了好的,与此同时,却又有了新的“不好”正在壮大。
  【华夏的整个教育体系,迅速的进入到“科学”时代。】
  【但是!】
  【这样仓促的毫无准备的与过去割裂,带来的不仅有焕然一新,还有极为沉重的痛苦。】
  【不管UP主之前说了经学里有很多的糟粕制衡了华夏的发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那些传承几千年几百年的经学是塑造华夏人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筋骨。当它这么仓促的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却又一下子找不到新的东西来替代它的时候,就会演变成一片混乱。】
  【人们茫然四顾,忽然发
  现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
  ……
  经学亡了!
  无数儒生和士人痛哭出声,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因为科举而接触了各种文史典籍,若是说他学得有多好,那肯定是夸张。
  但此时,却忽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即使是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也都心中凄惶。
  恰恰就如仙画说的,茫然四顾,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往哪里去。
  要知道,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翁老妪,也都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也都知道忠孝仁义。
  这是浸润在每一个华夏人骨子里的东西。
  如果要完全抛却,不亚于剜去血肉,打碎脊梁。
  有人惶惶问:“那以后就不教这些了?”
  “教,”旁人回答他,“只是不只教这个了。就作为一个科目。”
  又解释了一下科目的意思。
  那人放下心来:“教就好,我还以为完全不教了呢。”
  明朝。
  王阳明可没有那么乐观。
  他回头看,透过窗户看到自己书房里那一架架的经书,悠然长叹:
  “科举废,经学亡啊!”
  他早就看出,后世的教育本质应该是更注重在“实用”之上。
  但经学,恰恰就是不实用的。
  它教的,是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实用。
  没有了科举,经学是很难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阳明皱眉,“没有思想的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即使是仙画,也点出了经学不再之后的混乱局面。
  只是,王阳明陷入到沉思,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兼顾经学的精髓与科学?
  秦朝。
  即使是已经不再学儒,改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经学里的。
  而天下的儒生们,尤其是鲁儒,早就开始破口大骂,或者恸哭:
  “礼乐崩坏!礼乐崩坏!天之将亡也!”
  西汉。
  董仲舒维持着一个姿势,已经半晌都没有动过。
  院门外忽然想起了一阵脚步声。
  “父亲!”
  “爷爷!”
  是听到这里担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这才转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们别进来,他想要自己安静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边放着的一本《春秋公羊传》,另外的书案上还有《礼记》、《论语》、《尚书》等等。
  这些都是从他开始求学起就伴随着他的东西。
  没想到两千年后,这些书籍,这些知识会变得不再珍贵,不再受人重视。
  虽然董仲舒在此前
  对此就早有预料,但是此刻还是有着万分的唏嘘与悲伤。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们和名士们,在不同的时空注视着天幕。
  仙画中正好闪过一个夕阳的镜头。
  温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却很快又变得深沉晦暗。
  他们注视着,像是看到了经学最后的余晖。
  ……
  【当然了,混乱的时期总是会带来一点出人意料的小惊喜。】
  【因为没人管束,加上民国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带着旧时代思想的精华,在两者冲撞之下,却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和文化社团,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一张张大师的头像迅速的闪过。
  辜鸿铭、金岳霖、吴宓、章太炎、陈寅恪、鲁迅、钱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跨领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权势滔天的北平,金石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等都齐聚于此,举办着各式的沙龙与聚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衣香鬓影,热闹非凡。
  【网络上很多人觉得民国时期的这种繁荣才是真正文化的繁荣,以此来抨击现代环境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睁开眼看看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和现在的文盲率吧!】
  【是谁允许你们把广大的百姓们开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


第172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