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李时珍的著书观点。】
  【UP主觉得略略有些可惜。因为他并不是全书都秉持着同样的中立倾向,比如里面很多东西是他亲自尝试过并且亲自栽种了的。所以一路看下来,后面的‘人部’就显得不是那么的严谨。】
  东璧堂内。
  李时珍沉吟片刻,做了一个决定: “我决定将《本草纲目》再行修改一遍。”这本书他其实大修过三次。
  因为耗时太长,所以现在最终的版本已经和最初的版本完全不同。
  李时珍觉得自己的确是需要整体的再做一遍梳理,然后将今天仙画提到的那些点给仔细的审查一遍。
  没有人反对他的提议。这本书大家也都出力不少,自然希望它能够做到更好。
  【但是!】
  【瑕不掩瑜。】
  【在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作为基础,也没有显微镜甚至连试管都没有的华夏古代,本来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宗教甚至是巫术思想的影响。你总不可能指望一个六七百年前的古人,就能无师自通的写出《微生物学导论》和《高级病理生物学》这样的东西吧?况且,说不定几百年后的人看我们的一些书籍,也会觉得,哇,里面好多错误。】
  同样是1590年。
  年老的李时珍放下了笔,欣慰的合上了自己眼前的书稿。《本草纲目》历经三十年,终于完稿了。而跨越几万公里,在荷兰。一个叫亚斯·詹森的眼镜商人发明了一个简易的仪器。
  将近一百年之后,一个叫做列文虎克的荷兰人从这个简易的仪器中获得了灵感,开始自己磨制透镜。
  他将几片透镜组合起来,最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许多人类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小物体正在活跃着,繁殖着。人类开始进入了微生物学时代。
  【用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书籍,无视它90%的优秀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只看它具有局限性的10%的一面,然后认为这本书很愚昧,这样的态度和观点才是最愚蠢的!】
  【站在古人的智慧上发展,然后用骄傲的眼神看向古人,觉得他们都是渣渣,就自己最优秀。】【有些人可真是太了
  不起了。你这么秀,怎么不上天呢?】仙画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然后哗啦一声响,长长的卡通火箭冲向天空,离开地球。
  没人以为仙画是在夸他们,是个人都能听出后世女子的阴阳怪气。
  “你怎么不上天呢?刘彻重复这句话,哈哈大笑起来, 这后世的话语虽然过于直白,但是倒也有几分意思。
  而且因为直白,听上去就更过瘾。
  只有朱元璋哼了一声,觉得骂得太轻了,完全不如他。这李时珍可是他们明朝的,他天然就有好感。所以那些人就该骂!
  只有几位有心人,比如葛洪和孙思邈,还有尚方中的一些大匠,在列文虎克磨透镜的时候就伸长了脖子。
  显微镜!
  原来这东西是这样做的。葛洪对鲍姑道: 好似琉璃。
  比琉璃清透。鲍姑皱眉, 且琉璃贵重,也很难寻。葛洪不在意的摆摆手: “先找找看。”
  他虽是隐居,但也是有人脉的。很多世家名士们来寻他炼丹修仙和看病。
  自从上次讲病毒和病菌,葛洪就对显微镜上了心。反正现在也不好炼丹了,那就琢磨琢磨这个也不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
  【不管抨击的人怎么抨击,为了黑而黑的人怎么嘲讽,可以肯定的是,当如虫豸一般的他们都化为历史中的尘土时,《本草纲目》依然会光彩夺目,千古流传。】
  【写出《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家、博物学家而闻名于世的李时珍,登上华夏古代十大名医榜,名不虚传!】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名医榜的最后一位,叶天士!】


第68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即使你们的身体和名声都已经消亡殆尽了,也不会阻碍《本草纲目》像长江和黄河那样,万古流淌!
  其嘲讽与轻蔑之情跃然于纸上。
  李世民脱口而出:好诗!
  其余朝臣们也都纷纷道:的确是好诗。不知道是哪位诗人所作?
  有人露出痛心之色:“这么好的诗,仙画怎能不放出全首?”
  “哎,要是我大唐也能出如此诗人就好了。”
  只能说,诗圣的诗的确是具有无穷魅力,一下子太极宫中的众人甚至都忘记了仙画还在播放,久久停留在这句诗带来的意境里。
  而原本想要立刻着手去修改《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此时则按捺下了焦急的心思,听完这位叶天士的故事再去也不迟。
  … …
  【要讲叶天士,了解他的成就就必须先提到张仲景和吴有性。】
  【张仲景,UP主之前也提过,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从此成为了中医们人手一本的宝典。在这本书里面,他将一切外感引起来的疾病都统称为“伤寒”。】
  【外感大家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病毒侵袭。】
  【但这是一个大范畴,太笼统了,所以张仲景之后的医学家们也都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在坐堂的大夫,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一本《伤寒杂病论》;在挑灯夜读的大夫,依然在看《伤寒杂病论》;
  在给弟子传授知识的大夫,依然讲的是《伤寒杂病论》。他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服饰,在不同地域的环境中,相同的是都在研究《伤寒杂病论》。
  和张仲景差不多朝代的大夫们都在感慨:“这《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仙画说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倒是真看出来了,不免有些羡慕。
  也有年轻的大夫已经开始在打包行囊,准备前往岭南找张仲景,希望可以学到《伤寒杂病论》里的知识。
  只有张仲景本人,眉头深锁。
  他的弟子有些疑惑:师父,为何还如此闷闷不乐?
  张仲景缓缓道:“仙画根据时间的早晚来
  排序,我和那叶天士之间隔了差不多千年的时间。可这千年以来,居然还在看《伤寒杂病论》?
  若说他不为此感到高兴那肯定是假的。
  但一细想,怎么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呢?
  难道这千年的时间竟然白过了不成?就没有医生对自己书里面的观点提出疑问?就没有什么典籍是可以和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甚至是有所超越的?
  弟子也一惊,明白了自家师父的忧虑。
  这代表着千年来,在伤寒上的研究,可能就是止步不前啊!正惊疑的时候,仙画缓缓道——
  【元末明初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叫王履明,就提出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试图将“温病”从伤寒这一大类里剥离出来。】
  【到了明朝崇祯十五年,又起大疫了。】
  【说句题外话,建安大瘟疫和崇祯大瘟疫,都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得异常,整体气温越来越冷,所以大概率也会造成病毒的活性变强,存活时间变长。而也因为天气变冷,粮食收成下降,容易引发各种饥荒,草原上的异族也会因为少粮而大肆进攻中原,引发战争。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观点。】
  鹅毛一样的雪慢慢悠悠的落了下来。
  半夜被冻醒的老农颤颤巍巍的起来点了一个火盆,这才终于好受了些。他老伴嘟囔道:“今年下雪是不是早了点?”这几年都越来越早了。今年感觉尤其冷。
  老农有些忧愁的看了一眼外面的田地。只希望这个冬天不要太漫长,影响到明年的春播。而这场雪也影响到了草原上。
  牲畜们被冻死,部落里的老者和刚生下来的小孩都合上了眼睛。
  在首领的王帐内,大大的火盆燃起,男人们喝起了酒,这才觉得身上暖和了些。大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部落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撑不了多少时候。这几年的鬼天气,越来越冷!大汗,必须要想个办法。
  端坐在正中间的男人抽出弯刀,朝向中原的方向,冷冷的道:“去关内!向南走,只有向南走才能活下来!
  瘟疫!
  饥荒!
  这两个词的出现让天幕前的氛围都变得沉重起来,仿
  佛头顶压下了两座大山,阴影浓重。
  仙画投放的朝代,除了提到的主人公所在的时空,其余时空都还算是平稳祥和,老百姓们拍拍胸口,心有余悸:“还好咱们这儿没瘟疫。”
  “可不是嘛。哎,希望朝廷能够好好的把仙画里的医术学起来。咱们这一代人没有瘟疫,不代表儿子孙子这一代不会遇到。
  而当政者则把注意力放到了“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这件事情上来。
  朱元璋都忘记了要骂老四的事情,对心腹太监道:“让钦天监和翰林院的人把建安年间关于天气的记录都给朕整理出来。
  他倒要看看,那段时间是不是真的比往常要冷。
  如果是真的……那等到他的子孙后代们,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需要早做防备。直娘贼!连个天气都要和大明过不去。
  朱元璋愤愤不平。
  【继续回到崇祯十五年的大瘟疫,有描述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非常惨烈。】①
  【这时候的医生们都根据《伤寒杂病论》上的方法来治,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越治越重。】
  【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做吴有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就提出来,这次的瘟疫和张仲景时的瘟疫应该不是同一种,病因不同,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邪从口鼻而入”;是“温病”;而不是“伤寒”。】
  【哇,“邪从口鼻而入”这个就很科学了。现在很多传染性疾病的确是病毒从口鼻处侵入,然后通过呼吸道来传染的,所以才要戴口罩来预防。】
  【于是,吴有性写了大名鼎鼎的《瘟疫论》;将瘟疫从广义的伤寒里面独立出来了。】
  蓄着短须的吴有性正在如豆的烛光下看医书。
  但越看越觉得不对,最终颓唐的往身后一倒,叹了口气后又打起精神,埋首在书堆中。直到他看到前朝一个叫王履明的大夫所著的医书。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喃喃自语,眼睛里的神采也越来越亮。
  吴有性开始背着药箱出入在瘟疫之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就这样慢慢的积累了很多病例经验。
  镜头一转,已有些苍老的吴有性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瘟疫论》!
  … …
  清朝,苏州。
  正逢叶天士七十大寿,在家宴请自家亲友和弟子们,又遇上了仙画,厅堂之内其乐融融。
  待到仙画报出叶天士的名字时,大家纷纷向今天的主人公道喜。
  叶天士笑呵呵的,只觉得这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寿礼,真是意外之喜。一个小童却很疑惑:“既然要说爷爷,为什么现在一直在提别人?”
  叶天士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自然是因为这位吴大夫也很厉害,而且算得上是爷爷的半个老师。
  《瘟疫论》他当时研究了很长的时间。
  吴又可(吴有性的字)是他在温病这条路上的启蒙恩师。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
  … …
  【但是吴有性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那就是他将瘟疫简单的全部归类为温病,没有分清这两者的界限——毕竟,瘟疫也是统称,有很多种,只有一部分是从口鼻传染,还有其他也有可能是被虫子咬或者是单纯接触就可以导致传染。】
  各种千奇百怪的病菌活跃在世间。
  有的附身于动物身上,有的附身于自然之中。飞沫、接触、叮咬,都是他们的传播途径,防不胜防。
  【当然也可以理解,因为吴有性研究的就是崇祯大瘟疫,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温病”;这是特指。而之后的广义上的、被中医一直传承下来的“温病”的辨别,则是由他之后的叶天士进一步来确立的!】
  天幕上出现了叶天士的画像。
  清朝时期的画像,已经不再那么抽象,足够清晰。
  清晰到古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剃光的头顶以及在脑后的金钱鼠尾辫。“乖乖,清朝这是什么头?”
  有士子想起之前仙画说清朝是游牧民族所建,叹了口气:北魏孝文帝,推崇汉服,学习雅歌,迁都洛阳。没想到这后世的清朝,却是截然相反。
  汉武帝刘彻将手中杯箸一摔,冷冷的对群臣道:“看到了没?若是被匈奴攻进来,我大汉子民都要剃头易服!这就是例子!
  嬴政感受了一下自己脑袋上的通天冠,决定让蒙恬把匈奴再赶远一点。匈奴:……这大清关我什么事!!
  【也就是我们最后一位上榜的主人公。叶桂,字天士,
  所以一般都是叫他叶天士。】【和前一位的李时珍一样,叶天士也是出自于医生世家,他的爷爷和他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