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难道在这个时候大闹吗?
把婆婆和丈夫全都留在京城,然后她一个人跟着圣驾南下?
不,她做不到。
她叹了口气,就这样吧,大不了就一家子一起死,好在臻儿不在。
想到陆臻,武安侯夫人终于找回了她身为嫡长媳的责任感。
她知道要说什么了:“要不,要不就送孩子们出京吧……”
李锦绣见她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松了口气,这是准备慷慨赴义了?
“放心,孩子们会有安排。”
此话一出,李锦绣感觉到屋里的气流都不一样了,这是全都松了口气?
他们莫非是以为我这老婆子带着一大家子去送死?
这一个个的,都想什么呢。
不过,一大家子,没有持反对意见的,也没有自作聪明跳出来说三道四的,李锦绣还是比较满意的。
她低下头看向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小孙女:“咱们留在京城,薇儿害不害怕?”
薇儿眨着大眼睛,摇了摇头:“有祖母在,薇儿不怕,娘说祖母是定海神针。”
李锦绣满意地看一眼三夫人,这个儿媳是续弦,虽然年轻,倒是也还算懂事,至少把孩子教得很好。
李锦绣朗声说道:“我们家留在京城,晋王想要进京,就要先过我这一关,我李锦绣的大枪还没有生锈呢!”
李锦绣的这番话,当天便传到了齐王耳中,别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一个想传,一个想听,一拍即合,李锦绣便让齐王听到了他想听到的话。
齐王的神情有一刻的怔忡,陆家是开国元勋,忠心耿耿,因此,齐王才会让武安侯留在京城拖延时间,保证皇帝顺利南下。
说白了,就是借此机会,把武安侯从皇帝身边剥离。
武安侯勇猛,可手下也只有区区五千卫军,就连谢冯十万大军也抵挡不住晋王,武安侯的这五千人,就是留下送死的。
如武安侯和忠义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齐王所用的。
既然不能成为助力,那就除掉。
只不过齐王没有想到,武安侯府,连同忠勇夫人李锦绣,竟然如此刚烈,不用逼迫,他们自己就存了要以身殉国的忠义。
齐王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幕僚说道:“孤最敬重这样的人了,可惜孤来京之后,一直未能与武安侯和忠义侯相交,孤终生抱憾矣。”
忠义侯已经死了,武安侯虽然还活着,可也离死不远了,他当然要抱憾终生了。
齐王其实是不想让忠义侯谢鸿明死的,谢鸿明若是还活着,还能抵抗晋王,可惜晋王派了杀手把谢鸿明暗杀了,齐王为此很难过,面对文武百官,他哭得泣不成声。
齐王亲自为谢鸿明写了祭文,并且追封了谢鸿明。
没错,如今的圣旨,其实都是齐王写的,他写完,再让小皇帝盖上玉玺,无论小皇帝愿不愿意,都要按他的要求,把玉玺盖上。
齐王已经准备,到了金陵之后,就给武安侯陆屏南也写一篇祭文,不仅是武安侯,还有忠勇夫人李锦绣。
李锦绣的声名,远远高过她的公爹、丈夫和儿子们。
这样的一位女中豪杰,值得一篇流芳百世的祭文。
武安侯府内,李锦绣正在和儿子陆屏南商量家中子孙的去留。
“你也觉得该把孩子们送走?”李锦绣问道。
武安侯陆屏南所答非所问:“娘,陆臻在何处?”
“你觉得他该在何处?”李锦绣反问,目光炯炯,看着眼前已逾中年的儿子。
“他他是不是在青苍山?”陆屏南问道。
“是,他在青苍山,那小子出息了,他在练兵,给大当家练兵,大当家写信夸奖他了。”李锦绣与有荣焉,那是她亲手养大的孙子,有她的血气。
“大当家何大当家,就是真定何家的那个?”
这件事,陆屏南是知道的。
他也知道这门亲事不算数了,当时妻子很不高兴,他还劝了几句。
他知道母亲和那位何姑娘之间是有秘密的,但是母亲不说,他就是想问,也不能问。
第161章 谁敢惹我就挖他祖坟(月票满百加更)
李锦绣忽然觉得老大有点婆妈,都说了是大当家了,你还问是不是那个真定何家的,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你还想拿着婚约要说法吗?
“你问那么多做什么?我说了是何大当家,那就是何大当家,你儿子现在给何大当家练兵,你侄女在给何大当家看场子,你还有要问的吗?”
陆屏南不敢再问了,老母亲要发飚了。
他连忙岔开话题:“娘,您是准备把孩子们送到青苍山吗?现在晋王的军队已经打到清苑了,要把孩子们顺利送到青苍山,怕是不容易。”
“那就换个地方,也不用全都送走,就把陆淳、陆谦和薇儿送走吧,陆淳大一些,可以照顾弟弟妹妹了。”
李锦绣向来是个行动力极强的人,当天晚上,这三个孩子便被悄悄送出了京城。
次日,齐王假惺惺地派人来到公主府和武安侯府,要接锦山公主和她的儿子媳妇一起南下。
李锦绣勃然大怒,这哪里是好心,这是要人质!
让武安侯府送死还不够,还担心他们死得不利索,更担心远在边关的陆二听闻全家死光光的噩耗后会造反,所以要带走陆二的妻子儿女做人质。
李锦绣冷着脸,让人给锦山公主带话:“你自己看着办。”
傍晚时分,一名嬷嬷带着十几个宫女和内侍,来到公主府。
锦山公主一身大妆端坐堂上,那名嬷嬷四下看了看,没有看到锦山公主的儿子和媳妇,她挤出一丝笑容:“殿下,怎么没见几位公子和少奶奶们?”
嬷嬷在来之前就知道了,锦山公主的大儿媳已经有了身孕!
齐王爷可是说了,哪怕其他儿媳不来,也要把这个怀孕的儿媳一起带上。
锦山公主唔了一声,说道:“你是什么东西,还要让本宫的儿子媳妇来给你磕头见礼不成?”
那位嬷嬷吓了一跳,连忙跪下:“老奴冤枉,老奴不是这个意思啊。”
锦山公主冷哼:“冤枉?本宫可没有冤枉你,你不过是个奴才,竟然就敢如此羞辱本宫,来人,把这个目无尊长的东西轰出去!”
嬷嬷大吃了一惊,不是,她说什么了,怎么就目无尊长了?
她不就是说了一句怎么没见几位公子和少奶奶吗?
直到嬷嬷连同她带来的人,被一群手拿木棍的婆子赶出公主府,这位嬷嬷才终于反应过来。
她根本就没有说错话,这是锦山公主在没事找事,无论今天她说什么,锦山公主都会把她轰出来。
嬷嬷没敢停留,连忙跑回宫去,进了宫,她便去求见齐王,将今日之事说了一遍。
齐王冷笑,锦山公主不过就是一个没有父母兄弟的宗室女而已,当年太宗想要拉拢陆家,宫里没有适龄的公主,便从宗室中挑了一个孤女下嫁陆家。
不过,锦山公主虽是孤女,但血统高贵,并非普通宗室,她三岁时便已有县主封号了。
齐王叹了口气,对幕僚说道:“孤常年在封地,从未见过这位锦山公主,以为她是个楚楚可怜的婉约女子,现在看来,是孤低估了她。”
幕僚忙道:“那是王爷大度,锦山公主不过是利用自己是公主的身份,想在王爷面前撒泼而已。”
齐王摇摇头:“你错了,她不用利用公主的身份,就凭她是陆家儿媳,就能在孤面前撒泼。”
幕僚一想也是,现在齐王爷还想让陆家留下送死呢,一旦把陆家惹毛了,不送死了,那就麻烦了?
齐王没有气馁,次日又让人去了武安侯府,还是要接锦山公主的儿子媳妇一起南下。
李锦绣二话不说,拎着大枪便冲了出来,把齐王派来的人赶出了武安侯府。
这还不算,李锦绣手握长枪,站在武安侯府门前,高声喊道:“我们陆家誓与京城百姓共存亡,一家子整整齐齐,死也要死在一起,哪个不要脸的阻止,报上名来,我李锦绣这就去挖他家祖坟!”
挖祖坟?
那谁还敢报上名来啊。
以前就听说武安侯府的李老夫人是个火爆脾气,现在一见,这还不是一般的火,这是霹雳火!
“那可是锦绣娘子啊,北平王知道吧,那可是连太祖都要头疼的,就是被锦绣娘子一枪挑死的。”
李锦绣的这番话,很快便传到齐王耳中,齐王被恶心得不成,他还不能兴师问罪,否则就是阻止陆家不能死在一起的罪魁祸首。
齐王虽然不相信李锦绣敢去挖皇陵,可是他也不想真的报上名去,他嫌丢人。
君子不与泼妇计较。
而且,齐王也没有时间再和陆家这一家子浑人纠缠下去了,晋王又攻下一城,距离京城更近了。
现在若是再不走,怕是就不能走了。
当然,如果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齐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但是要带上他们,还有一大群官员和他们的家眷,那可不是拍拍屁股就能走人的,赶早不赶晚。
次日,当新的战报传来时,齐王带着皇帝和太皇太后,离开京城,踏上了南下之路。
他们的身后,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这些都是在京的大小官员和他们的家眷。
而在这些官眷后面,则是跟随他们一起南下的商贾和百姓。
商贾们担心晋王进城后会被盘剥,而百姓则担心被抢掠,因此,他们便拖家带口跟在了圣驾后面。
何老夫人和何三老爷也在这些人当中,何大老爷生死未卜,他们却没有回真定,这些日子一直留在京城。
京城多好啊,既安全,又繁华,再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何大老爷的消息了呢。
何老夫人每天求神拜佛,盼着她的好大儿快点出现,何家的好日子,老三的好前程全都需要他。
听说要迁都,何老夫人立刻决定跟着皇帝一起走,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跟在皇帝后面,那肯定是最安全的,这天底下哪还有什么地方能比皇帝身边更安全?
何老夫人认为自己是最有远见也最正确的人。
比如她从真定搬到京城,这个决定就无比正确,真定已经被晋王占了,她现在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所以这一次,她说要跟着皇帝走,何三老爷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这是月票满百加更,宝子们,二月见!
第162章 无情无义的老夫人
这大半年来,何老夫人过得并不好。
那个叫吕红儿的外室,为了儿子把何淑媛给告了。
闵家把何淑媛休了,何老夫人自是不会让何淑媛回娘家,好在人人都知道何淑媛只是何家养女。。
何淑媛进大牢,何家和闵家都没受影响,老夫人逢人便说何家养出了一个白眼狼。
不过,这里是京城,何家在京城也没有几个人认识,何大老爷不在京城了,就更没人认识何家了。
只是那个吕红儿没有善罢甘休,隔三差五就到家里闹腾,何老夫人最怕麻烦了,没办法,只好给了她一笔银子,吕红儿和她的那个外室子,这才没有继续出现。
何大老爷一直没有到任交接,上一任的官员还急着去新的岗位赴任,于是便上报了吏部,让吏部催促。
吏部派人来到何家,一问才知何大老爷早就动身了,身边有小厮还有护院,那一准儿不会出事,可能是在路上耽误了,等着吧。
虽然有人怀疑何大老爷出了意外,但是何老夫人不相信。
丁氏提了一嘴要报官,何老夫人便把她骂了一顿,说她盼着何大老爷死,说她坏了心肠。
丁氏索性不管了,爱咋地咋地吧。
何老夫人既然决定要跟着皇帝一起去金陵,那就去吧。
一家子收拾东西时,何老夫人想起她埋在真定老宅子里的东西,心疼得直掉眼泪。
现在京城里有很多传言,有说晋王一到真定府,便让人去扒房子,专挑着高门大户的房子拆,因为大户人家盖房用的都是好砖好瓦,这些砖瓦都被晋王拿去加固城墙了。
还有人说,晋王在真定府刮走了二十多万两银子,有个老太太连自己准备的陪葬品都被晋王抢走了,老太太在晋王行署里号啕大哭,就这,晋王都没有心软。
传言传得活灵活现,每个人都像是在现场亲眼见到。
其实晋王确实在真定府刮走了二十多万两银子,也确实有一个姓左的老太太号啕大哭,不过晋王真没有拿走她的陪葬品。
且,晋王也没有去拆高门大户的房子,砖瓦能值多少钱,他从这些人家里直接要上几千几万的银子不香吗?
但是,百姓们会相信晋王没拆房子吗?会相信晋王没有欺负老太太吗?
不,他们不信,他们只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事。
当然,何老夫人也信了。
她无比相信何家老宅已经被拆成一片平地,而她藏在老宅墙壁夹层里的东西,连她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