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豫了良久,他才愤愤的开口:“报官?报什么官?老子现在还不能洗清自己的嫌疑呢,一旦报官更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九爷?”金虎一脸的不痛快。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凉拌!这个哑巴亏是吃定了。不过老子也不是泥巴捏的,你去召集咱们的人手,老子要疯一次!~”
。。。。。。
。。。。。。
京师,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一派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
可是平静的表面下,却正在酝酿着一场变革。
淮西勋贵的中坚力量被扫荡一空,就算是仍然还有,不过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躲在家里。
以求自保,他们没有人从中联络,没有人居中调停,散兵游勇一般的,就是一盘散沙,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老朱虽然一开始对九大侯爵大加抚恤,可是随即而来的调查的结果也是公之于众了的。
这些淮西勋贵的人,哪一个都是劣迹斑斑,侵占良田,祸害治下民众,一个个的都没少干。
郑长生实在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良田会被侵占。
统计下来的数据显示,在他们治下的地方,几乎上好的良田都被他们给占了,要么是他们手下人或者是亲眷们。
老朱立国之初,给百姓分发田地,为的就是稳定民心。
让百姓们手里有田地,肚里有粮食。
如此美好的初衷和良好的愿景,被这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祸害的可不轻。
究其原因,持功而骄,手里有丹书铁券,有恃无恐的。
老朱为此痛心疾首的发了一道罪己诏,很是忏悔了一番。
最后在太庙祭天,焚烧祭天文书,告知上天和先祖,他要食言而肥了。
当初为了奖赏这些人的浴血奋战,大明的江山社稷毕竟是他们打下来的,而给了免死的丹书铁券。
可是现在丹书铁券依然成了,祸害大明的罪魁祸首了。
他要收回,他要忏悔。
当丹书铁券成了一纸空文毫无作用后,不管是不是淮西勋贵的人,一个个的都老实多了。
这下老朱才算是稍微有点满意。
没有了丹书铁券的加持,看你们还敢不敢祸害老子的江山。
郑长生建议老朱,要重新分发田地,这次要用严格的大明律管控起来。
一旦再有巧取豪夺,侵占民田者,杀无赦,无论是谁。
而这一切都通过方孝孺的妙笔生花的润泽下,在大明新闻周刊上发表了出来。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这个举措可是太给力了。
之前平头百姓们就算是被侵占了土地,他们也无处伸冤去,只能沦为佃农。
可是现在好了,不但被侵占的良田退还,还要多分一些土地算做补偿。
谁不高兴啊。
整个大明现在最忙的两个人,一个是户部尚书方克勤,另一个就是他的儿子方孝孺。
父子两人,一个宣传舆论开道,一个统计田亩,分发田地。
朝堂上的人谁不羡慕?
一门中父子二人,具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办差,这份恩宠可谓一时无两,风光无限啊。
郑长生姑且把这次的分田举措,称之为“土地改革”,其实也不算是改革,因为现在的政策跟立国之初相差无几。
只不过是用更加严格的律法,限制了土地流失和流转罢了。
不过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了。
任何事都是有双面性的,一方欢喜,当然就有另一方不欢喜。
可是有老朱这个强有力的大手在后面推动,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是乖乖的俯首听命。
迄今为止,郑长生脑海中的改变大明的计划,才算是颤颤巍巍的走出了一地步。
清除掉了淮西勋贵这只拦路虎、绊脚石,清空了国内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并以律法的形式稳固下来,只要农民这一块先处理好了,让他们丰衣足食,这是压倒一切的。
这是国内稳定的基石。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这是两个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些年老朱成立了商务部,在周明通的统筹下,做的还算是可以。
商也逐渐的发展兴旺起来。
小手工业者逐渐的崛起,说起来很快,其实算一下,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尽管是波折不断,可是总体形势还是在向好的一面发展的。
郑长生用矛盾分析法,很是针对当前的大明的情况剖析了一下。
归结为当前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情况下大明的主要矛盾是:极端底下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当然这是指的是国内,并没有把外部敌对势力算进去。
商业要繁荣,你得有商品才能出售啊,可是现在的生产水平严重的跟不上趟。
百姓要稳定要富足,可是土地的产能有限,这也极大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郑长生最近倒是清闲了下来,老朱没给他安排什么任务,可是他却闲不住了。
人一旦有了目标和理想的话,在让他过吃饱等饿的日子,那就是一种煎熬。
时不我待啊,不要只看到京师的繁荣,吃不饱肚子的人还多的是呢。
他在去杭州查办李善长的时候,沿途所见所闻,可是深深的刺激到了他的心的。
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有人在。
京郊的郑家庄园外面,郑长生带领着一帮雨花书院的学子们,在田间地头劳作。
原本郑家就有三百多亩良田,后来老朱把皇庄的地也赏给了他。
几千亩的土地现在是绿油油的一大片。
这是郑长生的试验田,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种子了。
尤其是土豆这种农作物,他打算把种子发下去,先从京师这里开始,逐渐的普及。
现在他在做的就是要教会这些学子们掌握农作物的习性,种植方法。
这些人注定是要被外派为官的,可是一个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官员,你能指望着他能统驭好一方百姓吗?
几百个老农,被郑长生请了过来指点这些学子们。
这可让老农们吓坏了,龟龟,,永和伯爷这是要闹哪样?
怎么让一帮书生学习种地啊?
这些人可都是未来的官老爷哦,让一个低贱的农夫去教导他们,这世上难道要变天了吗?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这年头,读书人稀缺,能识文断字有功名的人,都是士绅阶层。
他们都是有机会做官的。
官和民,向来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几千年来莫不如是,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已经习惯了卑躬屈膝的面对官老爷了。
让他们当老师教导官老爷,很明显从思想的最深层次都接受不了。
看着这些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话都说不好的老农。
郑长生不禁哭笑不得。
封建礼教的束缚甚矣!慢慢来吧~!
不过这些学子们,可没有如老农们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的。
而是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对他们是礼敬有加,以“老师”
称呼之。
还说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尽管搞不懂这高深莫测的语句是嘛意思,但是他们是被学子们的诚心感染到了。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被识文断字,出口成章的学子们称呼一句老师,那是何等的光彩荣耀啊。
心里的那份得到尊重的满足感就别提有多美了。
在捋顺了关系后,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下。
对这些学子门是倾心教授。
其实还真不是什么教授,这只不过是他们的本能的反应和日常罢了。
郑长生安排好老农和学子们帮扶带的对象后,就洗洗手撒丫子癫儿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方进宝可是在郑家庄园住了有一阵子了。
一直也没有得空去看望他们母子。
本来他的意思是让方进宝母子住进永和伯府的,可是陆氏执意不肯。
或许是生活的猛然遭难,也或许是自尊心受不了,也或许是怕自己的悲伤感染到了郑家人。
毕竟现在婉儿可是身怀六甲的人。
谁家的媳妇儿这个时候不得紧着照顾啊。
总之吧,她们母子就没有入住永和伯府,为此李秀英也很是伤感。
老姐妹了,这么多年没见,虽知道家里竟然遭到如此巨变。
她虽然很想让陆氏跟她住一起,再回到以前的时候,两姐妹盘腿坐在炕头上话家常。
可是她也知道,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陆氏姐姐的心境大变,经常沉默寡言的,想要恢复,看来没有个三五年甚至更久是不可能的了。
无奈之下,就把他们母子安排到了郑家庄园,反正那里空着也是空着。
不过李秀英还是隔三差五的来上一趟,关照一下他们的生活。
郑长生迈步就往昔日住地一一郑家庄园走去。
小尾巴朱允炆,紧紧的跟在后面。
小家伙现在是一点儿都离不开郑长生了。
自从他在永和伯府里没了乐趣以后,就跟着郑长生到处耍。
之前,他一到永和伯府里被宠上了天,可是现在一家人都紧着照顾婉儿了,倒是把他这个皇太孙给忽略了。
可是自从他这连日来跟着老师郑长生到处跑以后,感觉很新奇。
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原来平常吃的菜蔬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原来吃的鸡鸭鹅肉蛋都是在家里饲养出来的,好神奇哦。
他脑海里似乎打开了一扇崭新世界的大门!
第492章 改变从书院开始
朱允炆很好奇,他从小到大就没有出过京师。
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雨花书院了,后来就是经常往永和伯府里跑。
最近他可算是涨了见识了。
这也是郑长生所要达到的效果。
总不能培养出来一个五谷不分、何不食肉糜的大明继承人出来吧?
真这样的话,那大明还真是没未来了。
郑长生也想了,不管太子会不会提前嗝屁,朱小四会不会将来接管政权,他都要把朱允炆这孩子教育好了。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要朱允炆不削藩,以朱小四对大哥一一太子殿下朱标的感情来看的,他应该是不会起兵造反的。
历史随着他的到来,或多或少的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他早就已经验证过了的。
看着朱允炆跟屁虫一样的抓着自己的衣衫,紧紧的跟着。
郑长生呵呵一笑:“允炆啊,今天老师带你去见一个人。他是老师儿时的好友,是有大才之人。
尤其是精通算学,以后为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多向他请教一下。”
朱允炆仰着小脸表示很不服气,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老师的算学,他是极为佩服的。
别的人,还真找不到一个让他佩服的算学高手了。
小福子现在真的是因为郑长生,因祸得福了。
现在他整天的跟在皇太孙朱允炆的身边伺候着。
可以说朱允炆学什么,他都是在旁边跟着听讲学习的。
他最近着实从郑长生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有时候皇太孙朱允炆还没有学会的,他就已经学会了。
回到宫里的时候,他还可以教导朱允炆。
是以,朱允炆对小福子很是信赖。
回头看了一眼小福子:“快点走,我要跟老师的朋友比较算学,把我的笔墨纸砚准备好。”
额,郑长生看着跟一只小斗鸡似的朱允炆,心中暗笑。
方进宝的水平马上自己都要教不了了,你才有几斤几两啊?
跟方进宝比较算学,这不是找虐吗?
不过让他吃点亏,也好。
俗话说不吃一堑不长一智嘛!
小的时候该经历的让他经历一遍,也不至于长大了是个玻璃心,受不了失败和刺激。
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于是,郑长生决定站在城楼观风景,好好的看看朱允炆吃瘪的样子。
。。。。。。
。。。。。。
陆氏在佛堂里正在虔心的礼佛。
郑长生进来的时候,她听到脚步声,不像是儿子方进宝的,不禁回头看了一眼。
额,竟然是生哥儿来了。
陆氏顿时无法安放她那颗激动的心了。
起身,用颤抖着的双手,拉着郑长生哽咽起来。
他跟郑长生的见面还是在杭州城,自那一别之后就再也没有谋面过。
倒是好姐妹李秀英常常来,带着东西看她。
对于郑长生,她心中有多感激,那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了的。
方进宝在旁边陪着落泪,搞的郑长生心里酸涩苦楚难当。
“陆姨娘莫要在伤心,方伯虽然不在了,可是您还有进宝哥,还有我,还有我娘呢。”
好半天,陆氏方止住哭泣。
朱允炆自然不知所以,小家伙本来兴致高昂的来跟老师的朋友比较算学的。
可是一见面老师就陪着人家抹眼泪起来了。
他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