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过头,却见赵括正挪过一盏灯火,站在地图前思考着什么。

    廉颇走上前去,又说道:“马服君关心战事,那我们就从战事安排开始交接吧!”

    赵括见廉颇主动说起战事,便回应道:“廉颇将军请讲,吾久居邯郸远离战场,虽已通阅战报,却不及廉老将军亲历战事来得详尽。请廉老将军不吝教诲。”说完,一揖到底,恭敬无比。

    廉颇显然非常意外,前倨而后恭,什么情况,刚刚的气势呢?那跋扈劲儿呢?你的骄傲呢?这小子想干嘛?吃惊过后,廉颇还是把所有的疑惑按下,与赵括介绍起这场旷世之战来。

    “战事起因就不说了,你在朝堂,应当比老夫清楚。老夫接王命后,立即派遣马步军五万军为先锋,十万马步军为中军,三万步军为后军,诈称三十万大军穿滏口陉抵达长平,然后沿陶清河转入小东仓河边进入泫氏地区,进而往泌水开进,我军初始意图为:以泌水天险拦截秦兵。”廉颇稍多停顿,见赵括没有疑问便继续介绍。

    “而此时秦以王龁为将,帅兵将十万自咸阳出发,取道渭水入黄河上溯抵达汾河口,然后进入汾河,随即循汾河抵达新田后,立即溯着浍河以及其支流而上抵达乌岭关。走下乌岭关,秦军又转入梅河河谷到马邑,之后秦军迅速转入沁水河抵达端氏邑。”廉颇又停顿了一下,终于收到令他满意的回应。

    “兵贵神速!”赵括双目死死盯着地图,看着两军行进的路线,近三倍的路程,沿路还有韩军骚扰,居然比赵军还快。

    “然也!我军进展缓慢,一是军力集结慢,既有北地骑军又有邯郸步军,两军混杂,光是统一号令便花费不少时间;二是轻敌慢行,自本将而下皆有秦兵三倍距离必不可先达的想法,故行军速度一直不快;故给了秦军充足的时间渡过泌水。”廉颇将军很是颓丧地说道。

    “胜败兵家事,廉老将军不必如此,后续战事如何?”赵括急于知晓后续情况,安慰了廉颇一句,催促其继续介绍。

    “泌水一失,凭泌水拦截的战略意图便宣告失败。然我军先锋已经行至空仓岭,中军已过光狼城,若继续前进,先锋势必先与秦兵交战,而中军主力由于山岭的阻隔将无法及时与先锋军形成合力,有被各个击破的风险,故我决定以茄为将帅先锋军就地构筑防线,中军退至光狼城中,以空仓领山脉为凭、以光狼城为支点构筑第一道防线——空仓领防线;后军退回丹水构筑丹水防线。”廉颇收拾好心情继续介绍起来。

    “此乃不失为临机变通之策,然却非能久守之策也。”赵括按照廉颇将军的描述,用炭笔在地图上标注出空仓领防线的示意图,随即在光狼城的右下角偌大的空旷区域内点了一点。

    见此一点,廉颇心中有数了,至少眼前的青年是有东西的,比自己手下的裨将都尉要好上不少。

    “然也,泌水已失,秦兵随时可从河内增兵,渡泌水经天井关,从光狼城的右后侧袭击我军侧背,届时我军将被两面夹击,头尾不能相顾,有全军覆没的风险。”廉颇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困境。

    “此时我军已经陷入战略被动,前有丹水拦路,后有秦军追兵,丹水防线又尚未构成,若贸然全军撤退,有被尾随追击、一溃再溃的风险。”赵括接着廉颇的话分析道。

    聪明人无需多讲,廉颇更加满意了,“此时我军的选择其实不多了,要么跟秦兵拼脚力拼时间,看是秦军的天井关偏师先运动到我军侧背,还是我军先跑过丹水;要么……”廉颇哽咽了下。

    “壮士断臂!”赵括帮廉颇说出了他不愿说起的那四个字。

    “牺牲空仓领防线的一部兵力,死死拖住秦军主力,为主力后撤赢得时间。这样一来,即便秦军偏师率先运动到我军侧背,若无主力配合,区区偏师是不敢在平原地区不敢与我主力大军决战的。”赵括将廉颇的部署猜了个七七八八。(赵军主力为骑兵,在平原地区对战步兵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历史上赵括敢于发动进攻的原因之一,当然后为局部区域的地形限制了骑兵的发挥。)

    廉颇深深地看着眼前的年青人,再次刮目相看,他知道他的战报上可没有这么详细的经过,好像只有“军屯空仓领,筑垒壁而守之。秦攻垒壁,旬日不歇,我军不敌,亡二尉,退至丹水。”这么寥寥几字而已,但眼前的年青人,仅凭自己的一番不算详细的描述和一张地图就将自己的想法、做法看得一清二楚。或许,自己真的老了?

    见廉颇许久不说话,赵括转过头,却见廉颇死死地盯着自己看,那眼神,就跟自己上辈子见了美女一个尿样!麻蛋,不会是个老玻璃吧!赵括只感觉浑身不适!

    好在廉颇很快反应过来,继续说道:“在见识到秦兵的行军速度后,我不敢赌也不能赌,所以我令空仓领防线的骑兵全数撤回,并令裨将茄死守防线,同时大军东撤至丹水防线。途中秦军偏师果然已经在丹水西岸设伏,好在主力被空仓领死死拖住,这只偏师的先锋被我骑军绞杀后便原地扎营防守不出,我军急于渡河也就没有再行进攻。”

    “渡过丹水以后,凭借丹水天险战事进入相持阶段,主力防守第二道防线——丹水防线。随后我又派都尉王樯帅步军两万修复故关一线要隘,作为我军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然近日秦军攻伐甚频,不得已撤回都尉王樯及步军一万五千,留下精兵五千留守防线。”

    廉颇说完后,长舒了一口气,但三年战事怎一个“攻伐甚频”能够说尽。

    “如今丹水防线可用之兵还有几何?”赵括提出了进帐以来的第一个问题。



    第六章 亡国之危进退两难

    

“哎……”听到赵括的问题,廉颇将军深叹了口气。既是为三年里死去的忠魂而叹,也是为即将落幕的自己而叹。

    “三年来,对岸的秦军不断增兵,壁垒是越建越深、越建越广!从最开始的我军倚仗骑军之利主动进攻,到前两年的互相渡河试探,到了今年我军已经只能是缩在壁垒中被动地防守了。”廉颇简要介绍如今的形式,赵括没有打断,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说到战略主动权的丧失,老将军显然一肚子的气:“老夫连发告急军情,三年来关于援兵的信函不下百余封,却如泥牛入海,收效甚微!仅在空仓岭防线陷落时有过十二万的援军,再来就是北地骑军在扫荡匈奴后南下的七万骑军,后续还有几批不足万人的援军,到今年,百里石长城防线的兵力也被迫撤回,老夫实在没法,连运粮的农夫也强制三抽一留在军营。而对岸的秦兵似乎援兵源源不绝,据探子回报,对岸秦军已增兵之五十余万,若再无援兵,这丹水防线恐怕……”

    “非是王上与众朝臣不愿发兵相援啊!”赵括见廉颇情绪有些激动,赶忙为王上解释了一句,可是赵括还是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于是继续问道:“廉颇将军,本将需要知道,丹水防线目前能战着几何?”

    廉颇稳了稳情绪,总结式说道“截至昨日,丹水防线共有骑军十二万,步军三十万人,但三年的对峙里,精锐老兵消耗过胜,我军早已不复往日之精锐。这四十万大军中,有过半人数只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上不了马,拉不得弓,没有章法,没有多少战力。马服君带来的援军虽不全为精锐,但也可解丹水防线燃眉之急!”

    显然廉颇已经查探了赵括的兵马情况,见赵括的眼神一直在韩王山上逡巡,似要从地图上看清他的排兵布阵,便说道:“马服君,我来与你讲解具体的兵力分布情况。”

    赵括没有理会廉颇的好意,仍然呆呆地望着地图,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受许多。原以为韩王山前线起码还有三十万可战之兵,没想到只有区区二十万,那这样一来,如果还要执行自己的计划——守得住吗?

    可是自己还有的选择吗?守是死,攻是死,为守而攻是自己想到的唯一方法,可这样的方法——需要眼前这位老人的以死相拼!他愿意吗?望着一生操劳、两鬓斑白的“战神”,即便他愿意,自己真的能做到吗?

    该死的系统啊,要我做任务,你好歹发点道具啊!

    “老将军,其实在我看完全部军报被推选出来替代您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场战争,赵国已经输了!”赵括转过头,默默看着廉颇将军,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诉说这个悲伤的故事!

    “大战在即,为将者岂可轻易言败!”廉颇有些愤怒,刚刚还觉得这小子有点东西,怎么就突然说这么丧气的话。

    “老将军息怒。且听我言。刚刚我说过,不是王上不愿早发援兵,而是没有援兵可派遣。就像老将军扣留运粮农夫一般,我带来的援军除了帐外这五百亲兵外,余者皆是从朝中众臣手中扣出来的佃农。而就像这样的佃农,赵国也组织不出第二批了。”赵括徐徐地说着。

    “怎么可能!我赵国沃野千里!怎可能!无兵……”廉颇显然也想到了这恐怕是真的了,但他无法接受,“定是朝中阻隔,不愿发兵取这上党之地。”

    “或许开始的时候朝中有人不支持取上党,可自从空仓领后,朝中已经意识到上党若失,对邯郸的威胁太大了,所以朝中意见已经空前统一了,否则不会一调就是十数万的援兵,更不可能急急召回北地骑兵!要知道北地骑军乃我赵国当之无愧之第一锐旅,如此大军悉数交付将军,不可谓不信任。”

    “信任某,为何要……”廉颇有些意动,但他不愿相信事实。

    “以王上之聪慧,当真看不出我与将军,孰优孰劣?以众臣制衡之情境,为何独对我替换您之事莫衷一是?无他,赵国,耗不起了!即便是输了这场战争也好过继续耗下去!”赵括见廉颇有些意动,果断开启忽悠大法,小样,待会就要你哭。

    “怎会如此?怎可如此?”廉颇继续懵逼中

    “三年对峙,精锐将士损失殆尽,而更重要的是,青壮尽在军旅,田间只余妇人,纵有年轻壮妇可维持一二,却仍有八九之田地荒芜。”

    “可秦兵增兵更多啊!”

    “战争不仅是将士用命,更是国力的比拼。秦下有巴蜀粮仓、中有关中沃野,上有万里草原,更兼河内经营多年,仅河内经年粮仓便足以支撑丹水防线,而在巴蜀、关中仍有足够的粮食。而我赵国呢?青壮尽去,交通阻塞,百年积累便在这对峙的三年中消耗一空。实话与你说了,我带来的援兵不仅是最后的兵士,更是国库最后的积攒。”

    “王上屡次让你发兵进攻,便是想结束这毫无意义的对峙,因为他知道没有五国的支援,仅凭我赵国一家已然无法战胜秦国。进攻秦国,然后兵败,纵然损失些兵力,却能让其他五国伸出援助之手,我国便有回旋余地。”

    “可是,为何非要等我军兵败,五国才肯出兵援助,我将秦军主力吸引,五国共击函谷,秦国旦夕可破!”

    “是,此当为挫秦之良策,可然后呢?函谷告警,秦军自上党退兵,赵全取上党之地,强秦未去,复有强赵,于其他国家何益?不若坐等秦赵大军决战,纵赵大败,以你廉老将军之能,秦军定不好受,损兵折将不在话下。此时不管援赵也好攻秦也好,秦兵必退,而是时,赵得地而失军,秦胜赵而无所得,秦赵共弱,岂不美哉!”

    “非人哉!怎可如此欺我赵国!”廉颇须发皆张,发泄着心中的怒火。稍稍冷静后,却发现:原来是自己,这位战神把赵国推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廉颇在心里细细盘算着如何能够为赵国为自己翻盘。

    “攻击丹水?不行不行,战力不足。”

    “绕道袭击粮道?不行不行,兵少无用,兵多丹水便无所守!”

    “退守百里石长城?不行不行,与丹水无异,仍是被拖死的局面。”

    不行,还是不行,到底要怎么办。

    老将军在地图前一顿比划,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破局,原本扎好的发髻散乱开来,苍老的脸上更添几分沮丧。

    “难道天要亡我赵国吗!”廉颇望着两军舆图上的圈圈圆圆圈圈,瘫坐在地,无声地在心中怒吼道。

    却见身旁的年青人正淡定地看着自己,脸色虽是凝重,却毫不慌乱……这份淡定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亮,照亮了廉颇的胸膛!



    第七章 帐中定计败中求生

    

“马服君可有战胜救国之策?请不吝赐教!”廉颇双手把住赵括的肩膀,定定地看着对方,仿佛溺水中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

    从廉颇将军的眼中,赵括看到了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