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括摁在了自己的步撵之上,轻声对赵括说到:“坐好!”
密切关注殿内情况的赵括,早已通过细作知晓了殿中的情况,但他必须装作不知,甚至是一脸懵的情形。
蔺相如将赵括安顿好,又与赵禹一齐后退了两步,随即用尽气力说道:“拜!”
众臣闻言,齐齐拜倒!
“一脸懵逼”的赵括慌忙站起身,忙要假意要询问蔺上卿:什么情况!
蔺上卿却没有给赵括开口的机会,一揖到底,而后说道:“燕国犯我边境,我王中道崩殂,此赵国万难之时刻也。幸有宗室赵括者,允文允武,国之干臣也。今以上卿之尊,率赵廷百官并宗室众人,请嬴姓赵氏括者,登基称王,以安臣心民意,以保家国安全!”
“再拜!”言毕,蔺上卿率先拜倒在地!
赵括正要推辞,蔺相如用尽最后的气力,再次打断了赵括的话语!
“三拜!”说着,蔺上卿再次拜倒在地,甚至以头抢地!
众臣纷纷跟随,三拜赵括。
赵禹缓缓扶起拜倒在地的蔺卿,只见蔺相如此时脸色已经满脸通红,整个人靠在了赵禹的怀中,不是回光返照还能是甚?
赵括再也忍不住,赶忙上前拉住了蔺相如的手,一旁的赵臣们也纷纷爬着挤到蔺上卿的身旁,低低地呼唤着上卿之名。
一时间,大殿之上,呜咽哭泣之声更甚赵王崩时!
蔺上卿却不肯让赵括握住自己的手,手指颤颤巍巍地指向上首的王座,口中断断续续地说道:“三拜,已毕,礼成!请,请我王,我王速速,登基、御极!”
赵禹最是明白蔺上卿的想法,稍稍擦拭了脸上的泪痕,对赵括说道:“请我王速速登基御极!莫使上卿带着遗憾……”
“请我王速速登基!”一旁的众臣纷纷拜道。
赵括明白他们的意思,擦干眼泪,迈开步伐,往王座而去。
一阶,
二阶,
三阶。
转身,撩起袍服,端坐王位之上。
“拜见新王!”蔺相如挣脱出赵禹的怀抱,再次三拜!
身后众臣也跟随着三拜新王。
只是这次,蔺相如再也没有起来……
后世史书记载:公元前260年冬至,赵孝成王遇刺,不治而崩,是时正值燕军来犯,诸臣惶惶焉狼奔而豕突。唯上卿蔺相如者,临危不乱,威加众臣,竟无有弗者哉。遂与众臣拥立上将军,嬴姓赵氏括者为王。并亲率众臣三拜于新王,已明君臣之位,三拜既毕,病卒于朝!而赵之辉煌亦至此,始也!
第一百八十六章 王出北门万里朝霞
虽然没有三辞三让,蔺上卿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铺就了赵括无比坚实的成王之路。
至此,赵国双巨头双双离世,本应动荡不堪的局面,在蔺相如的“拼死”操作下,成功而平稳地完成了权利的交接。
如今的赵国已经形成了以赵括为中心的政治军事权利局面。
武将方面赵括本身就威望甚重,蔺相如也没有再做安排;
文臣方面则是安排了平原君与赵禹这一主一副的辅政大臣,互相扶持中,又互相制约,再由赵括从中调和,从而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的政治格局。
当夜,在亲自送归了蔺上卿后,赵括迅速召开了新的班子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参与会议的自然是新鲜出炉的上卿平原君与亚卿赵禹。
“如今赵国风雨飘摇,一日之内连丧柱国,吾等皆受命于危难之际,事情千头万绪,吾等需得先理出个章程来。”赵括率先开口说道,随即眼神看向了平原君。
“诺!”平原君应诺道:“禀我王:如今朝中大事大约以下几件:一则先王与蔺上卿之葬礼;二则我王登基之典礼;三则燕军寇境之事。”
“如今燕军大军压境,此为心腹之患也,余者皆应为此让步也!”赵括一上来就为此次会议定了调子。
却也不是因为他登基为王就膨胀了,实在是他没有时间了,狼烟起已然两日了,估计燕军已然攻入赵境,再有两日则必至鄗城,虽然赵括已有准备,可却仍是不放心。他必须尽快赶到鄗城!
“禀我王: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故哪怕简单一些,也应先行举行登基典礼,以占大义也!”平原君劝道。
“若说典礼,蔺上卿已然率百官宗室三拜于吾,此礼已成也!况即便典礼再简单,也需耗时几日,吾,嗯,寡人却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今夜吾等商议完后,寡人便要赶往前线!”赵括眉头微皱地说道。
“我王,如今您已然为王,再上战场,是否?需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平原君问道。
“寡人不去,还有何人能挡住来势汹汹的燕军呢?”赵括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出征吧!”赵括心中不由感慨道。
“我王有理也,若不能抵挡住燕军,则我皆为其所擒焉。到那时,燕王若是存废立之念,吾等可奈何乎!”赵禹略略思考道。
“既如此,城中各宗室均需严密监视,不可致使其生乱也!”平原君也略略点头说道。
“此时便交于上卿吧!上卿本为宗正,又在宗室中颇具威望。此事交于上卿再适合不过!”赵括对着平原君说道。
“诺,谨遵王命!”平原君双手抱拳应诺道。
“另吾家臣赵鲤,吾欲拜为下大夫也,由其协助上卿,把控邯郸城内治安,卿等以为如何?”赵括问道。
如何?还能如何?谁不知道赵鲤是你的心腹,只是这提升也太快了吧,数月前他还只是一个连姓氏都不曾拥有的小小牢头,数月之后却跻身大夫之列!真时也,命也,运也。
平原君与赵禹相视一眼,齐齐拜道:“如我王所言也!”
“嗯!”赵括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如今登基延后,余者便是葬礼的问题。亚卿,以为该如何处置?”
“禀我王,我王开拔在即,先王之葬礼,若我王不能参加似于理不合,亦会为各国诟病,恐将来不利于我王也!”赵禹稍稍思考后回答道。
“可是,此战燕国恐非三两日便可反转之战也,短则一月,长则数月也!若是长期停尸于宫中,似也不妥也。”平原君说出心中的忧虑。
“此无碍也,寡人也不在宫中,家人也仅母亲一人搬入宫中耳,只是停尸不葬恐惹百姓及诸国之非议也。”赵括回应道。
“此事易也,一则先王年轻,未择吉壤而亡,吾等为先王寻吉壤,筑地宫,皆需时日也。可移棺于偏殿,另置大量冰块,今天寒矣,应可护先王之体不至腐败。待我王凯旋归来再行安葬如何?”赵禹答道。
“可也!”赵括点点头说道:“蔺上卿之后事如何操办耶?其以命相保,此情此景,吾必报也!”
“谢我王!”赵禹深深一拜说道:“蔺上卿身前有言,今生与故惠文王君臣相得,愿葬于惠文王墓侧,以供惠文王驱策于地下,则无憾矣!”
“既蔺上卿有其言也,则从之也,待吾杀败燕军,再来祭奠蔺上卿!”赵括点点头说道。
“此二事者,皆尽拜托给亚卿了,还望亚卿勿辞辛劳!”赵括对赵禹微微一揖道。
“我王言重,微臣惶恐,必定竭尽全力办好二事!”赵禹躬身拜道。
“另有一事,今我大赵经长平一战及燕地之战,青壮死伤无算也,此正是鼓励生养之时,故寡人之意:取消人殉之制,改为以人俑代之。先王在天之灵,若知此乃为赵图存之举,当喜而纳之也!”赵括严肃地说道。
“禀我王:人殉之制,自古有之,若是一朝改之,恐……”赵禹劝道,可话未半便被赵括打断了。
“此事不用再议,若是有人非议便告知其人,待寡人死,必令其九族陪葬!”赵括恶狠狠地说道!
“这……”两人面面相觑,随即明白这事儿恐怕赵括是下了决心了,而且取消人殉恐怕只是其中一环,只是不知,后续的政策该有多么惊世骇俗。倒是平原君心中略略有所猜想。
“诺!”无奈之下,两人齐齐应诺道。
“好,既然大事已定,其余诸事便交由二位协商处理。前方战事正紧,寡人需要的是一个平稳的后方,任何可能打破平稳的矛盾或是扼杀于萌芽,或是待我率军归来再行处置,君其知之?”赵括最后嘱咐道。
“诺!谨遵王命!”二人再次应诺道。
言毕,平原君与赵禹二人便先行告退,赵括又叫来了赵鲤。
“此乃汝之任命,下大夫!”赵括笑着递给赵鲤一份帛书,说道:“明日去找上卿,也就是平原君,他会给你安排印信和任务。”
“诺!谢我王!”赵鲤激动地结果任命的帛书,双手都有些颤抖,大夫啊,虽然只是下大夫,那可是刑不上大夫的“大夫”啊!
“汝应得的。”赵括看着略显激动的赵鲤,继续说道:“寡人马上要上战场,在邯郸城里,寡人的亲信仅汝一人,明白吗?”
“诺!属下明白,一定为我王守住邯郸,守好邯郸!”赵鲤一拜到底说道。
“除了辅助并监视好平原君外,还有两件事:一是接管宫中防务,护好吾之老母亲。”赵括继续吩咐道。
“诺!欲伤老夫人一根毫毛,除非吾死也!”赵鲤再拜道。
“嗯。”赵括点点头显然很满意赵鲤的表态:“其二继续发展不良人,记住,下大夫也好,以后的中大夫也好,无非是给汝发份俸禄,不良人才是汝立身之本,我对其有厚望焉!吾希望,待吾归来之日,整个邯郸城都在汝监察范围之内!”
“诺!定不然我王失望!”赵鲤再次拜倒在地。
“去吧!”赵括大手一挥。
“诺!”赵鲤随即告退。
赵鲤走后,赵括终于深呼一口气,这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而自己也终于坐上了这个位置,那么接下来……
随后,赵括回到府上,由于老夫人还在熟睡,便没有打扰。
换上战甲,手握战刀,骑上战马,带上亲卫百人,出北门而去!平原君与赵禹两人正率众臣于城门下拜别!
没有再多的寒暄,双手一拱,一切尽在不言中!
策马而去的赵括忽而回头望去,只见初生的太阳正从邯郸城的一角缓缓升起,灼热的温度将周遭的云朵照得通红,几许耀眼的金光已然刺破层层云朵的阻碍,直直地撒向大地,给薄雾中的邯郸城披上了一层金衣!
“好日头!好兆头!”
“驾”
正是:
点点金光中,王自北门出;
百官拜城下,万里送朝霞!
第一百八十七章 磨刀霍霍向燕军也
太阳逐渐升起,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
邯郸守也按照新晋上卿平原君的要求,撒出全部的差役,敲锣打鼓地四处宣扬着:上将军登基称王并已出发二度抗燕的讯息。
各国的使者都被赵禹紧急约见,随后被告知赵王被刺身亡,上将军被百官推为赵王,而此时已经亲率“大军”北击燕军!众使者一时间有些反应过不来,怎的一夜之间,便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而在邯郸百姓的祝福与众使者的惊愕中,赵括已经向着鄗城方向狂奔了两个时辰了,而与此同时,已经占领了赵国边境安平城的七万燕军,也在国相栗腹和将军卿秦的率领下往鄗城进发。
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鄗城——这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城中。到底是赵括率领守军挡住燕军,直到援军到来,还是燕军快速突破鄗城,直下邯郸?
两边都信心十足,更是势在必得!
两日的时间,倏忽而过。
赵括与亲兵们狂奔了一天一夜,于第二日的上午赶到了鄗城。而此时的鄗城,因为狼烟的缘故,已经全面进入了备战的状态。
城墙之上,一片肃杀之景——滚木礌石一个劲儿地往城墙上搬,一捆捆的箭矢不要钱似的往城头上运,金汁也已准备妥当,当然由于斥候尚未见到敌踪,故而暂未开烧。
城墙之下,亦是忙碌一片——铁匠铺已经被全部征用,日夜不停地打造箭矢等铁器,民壮们已经开始为将士们赶制干粮,方便在战斗空隙补充能量,甲士们正在细细擦拭刀剑、检查箭矢。
城内无论士卒或是民壮,虽或有紧张之感却毫无惧色,更多的是兴奋之色!
赵括见状,既是高兴,也是有些忧虑。他明白,从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而显然鄗城之中的将士们由于上次的胜利来得太过容易,都已经有些轻敌了,完全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怎样残酷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