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单纯卖人参,赚不了什么钱。
但将人参制作成养生治病的补品来卖,就可以了。
王家每年进项足有上千万两,家族总资产更是难以计数。
相对而言,虽然朝廷户部太仓入银不到实际赋税的十分之一,加上物料什么的,大明一年其实能有七八千万两的实际财政收入。
但朝廷可支配的钱就那么多。
他们王家实际上的比皇帝有钱多了……
王家这么有钱了,却还是只是徽商新贵,仅在徽商四大家中排名最末。
许、汪、吴、王。
这四家哪个每年没有上千万两银子的营收的?其中许家掌控整个东南海的武装霸权,十多万海盗全听许家的,每年过路费不知道要收多少,全球奴隶贸易许家更是占了四成。
那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每年满世界的挖金抢银,最后不还是要来大明买商品?大明每年流入的白银上亿两,偏偏朝廷穷得叮当响,海禁禁了这么些年,禁到江南彻底失控。
大明两京。
顺天府是朝廷的,应天府,已经是商人的了……
当年正德帝在宁王叛乱后,为什么执意要王阳明将抓到的宁王放了再抓一遍?为什么?他哪里是要玩,他是要带着大军横扫江南啊。
结果是什么呢?
自然是被文武百官按下去了,然后正德帝强行南巡至应天府查账,结果连皇宫都进不去,只能住在太监家里,出门钓个鱼,便落了一次水,约见王阳明和杨一清密谈三天后,又落水了,接着就强制被带回顺天府治病,想换医生都换不了,被强行病死……
皇帝?皇帝是什么东西?
从实际出发。
他们王家其实对皇权没有多少敬畏,更没有送女儿进宫的打算,他们根本看不上皇后的位置,毕竟世界那么大,大明才多大点地。
若是愿意去海外垦荒,万里国土也不是占不下来。
但那没有意义。
西罗人心狠手辣毫无底线,满世界的抢奴隶种植挖矿的垦荒,赚的都是辛苦钱,产的物资,挖的金银,不还是都要运到大明来?世界上还有哪个市场能够消化这么多东西不成?
说到底也是西罗人没有办法。
他们正常做生意,在商洲赚不到钱,便只能抢了,可也效果有限,殷地安人虽然大多数都是松散部落,可也有几个国家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他们才有海量的财富存量。
遗憾的是,西罗人打不赢他们……
或者说,战事进展非常焦灼,西罗人只能看着殷地安人所拥有的海量黄金、白银流口水,而大明的商队一次又一次满载而归。
全球贸易的野性和自由,财富的爆炸。不论王绛阙怎么看,这都是商人的时代。
可为什么爹偏偏说是修仙者的时代呢?
明明只是个呆呆的小道士……
(PS:人参价格在历史上起飞是万年中期开始,明末也才十多两银子一斤,到了清康熙年间,也就翻了两千多倍吧。)
13、投石问路神霄绛阙
一夜行船,霜寒露重。
清晨的江面满是白雾,甲板与护栏上尽是水珠,王绛阙推开窗户,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神清气爽之余放目四观,不由微微诧异。
张执象竟然已经开始练武了。
甲板湿滑,江面行船其实是有些抖动的,他马步都扎不好,下盘肯定不稳,这么练岂不是要……好吧,摔跤了。
看着张执象后脑勺砸地,在那里倒吸凉气。
王绛阙有些无奈,这家伙不傻也得摔傻了,真不知道哪里像仙人了,她有些百无聊赖,而张执象则因为仰倒的缘故,看见了那张倾国倾城的小脸。
两厢对视,张执象尴尬的笑了笑。
王绛阙没有理他,离开了窗口,他松了口气疼痛又涌了上来,抽着冷气,小心翼翼的摸了摸后脑勺,心想怕是摔肿了。
唉……
果然师兄说得对,不宜练功,老老实实站桩什么事都没有,但因为昨天练武太拉胯的缘故,加之早上起来浑身都酸痛无比,便打算练一套八部金刚功疏通下气血,拉伸下筋骨。
结果在第七部“凤凰展翅周身力”的时候,因为过于疲惫而有些恍惚,恰逢脚下打滑,船只颠簸。
便一个筋斗向前栽倒了。
被遇见糗事另说,重点是他大早上起来练功就是为了避开四叔他们,也不知道那个女孩看到他练什么没有,就算看到了,应该也不懂吧……
“小师叔在练八部金刚功?”
张执象胡乱想着的时候,张永焕不知道何时已经走到了他身旁,在他身后问了句,张执象仰头,刚好看到自家师侄的脸……
糟了,第一次练就被发现了,该怎么解释呢?
张执象嗫喏,不知道该怎么说。
张永焕却说道:“紫阳真人张伯端传下来的金刚长寿功,内外各八部,的确是上等的导引术了,只是小师叔现在不宜练气,修炼金刚功强身健体便可,最好不要贪功冒进修炼长寿功。”
张执象犹豫了下,问道:“四叔不问我从哪里学的?”
张永焕平静道:“小师叔仙人转世,自是生而知之。”
张执象:“……”
一阵沉默过后,张执象试探的问道:“四叔,其实我还知道《性命圭旨》、《太乙金华宗旨》、《炁体源流》。”
张永焕自然的说道:“《性命圭旨》……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吧?此书原藏于紫阳山人唐皋家中,掌教与修行界诸多高功都借阅过,嘉靖元年的时候,唐皋将书献给了陛下。”
“陛下刊印了一些,就有一本送到了龙虎山。”
“金丹大道初步完善,核心就是两本著作《悟真篇》和《性命圭旨》,掌教说大寒之前有大暑,也是因为大道完善的缘故。”
“至于你说的《太乙金华宗旨》和《炁体源流》,那的确未曾听闻过。既然你将它们与《性命圭旨》同列,那应该也是完善大道的典籍。”
“你若有想法,可在这次进京后献给陛下。”
张执象摇头道:“比不了《性命圭旨》,只是这两本书也是很优秀的道经。”
“《太乙金华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全文奥妙寄一‘光’字,谓之金华,谓之先天太乙之真炁。”
“《炁体源流》主要是省略世人修道数十年搜寻之功,从道藏里摘了一条康庄大道出来。”
“炁化三清,体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
“四字便讲了全文。”
张永焕抚须品鉴,点评道:“《太乙金华宗旨》直指根源,如同大海航行里有了坐标,自是上乘道法,《炁体源流》看似只有摘选,可世间最难的功夫却是返璞归真,由深入浅,敦敦教诲,省却了旁人数十年摸索之功,功德非凡啊。”
“此二书在道法成就上可能不如《性命圭旨》,但于金丹大道的重要性,却是不差的。”
“大寒之前有大暑。”
“小师叔果然是仙人降世,为补全大道而来。”
张执象有些羞愧,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言道:“这两本书不是我写的,我只是看到了。”
“但它们却是因你而出世的。”
张永焕却不管这些,是谁写的重要吗?《性命圭旨》这么重要的道经,不也是佚名?他们修行之人,不在意这些。
此番小师叔袒露心迹,有这两本书打底,这次进京之行,应该是可以满载而归了。
……
经过清晨的事情,张执象轻松了许多。
他不太适合藏匿心事和说谎,更重要的是,不论是那些道经,还是一些知识,其实是很有用的,他因为担忧而藏着不说,一直有着愧疚。
明清小冰河会发生什么,哪怕他只看到数字,依旧会感到毛骨悚然。
远的不说。
他如果长寿百岁,是可以看到天下最乱的那一二十年的,哪怕是为了自己,他也得为这世道尽一份力。
《太乙金华宗旨》和《炁体源流》只是投石问路。
他脑袋里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轻松了,张执象再练武的时候,觉得身体都轻松了些,站桩的时候远没有昨天那么费力。
修炼了一上午。
待到午时,王源之派人来请他们一起吃饭,张执象听说王家是顶富有的商人,但是王家的做派却不见奢靡。
王源之带着女儿,身边也就只有一个婢女服侍。
倒不如说,那个婢女是照应王绛阙的,王源之没有让人伺候的习惯。
这次吃饭,王源之正式介绍,张执象才知道了女孩的名字——王绛阙。
绛阙。
清都绛阙、神霄绛阙,这些都是指神仙住的宫殿……
张执象习惯性的搜寻知识,一下子就找到了王绛阙的名字来历,但王绛阙显然没有跟他说话的兴致,更别说谈论名字来历了,他想起早上那幕,也是讷讷不言。
王源之与张永焕交谈了几句,轻描淡写的在药材供给方面送了天师府一份大礼后。
才与张执象说话。
他问:“听闻道长是仙人转世,慕名神往已久,恰逢变革之世,所以特别想听听小仙人对于世界的看法,还望小仙人不吝赐教一二。”
14、仙人指路一语中的
对世界的看法?
这么宏大的命题居然要他一个五岁的孩子来回答?张执象再一次认识到这个时代对“仙人转世”四个字的重视了。
但他又疑惑了,王源之……不是商人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嘉靖帝来问,张执象会觉得很正常,但王源之来问……他想了想,反问道:“居士想问哪个方面?”
张执象自然可以说上一些,但也没有必要知无不言。
毕竟不过是萍水相逢。
王源之微微一笑,他礼遇甚厚,又十分推崇,再加上有女儿坐在一旁,如果是普通男孩恐怕已经知无不言了,可张执象依旧十分平静,还透着几分谨慎。
莫说只是孩童,哪怕坐在这里的是一个少年,那也是极出色的。
仙人转世啊……
“士农工商,商人为末尾,小仙人怎么看?”王源之挑了个与自己有关的方面,既是想听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在考究张执象。
大明朝的商人虽然已经无法无天,但外行人能够看到的永远是冰山一角。
他们首先是隐藏在文官集团背后的影子。
想要看透他们,必须先绕过文官集团,因此皇帝都看不透彻。
遑论方外之人?
张执象尚未见识过这个时代的商人有多厉害,他的印象中,明朝是重农抑商的,课本上教的,也是因为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从而导致华夏落后于世界,最终有了近代的屈辱。
他刚想说些什么。
忽然想到师兄和父亲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也都以郑和完成了全球航行为常理,大防风更是活生生的出现在身边……
也许,历史不是课本上写的那样,他想到。
“敢问居士的生意,有涉及海外吗?”张执象没有选择去一一陈述,而是再一次反问,他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但的确是在抢夺主导权。
王源之眼睛眯了一下,神思微顿。
他们的人参货源是来自北商洲,这是核心的商业机密,他们也做一些海外生意,但都是掩人耳目,瓷器、丝绸、皮毛、甚至前往建州、朝鲜收购人参,这些都是障眼法。
实际。
在北商洲某地,人参多如野草。
年份又高,质量又好,当地人又以杂草视之,可以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如果是普通人做生意,那肯定是继续以杂草收购。
但王家不一样。
除了第一船人参缺乏本钱是以杂草价收购外,此后都是公道价格,而且在发家后还补上了第一次的货钱,在明朝本土,人参一斤是3两银子,这是王家这些年对人参营销炒作后的结果。
早几年人参的价格最低在1钱5分银子每斤。
王家二十年前将第一船人参运回来,一共两千石,合计24万斤,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全大明每年的药用人参其实不超过2万斤,单以人参做药材,是卖不出这么多货的。
就算贱卖出去,也才二万两银子的赚头。
这对王家兄弟豁出命去北商洲闯荡是划不来的,那些搞武装抢劫的,洗劫几个殷地安人的部落,都不止这点赚头。
但生意毕竟是靠头脑来做的。
王家便着重宣传人参的养生功效,又推出百岁汤为主的补品售卖。
百岁汤,顾名思义,常喝便能长命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