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走不了,人可不一定,都下马往山上走,再加派人手,分散出去,把河谷周边十余里都找找,说不准秦军在山里藏着伏兵,那两千人是引诱我们的。」
斥候疑虑:「副帅,河谷两面的山很陡峭,容不下什么人,他们伏兵也没地方待,那些山怎么也不能藏数万人吧。」
「派人去看。」韩德让依旧谨慎道:「万一山里有什么能藏人的平地我们不知道呢。」
随后他又回头对耶律贤道:「相公,请求立即让大军过北口,虽然现在不明白秦军的意图,可无论如何只要过北口,这长城就没用了。」
耶律沙同意,随后下达军令。
当天天黑之前,数万辽军精锐浩浩荡荡尽数越过北口,不过也没冒进,而是在北口南面暂驻一夜,等待前方的情报。
等到第二天,前方各处斥候回报,周边山里他们都找遍了,没有见到秦军伏兵的踪影,而且派出去的数百斥候,还有十几人受伤,八人坠死在山里,完全可以确认周边山势除非秦军是鸟,否则他们的大量伏兵根本待不住。
这下,中军几个统帅虽然心中疑惑没有散去,可也激动不已,这说明整个河谷,秦军就只有六个堡垒,二三千守军,而他们中军精锐前面就有六万余人,后面还有国君亲自率领的两万后备军。
要知道过了北口这段险要长城,往南到达檀州的河谷虽然两面山势险要,中间的河谷却非常宽阔,最宽的地方有二三里左右平地能让大队骑兵轻松通过,最窄的地方除去大道也有数百步宽,简直是骑兵的天下。
耶律斜轸立即请命:「大帅,给我五千人,我去打下秦军堡垒,中军只管跟进。」
耶律沙谨慎道:「给你一万人,不要大意,六座堡垒一座座去打!不行就轮番派人上去,慢慢磨。」
「我领兵侧应。」韩德让道。
耶律沙点头,同意他们的建议,「只要打通河谷,到达檀州,就已经赢了一半!」
「是,我们绝不会辜负陛下的恩情!」两人都十分激动,六万人打两三千,优势非常大!这是立功的大好机会,何况陛下才刚登基,正是博取功名的好机会,求之不得。
第522章 、豪赌
“到底是什么?”山坡上,耶律沙与韩德让遥望山谷中的秦军堡垒,眉头紧皱。
韩德让俯视河谷中秦军的部署,心里总有些不安,一方面这些年来关于史从云的传言哪怕在上京也是人尽皆知,辽国朝廷一直高度关注。
而他们韩家父子作为辽国位高权重的汉人父子,南方秦国的情报和情况,多数都是由他们负责,他们与南京萧思温,高勋等人对接,随后汇报到北院枢密院,上报天听的。
也正因如此,他们与南院接触密切,早早密谋勾连,准备好了迎接耶律贤登基。
正因特殊的地位,他对南方秦国的关注度也远高于其他人,而史从云这二十年来所作所为其实令他十分震惊恐惧。
两次大败他们的大军,夺取关北数州,这是多数辽国人知道史从云的作为,这些已经让他们面对史从云时有些心惊胆战,信心不足。
可他知道的更多,他还知道史从云这二十年来攻灭了北汉,吞并了河东;在多数辽国人不知道的南方,他攻灭了蜀国,吞并了蜀地;攻灭了南平、武平,吞并了荆楚;攻灭了岭南,吞并了南汉;又夺取淮南,攻灭南唐,吞并江南;合并吴越。
这不过短短二十年而已!就是当年大辽太祖皇帝那样的英雄人物也做不到
在心里,韩德让对史从云的评价非常高,也非常忌惮小心,一直觉得他绝对是秦皇汉武之类的人物,不过跟人说起时,无论是为鼓舞士气,还是因为他们家汉人的身份在辽国位居高位,他都会刻意的贬低史从云。
韩德让很聪明,所以他也很不安。
河谷里的堡垒很奇怪,不像汉人在河北修建的那些高大城墙和堡垒,它们看起来每个最多能驻扎几百人。
而且他们的堡垒十分奇怪,主体四方城墙,外加角碉楼,可那碉楼形状都很奇怪,有尖锐棱角外墙,除了靠水沽水的那面,每面之外还有一排独立低矮的三角城墙,后方有楼梯从空中连通主城墙,看起来十分奇特。
最重要的,这些堡垒城墙普遍不是很高,二丈左右,外围有深沟,沟里设有拒马,尖刺,再外围就是一面非常平缓的土坡,四面都是,看下去足足一二百步长。
可那些坡别说人能往上爬,就是马也能上去,不过走慢些罢了,所以他们更加不解,秦军为什么要费时费力修建这样的缓坡。
韩德让心里想,或许是史从云老糊涂了,那些年纪轻轻功成名就的雄主,如隋炀帝,后唐庄宗等,都是年轻力壮时大有作为,有很快陷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圈子中,最终自毁长城。
如果那样反而最好!
史从云确实年轻,算来应该也是三十出头,顶多比他大一二岁而已,这么想来更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了。
不过这种解释他无法用来说服自己,韩德让往东看去,河谷北段,大量的骑兵以及密密麻麻聚集,旗帜林立。
不过最前方的多数都是步军,就算骑马的也要下马,因为接下来要在河谷中打攻城战。
而且辽国军中步军是很多的,辽国疆域看上去十分广大,可其核心区域还是在南京,东京和上京一带,其实对于广袤的漠北草原,辽国控制没有那么严密,都是以附属国的形势,没有设立官吏,更无驻军,之要求他们上贡。
所以汉人,奚人军队在辽军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数契丹人都是下马牧耕,上马打仗的状态,而上京由汉人为主组建的属珊军则是完全领军饷的职业军队。
上京的属珊军和皮室军统称御帐亲军,是大辽国禁军的核心战斗力。
河谷中大量士兵正在列阵,准备一些攻城器械,就是精锐的属珊军和皮室军打头,三分之二都是步兵,即便不是步兵也下了马。
在辽国军中,五百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
河谷中的士兵在耶律斜轸部署下,一队为一阵,先将东面山坡上的,位于大军左前的秦军堡垒包围,他们在一里地外列阵,形成包围,有在前方六队人马之后,又部署了十二队人马于后方。
准备轮番上阵,四面攻打,之所以不先选择水边的堡垒,是因为那个堡一面靠水,不好合围。
同时他们也不准备全面进攻,打算先打一个看看,秦国人到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有什么算计。
黑压压的整齐人马遍布河谷,对面的六座秦军堡垒就像汪洋中的小舟,看起来只要他们的大军开过去,瞬间就能将其淹没。
其实这时候韩德让对声势浩大的自家军队反而没那么在意,他目光一直在远处那些怪异的秦军堡垒上,更想知道,此时此刻,秦军堡垒中是什么样的情形。
他有种莫名其妙的不安,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要怎么去排解,只能看着河谷中排兵布阵,准备进军的密密麻麻大军,小声嘀咕道:“佛祖保佑。”
随后,他便看到中军号令兵开始挥舞旗帜,苍凉号角响起,进攻开始了。
十八队人马,近一万人进攻一个四五百人防守的秦军堡垒,是手到擒来吧!就是堆人也能高过他们的两丈城墙!
韩德让心想,他根本想不到任何打不上去的可能。
“如果我们部署的人太多,他们不会轻易交战,如果只有二三千人在那守着,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死磕到底,因为优势很大。”史皇帝在幽州王宫,对着眼前的一个沙盘给赵侍剑解释,盘边还有机要司随行的工匠,史皇帝喜欢把他们带在身边,作为顾问一类的角色,以便随时解答一些问题。
“这引导坡为什么是二百五十步,如果更远一些火炮是不是更好发挥?”史皇帝问。
“官家这还要照顾弓弩,另外太远的因为射角的关系,城墙就必须更矮,太矮了也不好,万一敌人拼了命,靠堆尸体堆得城墙高,也上去了。”工匠说话向来是冷冰冰的。
史皇帝点头,随即又摇头一笑:“我不信他们能顶着火炮去城角堆尸。”
“只要火炮给予他们足够的打击,将他们士气打垮,我们后方的精骑就可以北上击垮他们。”史皇帝道。
其实想要歼灭辽国主力,最重要的问题一直都不是打不过,而是打过了打不了歼灭战,要说正面击败,早在老爹史彦超那个年代,他就能率骑兵屡挫契丹。
可关键是挫败归挫败,杀不了多少人,没法多杀,人家下次还来,累都累死人,所以无论是当初的关北之战,后来的河东之战,还是如今的幽州之战,如何拖住辽军主力,让他们投入战斗无法脱身都是关键。
关北之战,以王审琦部为诱饵拖住辽军,河东之战是郭进部被动成为诱饵拖住辽军,而这次也是以河谷中的秦军作为诱饵拖住辽军主力。
只不过这回有火炮加棱堡的加持,史皇帝玩了一把非常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豪赌,他准备用两千多人,拖住十万大军!
第523章 、北口战役(一)
「我觉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主动出击,以攻代守。」
「中路军已经遇敌,辽国不可能坐视不理,除非他们是傻子,否则不会坐视山后沦陷而不管不顾,如果我们方向没有辽兵,那大可出东北直取辽军侧背。」
居庸关城头,年轻的李继隆不断向主将郭进劝谏:「大帅,必须在东北方向设伏,辽军必定会来的。」
除去李继隆与郭进,杨继业也在一旁。
郭进年过五十,已是老将,杨继业则是壮年,更年轻一些。
而最为年轻的就是李继隆,大军主帅李处耘长子,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充满活力。
虽然他再三出言请求,不过郭进对这个年轻人却没有厌恶,反而很有好感,让他想到了年轻时充满活力,埋头苦干,寻求机会,渴望建功立业的自己。
大概是因为跟随官家身边耳濡目染的缘故,李继隆这个年轻人没有半点勋贵子弟的跋扈和不知人间疾苦,相反他是个非常能吃苦的年轻人,而且兼具勇气。
大概李处耘大帅是为避嫌的缘故,才将他放到自己麾下来。
在北进之路上,这位年轻人就一直身先士卒,充当前锋,也令他十分欣赏。
郭进没有立即同意他的冒险提议:「官家说我们的首要是防守居庸关,巩固山后,等待中军突破,就算要往东北进军,也必须等到中军敌情清晰之后。」
「可时间不等人。。。。。。。」李继隆依旧有些不甘心:「如果等他们到了附近,发现关城不好打,也可能走别处去山后,咱们被动防守并不能阻止他们。」
「主动出击有风险,这里是金城汤池,不动如山,他们不可能打下居庸关。」
「以前辽国也是这么想的,还不是被我们拿下了。。。。。
大帅,属下还是觉得必须主动出击,在辽军南下的路上设伏,东北面山势陡峭险俊,正是设伏的好地方。」
「万一辽军不从你那过呢?」郭进反问。
这确实是个问题,李继隆一下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其实郭进心里确有答案,很多时候这不过是选择的问题,出兵伏击必然减弱守备兵力,如果不成得不偿失,而且变数太多,万一提前被辽军发现自己反被包围呢?万一辽军直接不走那过直扑空虚的关城等等,很多问题都是风险。
可相对的,一旦成功,那获利可就非常大了。
他理解李继隆的说法,官家也一直在跟他们强调,要打运动战,打歼灭战,他何尝不想,只不过坚守居庸关关乎大军侧翼安全,顾全大局,他又不敢太过冒险。
这时杨继业也开口:「大帅,让我们河东军去,我们去打伏击,并不影响居庸关的守备。」
郭进看了眼前这个身上还带伤的男人,心里对他麾下的河东军也十分认同,不过还是嘱咐,「官家说你们的悍勇天下皆知,不过河东将士的性命可比辽军重要多了。」
说完郭进遥望北面群山许久,心里也在犹豫,又想起当年河东之战,他率军拖住辽军,随后官家即使率军赶到,全歼辽军的辉煌往事。。。。。。。
最后面对满是憧憬的年轻人他想,或许确实该给他们机会试试,「你们率河东军去,我再给你们调拨两个炮兵营,两营骑兵,不过如果发现伏击位置错误,或这边已经打起来,就要立即回防,不要贪功。」
李继隆大喜,立即道:「全听大帅的!」
「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如果你们能取得战果,我们往东北突破,直取辽军侧后,就是大功一件,不过不能因此而被冲昏头脑,麻痹大意。」郭进嘱咐。
李继隆和杨继业同时道:「诺!」
郭进最后安排,「杨继业为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