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煮清末-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嗣同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秋瑾习文练武,性豪侠,在日本留学时上街都带着大刀(汗)。

    谭嗣同变法失败,本来有机会逃亡国外,却以死殉变法事业,并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秋瑾在安庆起义失败后,拒绝了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坚守总部,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谭嗣同就义前,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牺牲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

    只是一个男人这样显得很帅,可是女人这样却不那么可爱。

    秋瑾听到有人呼喊她的名字,转头惊讶的问林海:“你知道我的名字?”

    林海晃了晃手中的资料,表示自己是从上面获知的,同时说道:“秋小姐,鄙人徐志摩,《中华日报》出资者。刚才听了小姐一番言论,觉得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既然英国的女人可以做工,为何我中国女人不可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应该向英国人学习。秋小姐有学识,有胆识,足以胜任记者之职,我代表《中华日报》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团队。”

    秋瑾眼睛亮了,这个徐志摩对她女子的身份毫不介意,仅这一点就让她十分佩服。

    “徐先生,我听说过你的大名,你在湖广很办了几件大事。”秋瑾狡黠的一笑,说道:“不过刚才你说的一句话我却不同意,在用女工方面,我们不能都向英国学习,英国女工付出的劳动和男工一样,得到的薪资却仅为男工的五分之一,这一点我们不能学。”

    林海微笑着问:“那你觉得应该怎样?”

    秋瑾说:“男女平等,男工的薪水是多少,女工的薪水也得是多少。”

    在场的书生们又开始窃窃议论起来,显然对秋瑾的贪婪强烈不满,甚至连光绪都皱了皱眉,林海却哈哈大笑,说道:“好一个秋瑾,好一个男女平等。好,你的薪水就和其他记者一样,不过如果你做不好工作,我是要扣你薪水的。”

    “没有问题!”秋瑾大喜,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可是即使女人也无法认同她的思想,想不到第一个赞同男女平等的竟然是一个男人。'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徐兄,恭喜你的报社得到一员大将。”光绪微笑着对林海贺喜。

    ……

    林海得到的远不止一员大将。当天晚上,林海在旅店会见了报社的骨干,康有为等人都显得很高兴,因为招募会的第一天非常成功,应募的人整体素质很高。本来只准备招募十名编辑,但康有为却招了十三个人,这十三个人都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康有为是一个都舍不得剃掉。

    十三个名字中,又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名字:章炳麟。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古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文化界,有的人提倡西学,有的人维护旧学,章太炎却是少有的能把新旧两种学术融会贯通的人,他对中华文化和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销售人员的名单也有惊喜。

    按理说,招募报纸的销售人员,考核的是身体条件、机灵劲,对学问是没有要求的,而且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卖报纸,但林海却仍然在谭嗣同递交的长长的名单中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天华。

    林海的第一感觉是,这肯定不是那个写下《猛回头》、《警世钟》的陈天华,应该是同名之人。但是当他向谭嗣同询问这个人时,谭嗣同却对这个名字印象非常深刻,他兴致勃勃的告诉林海:这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非常好学,他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捧着书本,篮子里一半装着买卖的货物,一半装的是书籍,而且他谈吐得当,才思敏捷,绝非池中之物,以后一定会成为名震中国的人物。

    谭嗣同能够这样夸奖一个人,那么他必有出众之处,以致林海也拿不准这到底是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陈天华了,想了想决定将他调入编辑组,先培养一段时间再说。

    直隶总督府,书房。一个年约二十五六岁,长得其貌不扬,眉宇间却流露出一股儒雅之气的青年正静静的站在门边,似乎在等人。过了一会儿,光绪背着双手从远处走了过来,在他的身后,翁同龢、盛宣怀和两个仆人紧紧跟随着。

    光绪走过书房大门时,放缓了脚步,看了青年一眼,然后快步走进书房,翁同龢、盛宣怀和青年也相继进入书房。

    光绪在李鸿章常用的大椅上坐了下来,仆人急忙为他沏了一壶茶。光绪喝了一口,看了看青年,对翁同龢说:“翁大人,这就是你推荐的人吧?”

    翁同龢回答:“是的,皇上。”

    光绪转头问青年:“你叫什么名字,现任的什么职务?”

    青年不卑不恭地回答:“禀告皇上,臣蔡元培,壬辰年(1892年)殿试二甲三十四名,目前在翰林院任庶吉士。”

    庶吉士,相当于实习生,转正以后留任翰林,或者授编修或检讨。自明英宗皇帝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能担当庶吉士,可见蔡元培是很受到朝廷重视的。

    光绪又喝了一口茶,对蔡元培说:“有一件事情要你来做。今天有一家报纸在招募编辑、记者,其规模甚大,朕观其是要办成中国第一大报纸。办报是好事,可以开通民智,宣扬国策,但古人说得好,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我朝缺乏办报的经验,若徐志摩等人不能把控好尺度,恐反而引起社会动乱。蔡元培,明日你与朕一起去见徐志摩,朕推荐你去《中华日报》去做个编辑,你在报社好好做事,同时给朕盯着那一群热血青年,如果有什么不合时宜的言论,不可令其见报。如果你阻止不了就向盛宣怀禀告,由他来处理。”

    蔡元培说:“是。”

    光绪挥了挥手:“就这样,你下去吧。”

    蔡元培说:“是。”倒退着走出书房,才转身离去。

    蔡元培背影消失以后,翁同龢问光绪:“皇上,明天你还要去见徐志摩?你是堂堂帝王之躯,怎可三番两次亲自去见一个庶人?可派人将其召来就是。”

    光绪说:“把他召到直隶总督府?岂不是很容易让他猜出朕的身份?再说徐志摩这个人很有意思,和他聊天时,朕总能感到心情愉悦。明天朕想和他深入谈一谈国家大事,看一看这个人除了经商还有哪些别的才能。”

    翁同龢说:“皇上可是想用此人?”

    光绪摇头说:“不是朕要用此人,而是国家要用此人,国家要展,必须徐志摩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翁同龢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皇上和国家有有什么区别?”

    光绪笑道:“翁师傅还记得徐志摩在湖广作的诗么?”

    翁同龢点头说:“记得,那是一好诗。”停了一停,缓缓吟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险,极目楚天舒。神女应犹在,当惊世界殊。子在川上曰,死者如斯夫。”

    光绪淡淡的说:“以诗见人,可见徐志摩这个人有一种凡脱俗的洒脱气质,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人心中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是朕九五之尊,只怕也很难得到他的特别尊重。所以要用这种人,就一定要用国家社稷,天下苍生的名义去请他,这就是君王的御下之道了。”

    翁同龢诚服:“皇上高见。”
………………………………

136、尹呈=君王

    虽然第一天的招募会就已经完成了招募的计划,但第二天,康有为等人仍然坚持在吉安广场进行人才续招,这是林海所作的要求。(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再捡一捡漏网之鱼,毕竟很可能有的人才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第一天的招聘;第二、这次的公开招募会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招募会持续的时间可以长一点,以便迅提高报纸的名气。

    和日比起来,次日的招募会现场人略少了一些,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仍然不过分。

    林海站在广场正中,他的身边围绕着七八个新招募的记者,包括鉴湖女侠秋瑾同志,这些人都好奇的看着林海摆弄身前的一台三脚相机。这台相机的外形和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种最古老的相机很相似。林海把脑袋伸进暗箱中,用黑布挡住阳光,推动笨重的相机在广场上缓缓移动,以获取适合的摄影角度。

    这台相机是他从盛宣怀家借来的,正是因为林海同志用这台相机拍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新闻照片,使这台相机在史册上留下了名字。

    将《中华日报》的招聘会作为一条新闻来报道,是受到《泰晤士报》记者莫里斯的影响,老莫为报道北洋水师会演而来到天津,并在招募会日拍了不少照片,还对林海做了一个简短的访问。林海觉得自己的报纸也应该这样做。

    林海一边操作着相机拍照,一边向记者们讲解照相的技巧。其实这种古董级装备他也用不好,后世都用数码相机。不过比这些从没有接触过相机的人,林海简直就是教授级的。

    操作技巧讲完以后,林海把相机推向秋瑾,说道:“秋记者,你组织大家实践一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使用相机,这个东西是我们记者最紧密的伙伴,最重要的武器。”

    “是,老板。”秋瑾说完,将其他记者叫到身边,自己第一个钻进了暗箱,过了一会儿完成了拍摄,换了一个男人接过机器进行拍摄。(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林海站在一边观看记者们的操作,有时指点几句。片刻后,光绪带着翁同龢和蔡元培从远处走了过来。两个寒暄了几句,光绪说:“昨日的招募会应募者如潮,难道徐兄还没有招募到足够的人才么?”

    林海笑道:“人才哪能嫌多呢?”

    光绪说:“我这里有一个优秀的人才,可在贵报做一个编辑,不知徐兄能不能收下?”

    林海笑道:“尹兄介绍的人,我当然是欢迎至极。”

    光绪唤了一声:“蔡元培。”蔡元培跨上一步,站在他身侧。

    “徐兄,此人名叫蔡元培,才学极好,在《中华日报》做一个编辑想来能够胜任……徐兄?”最后的“徐兄”两个字加大了声音,光绪现林海一脸惊愕的看着蔡元培,对自己的话似乎根本没有听进去。

    林海啊了一声,从惊讶中醒过来,问道:“尹兄刚才说什么?”

    光绪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观徐兄视蔡元培的眼神不像视陌生之人,莫非徐兄认识蔡元培?”

    “不认识。”林海呵呵一笑:“只是蔡先生名气大得很啊,突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有些意外。”

    林海感到意外,蔡元培同样感到意外,因为他的名字只在自己的家乡大得很,徐志摩竟然知道他的名字,是他此前未曾料想到的。他甚至怀疑:莫非徐志摩认错了人?

    林海对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略有了解,知道他年轻时曾在清朝为官,于是又问道:“蔡元培先生可是在朝廷作官?应该是……是在翰林院吧?”

    蔡元培确定徐志摩果然认识自己,心中不禁有些激动,看来自己真的是一个名士了,读书人对名士两个字看得是很重的。

    “正是。”蔡元培连忙回答:“元培目前在翰林院供职,添为庶吉士。”

    林海问:“蔡先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朝廷官员,前途无量,不当官却来当编辑,令徐某费解。”

    从翰林院庶吉士到报纸编辑,的确是大大退了一步,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蔡元培无法回答,也不敢在光绪皇帝面前冒然回答,很尴尬的愣在当场。

    光绪皇帝咳了一声,说道:“是这样的,朝廷也有办报纸的想法,但经验欠缺,所以委派蔡先生到《中华日报》学习一段时间,还望徐先生不要拒绝啊。”

    蔡元培自己没有回答,却是尹呈替代他作答,这反而令林海更加怀疑这件事必有蹊跷。但蔡元培不是害人之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也没有多想,就带着蔡元培到编辑的招募点,将他推荐给了康有为。

    开玩笑,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这样的人才送上门来岂能不要?

    光绪又问林海:“徐兄,报社的办公点可选好了吗?”

    “还没有选好位置。”林海答道:“办报需要用电,所以报社的选址一定要在电厂附近。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