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煮清末-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海道:“即使在总督府,知道我承包铁厂的人也不多,尹兄的这位朋友看来颇有身份啊。”

    “算是吧。”光绪笑道:“徐兄,我和谭兄都已经赋诗一,徐兄也作一诗如何?”

    毫无疑问,在穿越族里林海是最没有诗才的,就算是盗版他都憋不出来。林海楞了一下,苦笑道:“我在海外长大,没有学过八股文,你让我吟诗作赋,真是要了我的命了。

    谭嗣同一直琢磨着整治林海,一看这个他自承不行,哪里肯放过,立刻说道:“徐兄怎么如此扫兴!今天你无论如何要吟诗一,否则你要罚酒三杯。”

    莫说罚酒三杯,就算罚酒三吨他都没问题,可是林海有一股傲气,不能随便被人比下去,于是说:“好吧,我勉力一试,不过作得不好不要见怪。”

    林海摸着下巴,微微皱眉,开始迅把自己记得的19世纪以后的诗歌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试图找点可以“借鉴”的。让他自己作?免了吧!

    想着想着,林海的眼光突然瞟到桌子上的一碟武昌鱼,脑中叮的一声,有了!

    林海想到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虽然这是一词,而且和此刻的意境也不完全吻合,但稍加改动,倒也可以改成一诗,以解燃眉之急啊。

    “我有诗了。”林海微笑着喝了一口酒,目光投向窗外风樯舞动的舟船和万里长空,手中竹筷在桌沿上轻轻敲击,神采飞扬的吟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险,极目楚天舒。

    神女应犹在,当惊世界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几人听了,默默品味这一诗。过了一会儿,谭嗣同先赞道:“好诗。”光绪也微微点头,随后赞道:“果然是好诗。”

    **的《水调歌头·游泳》固然是好,但被林海胡拼乱凑一番,早就没了原来的意境,可说林海自己都没什么信心的,可是竟然被赞为好诗,林海一愣,不禁想问一句:好在哪里?

    翁同龢抚须说道:“我曾闻有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徐先生起句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表明了徐兄游历天下的闲情雅致,妙哉。第二句‘万里长江险,极目楚天舒’描绘了我大清江山雄伟瑰丽的景象,壮哉。第三句‘神女应犹在,当惊世界殊’,妙趣横生,借巫山神女的视角感叹世界的变化,手法高。第四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感叹世界潮流正如这滚滚江水,多少荣华富贵,多少兴衰荣辱,都随着浪花烟消云散,寓意深远,人深省啊。”

    翁同龢长叹一声,又说:“徐先生第一句写自己,第二句写国家,第三句写世界,第四句写时代洪流,由小及大,层层递进,诗意磅礴而又不锐利,令人如饮醇酒,真是好诗,真是好诗啊!”

    林海张大了嘴巴,既惊讶于这个老家奴竟然有不凡的见识和谈吐,更惊讶于自己的诗竟然还有这么多名堂?

    光绪喃喃的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错,任你如何强大,如何显赫,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西班牙何等强大,最终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今日英格兰虽为世界第一强国,但过得二三十年,谁主天下犹未可知。也许不争荣辱,顺其自然才是人生之道,治国之道。徐兄能勘破这一层,不简单啊。”

    林海摇头说道:“我并不是这样想的,正是因为在时代洪流之中,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国家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短暂的生命,活出精彩,做一番大事业!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我的这诗的最后,我还想加上四个字——只争朝夕!”

    谭嗣同缓缓吟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只争朝夕。好!好一个只争朝夕!”
………………………………

096、醉霄楼议

    “徐兄富可敌国,仍然承包铁厂,想赚更多的钱,这正是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光绪说:“但我听说汉阳铁厂一直亏损,不知徐兄何以施展妙手扭亏为盈?”

    这个问题谭嗣同也想知道,他不觉以期待的目光看向林海,等待着他的答案。

    林海不想谈得太具体,笼统的说:“汉阳铁厂一直亏损说明旧的经营管理方式有问题,我会找出铁厂的顽疾,加以改革。”

    “但愿徐兄能够成功吧。”光绪叹道:“船小好调头,一家工厂改革容易,一个国家想要变革,却是难上加难。”

    “人活于世,何事不难?”谭嗣同闻言,正色说道:“古人云,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革无不从流血而成,未曾有担心困难而不变革的。”

    谭嗣同一番话说得光绪十分尴尬。

    林海说:“谭兄,变革能否成功并不看流血的多少,流了血却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白流血,还不如捐给红十字会。自古以来,变革是一定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的,这些人可能是统治阶级,也可能是普通百姓,只有妥善解决变革带来的利益冲突才有成功的可能。”

    光绪奇道:“变革是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足,怎会侵害普通百姓的利益?”

    林海:“世事无绝对。比如汉阳铁厂,工人的数量严重过需求是导致亏损的一大原因,我要在工厂实行变革,就要裁减工人,这就会触犯工人的利益。”

    谭嗣同:“徐兄如果裁减工人,那这些工人岂不是没了生路?”

    林海:“我为他们安排其他工作,或者遣散费。”

    谭嗣同:“何为遣散费?”

    林海:“就是多几个月俸禄,让他有时间寻求谋生之道。”

    谭嗣同叹道:“世人都说无商不奸,只听说商人克扣工人薪俸,未曾听说解雇工人还要多薪俸的。徐兄为天下先,真善人也。”

    徐志摩是善人,杨云史也不差,这两个人怎么扛上的?谭嗣同想不明白了。

    对林海的说法,光绪却不以为然,说道:“徐兄,你为被裁减的工人遣散费,或为其安排工作,我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这个世界本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你能帮助他们一时,难道还能一辈子帮助他们?”

    这个时代人命贱如草芥,高高在上的帝王更是看不起草民。(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林海说:“我能帮就帮一下,反正我的钱多,也用不完。”

    光绪说:“你的钱既然用不完,不妨捐献一点给朝廷。现在国家处处都要用钱,前几年太后要修园子,明年又要办大寿,后年又不知道她要折腾出什么名堂。北洋水师的军费连年拖欠,各地驻军的装备也都非常落后。洋务运动停滞不前,如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已经很长时间得不到朝廷拨款,以后国家一旦改革,要用的钱更多。几届户部尚书都被这一个钱字弄得焦头烂额,正需要你这样的爱国商人相助。”

    光绪说完,有意无意的看了翁同龢一眼。

    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的工作做得无功无过,但无功无过显然不是光绪的期待,若不是因为翁同龢是两代帝师,光绪早就把他撤了。

    翁同龢叹道:“户部的钱不多,要钱的地方不少。正所谓一张饼子两张口,喂饱一口饿一口,户部那一点钱真不知道给谁才好。户部尚书如牛负重,难当啊。”

    谭嗣同一听这话就火了,怒道:“这算哪门子难事?慈禧太后修园子,办寿宴,竟然可以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这真是天下奇闻!”

    光绪听了也来劲,却不动声色的说:“谭兄说的何尝不是,可是太后也有她的道理,她说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过六十大寿都要办得体体面面,这样一家人都显得风光,如果办得马马虎虎,就会被人看不起。百姓尤且如此,更何况大清国的太后。若不能操办一番,岂不是让世界各国笑话?这已不仅是她慈禧的面子,更是关乎我泱泱中国的面子问题。”

    谭嗣同冷笑道:“无稽之谈!若是和平时代,办一个寿宴倒也无伤大雅,但现在是强盗环立,时刻准备冲进院子来烧杀掠夺,这时候把办海军的钱用来办寿宴,这是开门揖盗!强盗冲进来砸了寿宴,烧了颐和园、烧了紫禁城,有何颜面可存?”

    “谭兄之言是矣,但慈禧太后羽翼太多,当今皇帝一时也难以对付她。”光绪叹道:“这户部的一点银子,给了太后是误国,给了北洋水师,太后又不依,这真是难以筹处。”

    光绪和谭嗣同谈话之时,林海一直在自斟自饮,悠闲得很。光绪见他的样子似乎是胸有成竹,想到林海是大商人,最善于和钱打交道,何不问一问他有无良策,便对林海说:“户部缺钱,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徐兄是理财专家,不知可有赐教之言?”

    “赐教不敢。说到这个问题,我倒有一个小故事想讲一讲。”林海放下酒杯,微笑着说:“某家人贫穷,只有5o文钱的积蓄。临近过年了,父母想为两个女儿买一件礼物,大女儿想买一本书,小女儿想卖一件新衣裳,价格都是5o文,就是说只够买一件。尹兄,如果你是父母,你买哪一件?”

    光绪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买书。”

    林海笑了笑,又问谭嗣同:“谭兄如何选择?”

    谭嗣同回答:“衣裳是俗物,应该买书。”

    林海又看向翁同龢。翁同龢说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买下书也就无异于买下了衣裳。若是老夫选择,我买书。”

    店小二刚好从桌子边走过,听了这句话不屑的说:“这位老先生说的我可不同意,书就是书,衣裳就是衣裳,书里哪有什么衣裳?按我说呀,应该买衣服。书有什么用?又不能吃又不能穿。”

    翁同龢没想到自己堂堂户部尚书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店员顶撞了一番,这令他颜面扫地,怒道:“你一个店伙计,怎知知识的重要?”

    店员笑道:“我一个小伙计,没什么见识,客官慢用。”说完离开。

    光绪说:“徐兄是以这个小故事来影射当今的中国。书就是北洋水师,衣裳就是太后的寿宴,徐兄的意思是买书还是买衣裳?”

    林海笑道:“两样都买。”

    “两样都买?”光绪奇道:“可是只有5o文钱,不是只能买一样么?”

    林海说:“有5o文钱,可以拿去做生意,再赚5o文钱,不就两样都能买到了吗?”

    “妙啊!”光绪恍然大悟,激动的说:“这是一个何其简单的道理,可是要想出这个办法,却非有卓越的大智慧。徐兄大才,尹某佩服!”

    翁同龢却说:“太后6o大寿转瞬即到。这时才想到赚钱,是否太迟?”

    林海说:“尹兄以为我那小故事里的衣裳是说的慈禧的寿宴,其实并不正确。说句不敬的话,慈禧的寿辰是她个人的事情,如果她想办,可以用自己的积蓄去办,那么办得多大都不是问题。但她想以国家的钱来为自己办寿,这是对我中国人民的犯罪!若我是户部尚书,就算是一文钱我也不给她。”

    “啪啪啪!”谭嗣同击掌喝彩:“好,说得好!”

    光绪恨极慈禧,也听得有些兴奋。

    林海又说:“无论是书籍还是衣裳,其实并没有特别所指,都是国家展需要的投资。北洋水师是书籍,也可以是衣服;汉阳铁厂是衣服,也可以是书籍;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农业耕收、国防军事,凡是于国家有利的,皆可是书籍,又皆可为衣物。国家要展,在这些方面都要进行投入,而且是长期的投入。这就需要国家有一个健康完善的经济体系以为保障。”

    谭嗣同若有所悟:“这就相当于一个池塘水不多,浇灌不了所有田地,就当开渠引水,使其源源不断,而不是考虑浇灌哪一片田地,而让其他田地旱死。”

    林海笑道:“正是如此。”

    光绪想了想,说道:“若要把户部的钱用于投资,有两大难题有待解决。一是自古以来经商都是下等之事。户部乃是六部中最重要的一部,如果连户部自己都做起买卖来,岂不是令天下读书人寒心?二是做买卖总是有赚有赔,5o文钱固然可以再赚5o文,可是若赔了怎么办?”

    林海道:“户部掌控户籍财经,其实并不适合,因为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另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掌控财经。这个部门的名字嘛……就叫财政部好了。财政部的部长不要请学者,要请真正的经济专家来把持,这样就不用担心赔本了。”

    光绪说:“我大清最善于理财的当属阎敬铭,可惜他去年已经去世了,纵观当今中国,不知谁能担此大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