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驻皮岛的都想驻旅顺呢。
  但距离旅顺最近的只有一个南关口和守备部队,这么多人,个个都想来,也不可能。
  一营马跃守南关口好多年了,这会也吓的不敢哼声,他当然巴不得永远守这边,离家近啊,孩子上学也近啊。
  以前大伙没这概念,但丁毅突然造大学,所有人都想离大学近一点。
  丁毅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张经说的有道理,无论什么精锐的兵马,老呆在一个地方总是不好。”
  “像尚可喜,当年第一个肯驻守日本,尼娘的,你们都不肯,还是尚可喜先吃了苦,整整两年,没见到婆娘和孩儿。”
  尚可喜在边上听的满脸通红,不知是兴奋还是什么。
  “这样吧,以后无论日本,济州,皮岛,大员,还是旅顺,都要轮换。”丁毅这么一说,大伙都有点高兴。
  “对了岳父大人。”丁毅看向阮文龙:“尚可喜第一个驻守海外,又吃了不少苦,我听说他日本婆娘也生孩了,当替我们东江镇的兄弟,恭喜他,再赏他一千两银。”
  “丁大人。”尚可喜脸更红了,表情激动万分,想说什么,又不敢说。
  “以后驻守海外的,当重赏。”
  丁毅说完,诸人各有所思。
  至于怎么轮换,当然会后再详细研究。
  没一会,23营的沈世魁突然道:“丁大人,我23营把总吴多谷这次到底升不升?”一脸不满。
  会议室气氛一变,大伙奇怪的看向沈世魁。
  沈世魁是丁毅岳父,但平时说话还比较尊重丁毅,有时还会当众叫贤婿,丁毅也会笑着答应。
  大伙也看丁毅面子上,都叫他一声沈太爷,特别原东江镇一系的,都是这么叫他。
  但沈世魁突然用这种语气,还脸露不满是第一次。
  丁毅好像一脸慒,他看向训练司高为民。
  高为民沉声道:“吴多谷是以前东江镇出身,上次队长升把总时,就没过文化关。”
  “当时沈太爷出面,我向丁大人汇报,通融一次,让他晋升把总。”
  “他在训练司集训三个月,大字不肯学,考试不过关,同批二十一人,就他不过关,我很难向兄弟们交待的啊。”
  “咱们考试要求很低,识得军令就行,这都过不了,我肯定不同意晋升。”高为民板着脸,也不给沈世魁面子。
  沈世魁顿时大怒,眼睛瞪着他:“吴多谷阵斩满清牛录章京,杀了十几个鞑子,不如认几个字?”
  会议室气氛更沉重了。
  很多人看向丁毅,也有人向沈世魁使眼色。
  现在丁毅军中阵斩敌军比以前容易了,沈世魁说阵斩,大伙也知道可能是用铳打的,那有什么稀奇的,又不是肉搏。
  丁毅脸色也不好看,但沈世魁是他岳父,他也不可能当众发火,当下便道:“大伙先别吵,团结最重要。”
  “高司长,我先要说说你,咱们现在都是东江镇的兄弟,没有东江镇和徐大堡之说。”
  高为民赶紧道:“丁大人,我错了。”
  丁毅军中有东江派,徐大堡派,东江镇官兵加入晚,所以识字也好,队列也好,徐大堡都有优越感,感觉自己比他们强。
  而且说实话,东江镇官兵,老兵油子比较多。
  看到丁毅批评高为民,沈世魁脸色好看了点,尚可喜抬头看了他一眼,低下头若有所思。
  丁毅又道:“兄弟们有的跟我比较早,有的跟我比较晚,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伙都是团结一心,一致对外。”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吴多谷认字有难度,咱们也要体谅,他升为千总后,有了亲兵,一样可以替他读写军令。”
  沈世魁脸上露出笑容,高为民一脸不服。
  “但是。”丁毅马上又道:“你也要告诉吴多谷,这次是我再通融他一次,以后他若再过不了文化考试,终身只能到千总,不能再升了。”
  “好。”沈世魁高兴的道。
  高为民也无奈接受。
  接着守南关口的马跃又说了一件事,他部下有个千总,今年刚生了个大胖儿子,请属下把总,队长们吃饭,人人都送了银。
  千总又拿了五十两来送给他,马跃没收,还训了他一顿,让他把所有收的银都退回去。
  并问丁毅,要不要处分。
  尚可喜一听这千总名字,就知道认识,这人以前也是他们东江镇的军官。
  场中张经大骂,劣性,道德败坏,都是自己兄弟,岂能收兄弟的银,这和对面的军将有什么区别。
  他说对面,就是指明军,但下意识的,会议室里徐大堡军将们,纷纷看向东江镇原军将们。
  丁毅语重心长道,人非圣贤,熟能无错,批评教育一下就算了,以后大伙记着就行,不要再犯。
  这时尚可喜的脸更红了。
  会议散后,尚可喜在外面仔细想了想,最后单独找到丁毅,扑通跪下:“丁大人,我错了,不该在日本私卖矿产。”


第530章 超高的产量
  九月初,丁毅还在旅顺,他虽然是东江镇总兵,总兵府在皮岛,实际在大半时间在旅顺,必竟重要的火器研究等都在这里。
  这天上午他先去了后勤部,后勤部好多吏员都在等他,众人一起去了附近一座山地,看了今年栽的红薯和土豆。
  红薯适合种植的季节是四月到五月,也有六月的,主要看当地的天气。
  因为它对温度比较高,所以丁毅这边,在济州岛选择的是四月份栽,而旅顺和皮岛是五月份栽。
  红薯适应能力很强,喜欢沙壤土,这在旅顺皮岛、济州这些临海区域,还是比较多的,最好是种在沙壤土的山地上。
  今年旅顺种了五千亩,也是做试验。
  另外土豆种了两千亩。
  土豆和红薯不同,可以一年种两季,春季在三到五月份种,秋季在八到十月份种。
  但在旅顺和皮岛,因为天气原因,只能种一季,时间跨过麦和水稻两种作物,所以不能在原水稻田种土豆,只能用新耕田种。
  而济州和大员等气温较高的海边,可以在水稻种完后种一季,代替麦子,而麦的产量,本来就是比稻还低,稻,土豆结合后,每亩产量将大副提高。
  旅顺这边是四月份种的土豆,这个时间差不多可以收了。
  陈有富带着丁毅先到了一片土豆田,已经看到好多百姓在挖土豆。
  他们集中先挖一亩地,十几个百姓在里面劳作,大伙看到丁毅来了,纷纷起身,热情的叫着丁大人好。
  丁毅也含笑向他们挥手,招呼。
  旅顺这边的百姓,基本都是最早来的辽民和移民,后面引流来的,除了工匠什么,大部份都在复州,金州,皮岛和各堡。
  所以这边很多是旅顺元老百姓,大部份都认识丁毅。
  丁毅到时,他们已经挖了一堆在边上,有官吏在称重。
  称完一堆后,边上记帐,一会再加起来。
  所有人脸上都挂着笑。
  丁毅看着那一堆小山似的土豆,也挺高兴的:“都是这亩田里的?”
  “都是。”陈有富笑道:“丁大人,这产量真的挺高的呀。”
  “有多少?”后面张经等人急问。
  连军将们也知道,若没有粮食压力,天下再也没有什么能难住他们东江镇的事。
  “还不知道,等全挖出来再说。”
  “娘的,看什么看,一起帮忙啊。”马跃等不及了,直接跳进田里。
  众将大笑。
  丁毅脑子里想了想,隐约记得后世,最高的产量应该有七八千,一般也有三四千。
  这个时代,高产不敢想,希望能有一千斤就算成功。
  不多时,所有土豆被挖了出来,经过称重后,陈有富大笑的宣布:“八百二十斤。”
  “哇。”全场激动大叫。
  这产量基本有四石左右。
  相比旅顺这边稻麦两季才两石出头,几乎翻了一倍。
  “丁大人。”陈有富等文官都激动的围着丁毅,大伙其实很想说些赞美之词,又不知道怎么说好。
  丁大人总能想出各种奇思妙想,这次干脆从大员带来了红薯和土豆,还说是高产。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现在看到结果,简直神了。
  “这么高的产量,那赶紧多种点啊。”一些军将纷纷叫嚷着。
  东江镇这些年在登州,在济州,在旅顺都囤了好多田,但还是感觉粮不够。
  前年严寒小麦失收,更是损失惨重,一年少收几十万石。
  现在这世道,粮食这么贵,有粮就等于有钱有人口,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
  “也不能种太多,这两玩意现在还不能当饭吃。”丁毅道:“特别那红薯,胃酸多的人容易涨气,发酸。”
  万历年间中国已经有了红薯,但有些百姓吃多了会涨气,可能觉的不行,加上政府没有好好推广,国内没有大面积种植,一直到清朝之后,康熙年间才下令全国推广,到雍正年间才成为百姓家里常见的口粮。
  种红薯也好,种土豆也好,包括将来种玉米也好,必须和稻麦搭配起来。
  丁毅拉着后勤部的人和他们讨论。
  在红薯上面,一般只能五六月种,十月收,这个时间正是水稻种收的季节,要是种红薯,就等于要放弃水稻。
  但红薯在山地可以种,只要是沙壤土就行,所以可以不影响现在粮田的情况下,在山地上囤点新田出来种红薯。
  从去年跑到现在,后勤部的人到处寻地方,最后统计到旅顺和皮岛能种红薯的山地,也就五千亩,金州到复州这边,大概有三万六千亩,加起来差不多四万出头亩。
  更多山地,要么地里全是石子(金复一带),要么全是沙子(沿海一带),所以整个东江镇这边,最好种四万亩红薯。
  丁毅盘算了下,这个时代的红薯产量大概在两千到三千斤左右。
  因为徐光启在世时,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其中很有名的一句是“一亩收数十石。”
  徐光启在松江(上海)试种成功,也在松江推广,丁毅得到红薯后,才知道徐光启曾经试种过。
  现在松江已经有部分百姓在种,但没有受到当地重视,普通百姓有吃,有钱权贵都看不上眼。
  这也是丁毅到松江徐氏家多次,也没有吃到的原因,如果他早在松江吃到,更早的就能开始种植了。
  按徐光启推光的“甘薯十三胜”来看,一亩收数十石,往少了说,两千斤肯定有的。
  种一亩红薯,顶十亩田,东江镇种四万亩,等于四十万粮田。
  所以东江镇这边,限于田地面积有限,原有的稻麦田都不动,只种四万亩红薯,两千亩土豆(土豆田要新囤所以只有两千亩)。
  而济州那边,可种的山地就多了。
  去年丁毅也找人大概圈了圈,最少十万亩是有的。
  但那边有个问题,人手不足,人口与旅顺这边差太多,现在囤田都刚好,短时间不可能大规模扩种。
  今年丁毅给他们的目标是,种两万亩红薯,一万亩土豆。
  济州的红薯用新的山地来种,而土豆,可以用麦替换,即稻麦换成稻和土豆。
  这样原本一万亩稻麦,在济州年产三万石粮食。
  换成稻和土豆后,一万亩可以年产六石,翻一倍。
  为什么济州不全部换成稻和土豆,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百姓麦吃的比较多,且需要吃到面粉。
  丁毅最终的打算是,旅顺这边不动,济州的囤田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把七成囤田,换成稻和土豆,让那边产量翻倍。
  这样那边的稻麦做到自给自足,土豆等可以做饼来喂牛喂马,减少大豆的种植,因为产量相差三到四倍左右,效率不一样,种一亩土豆能顶三四亩大豆,肯定用土豆来养禽畜比较好,效率也高。
  大豆可以搭配少量,做精饲料来养战马。
  而大员那边,可耕的良田太多,只要将来人口上去了,土豆红薯都可以大规模的种植。
  登州是个特别的地方,说实话丁毅现在不想在登州推广红薯和土豆。
  必竟登莱地区还没有完全在他掌控中。
  所以登州这两年不会变化。
  丁毅现场与几位后勤部的官吏商讨了一下,很快确定了下步推广的先后顺序和面积等。
  一直在边上听着的徐威,突然道:“为啥不在登州种呀,那边灾民这么多。”
  众军将都看向他。
  丁毅想了想,缓缓道:“登州那边,还是以引流灾民为主,咱们没有多余的人力去推广,那边,还没有完全在咱们的掌控中。”
  “但咱们种出的红薯,将来可以运到登州去给灾民们吃。”
  “哦。”徐威看到大伙看自己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说错了,这会也不敢多说,赶紧转向其他话题。
  最后丁毅道:“目前还是以稻为主,等大伙适应了红薯,再增加面积,咱们多吃红薯,卖稻米,那就有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