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变臣-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雨一拍巴掌,娇笑道:“这话说的够爷们,行,老秦,带上几个人随我去别驾府。”
  “别驾府”,秦子炎一愣,追问道:“可是江刺史要对张别驾动手?”
  身为一州龙卫首领,江安义进城的事秦子炎已经得知,敲响登闻鼓他也清楚,江刺史与张别驾之间的恩怨秦子火自然偏向江安义。不过,无故上门抓拿朝庭五品官员,这件事可非同小可,事后朝庭追问自己吃罪不起。
  看到秦子炎犹豫,思雨撇了撇嘴讥道:“老秦,刚才胸脯拍得山响,事到临头怎么怯场了。”
  秦子炎正色地道:“思雨姑娘莫怪,不是秦某打退堂鼓,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冒然行事秦某受处分是小,牵连到江大人和欣菲姑娘可就不好了。思雨姑娘你要三思。”
  思雨“噗哧”一笑,道:“老秦,当了几天州统,确实沉稳了许多。好了,我不逗你了,前去别驾府是我大伯吩咐的,去那也不是抓人,而是送药。”
  “送药?”
  看到秦子炎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思雨笑着解释道:“张文津不是装病吗,登闻鼓响了都不去府衙,我大伯便想着让你带队到他府上去送药,这不药都带来了。”
  石头手里拿着个药包,笑着冲秦子炎一晃,思雨接着道:“大伯让我们悄然入府,抓他个现行,只要发现这老小子装病,就把他带到府衙去,剩下的事就不用我们管了。”
  秦子炎琢磨了一下,龙卫有侦探百官之职,悄然入府虽然有些逾矩,但为送药上门无伤大雅,这个借口可以搪塞朝庭责问。
  别驾府,冯道量走了,张文津听了会曲子,心神有些不宁,挥退歌女,一个人喝着闷酒,有些心焦地等待冯道量从府衙送信来。窗户突然开了,一股寒风从外面扑入,张文津打了个寒颤,起身关窗。等他关好窗户转过身来,屋中多了几个人。
  “张大人,您的病好了,看来用不着江刺史送来的药了。”秦子炎抛着手中的药包笑道。龙卫进府,张文津感到刺骨的寒意,然而秦子炎接下的话让他冷到了骨子里。
  “登闻鼓响,府中发生大事,张大人居然躲在家中装病喝酒,这有些说不过去吧。既然你没病,那就请您到府衙走一趟吧,江大人还有大事等你商议。”秦子炎一摆手,身旁的两个上前架起张文津就走。
  张文津挣扎地吼道:“龙卫无故抓人,本官要告你们,我要告江安义驱使龙卫,意在不轨……”
  叫喊声从别驾府一路向府衙而去,张文津身子哆嗦成一团,不知是冷是怕。
  ………………………………


第四百三十九章 强聚众心
  大堂的议论热烈,出乎江安义的意料,赈灾事宜化州的大小官吏十分熟悉。
  华思源笑道:“江大人,化州十年有六七年要遭雪灾,赈灾的事宜大伙都清楚,只要大人吩咐下去,大伙按照以往的老规矩去做就行了。”
  江安义敲敲桌子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道:“大伙对赈灾都了解,这让江某松了口气,江某从灾区来,西北一带受灾严重,估计会有十多个县,近二十万人受灾。这可不是小数目,二十万人的生死,诸位一定要放在心上,千万不能疏忽。”
  堂下众官齐声应道:“谨听大人吩咐。”
  “灾情如火,耽误不得,不必等受灾各县把灾情报上来再行动,现在就筹集粮草物资,尽快往西北诸县运送。行文未受灾的各县,让他们帮着赈灾,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水草丰茂的县准备接受灾区牧人的迁徙,没有草料,这些放牧人的牛羊过不了冬。”
  冯道量苦着脸道:“大人,府衙的仓库中存粮不过两万石,还包括军屯的种粮,如果拿出来赈灾,明年开春怎么办?”
  二十万人受灾,每人以半斤的赈济粮算,一天要粮十万斤,郑人计量一石一百一十斤,十万斤约九百石,要支应冬季三个月,需粮八万石。刨去灾民手中自己的存粮和当地的存粮,再除去路上的消耗和明年的种粮,江安义算了一下至少要准备十万石粮食才能渡过难关。
  十万石粮食,江安义的心头压了块重石,吩咐道:“先运出一万五千石救急,剩下的粮食我去想办法。对了,不光是粮食,还要草料,此次我回来的路上困在孜民家中,他家的牲畜草料就储备不足,所以此次赈灾一定要记得运送草料。”
  “颜参军,税库中有多少银两?”江安义问道。
  颜易禀道:“十月边市的商税大增,现在税库有银一百二十三万两。”
  一百二十三万两看上去不少,但不够用啊。这一百二十多万两,其中要解往京城一百万两(与天子约定每年二百万商税,今年算半年),还要付安西都护府三十万两,原本江安义估摸着到年底能再收个三五十万商税,先将今年支应过去,来年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看来要落下亏空了。
  大郑这几年总的来说算风调雨顺,各地粮食价格差不多斗米二十文,一石米二百文,十万石米要仅要二万两银子,可是要从各州收购这些米,再运到灾区去,人吃马耗的消费,二万两银子至少变成六万两。再加上灾后要重建,修桥补路、重整河渠,安葬死者、抚恤孤苦等等都要银子,加在一起不会少于三十万两。
  不过,该拿的钱一分也不能少,江安义咬咬牙,交待颜易道:“颜参军,你从税库中取银五万两,派人到附近州县采购粮食,告诉商人,化州以斗米三十五文的价格收购粮食。”
  史清鉴道:“大人不可,大量采购粮食会让粮价猛涨,会让未受灾的百姓也随之生计困难。大人,不如向朝庭救援,向安西都护府借粮草,只要支应一个月,等各地的粮米到来,便能暂解眼前之急。”
  江安义赞许地点头道:“不错,这是个好主意,安西都护府十六万人马有三个月的存粮和草料,只要杨大帅肯帮忙,化州之急便可迎刃而解。不过此事重大,杨大帅也要天子旨意才敢借粮。史先生,你替我写两封告急文书,一封寄安西都护府,一封通过龙卫府急报朝庭。”
  粮草的事解决了,江安义轻松了不少,脸上露出笑意,道:“我从灾区来时,大雪积有五尺,道路无法通行,要顺利赈灾,当务之急是疏通道路。着各县征发民夫,前往灾区疏通道路。”
  司法参军程玉宁道:“大人,今年的徭役各县大多已经征完,再要征夫,怕是不妥。”
  江安义笑道:“给钱,只要前来干活,官府供饭,每人还给钱二十文,现在正是农闲,我估计来的人不少。华司马,让你的手下也去疏通道路,同样给二十文一天的工钱。”
  想了想,江安义道:“这些人估计还不够,我明日去找管将军,让他派六七千人帮着通路,一定要尽快疏通道路,把赈灾物资运到各县去。各县赈灾除了放赈之外,鼓励富户捐赠,等灾后我将勒石为这些富户扬善名。还有,受灾百姓也别光等着官府救济,以工代赈,同样给钱二十文一天,让官府采买放牧人的牛羊,让做工者吃好吃饱。”
  众人听了直吸凉气,这位刺史大人真是有钱人,二十文一天的工钱,多数百姓累死累活也挣不到这么多钱一天,何况还包一日三餐,这等好事,怕到时有十万人来做工。
  江安义心想,二十文一天,十万人也不过二千两银子,豁出十万两银子去,大干两个月,借此机会,我要将化州西北的交通重新修整一片,来年商路畅通快捷,回报自然来到。
  刺史大人大撒银子,堂下众官面带喜色,按照往年惯例,这数十万两的赈灾银至少有一半要落入他们的口袋,每个人至少也有百余两的收入。
  江安义在公案后看得清楚,明白这些人喜从何来,重重地一敲惊堂木,江安义冷森森地道:“诸位闻灾而喜,想是看上了这赈灾的银子,江某今天送大家一句话,谁要敢贪赈灾的一两银子,江某让他家破人亡。各位大概都知道了,江某在井门关劳军之时,亲手杀了三十多个戎弥人,杀的正眼红,各位,好自为之。”
  “诸公,此次雪灾数十年难遇,灾区百姓性命系于诸公手中,望诸公精诚合作,一同渡过此次难关,届时江某一定论功行赏。如果有谁从中制肘,贪图好处,就别怪江某心狠手辣。”
  话语如同寒风吹过,吹熄了不少人的**,白花花的银子是好东西,可是比起性命来还是命重要。当然也有人低着头暗自冷笑,任你官清如水怎奈吏滑如油,这捞钱的道道多的是,江刺史哪里会知道,哪里有功夫理会。所以江安义的话虽然说得吓人,还是会有不少人被银子迷了眼。
  (下半部分十分钟之后)
  ………………………………


第四百四十章 雪中送炭
  得知师姐安然无羔后,思雨打了个哈欠,道:“师姐没事就好,我回去睡了。”
  屋内,史清鉴有些担忧地道:“主公用强力逼张文津就范,恐怕他仍会暗中使坏。”
  江安义道:“他有把秉握在我手中,短时间内应该无妨,先把眼前急事应付过去再说。”
  “关键是京里,此次主公被罚俸三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分明打了胜仗怎么还要处罚?田大人的信还没有来,真是急死人了。”史清鉴唉声叹气道。
  做的对与错似乎都变得不重要,好与坏的标准存乎天子一心,这让江安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别驾府,张文津已经换了一身衣服,伸手在炭盆上烤着。冯道量仔仔细细地向他禀报大堂上的经过,张文津静静地听着,沉着脸一言不发。
  冯道量讲完,忐忑地问道:“大人,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照样拖延,恐怕江安义会真下死手。”
  张文津的手被炭火炙了一下,猛地一缩,道:“他是刺史,硬抗肯定不行,你照他说的办,不用故意阻碍。我在府里就你一个亲近人,别让姓江的找理由对付你。”
  “是,大人你体谅我,卑职愿为大人赴汤蹈火。”冯道量深知自己坐在张文津的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赶紧表决心。
  张文津冷笑道:“姓江的初来乍到,急着向朝庭表现,大把地撒银子邀政绩,那些地方官吏,见了银子怎么忍得住手,到时候查出一大批贪官,看姓江的如何收场。对了,姓江的一定会借这件事立威,你这次手腿一定要干净,省得给他抓住把柄。”
  大堂之上,江刺史大手一挥,又买粮又以工代赈,这银子至少也有三十万两,按正常的情况司仓参军怎么也有几千两进帐,张别驾既然吩咐了,冯道量只得忍痛称是。
  张文津的脸被炭火烤得通红,阴沉沉地笑道:“你别贪,倒是可以探听清楚哪些人贪,像温琦这样的墙头草剁了他的手他还会用脚扒拉银子,你探听清楚告诉我,我到时有用。”
  冯道量笑道:“大人可是有良策?”
  张文津道:“到时再说,这件事你记在心上。”
  冯道量走了,张文津盯着炭火犹自思量,要扳倒江安义,关键还在京城,只要天子对江安义生厌,无事也变有事,有功也变有罪。想起中书院的那封公文,看来明天要去拜望拜望宁老太爷。宁老太爷,工部侍郎宁泽之父,这些天从灵极县来会野府的宅子避寒。
  江安义连夜写了封急奏,禀报化州西北十六县遭受雪灾,雪深五尺,受灾人口近二十万,还有无数牛羊无法过冬,请朝庭拨钱粮救灾。在奏报中,江安义建议从安西都护府暂先借粮四万石,等购买粮草后直接运往安西都护府,请朝庭在今年上交的税银中拨给五十万两赈灾。还有一封信写给安西大都督杨祥亮,详诉了化州的灾情,在信中表明向天子提议,让安西都护府暂借粮草,如天子准奏,届时请安西都护府派人护送。
  第二天,信通过八百里加急报往京城。会野府的赈灾大事也随之展开,首先是二千府兵开拔前往灾区疏通道路,接着六千驻军也跟着起程,粮草陆续起运,征集民夫的公文发到各县,在二十文的工钱刺激下,无数百姓向涓涓细流般沿着大道流向灾区。
  张别驾的车马停在城南宁家的宅院前,向门子表明拜望宁老太爷,片刻功夫,门子回报:“张大人,我家太爷身子不爽,不见客,让我转告张大人四个字,好自为之。张大人,对不住,您请回吧。”
  张文津被当头浇了盆凉水,他和宁太爷交情不错,说了四个字而避而不见,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张文津昏沉沉地回到了车上,马车颠簸簸地回到家里,到家后一头栽到了床上,在厚厚的被衾中直打抖,这回是真的病了。
  宁府静养斋,一个青年公子正在磨着墨,宁太爷挽着袖口在宣纸上涂抹着墨梅,等最后一笔画完,宁太爷搁笔,捊着胡须得意地欣赏了一番。
  青年公子笑道:“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