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变臣-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须得意地欣赏了一番。
  青年公子笑道:“爷爷画的梅越发苍劲有力,傲枝如铁,似有暗香透纸而来,意境隽永啊。”
  “哈哈哈,政儿越来越会说话了。”宁老太爷抚须大笑。
  扶着宁太爷在椅子上坐好,宁清政不解地问道:“张别驾与我家不是交好吗?爷爷为何不见他?”
  宁太爷伸手接过茶盅,拨弄开浮起茶叶,喝了口水润喉,将茶盅递还给孙子宁清政,淡笑着问道:“你说张文津为何而来?”
  宁清政略作思索,道:“八成是为江刺史而来。”
  “不错,他纠众上次弹劾江安义,天子看似没有怪罪,可是卢尚书被责失德,实际上天子已经在敲打他。”宁太爷慢慢地梳理着胡须,继续道:“你爹来信告诉我,不要再跟在张文津对付江安义。”
  宁清政笑道:“上次江刺史的夫人从马贼手中替我家夺回一批货物,江大人发还给了我家,爷爷还答应他以后咱家的货物都入边市交易,我听诚叔抱怨,最近两批货放在边市交易多交了八千两税银。”
  宁太爷笑道:“你诚叔眼睛就盯着身前三尺外的东西,他懂什么?咱家的货物进边市交易,看起来每年要多交三四万两税银,可是宁家率先表态支持江刺史的决定,这份人情江安义肯定要认下。江安义的年纪和你一般大,就是一州的刺史,他的人情用多少银子买的到?”
  宁清政没有做声,眼中流露出一丝妒忌。
  宁太爷笑道:“政儿你无需妒忌,像江安义这样的人百年罕见,实属妖孽。你父昨天的信中提到,江安义在井门关出关杀退二百戎弥轻骑,朝庭反而以他违背景帝旧旨之由让他罚俸三年。”
  宁清政喜道:“莫非天子也觉得江安义胆大妄为,这是在敲打他?”
  宁太爷侧身看了一眼孙儿,面容严肃地道:“政儿,你为人聪慧,处事机敏,但千万不要因为妒忌蒙蔽了你的心,越是如此你就越发落了下乘。”
  “爷爷说的是”,宁清政道:“孙儿是对江刺史有些妒忌了,以至于巴不得听到他的坏消息。”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宁太爷满意地点点头,笑道:“政儿这点比多数人都强,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你爹在信中告诉我,天子对江安义的宠信丝毫不减,甚至越发地重了。你要知道,有的时候看似敲打其实是爱护,江安义如果能不断地被天子敲打,那他的基础就越发墩实,将来的前程越发远大。”
  宁清政弯腰拨弄着爷爷脚边的火炉,又小心地在炭火上培上点炭火,试试温度是否合适。对于孙儿的这番小意宁太爷很满意,笑着揭开迷底道:“你爹在信中说,江安义虽然被罚俸三年,但随他出战的亲卫却赏了两个仁勇校尉,五个陪戎校尉,景帝的旧旨也被废除了,你说这是赏还是罚。”
  宁清政倒吸一口凉气,惊道:“江大人的圣眷,怕是没几个人能及得上。”
  “所以你爹才来信让我交好江刺史,张文津上门,不是来打探消息就是约我一起对付江刺史,你说我能让他进门吗?”宁太爷眯着眼,露出老狐狸的狡黠。
  宁清政笑道:“姜还是老的辣,爷爷您一早就看清楚了,所以才让诚叔把家族的生意放入边市交易,先人一步,步步领先,孙儿佩服。”
  “还不够啊。那个郭胖子在栖仙楼用香水引胡商们入边市,宁家在此时跟着进入并不显眼啊。”宁太爷的霜眉抖动着,眼光凝重地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啊。”
  宁清政想了想,道:“如今府衙正在大力赈灾,我听衙门的人说赈灾的粮草不足,爷爷,咱们庄上有几千石粮食,不如捐赠出一部分来给江大人赈灾,这样既帮了江大人的忙,又得了好名声。”
  宁太爷微笑道:“政儿说的不错,爷爷也有这样的想法。”
  自己的主意被爷爷采纳,宁清政有些兴奋,笑道:“孙儿这就去让人统计粮食的数量,看看捐多少合适。”
  “少了没用”,宁太爷斩钉截铁地道:“家里的粮食我有数,大概有二千多石,算好自家吃用的量,其余的全部捐出。”
  宁清政被爷爷的大气吓了一跳,迟疑地道:“那差不多有二千石,都捐了?”
  “都捐,要让化州的老百姓知道,我宁家身为化州人,百姓有难时竭尽所有来帮着大伙度过难关,千金买义,我宁家用二千石粮食买个仁义,划算。另外,让账房支五千两银子,一并捐给官府,人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天下皆知。”
  宁清政佩服地看着爷爷,心潮澎湃,这才是有大气魄,做大事的人。宁清政道:“爷爷,您说的好,这些钱粮能换来我宁家百年安康,划算。说不定我宁家也会像韩家一样,被天子褒奖。爷爷,您先歇着,我这就去叫人搬运粮草送到府衙去。”
  宁太爷叫住孙儿,奸笑道:“不急,都说了雪中送炭,现在府衙还有些物资,等到府衙的粮食全运光了,咱们再去送炭。对了,你去趟你岳家,对你岳父说说,让他家也捐点粮,还有跟咱家走得近的几家,你都是说说,大伙聚在一起,那数目就足够打动江刺史了,这才叫雪中送炭。”
  “高,实在是高。”
  ………………………………


第四百四十一章 惩治奸恶 一
  十天后,灾区各县的官道陆续打通,告急的公文向雪片般飞到府衙:十六个县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受灾人口超过二十万,死亡人口一千三百多人,压塌房屋二千多栋,冻死牛羊数以万计……<;/p>;
  江安义头大如斗,一万五千石粮食运往灾区,如同胡椒粉一样的不见踪迹,各县要粮的公文快把江安义逼疯。寄给朝庭的急奏还没有回复,安西大都督杨大帅回文称粮草已经备妥,要等朝庭旨意才能起运,各县的存粮加在一起不满万石,正陆续往灾区运送,这点粮食不过只能支撑三五天。<;/p>;
  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光是灾区的百姓要吃喝,而且前往灾区疏通道路的府兵、驻军、百姓都要吃粮。江安义有些后悔发动百姓前往救灾的公文有些过急了,没想到在二十文一天工钱的刺激下,短短十天就有近六万人响应官府号召,前往灾区疏通道路,而这个人数还在每天以数千的规模增长着。人多好办事,但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人多就成灾了。<;/p>;
  一名差役进来禀道:“大人,城内乡绅前来拜见大人。”<;/p>;
  号召乡绅捐粮捐钱的公告早已贴出去了,不过见效不大,近十天只收到几十石粮食,百余两银子,这点钱粮够什么用。江安义对化州的乡绅富豪很不满,谁不知化州有钱人很多,可是这些人一毛不拔他也没办法,大概是前一段时间自己的施政惹恼了这些人,他们有意在给自己难看。<;/p>;
  不管怎么说,礼数不能少,道声“有请”,江安义起身整理官袍,亲自来到大堂外迎接。从甬道走来一群人,居中的是个年轻人,旁边有何福记的东家、吴家家主,这几位可都是会野府的头面人物,有钱有势,怎么陪在这个年轻人身边。<;/p>;
  那年轻人看到阶下站立的江安义,紧走几步上前施礼道:“学生宁清政拜见府尊。”<;/p>;
  身旁的那些人纷纷行礼,口称“拜见大人”。<;/p>;
  江安义虚扶了一下,道:“诸位,里面请。”率先向大堂走去,心中嘀咕,宁清政,宁家人,自己听过宁泽有个儿子聪慧过人,二十二岁便中了举人,莫非就是此子。<;/p>;
  客套几句,宁清政道明来意,笑道:“大人,学生宁清政,家父工部侍郎宁泽,此次奉了祖父之命,向官府捐粮捐物,帮着父老乡亲共度难关。这是宁家和其他几家乡绅捐赠的物资清单,请大人过目。”<;/p>;
  江安义笑道:“江某早就听闻宁家有凤凰儿,今日得见果然不凡。雏凤清于老凤声,宁兄将来定能超载令尊宁侍郎。”<;/p>;
  “大人过誉了,学生不敢当。”<;/p>;
  从差役手中接过清单,江安义往清单上一看,眼睛立时瞪圆了,最上面赫然写着:粮食一万一千石。定定神,江安义凝神再看,果然是一万一千石,后面列着十多家的明细,其中宁家捐粮二千二百石;再看银子,捐银三万两,其中宁家就捐银六千两。<;/p>;
  江安义站起身,绕过公案,冲着众人深施一礼,满是敬意地道:“诸公深明大义,江某替化州百姓谢过了。”<;/p>;
  宁清政笑着回礼道:“大人客气了,宁家世代都是化州人,乡亲遭难,宁家感同身受,家祖吩咐除了口粮外,把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帮父老乡亲度过难关,也算为大人分点忧。”<;/p>;
  重新坐好,江安义感慨道:“诸公善行,江某感佩莫名,此事本官会奏明天子,为诸公请功,宁家空家救难,此等义举更要表彰。等灾后,府衙将立碑为诸公扬名,让诸公的善举天下皆知。”<;/p>;
  在宁家义举的刺激下,各地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文进县以韩老爷子为首的乡绅也筹集了三千石粮草,加上其他县运往灾区的捐粮,总数已经超过三万石,江安义总算能松口气。<;/p>;
  朝庭的旨意终于来了,同意从安西都护府运送五万石粮食救灾,这些粮草算是朝庭的赈灾粮草,不用化州归还。但对于江安义请求的五十万两赈灾银却驳回了,只许动用二十万两银子赈灾,不过准许化州今年少上交三十万两税银,延迟到明年一并上交,这是允许江安义暂时挪用了三十万两银子救灾。<;/p>;
  有钱有粮,心中不慌。江安义干劲十足,他要借这次雪灾之机将西北的官道重新规划一遍,沿途修缮一些亭舍,这样既方便客商又能帮着百姓挣钱,道路两旁的田地也能充分利用。<;/p>;
  欣菲从景源县回来,给江安义描述了沿途看到的救灾情形,虽然三令五申,赈灾中徇私、隐匿、贪赃的事比比皆是,大把的银子撒出去,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到一半。<;/p>;
  虽然知道贪腐不可能杜绝,但在江安义的再三重申下地方官吏依旧置若罔闻,这是摆明在打他的耳光,江安义羞愤难当,一掌重重地拍在茶几上,几腿承受不住,“咔嚓”一声折断,茶盅滚落在地。<;/p>;
  “江郎,此等事屡见不鲜,我见过几次官府赈灾,真正能为百姓所用的十不足二,化州府衙下发的赈灾细则还有些作用,这些贪官污吏多少有些收敛,要不然还要不堪。”<;/p>;
  欣菲的话不仅没有让江安义平息怒火,反如火上浇油,江安义霍地起身道:“不行,我明天就到灾区看看哪些人敢阳奉阴违贪赈灾的钱粮,非砍下几颗脑袋来不可。”<;/p>;
  “江郎要去,不妨约上管将军,军中违纪之事亦不少,你是地方官,不好管军务。”欣菲建议道,“把秦子炎也带上,龙卫龙卫有监察百官之权,有他在身边,行事方便一些。”<;/p>;
  第二天,江安义、管平仲和秦子炎带着数十人飞马前往灾区。此行是微服私访,秦子炎将人手分成十六组,分赴十六个县暗中打探情况,江安义、管平仲两人轻骑赶往吕同县,那里驻扎着一千五百名官兵,欣菲向江安义提及带兵的昭武校尉有扰民之举。<;/p>;
  离吕同县还有十余里,一队官兵纵马飞驰而过,雪后的道路满是泥泞,溅起的泥浆落在避在道旁的民工身上、脸上。江安义和管平仲都穿着普通的皮裘,和民工一样避在道旁,有个壮汉愤然骂道:“这些狗官兵,又不知道去哪祸害了,这十多天附近村子的牛羊都被他们吃尽了。”<;/p>;
  有个年纪大点的叹道:“吃点东西不算啥,可恨的是这些家伙还糟蹋大姑娘、小媳妇,到官府告状县令老爷也不敢管,说是府衙来的驻军惹不起,这伙瘟神不知还要祸害到什么时候才走。”<;/p>;
  “听说刺史大人是个好官,他们怎么不去会野府告状,让江大人把这伙遭瘟的官兵撤回去。”<;/p>;
  “官官相护,刺史大人会为了咱们平民百姓得罪官兵?唉,且熬着吧,这十文钱一天的工钱不算低,能做满一个月今年就能过个好年了。”<;/p>;
  江安义和管平仲听得直皱眉头,管平仲恼火手下的兵过于放纵,让自己在江刺史面前失了面子。江安义除了恼火驻军胡作非为外,还从民工嘴中得知了工钱十文一天的消息。<;/p>;
  跳下马,江安义走到年纪大点的民工身旁问道:“老哥,这一天十文的工钱可还要人,能不能当天领到钱,官府包不包饭?”<;/p>;
  那人打量了一下江安义,摇头道:“不知道。”然后埋头干起活来。<;/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