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慢”,长衫儒者从人群中走出,将手中的笔筒放回竹筐,冲着江安义道:〃老夫正好看到事情的经过,确是这两个狗东西伏势欺人,老夫愿为你做证。”
有如久旱逢雨,江安义感激地连连作揖。人群“嗡”的一声兴奋起来,指点着儒者,交头结耳地议论起来。
身为衙役,得有眼力见,什么人可欺,什么人不能碰,什么人得捧着,这是学问。侯七见来人面如满月,三缕墨髯透着精神,身着裯布衣衫,不怒自威的样子,应该是有身份的人。
侯七不敢放肆,叉手行礼道:“这位老爷,这妇人抗税在先,这小子更是公然殴打官差,目无法纪,您都看到了,我们是依律办事,请老爷您不要多事。”
“多事?不平之事老夫就要管。老夫倒要问问陈县令,他是怎么管教手下的,尔等撮尔小吏,不思尽忠职守,反而鱼肉乡民,实是可恶至极。”
来人口气不小,侯七和马八对视一眼,不记得县里有这样一位,马八试探地问道:“敢问您是?”
“老夫余知节。”
人群立时炸开了锅,“余知节,京城做户部侍郎的余大人吗?”
“不可能,余大人一直在外任官,有十多年没回过家了。”
“你消息不灵通,表舅的侄子在余府帮工,他说余大人几个月前就回家探亲了,只不过余大人为人低调,没有声张罢了。”
“我就说此人气度不凡,令人望而生敬,原来是余大人回家了。”
“拜见余大人”、“余大人一向可好”、“余大人好”,人群中响起一片问好声。
余知节的名字江安义听过,准确地说余知节这个名字在新齐县家喻户晓。余知节,德州新齐县人,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宦海浮沉二十载,历任主薄、县令、太守,现任户部侍郎,且为官清廉正派,官声甚佳,在新齐县被视为读书人的榜样。
侯七和马八苦了脸,这回踢到铁板了,趴到地上捣起了蒜,连声求饶。余知节厌恶地扫了他们一眼,喝道:“自己滚到陈县令处讨打,若让我夫知道尔等敢再为非作歹,小心你们的狗头。”
侯七马八狼狈地爬起身溜走了,临走前侯七恶狠狠地撇了江安义一眼,眼光中充满了怨毒。那眼光让江安义想起毒蛇,心中一凛,此刻顾不上其他,江安义冲着儒者深深一躬,道:“多谢余大人仗义直言。”
余知节摆摆手,示意江安义无须多礼,蹲下身子,饶有兴趣地把玩起箩筐中的竹器来。众人也不散去,围做一圈,兴奋地围观着余知节。
半晌后,余知节站起身问道:“这些竹器可是你所制。”
“是。”
余知节刚想继续说话,发现身边围着一圈好奇的人,微笑地冲乡亲抱了抱拳,对江安义道:“此处说话不方便,随我到前面茶楼一叙。”
跟家人打过招呼,江安义跟在余知节身后去了茶楼。有余大人出面,江黄氏收起胆怯之心,继续开张卖竹器,一边等儿子回来。
到了茶楼,江安义再次谢过相助之恩。余知节见江安义年纪不大,举止温文有礼,而且身着儒衫,笑问道:“你可曾读过书?”
“小可是个童生,明年要参加州里的院试。”郑国读书人先进行童子试,童子试三关,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考过前二次称童生,考过院试后才能称秀才或生员。余知节点点头,身为朝庭户部侍郎,天下的俊才不知见过多少,一个童生引不起他的关注。
余知节直接道:“老夫生性喜竹,这些竹器雅致动人,让人耳目一新,老夫有意带些赠予京中好友。不过,你所做之物略失之粗糙,有美中不足之憾。”
一席话说得江安义颇感汗颜,这批竹制品细微处雕琢不足,再加上题画的水平有限,明眼人能看出瑕疵来。江安义愧然道:“小可手艺不精,所制之物匠气过重,大人所言一针见血。”
余知节问了几句,从袖中拿出锭银子放在桌上,道:“这是五两定银,小哥且将笔筒、茶具、风铃等物各制十套,上元节后送余府,届时另有厚谢。”
江安义将银子揣入怀中,回到集市,见家人笑嘻嘻地站在原地等他,摊子已经收了。一问方知,围观的众人看余大人都喜欢这些竹制品,一阵哄抢,片刻功夫都卖完了。
江安义把余大人找他的原因说了一遍,从怀中掏出银子放在娘的手中。江黄氏合掌念了声佛,笑道:“余大人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娘回去一定到庙里烧香保佑他长命百岁、升官发财。”
这次进城,竹制品卖了二千多文,加上余知节给的五两定银,一下子有了七两多巨款。手中有钱,胆气就壮,江黄氏带着儿女们破天荒地“疯狂”了一把,回去的时候,两个竹筐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吃的、穿的、用的。
兄弟俩轮流挑着担子,江黄氏牵着妍儿,冬日暖阳将一家人的身影聚在一起。行走在温暖中,江安义从未有过的平静,这一刻他不再担心妖魔,有些人比妖魔还可怕,要守护家人的平安,也许化身妖魔才会让他们害怕。
………………………………
第七章 路在何方
自打从江寡妇家失了面子,江李氏一直处于不爽中,后来听说江寡妇有法子卖野味换钱,江李氏气得摔碎好几个碗,从此多了件事,替江寡妇家记帐:每天到山货铺打听江寡妇家的收入,再估算着支出。眼见得江家的财产超过了二千文,江李氏着急上火,吃不好饭睡不着觉,这煮熟的鸭子难道还能飞上天?
后来,江寡妇再没有往山货铺送过野味,江李氏舒心了些。听说原来江家二小子救过山神得了报答,后来因为喝醉了酒吐露了真像,山神生气了,猎物没有了。江李氏特地跑到山神庙烧香,奉献了十文钱的香火,别人祈求山神爷照看,她特特在山神爷面前告状,祝愿江寡妇家再也打不到猎物。
江李氏抓了把瓜子倚在门口盘算着:眼看着十二月过去了一半,现在江寡妇家只出不进,就算咬牙能还上债,她家也过不了年,更没钱供她家没用的大儿子到府里考试,到时还得卖地换钱。老娘索性过了二十日再去讨债,他家大小子不是争硬气说年底必还嘛,二千二百文钱,少了一文老娘也不干,不折腾得他家鸡飞狗上墙,老娘就咽不下这口气。
想到痛快处,瓜子壳四处飘飞,时不时还传出一两声阴笑,吓得路人远远地避开。说来也巧,远远瞅见江黄氏提着东西正朝这边走来,江李氏眼珠转了转,看江黄氏走路轻松,不像带着二千多枚铜钱的样子,一定是无钱还债,买些东西想拖延,呵呵呵,想得美,简直是做梦。
将手中的瓜子一抛,转身拿了把扫帚,“刷刷”地扫了个尘土飞扬,直到扫帚碰到江黄氏的脚,江李氏这才抬起头,假装刚看到江黄氏,笑道:“五弟妹啊,稀客稀客,今儿怎么得闲来看嫂子,来就来嘛,还拿什么东西,里面请。”
江黄氏把二两银子和四百文钱放在桌上索要借条,江李氏傻了眼,完全出乎意料,脑袋“嗡嗡”直响,脸红一阵白一阵,连厚厚的脂粉都掩盖不住脸上的精彩。当江黄氏起身告辞,江李氏挣扎着从椅子上起身相送,江黄氏还没走远,江李氏头一晕,软瘫在地上。
无债一身轻,几年未沾过酒的江黄氏特意打了两斤酒,让儿子陪着喝两杯。江黄氏一边喝酒一边向儿女们诉说还债时的情形,边笑边落泪,娘醉了。看着娘尽情地释放着辛酸和委屈,江安义觉得眼角有些发润,笑着举杯仰头掩饰。
江安勇也醉了,小小年纪居然这样贪杯,二斤米酒倒有多一半进了他的肚子。妍儿老老实实地夹菜吃,不时地抬起头给大家一个灿烂的笑脸,家人的欢乐让这个小女孩从心里笑成了花。
安顿好家人,夜已深,江安义独坐在书桌边,一灯如豆,晕黄如旧,但灯光中闪烁着喜悦,空气中弥漫着满满地温暖幸福。一阵寒风吹来,灯光摇曳不定,江安义急忙用手护住灯光,待油灯重新焕发出光亮,江安义的眉头皱了起来,侯七那道毒蛇般的目光出现在脑海中。
那眼光如同冰水般浇来了心头的喜悦,想起绳套猎物遭乡人垂诞,县城卖竹品遇衙役勒索,家境虽然有所改变,但新的麻烦也出现了,眼前的幸福生活就像这风中烛光,随时可能被一阵风吹灭,为了这个家,自己绝不能松懈。
每个人心中的幸福是不一样的,江安义不过是个乡间少年,在他心中能衣食不愁,不受欺凌便是最大的满足。当然,少年人的心中都有梦想,江安义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余知节那样金榜得中,光大门楣,然后官居一方造福百姓。
但是金榜题名,何其难也。大郑分天下为二十七州(上州有:霸、并、辰、楚、登、端、方、福、平;中州有:恒、侯、化、仁、魏、晃、姜、娄、灵;下州有:德、雷、黔、丽、孟、齐、青、宿、韶),自己所在的德州是下州,新齐县在德州四十七县中位列下县,下州录取秀才名额三十名,举人名额仅二十名,不及上州的一半。更不用说三年一次的会试有近万举人聚集京城,争夺不足三百名的“进士”功名,何其难也,江安义再次摇头叹息。
烛光幽幽,江安义想起自己六岁启蒙,寒窗不辍,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十二岁幼龄就考取童生,也曾被许为“神童”。家中藏书虽然不多,但自己向好友郭怀理借书抄录,数年下来蔚然可观,应该说墨义、贴经这一块难不住他。
写诗作赋江安义并无才华,所作之诗文寡淡无味,见闻太少胸中无物自然笔头干涩。看过前辈秀才所做诗词,言辞略显华丽,细品之下也是平淡,想来现在的水平应付秀才考勉强还行。
科举重策论,越往后考的策论所占的比重越大。策论既有对经义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对答献策。江安义居于乡间,天下大事多是道听途说而来,所做策论无非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并无新意,这样的文章难以出彩。
想到这里,江安义的眉头不禁紧锁起来,以自己现在的水平要考个秀才怕是不易,更何况其中还有徇私舞弊。江安义怅然而起,推门来到院中,月光如水,洒落在庭院中,一片清冷。
夜凉如水,江安义打了个寒颤,长出一口气,下意识地把念头联上妖魔的记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妖魔的记忆里,子曰诗云不多,诗词多如繁星,或豪迈雄奇或悲壮慷慨或灵动秀美或清幽奇巧,每一首都让人为之绝倒,要不是夜深人静,江安义简直要歌而诵之,长啸不已。
好不容易按捺下狂喜的心情,江安义对妖魔的身份产生了疑问,能写下这样美妙的诗篇的人怎么会是妖魔,称之为诗仙也不为过。难道附在我身上的根本就是“仙人”,想起平日里自己的戒备,连连暗呼“大仙勿怪”。
紧接着,江安义搜看了“大仙”关于策论的记忆。片刻之后,江安义赶紧回到了自己的思维中,太多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想法,虽是粗看,依旧吓得江安义出了身冷汗,看来妖魔始终是妖魔,并没有因为诗写得好就有所改变。
且喜且忧,喜的是诗赋这一关能轻松过去,忧的是策论还是没有办法,按照妖魔的想法写策论,怕是文成之时便是满门抄斩之时,看来要另想良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离不开师友,良师益友能助力不少。县学名存实亡,虽然逢三、九教学,马训导多是随意念些经书塞责,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多数时候他都在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饱读诗书,如何才学满腹,却被大材小用屈居于小县做个训导。
马训导是举人出身,学问是有的,不过这学问可不轻传,只有那些塞了银子的学生才会被他叫到住处,私下传授。江安义家贫如洗,没有银子,只能望门兴叹,当然就更没有可能到书院去求学。
县学里的前辈秀才们难得一见,大家都在苦读,以求乡试中举,有些年长的还要养家糊口教授私塾,更没有时间来为江安义传道授业。偶有同窗会文,无非是表面上互相说些好话,转过身嗤之以鼻。
江安义有个好友郭怀理,比他大三岁,郭家是富商,江安义常去他家中借书抄录,顺便打打牙祭。郭怀理也会来江家玩,每次都带点小礼物,江家人很喜欢这个“胖子”。想到这个好友,江安义嘴角绽放出笑容,这胖子真是冬日里的温暖。
只是,这位好友的功课着实一般,枉费了他爹经常送钱给马训导。想起死胖子每次说起马训导时都是一脸不情愿地嘟囔无味,江安义又好气又好笑,这机会要给自己多好。
几片竹叶从眼前飘过,将江安义从胡思乱想中拉回现实。马上快过年了,余知节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