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就是葛陂黄巾这问题,葛陂是汝南郡,也算是波才的老地盘。问题袁氏的地盘也是汝南,这个世界也就算了,真正的历史上,这波才和袁氏到底有没有关系,很难说。
只知道后续的汝南黄巾,以刘辟和龚都为首的黄巾,的确是亲袁绍的。
慢着,这葛陂黄巾,不会就是刘辟和龚都部吧?毕竟后续是否被剿灭,张钰有些记不住了……
“算了,到时候派人过去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招揽。只希望,别是袁氏的后手。”张钰若有所思,拿出备忘本,把这个记录上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的记忆力的确足够,问题事情是越来越多。
需要照顾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难免有些忙中出错,忘记的地方。
索性就拿了个备忘本,把重要的事情写下来,每天拿出来看一眼提醒自己。
冬季有好有不好,几乎没有战争的风险,问题这气候却不太舒服……
自己这个习武之人还好,普通人连离开暖炕都做不到。
本身就缺乏油水,冬天对他们来说太痛苦。
推广土炕这玩意,也的确给太平教赚取不少的名望,主要是黔首之间。
另外就是御寒物,有木棉树的棉衣,成本很高,一件的价格可能比丝绸还高。
鸭绒的去味还做不好,再加上工艺问题,羽绒服还不成熟。
当然可以做,百姓不介意那股味道就好,说到底比起那股味道,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这年头的羽绒服,为了避免鸭绒漏出来,得用丝绸或者锦作为布料。
这年头的纺织机不行,麻纤维达不到那个密度,尤其是民间那种粗麻布,做的衣服大概一个月不到,这鸭绒就要走完。
可不用粗麻,成本也意味着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冬天三个月,再加上秋末和初春,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百姓几乎没办法出门,于是市场非常的萧条。其中到底损失多少的商税,只有穿越者大概能明白。
唯一的好处,就是妇女的怀孕率会急剧提升,毕竟冬天真没什么好做的。
只是把各地的儿童和老人在冬季的死亡率算进去,这条数根本就不平衡。
“然而就算棉花找回来,就印度棉的品质也比不上美洲棉,更别说品种改良也是任重道远……”张钰叹了口气,就算现在把土豆玉米南瓜番薯找回来,品种改良也任重道远。
就说这味道,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只能说能吃,饿不死。
不过百姓要的,其实就是吃饱,吃好那是富裕了才能考虑的事情。
“不对啊!”张钰想了想,“既然‘农业’和‘改良’都有,为什么不尝试一下‘选育’和‘培育’呢?万一能形成技能,然后通过‘教学’培养出一批‘农学家’也是好的。”
未必需要培养出一个袁老这样的存在,只需要系统的农学家出现,它终究会慢慢发展。
哪怕改朝换代,也不会有哪个君主会不重视农业的!
也就是说,哪怕有一天,他的所有理论、技术都被否定,农业方面新朝廷也不敢一竿子打死。
封建时代,大概就这样,尤其是党争,管你对不对,为了打压就说你是错的。
不仅要批判,还要彻底毁掉,打到耻辱柱上,让其他人都不敢再尝试复原……
仔细想想,华夏多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大概就是这样被彻底毁掉的。
想到就去做,另外张钰还打算趁机改造一下纺织机,看看能不能把传说中黄道婆纺织机给造出来……以他现在的‘改良’技能,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应该可以做到。
这意味着他在其他地方时间要减少,他已经想好了,在炼丹方面可以减少投入。
到现在他这个程度,也没必要专门去炼制虎狼药丹。
至于练气丹什么的,王诚如今自己也能炼,只是成品率没他那么高而已。
考虑到投入,就那个成品率和品质还能接受。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新品,叫做辟谷丹,不是可以不吃饭的丹药,而是一颗这玩意能取代一天的能量消耗。
是研究军粮的时候开发出来的,成本和技术问题没办法量产……甚至想过废弃,后来发现武者服用辟谷丹练武,有不少的好处,就小规模炼制一些,给自己学生用。
不过这个可以用高蛋白取代,效果差点,不过他的时间同样宝贵。
“什么,教主又跑去种田了?”消息传到张贲和刘康那边,都一愣一愣的,不敢相信。
第217章 学生们的议论
曾经张钰跑去种过田,回头把新的耕种办法传授下去,再加上沤粪肥的技术。
太平镇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过去的一倍有余!
在这个基础上,去年开始,太平镇的先进农耕技术,就开始在泰山郡这边普及开来。
于是去年秋季,泰山郡的粮食产量,总体比过去多了五成。
总有人怀疑张钰传授的技术,太平教这边也不勉强。
反正没有跟着做的,去年秋收看着别人多了五成的粮食,而且官府还出钱按照平价收购,都不知道眼红得不行。今年都不需要官府去催,自发就开始使用新技术。
就最老资格的农民推断,太平教传授的技巧,已经是极限,除非在别的地方下功夫,否则以现阶段的手段来说,已经没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可到底还能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别说老农自己不知道,就算张钰带出来的几个专门走农业道路的学生,都不明白。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最后转去钻研集中养殖技术。
现在张钰又开始种地,这情况立刻吸引一大堆知情人士的注意……
然后大家发现,张钰并没有实际去耕种,距离过年还有个把月。
这凛冬时节,根本就不适合耕种。现在的张钰,主要是摆弄着一大堆的木头,大概是要做木工。
“教主真是多才多艺……”事情也传到泰山书院这边,郭嘉等人午休时谈到,少不得感慨几句。
“外面都在传说,教主学什么都快。就算有什么技艺他没学过的,学习个十多天,差不多已经能出师,甚至技艺比教导他的人还要好。”杜袭笑道。
这传闻在他们看来,就有种故意夸大其词,进而讨好张钰的意思。
说到底他们来的时间太晚,张钰已经把需要学习的都学好,自然无缘见证这奇迹发生。
“现在冬季还好说,出春之后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教主能兼顾得了?”臧霸少不得过来凑凑热闹,在前线回来之后,他自然又投入到学习之中。
这年头大部分的人都渴望学习,而没有学习的机会。
不过不管什么时代,总有一些人真就没有学习的耐心,或者说遇不到合适的老师。
比如说杜远这样的,他后续也有自习,不过自习的效果有限。
张钰也不可能再教导他,这意味着他以后的成就,可能不会太高。
到了校尉以上,麾下有上千士卒不说,还有两到三千左右的辎重队。
这个时候统筹调度,物资采买,纪律管理,甚至战术战略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只懂得冲锋陷阵的武夫,大概率只能混到副将,很难单独领兵。
臧霸算是运气,投入张钰麾下,就被推荐到泰山书院学习。同时被张钰看重,收为弟子。
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张钰请教,实际上张钰如今已经很少来书院这边亲自授课。
毕竟书院逐渐走上正轨,软件硬件逐渐完善。
普通人才通过书院培养就好,他每年重点培养三个弟子,作为高端人才储备,这样就可以了。
“仔细想想,教主的确没什么需要具体负责的。”郭嘉若有所思。
要说统揽全局方面,泰山有张贲,平原有郭太。军队方面,泰山有黄忠,平原有管亥。治政方面,泰山有戏志才、董昭和孙乾等人,平原有朱明、阚泽和国渊等人。
只要大方向不出错,张钰只需要适当留意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在走错路的时候,出面调整就好。
本身而言,并不是要什么事情都过问。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的确是黄老的‘垂拱而治’。”杜袭也明白过来。
西汉那段时间,最先流行的就是黄老之道。
毕竟刚刚经过暴秦和起义,民生凋零,急需要休养生息。
就是有文景休养生息,才有足够的家当给武帝挥霍,更别说之后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要那么做,说到底就是大家都还打算继续种田,没人支持他讨伐匈奴。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匈奴不过是胡化的华夏人,慢慢汉化就好。
只能说那中行对不厚道,帮助匈奴‘去华夏化’,给后续汉化带来不少麻烦。
只有儒家支持刘彻讨伐匈奴,这不公羊派甚至拿出‘大复仇’理念,来迎合刘彻。
然后再用‘孝义’和‘天人感应’作为枷锁,后续皇帝只要不尊儒,就被说是‘不孝’。
更别说大量儒家经学博士混迹朝野,皇子的老师就是儒家出身,对其影响很大。
于是从武帝之后的汉帝,都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尊儒,只知道尊儒才是正统。
不尊儒,那就是假冒的大汉,是不合法的。这个思想,就这样荒唐的延续到整个封建时期。
(汉武帝:老子把儒家当工具,你们把儒家当神明来供,还真是孝顺啊?!)
“教主本来就是道教教主,行道家之法也正常。也难怪要稳固前进,暴力对付世家豪族。现如今的豪强,哪个不是凭着儒家经典起家的?”郭嘉戏谑地说道。
也有军功世家,不过家里也有儒家经典,估计也有子弟在学。
儒家对大汉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若是西汉那个时候,还有儒皮法骨,现在这个情况就淡去许多。
各家学派,到这个时候基本也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
“说话小声点,别忘了副院长可就是荀氏族人。”杜袭提醒道。颍川荀氏那是荀子的后裔,荀子的弟子虽然都走法家的路线,荀子本身却是根正苗红的儒家弟子。
荀淑荀绲等人能起家,家族底蕴是一方面,汉末这个大环境,对儒家子弟太好了。
“话虽如此……”郭嘉笑吟吟的说道,“据我所知,公达就是个儒皮法骨的。”
荀攸来自颍川荀氏,本身对律法有兴趣,也深入钻研荀子的‘性恶说’。
严格来说,他本身是法家,不过本身对经学也有尊严,披了层儒皮对外。
在泰山主刑律,顺便帮忙完善这边的刑律,也逐渐获得重用。
主要是张钰敢用人,荀攸在这里颇有种如鱼得水,一身所学终有用武之地的感觉。
自然而然的,对这里的归属感,自然也更加强烈一些。
其实何止是荀攸,荀彧、荀谌和荀棐,哪个不研究过法家的?
甚至于,现在作为他们同窗的荀采,本身对法家的造诣,就不下于荀攸。
“教主曾经提过一个全新的治政观点,仔细想想也的确符合道家的思想。”杜袭果断换了个话题,“儒家用了快四百年,感觉没什么意思。就不知道,教主那方法行不行。”
“若被证明真的不行,那就换一个呗!”张钰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笑着说道。
第218章 恢复射策
“老师!”三人一个激灵,立刻起身问好。就奇怪,张钰什么时候来的,一点声音都没有,突然就出现在身后什么的。
“我有段时间不来,担心你们功课落下。明天开始,你们跟我过去。”张钰说道。
“是!”三人纷纷回应。他们三个可不仅仅是书院的学生,还是张钰这一期的弟子。
说到底,在书院里面能确认人品还可以,且资质不错的,这一期也就那么三个。
自然而然的,这三人就成为了张钰的弟子。
真的跟着张钰来到作坊,才发现这边已经聚集十几个工匠,针对两台器械钻研摸索。
“老师,这个是……”郭嘉最大胆,上前询问。
“主要是改良纺车和织布机……”张钰介绍到,“结构复杂无法避免,不过目的却是消耗更少的力气,纺织出更多,而且品质更好的布匹。”
“此举大善!”杜袭惊呼,若是一家人能织出更多的布匹,那么收入肯定会提升。
品质提升,意味着同样的价格能买到更好的布匹。
品质更好的布匹,也意味着更舒服更保暖。
大家都是地方豪强,不过在兼顾自己的同时,自然也能有多余的心思去兼顾天下。
或者说来了这泰山,和家族割裂之后,扣除心怀天下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可做的。
就突然发现,没有家族的责任扛在肩膀上,真就轻松不少。
郭嘉就想到一点,张钰总在各大豪强手里,弄出一些家族子弟,然后让他们不和家里人联系。
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方面的考量。尤其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