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老等等,以示皇恩浩荡。

    就算这些节目结束,对于宫中各人,作为皇帝也要雨露均沾,宫中无论级别,上至皇后下至普通小黄门和宫女、侍卫,朱怡成都要给予一个讨吉利的“红包”,这红包中装的是刚刚制作出来的永业制钱,这些制钱并非普通的铸钱,而是使用了工部最新研制的水压机器直接压制的银元和铜元,无论做工还是精美程度远超如今民间所使用的钱币。

    大明初建,对于钱制问题在去年时就着手开始筹备了,堂堂大明总不能使用清廷的康熙通宝吧?这样既不合规矩,也不成体统。但铸造钱币,朱怡成又不愿意和之前那样使用通宝性质,中国并不是一个铜产大国,自古以来一直缺铜,何况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铜料在工业上有着更大的作用。再加上考虑到民间一直又有私铸通宝的陋习,从各方面考虑,朱怡成决定用后世的方式进行钱币制造。

    在宁波的水力冲压机研制成功后,朱怡成就下旨建立了专门的钱币铸造局,铸造局设在上海。没错,正是上海!在明军拿下苏松后,上海的建设就逐渐开始,上海位于长江下游的入海处的突出部,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是连接南北的要地,随着大明即将要进入全球大航海的行列,上海的开埠已是必然,后世的一切也证明了上海有足够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的潜力,对于这个宝地朱怡成怎么可能放至任之呢?

    永业制钱中的铜钱和普通的铜子不一样,清廷的康熙通宝,或者说前朝的各代通宝基本都是以铜为八锡为二或者铜为七锡为三进行铸造,在开国时期,朝廷在铜的比例会高些,而当朝廷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铜的比例会低些。有时候铜六锡四甚至对半也曾出现过,更为恶心的还出现过铜四锡六的配比,这种劣质铜子的购买力和欢迎度可想而知。

    再加上中国各朝一直实施专卖制度,导致铜器的价格远高于铜子,民间有些不法商人就会钻空子,私下里把含铜量高的铜子融化了铸成铜器以为牟利,所以朱怡成在进行制造钱币的时候特意让人采取了新的配方,所使用的铜钱中含铜量并不高,仅只有六成左右,但其他四成由于加入一些新的金属材料形成了类似合金的效果,再加上冲压机的加工,所以永业制钱看上去卖相甚好,初一投入就大受欢迎。

    除了铜钱外,还有银元。和铜钱一样银元也使用了合金技术,再者大小份量一致的银元使用起来比碎银更为方便。这些制钱上朱怡成本来想使用自己的头像作为正面,但这个想法却被百官否决了,百官认为皇帝乃天子,天子怎么能让自己的头像出现在制钱上呢?如果头像放在制钱上,这老百姓敢不敢用也是个问题,以目前风气难道让老百姓拿着这些制钱在家供起来不成?

    朱怡成想想也是,目前还未民智大开,再者他也不想这些制钱被人称为“朱大头”,这也太难听了。最终讨论后制钱决定一面以大明十二角日月为正面,而另一面以文字的性质标注制钱单位和年份,四周再以简单的龙纹为饰,辅以压制的螺纹,以作为防伪。

    除了钱币铸造局外,朱怡成还以皇室出面同宁波商会建立了银号,这些银号替代户部进行钱币兑换和储取服务,甚至还推出了由皇室担保的银票。这些银号表面上是由宁波商会进行操作,但实际上真正的操纵权在朱怡成的手里。

    朱怡成建立这些银号的目的很明显,他是用这些银号达到设立中央银行的目的,而且根据他的计划,等银号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步开放民间银号的良性竞争,当然一些重要的职权只能控制在皇家银号手里,以逐步完善大明的银行业务,进而推动金融发展。

    原本,皇家银号的推出是得到百官反对的,在一些官员看来朱怡成这样做有“于民争利”的嫌疑,何况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古就有之,商人的地位一直最低,如果皇室直接介入其中不仅会提高商人的地位,更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变化。

    但是他们的反对被朱怡成直接驳回,这同把自己的头像要不要摆在制钱上完全是两回事,知道皇家银号重要性的朱怡成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再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这个世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的崛起不可或缺,四民之说必须废除,中国现在虽然还是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如果继续抱着老传统下去的话,那么将来必然会落后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带来的教训。

    和前明的其他皇帝不同,他朱怡成可是白手起家,一手一脚打出复明大业的马上皇帝,再者军中各要员大将全都是朱怡成一手提拔起来的,朱怡成让他们往东绝对不会说半个不字。而在文官中,职位最高的无论是廖焕之还是邬思道,他们也不是什么读死书的书呆子,当然不会为这事去反对朱怡成,这样一来那些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打压了下去,而皇家银号自然顺利地成立。

    随着地盘的扩大,虽然有海贸的收益支持,大明的财政还算过得去。但现在福建之战还在打,接下来还有两广和北方大片国土需要收复,朱怡成手上一直紧张的很。

    钱币铸造局和皇家银号的成立,使得朱怡成在财政上能稍缓口气,第一个月下来,当两部的报表送到朱怡成这里时候,朱怡成更是欣喜万分。其中钱币铸造局当月收益高达五十万两,至于皇家银号的收益更高,居然达到了八十万两,两者相加足足有一百三十多万两的收益。

    不要忘记,这只不过是第一月的收益,这些收益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持续性,还将不断稳定增长,怪不得后世人们常说搞金融是最为赚钱的,而事实也同样如此。

    等到了元宵节,这南京城就更是热闹非凡,而在宫中也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色。难得休沐的朱怡成在后宫陪着李娟儿,虽然贵为皇后,李娟儿没事的时候会自己做些女红,而现在朱怡成懒洋洋地半躺在塌上,手里拿着本书,李娟儿正坐在离他不远处的窗前,嘴角含着笑容,手中拿着针线仔细缝着一件小孩的衣服。

    “皇爷,您看怎么样?”缝完最后一针,李娟儿用牙咬断了线,然后拿起衣服仔细瞧了瞧,转身问朱怡成。

    朱怡成起身走近,接过仔细瞧了瞧,这件衣服的针线密密麻麻,缝的很是仔细,虽然这手艺稍不如宫中的匠人,但在民间算的上很不错了。

    “真是不错,娟儿,其实这些东西让下人准备就是,不用如此辛苦。”

    “虽说可以让人准备,不过臣妾还是觉得亲手做的更为放心些,皇爷,这可是我们的第一孩子呀。”李娟儿嘴角含着幸福的笑容,她的小腹微微隆起,如今李娟儿已有孕四个月了,当得知李娟儿有孕的时候,无论是朱怡成还是文武百官,甚至大明治下的百姓全都兴奋不已,因为一旦皇后诞下皇子,这就代表着大明后继有人,天下稳固。

 第二百二十二章 家国事

    说了会儿闲话,李娟儿说道:“皇爷,臣妾有一事要于皇爷说。”

    “有什么事直说就是,你我之前不必如此客气。”拉着李娟儿的手,朱怡成笑道。

    “自复国以来,皇爷为大明江山操劳至今,一向都以国事以重,一直也未能顾虑旁事,而臣妾如今有幸怀上龙子,故今臣妾还请皇爷尽快挑选些良人以充后宫,皇爷子嗣繁茂乃我大明之幸,臣妾身为后宫之主更不能独享皇爷恩宠,还请皇爷恩准此事。”

    “这……。”朱怡成听到这话顿时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李娟儿在这时候突然提出让自己纳妃。

    说起来,刚到这时代的朱怡成的确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想法,一个正常的男人没这些想法绝对是假的。可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如今的朱怡成已不再是之前的中二少年了,大明初复,天下未定,许多事千头万绪,朱怡成如今一个时辰都要当成两个时辰来用,也就是过年这大节的时候能稍稍放松一些,哪里还有那种想法?

    更何况,他和李娟儿患难与共,两人的感情很深,更不会考虑其他。其实在之前,李娟儿也婉转提到过此事,不过都被朱怡成找借口搪塞了过去,谁想今天她直截了当的提出这事,一时间让朱怡成不知如何回答。

    “这个……。”朱怡成想了想道:“纳妃乃大事,朕每日里忙忙碌碌,哪里来这时间呀,要不等过些日子再说?”

    “皇爷不必担心,其实臣妾已替皇爷挑选了几人,如皇爷看中的话同臣妾说上一声就是,接下来的事臣妾替皇爷办就行。”似乎早就知道朱怡成会如此回答,李娟儿笑着说道,接着起身走到一旁的书架上,从上面取来一个厚厚的册子,把册子放在桌上,示意朱怡成看。

    朱怡成翻开一看,原来这是一本画册,画册中都是一些年轻女子的容貌,其中还详细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家人、性格等等资料,看着这本画册,让朱怡成顿时生起一种古怪的感觉,草草翻了几页,虽然未能细看,但仅从看到的内容看得出李娟儿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不急一时,这册子皇爷空下来慢慢看就是,如看中了告知臣妾一声。”毕竟最懂自己的人就是李娟儿,不等朱怡成再开口,李娟儿就先说了这样的话,这更让朱怡成无法推辞了。

    哭笑不得地摇摇头,朱怡成只能收下这份好意,接着他们又说了些平常事,这些并非国家大事,而是琢磨着为即将诞生的孩子取名,按照老祖宗朱元璋定的族谱,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

    朱怡成曾祖是崇祯帝朱由检,在族谱为由字辈,木行,而其祖父为慈字辈火行,其父为和字辈土行,朱怡成是怡字辈金行,按理说朱怡成应该为朱怡铖,但由于其祖父明亡后隐藏民间,为了不引人注目,不仅改了其姓,就连名字中的代表火、土、金、水、木五行的字也悄悄隐了去,以免被有心人察觉。

    如今,大明初复,作为明室正统,其后裔当然也要恢复之前的族谱排列,所以朱怡成的孩子是伯字辈,水行。至于这最后一个字如何起,就有大讲究,其实朝中百官已在着手琢磨这个人,但作为即将初为人父的朱怡成同李娟儿还是希望自己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

    两人很久没有这悠闲说话的时光了,兴致勃勃地聊了许久,正当朱怡成准备用了午饭后再继续的时候,有人来报,说是有紧急军报送到。

    皇帝过年,一样要处理政务,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何况这还是紧急军报,朱怡成早就关照下去一旦有军中事必须第一时间报给自己。当军报送来,朱怡成打开一看,顿时欣喜万分,整个人都从椅子中站了起来。

    “好!太好了!福建初定!这拿下南方终于打开了局面!”

    “福建拿下了?”李娟儿闻讯同样大喜,连忙起身款款向朱怡成行礼,面露喜色道:“臣妾为皇爷贺!为我大明贺!”

    “为皇爷贺!为大明贺!”

    与此同时,边上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个个笑逐颜开,齐身行礼向朱怡成祝贺此喜。他们这些人已同大明荣辱与共,大明强盛,他们当然高兴不已。最高兴的自然是朱怡成本人,本以为福建之战由于之前的变故要费点周折,没想到居然在除夕前就拿了厦门,而今算算时间,马功成的大军应该已占了福建全境,正在稳定地方,乘胜追击。

    “赏!重赏!”高兴之余,朱怡成让人取来一千银元打赏给在场众人,让大家一起沾沾喜气。这一来众人更是高兴不已,每人脸上都散着喜洋洋的气息。

    高兴了一阵子,朱怡成这才继续坐回细看这份军报,这军报是马功成上的,其中详细写了如何攻击厦门,又如何击退清军进占厦门,然后向福建南部最后几处推进的经过。

    自朱怡成练兵以来,他比较注重军中对军报的撰写格式,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所以,大明如今的军报分为两种,一种是简报,简报简单扼要,开篇就提到核心,全文一般很少过百来字,主要是用来加急送。

    而另一种就是正式军报了,这种正式军报以不再和之前那种文文诌诌类似,而是以主题、核心、前因、后果、细节描述、形势、判断、建议这八大要素为基础,力求准确还原,而决不能含糊不清或者夸大其词。这种军报格式,在军中甚至被戏称为“新八股”,不过推行以来效果显著,相比以前那种洒洒洋洋写了一大篇却看了半天都看不明白内容的军报相比,这样的军报更合适决策者了解情况和进行判断。

    不仅如此,在大明的各部公函,朱怡成也已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并且形成一种适合的公函格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