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策,其他的不说,就说税收吧,朱怡成直接就免了上海地方三年商税,同时还有其他政策刺激和鼓励招商。

    说白了,朱怡成是用后世特区的方式来打造新上海,所谓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神州要闻》中替上海吹嘘和展望未来的那些文章,其目的就是如此。

    没想到曹小二看了这后顿时动了心,曹家老铺的鸭子赫赫有名,再者民以食为天,这做吃的一行到什么地方总有用处,人可以不穿衣,但绝对不能不吃东西,以曹小二的手艺如果开个新铺是不愁没客人的。

    再说了,到了上海后,只要在当地官府登记,并进行评估,就能获得官府的支持,以最优惠的待遇获得一片建店的土地,而三年免商税更给了他一定保障,只要在这三年中把买卖做起来,那么将来弄不好会比南京的曹家老铺更为火红。

    “你倒是机灵。”朱怡成笑了起来,同时又好奇问道:“看来这事在你肚子里也琢磨好些日子了,今天怎么突然间想起问我了?”

    “这个嘛……。”曹小二很不好意思道:“公子您气度不凡,一瞧就不是普通人,定是了不起的贵人之家,想来对于朝廷之事比我们这些老百姓知道的更为透彻,所以小的思索了半天,这才壮着胆子向公子请教。”

    “哈哈哈!”朱怡成大笑起来,没想到曹小二看似憨厚还有这副玲珑心,怪不得不问别人特意来问自己。不过曹小二是个有福之人,能来问自己是他的运气,朱怡成当即说道:“上海建城乃是大事,而且一旦上海建成,那么未来的上海前途无量。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反正你也看过报纸,我只告诉你报纸上所言的句句是真,这事呀,要早做决断,错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去的越早越好,如果晚了哪里还有那么好的待遇。”

    “公子的意思是……此时可行?”曹小二眨眨眼追问。

    “可行!”朱怡成斩钉截铁道,见朱怡成如此肯定,曹小二顿时放了心。虽说他和朱怡成之间只是店家和顾客的关系,双方打交道也只是在店铺里,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曹小二心里就认定朱怡成的话就是可信,尤其是当朱怡成如此向他做保证后,曹小二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好!有公子这句话小二就放心了,等下月我就准备一下,然后去上海那边闯一闯,不过公子,等小二走了,公子以后再来这就没办法招待您了。”

    “没关系,说不定那天我会去上海,等到了上海再去你的新店也是一样的。”朱怡成笑着说道。

    “这是一定,一定!要是公子来上海,别的不敢说,这鸭子鸭什尽管够,我请客!”曹小二开心地咧着大嘴笑道。

    见此,朱怡成忍不住打趣了对方几句,曹小二开开心心地把朱怡成送出铺子,走了几步后,朱怡成停下脚步回头把曹小二招来,询问了一下他如果去上海的具体时间,曹小二当即说不是下月中就是下月底,具体要看家里的安顿。朱怡成点点头,破天荒地告诉他等他去上海那天提前再提醒自己一下,如果自己没来就让人给自己带个口信,至于地址就是张冉那家别院的地址,到时候朱怡成会送他一个礼物,以祝他在上海的买卖红红火火。

    听到朱怡成如此说,曹小二更是乐得不行,连连道谢,看着朱怡成走的远了,直到拐过前面的街口不见人影,乐呵呵的曹小二这才回了店铺。

 第二百四十七章 十六铺的诞生

    叶荣柏是宁波叶家的老大,宁波商会元老叶国基的长子。

    宁波叶家在宁波商家中赫赫有名,叶国基更是宁波商人中的楚翘,深受宁波商界尊重。

    这些年,宁波叶家虽然借着宁波海贸大开的机会发展迅猛,可相比王樊的王家而言却差了许多。要知道当年王家虽也算是宁波商界的头面人物,同叶家合称六大家,可实际上王家无论是出身还是家族经商的时间、规模都远不如叶家,同流传数百年的宁波叶家相比,王家只不过是后起之秀罢了。

    可是,王家在朱怡成拉拢宁波商界的时候第一个投靠了朱怡成,并且王樊直接出任四海商行的大掌柜,从此以后这王家就开始一飞冲天。四海商行在为朱怡成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让王家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而且之后朱怡成表明身份,以监国之位摄朝政后,王樊更被任命为户部副使,一跃成了宁波商界的领军人物。

    之后,朱怡成先是拿下杭州,紧接着占据了南京和苏松之地,一举同清廷形成划江而治的姿态,随后朱怡成在宁波登大位,大明就此复国成功,王家更是水涨船高,由户部副使直接成了户部尚书,不仅替朱怡成打理四海商行的买卖,而且还是新朝的重臣。

    一步错,步步错。叶国基当年老谋深算,却没想到因为顾虑太多却失了叶家一飞冲天的机会,反而让王家捡了这个便宜。如果当初叶国基第一个表态支持朱怡成的话,那么以叶家在宁波商界的地位,朱怡成绝对不会亏待对方。

    一想到这件事,叶荣柏就心中唏嘘不已,但谁又能料到当时的事呢?从当时的情况来讲,叶国基的应对并不算错,相反还是极力保证了叶家老小,避免招来无端祸事。可惜,许多情况下有些决策并非只看眼光和经验,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当年的情景,谁能想得到朱怡成的真实身份,又谁能料到朱怡成会以区区宁波孤城为基,一步步走到如今地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也没什么,只可惜叶家因为错失良机,失去了那么好的机会。

    可就算这样,如今的叶家在宁波商界,或者说大明的商界中依旧算得上头面人物,朱怡成也未因为叶家之前的举动而刻意打压或者为难,所以说,这两年来,叶家的发展虽比不上王家,可同样迅猛异常,再加上叶家本就是商贾大家,商界中的人脉、底蕴深厚,如今以叶家的规模来讲,可以说是自叶家发家后最为兴旺的时期。

    原本,叶老爷子以为叶家在自己手中也就是如此了,因为失去了当时主动投靠朱怡成的机会,叶家再兴旺发达也是比不上王家的,毕竟如今王家的当家人已是朝中重臣,虽说朱怡成在宁波时就在推行四民平等之策,而在南京登位后更是不断提高农工商三民的地位。

    可是人的习惯思维或者说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至,在叶国基这样的商人眼里,商人和官员地位有着天壤之别是显而易见,更不用讲如今贵为尚书的王樊了。如果可以的话,叶国基甚至愿意拿大半的家产去换一个等同王樊的官身,以彻底脱离商贾之家的身份,而成为一个官宦之家。

    别看叶老爷子这些年不说什么,但私下里那种后悔莫及的心情依旧会显露一二,作为叶国基的长子,已经接替家族成为当家人的叶荣柏心里是一清二楚。

    谁想到,正当叶家上下已经认命,只想安稳渡日,继续做一介商贾之家的时候,朱怡成却主动给了叶家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上海。

    打下苏松,朱怡成就开始谋划在上海建新城,上海的规划对于朱怡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上海的地位远远要超过宁波,甚至取代南京。后世的事实证明了一切,上海的发展潜力是异常巨大,它一定会成为远东乃至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业城市。至于南京,如今虽然是大明首都,可当有能力解决清廷的时候,朱怡成必然会发动北伐,一举收复北京,到那时候北京才是真正的首都,作为两京之一的南京虽说会依旧保持原来的地位。

    要开建上海,这是一个巨大而长期的投入,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朱怡成能直接给予上海的拨款并不多。海贸的发展虽然迅猛,四海商行给大明带来的利益同样巨大,再加上新政的陆续推行和地方稳固,大明的财政收入从整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朱怡成在铸造新币,建立银行以控制金融等各项手段实施下,大明经济可以说是繁荣异常。

    不过,如今并不是太平年代,大明也未真正收复神州。无论南北,依旧有清廷的力量在,再加上祝建才、王致清、高进等势力错综复杂,大明还有许多仗要打。

    打仗就要养兵,养兵就要花钱,更不用说朱怡成每年还在不断向成立的科研部门投入巨量的资金,这些投入几如无底洞似的,吞噬了大量金钱。其实对于朱怡成的这种投入,朝中有人也提出反对意见,但都被朱怡成强力驳回了。

    历史告诉他,科技力量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而现在正处于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前夕,如今的投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回报,这点朱怡成有着必然信心。可这些巨量的投入同样导致财政的吃紧,所以对于上海开建的资金来源是一个问题,在朱怡成勉强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笔启动款后,只能以各项政策来吸引上海的开发,与此同时,他也要找寻新的资金来源和合作者以支持这项长远计划的推行。

    为此,朱怡成就把目光投向了宁波商界,而宁波商界中叶家恰好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叶家家财丰厚,在商界地位高,底蕴深厚,而且叶家出面还能带动其他商家一起投资。除此之外,朱怡成选择叶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叶家抬出来和王家打擂台,用叶家来平衡王家,一家独大不是什么好事,倒不是朱怡成不信任王樊,但这样防范未然的手段还是必须的。

    朱怡成让人找到叶国基,私下和他谈了谈。如果叶国基能够出力支持上海新城的开建,并且在上海完善商业构思和航运结构的话,那么朱怡成会给予叶家极大的支持。

    其他的不说,仅是叶国基老爷子,朱怡成会以从龙之功给予他一个伯爵之位,另外再会给叶家当家人一个三品官的正式官衔,同时给予叶家在上海的一定优厚。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优厚的,叶国基听到这消息后先是愣了半天,紧接着心中激动万分,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皇帝给他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然了,要拿到这些赏赐,叶家所要付出的也是极多的。叶家不仅要替朱怡成在上海进行不断的持续投入,而且还要帮助朝廷把上海发展起来。这些可不是容易的事,一旦投入而无产出,就以叶家如今的身家也支持不了几年。可就算这样,叶国基也决定接受朱怡成的要求,他看得很清楚,因为这个机会是彻底改变叶家的最后机会,哪怕叶家最终为此倾家荡产,只要圣恩还在,凭朱怡成赐于的爵位和官位,那么叶家依旧可以传世,甚至几代后成为真正的贵勋之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叶荣柏作为叶家如今的当家人就从一个商人转身直接成了大明上海市舶提举司提举兼户部右侍郎授嘉议大夫。原本提举司的本官位并不高,一般仅仅只是正五品,但上海市舶提举司不同其他,朝廷直授为四品本官,以示朱怡成对上海开发的重视,至于户部右侍郎授嘉议大夫这些都是三品加衔,以确定叶荣柏在上海建城中的地位和之前的承诺。

    从宁波到上海并不远,坐船也是最方便的。叶家如今海贸生意做的可不小,当然有自己的船队,叶荣柏坐海船直接由宁波出行,过杭州湾后再北上,过金山,至崇明后转入长江口,由吴淞口进黄浦江就直接抵达上海县附近。

    叶荣柏下船的地方是一个建成不久的码头,这个码头之前并没有什么名字,但因为上海建城开始后,这个码头附近也随之热闹了起来,在码头四周当地人发现商机,集结就建了些大小规模不一的商铺,这些商铺的存在自然而然也就使得码头周边形成了一个自发性的集市。

    因为这个集市的形成,后来当地人们就把这个码头喊做集市码头,不过不久前朱怡成得知此事后特意又给这码头起了个名字叫“十六铺码头”,为此原本只有十二个商铺的集市在上海县的“特意关怀”下又连忙增添了四个新铺,并以大字在各铺前做了标记,正对应码头的铺位正好是“十六铺”以全圣意。

 第二百四十八章 开埠

    到了码头,叶荣柏走下船,他这次来上海并没提前通知,坐的也是叶家的船,再加上没穿官服,看起来就和普通商人没什么两样,所以上海县也未派人前来迎接。

    叶荣柏虽然没当过官,但像他这种大商巨贾和官员没少打交道,对于官场并不陌生。而且,叶荣柏初至上海,作为上海建城和主持发展的主要官员,对于上海的情况在来之前就有所了解,而现在他也想用普通人的目光好好看一看这个地位。

    上海,在这之前并不出名,提起这片地方普通人最多也就知道松江府,但对于松江府下的上海县却很少有所了解。作为宁波人,虽说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