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四十五章 又没钱了

    转眼几日过去,在祭祀完孝陵和太庙后,朱怡成一连召开了几次会议,会议的内容不仅有各战区的布置,同时还有财政方面的安排。

    拿下北京和天津卫后,从整体战局来看大明已占了明显优势,而且这几日各地都有好消息,随着打下北京城的消息传遍神州,清廷对各地的统治已有不稳之态,明清交战区域,清军步步后退,而那些州县抵抗力量也越来越弱,甚至有些清廷地方官员为了自保甚至主动联系明军,要求反正。

    在湖北战场,正如朱怡成预料的那样,隆科多的清军开始收缩兵力向西北撤退,主动拉开了同明军的接触。明军趁此机会直接侵入湖北,短时间内就占了二州九县,一切顺利的话,接下来拿下湖北大部已不成问题。

    至于在北京附近,好几个县也主动向北京的明军投诚,倒是省了明军不少力气。不过在有些地区清军也未坐以待毙,尤其是直隶南部和山东和江北,清军在不断调集重兵意图反扑。

    但不管怎么说,整体上明军优势已经确定,而且按照大明的未来布局,清廷劣势已无法扭转。可现在最关键的不是战局,而是财政,随着明军在战场上高歌猛进,这财政方面有些入不敷出了。

    “需这么多?”朱怡成看着王樊折子上的数字,有些吃惊问道。

    王樊神色凝重点点头,说道:“皇爷,现在财政吃紧的很,户部虽已想尽一切办法尽力周转,但数额缺口过大,实在是难以为继啊!”

    朱怡成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短短半年时间,这财政支出就超出了他的想象。如今全国财政收入虽说不断增加,从前年的六千万收入暴增到了一亿一千万,几乎翻了个倍。但是其支出也是居高不下,不断上涨。

    其他的不说,仅是这次北方战役,大明动用了全部新军和大部海军,再加上一应物资和民夫支出等等,这一仗就花掉了三千二百万元。

    如果是普通部队,开支当然不会这么大,可要知道打天津卫和北京城的主力是新军,新军作为全火器精锐,这打起仗来花钱几乎如同流水一般。

    后世有句话,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军的火炮、子弹等等,哪个不是用银子造出来的?虽说现在的新军同后世的装备还差得很远,可是这些东西的造价在目前也不便宜,更何况新军打仗靠的是火力,只有铺天盖地的持续火力才能保证新军无敌可挡的攻击力。

    这一发发炮弹和子弹,打出去就是打的银子。再加上海军新舰的制造,也都是用无数银子堆起来的。更不用说新军这支部队的耗费了,从无至有,朝廷前前后后不知花了多少钱下去,这才有这样的一支部队。

    除去这笔开销,还有江西、湖北战场的开支。另外,打下的地盘需要治理,新纳入管理的老百姓也需要安抚和吃饭,所以朝廷收入虽高,但这一笔笔开销使得户部根本积攒不下什么钱来,王樊这个户部大管家每日里都为此愁得不行。

    至于有人说大明不是发行债券么?没错,大明的确有发行债券,而且这两年中大明发行的债券一直都在进行,但不要忘记这些债券可是要还的。

    一开始,大明债券基本是短期债券为主,以三个月、半年和一年各为期限,到期赎回。从去年开始,户部同皇家银行联合发行了三年至五年的长期债券,如今按照总债券发售金额来看,大明债券应付已高达二亿出头,这笔巨款已是大明现在年财政收入的近倍了,每月付出债券的支出已快接近六百万,这样的支出把王樊压得气都快透不过来了。

    朱怡成也没想到如今支出会这样巨大,仔细看完折子后沉思片刻,许久都未说话。

    继续发行债券,从目前大明的信誉来讲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赤字过大对于财政会有极大隐患。从目前来看,户部应付债券和收入勉强还能维持,一旦超过了界限,那么户部就会出大问题。

    国家信誉是国家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债券方面导致国家财政崩溃,那么蒸蒸日上的大明就会面临极大危机。这也是王樊今日反对朱怡成继续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在王樊的角度来看,一口气吃不了胖子,现在局势大好,是应该稍缓一下的时候了,只要给他一年或者大半年的时间,户部就能回过气来。

    但这样做,对于朱怡成来讲却是无法接受的。眼下局势对于大明正是极好机会,如果不能趁此机会打通南北,彻底把清廷的统治基础打垮的话,那么未来就要耗费更多精力和时间。

    “有些开支可想办法压缩,但断然不能停。”朱怡成最终下了决心说道:“朕知道你难,户部也难,可这天下哪里有不难就能做成的事?如今局势你也清楚,湖北入手后,湖南一地必须拿下,不仅是湖南,还有广西,赵弘灿盘据广西已久,需早日解决。何况北京入手后,接下来江北更有大战,只要打下江北,南北联通,这大局就彻底定了,清廷再也无翻身机会。”

    “皇爷,这些臣心里都清楚。”王樊嘴中苦涩异常,虽然他明白朱怡成的话说的一点都没错,而且他作为军机大臣之一,对于朝廷的总体部署也是很了解的,可是有些话他又不能不说。

    “可是皇爷,如今各处开支实在是太大,就算有债券发售,但这也是只丁吃卯粮的权宜之计,如果再这样下去,一旦户部无钱支出,这可是要出大乱子的!臣恳请皇爷无论如何多给臣些时间,只要缓过气来就行呀!”

    看着面前一脸愁容的王樊,朱怡成心中虽想答应他,可是话到嘴边却变了。

    “王爱卿不必如此,朕可是知道你的本事的,而且现在财政还未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样吧,一应支出还请户部多多费心,此外各地海关和市舶司那边你去催促一下,让他们尽快解款已作应急,兵部方面你同军机处各位再商讨商讨,看看有些支出是否可以压缩一二,如今正是光复神州的大好机会,只要熬过这些日子,等天下平定,你王樊当居首功!”

    说完之后,朱怡成示意王樊可以退下了,王樊抬头看看朱怡成,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可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行礼后告退。

    见着王樊离开,朱怡成不由得松了口气,刚才他真担心王樊会撂挑子不干请辞,现在户部的压力的确极大,王樊主管户部真是不容易,如果换一个人,恐怕早就被如此巨大的压力给逼疯了。

    揉了揉有些发涨的额头,朱怡成心中同样焦虑,虽然王樊最终以这种方式支持了朱怡成,但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这财政缺口依旧庞大,这使得朱怡成极为不安。

    “去!把张冉给朕找来!”喝了口参茶,朱怡成吩咐下去,不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张冉来了。

    “臣,锦衣卫指挥使张冉见过皇爷……。”

    “起来吧。”

    “谢皇爷。”

    看了眼张冉,朱怡成直接询问锦衣卫是否接到北京那边报过来的消息,尤其是对北京城里满清王公贵族和各官员府邸搜查的情况。

    户部财政入不敷出,朱怡成直接打起了查抄收益的主意,北京城作为之前清廷都城,居住在北京城中的满清王公贵族大臣不计其数,这一次清廷狼狈出逃,虽说带走了不少财物,可带不走的更多。这件事之前朱怡成交代过张冉,算算时间也应该有回音了。

    “回皇爷,此事微臣还在处理之中,刚接到传来的消息,如今只有一个大概数额而已。”张冉不知朱怡成为什么会突然关心起这事,不过皇帝问起他自然要回答,原本他是打算等全部处理好后再上奏的。

    张冉告诉朱怡成,按现在的数额来计算,大约有白银五百万两,黄金一万五千两左右,至于其他的珠宝玉器和府邸折价这个暂时无法计算,如要一个大致数字的话也许在四千万至五千万两左右。

    这个数额看起来似乎很多,但真正派得上用处的也就是那五百万两白银和一万五千两黄金了,毕竟清廷西狩时众人首选携带便利的黄金白银,而那些不便带的东西留下来的更多。

    这些玩意估值虽然高,可是要变现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短时间内很难转换成财富。

    这些数额朱怡成稍稍计算了一下,当即让张冉尽快通知北京那边把白银和黄金,还有那些容易折价的珠宝玉器交于海军马上运回。运至南京后,第一时间把单册上报,解入户部交王樊处理。

    这样一来,至少可以暂时解决户部急迫的问题,也能为王樊减轻负担,而那些大头需要变现的东西,朱怡成让张冉先弄个清单,他需要好好想想再行处理。

 第四百四十六章 迁都

    “皇爷,天这么晚了,您早点休息吧。”

    皇后宫,刚去看了已经睡下的孩子,皇后李娟儿回到宫中见朱怡成依旧坐着看着折子,不由得劝了一句。

    “看完这些就歇息,你如累了就先睡吧,不用等朕。”朱怡成抬头说了一句,接着继续翻看了起来。

    李娟儿也不说话,转身离开,也不知过了多久,正看得入神的朱怡成突然闻到一股香气,肚子居然有些饿了。

    抬头一看,只见李娟儿端着碗东西走了进来,这香气正是从她手中端着的那碗中飘出的。

    “馄饨?”

    李娟儿笑着点头道:“妾想皇爷一定饿了,刚才给您煮了碗馄饨,用鸡汤做汤底,里面包的是虾馅,您尝尝。”

    闻着诱人的香气,朱怡成顿时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地接过碗先嗅了嗅,随后勺起一只放在嘴边咬了一口,这鸡汤和鲜虾再加上肥瘦适宜的猪肉混合的美味直接在味蕾中炸开,朱怡成顿时赞不绝口。

    “好!这个味好!”朱怡成一连吃了几个,笑着对李娟儿道:“你有心了,这个朕喜欢。”

    “皇爷喜欢就好。”李娟儿笑盈盈地坐在一旁,看着朱怡成吃完了馄饨,等他放下碗就上前要收拾。

    “不必了,等会让人收拾吧。”朱怡成说道,接着让李娟儿在自己身边坐下,随后问:“娟儿,朕想问你一件事。”

    “皇爷要问什么,妾定然知无不言。”

    “呵呵,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想同你随便说说而已。”朱怡成握住李娟儿的手,轻轻在她手背拍了拍。

    “这北京城已经打下了,北京是我大明故都,虽说朕自南京复明,但拿下北京不仅意义重大,更是复京大事。前些时日,你随我一同孝陵祭祀,当知北京之重要性。接下来朕已着手准备打通南北,复我神州,朕是想问问,你是觉得朕是继续以南京为都好呢?还是北京为都好?”

    “这……。”李娟儿没想到朱怡成会问这个问题,一时间愣了愣。

    “皇爷,妾身为皇后,为皇爷统率后宫,而此事乃国事,不如皇爷询问外朝更妥善些。”

    “你呀你,当了皇后就如此小心,这可不像是当初的你。”朱怡成一听这话就笑着摇起头来,拍拍她的手道:“此事无妨,你我夫妻一体,再说这民间夫妻搬家也都是有商有量,住哪里,买什么房什么院,不都夫妻自己关起门来先商议么?这虽说两京都是国都,可家住哪里这也算家事不是。”

    李娟儿迟疑了一下,她原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她现在是皇后了,而不是当初的李娟儿。不过朱怡成既然如此问,她又不是不说,想了想道:“妾看过史书,书中各朝凡是在北立国者气数更为绵长些,也许是龙气在北,当年成祖选北京为都的原因吧。”

    听到这话,朱怡成微微点头,实际上北京拿下后,朝中已有不少人开始着手准备提议迁都了,南京虽好,更是六朝古都,但就如李娟儿所说,历史中南朝一向不如北朝,龙气更在北而不在南。

    如想国祚稳固,这都城还是以北京更为稳妥些,何况大明原本就是两京制度,一南一北,北京为顺天,南京为应天,但以北京为主南京为辅。

    只不过现在北京初下,要正式迁都还为时过早,至少也要等明军彻底打通南北,稳妥北方后才能迁都。

    “皇爷是打算迁都北京么?”李娟儿一眼就看出了朱怡成的想法,要不她刚才也不会那么说。

    李娟儿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帮着朱怡成在袁奇眼皮子底下收买人心,最终使得朱怡成组建了最初班底,从而有了今天的结果。

    “正是!”朱怡成对李娟儿没有丝毫隐瞒,当即点头道:“不过此事还早,至少也要等南北联通后才能迁都。如今只是私下商议而已,你无需多想,再说了,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这不都是自己的家么?”

    “皇爷说的是,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