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2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爷说的是,妾只要留在皇爷身边,无论南北都无妨,能见着皇爷,妾就心满意足了。”

    朱怡成把李娟儿拥进怀中,轻声在她耳边说了句什么,在烛光中李娟儿的脸越发娇红了……。

    这一日,南京城最大的酒楼中,一些富商正在饮酒聚会。

    随着大明的国力强盛,海贸的不断兴旺,再加上清廷的衰退,这南京城也更为热闹起来。

    这些年来,大明朝廷收入巨增,虽说一直都在用兵,但大明对于地方却没有丝毫盘剥,一应赋税制订得当,朝廷监察极严,官员虽不能说个个廉洁奉公,但大多都算是合格的,而且朝廷一直扶持民智,再加上商业大兴刺激内地市场,老百姓们的日子是一日好过一日,普通人家只要肯下力的,温饱不成问题,如果敢闯的,无论是去上海或者南边的香港,费些力气挣份家业不难。

    甚至有些胆子大的,开作坊,做买卖,甚至跟随商会船队出海拼富贵,只要不死在海上,一夜暴富者不在少数。不要说宁波商行那些最早投靠大明的豪商了,就算这两年中投入海贸的商人里,身价百万者也不在少数。

    当然,这同朱怡成的支持是离不开的。海贸的大兴不断刺激了国内的商业,更使得从土里刨食的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土地兼并历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问题,用对外商业来缓解土地兼并,同时制订一系列的土地法,这也是朱怡成试图改变这问题的一种试探。

    短时间内,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时间久了后会如何暂时还不知道。不过,中国人一向就有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传统,再加上对于土地的和需求,虽说朝廷有所限制,可中国人从来不缺聪明人,那些发了财的人中,在家乡置业者不在少数。

    “你们听说了么?”

    “何事?”

    “据说朝中已有大人提议皇爷迁都北京了。”

    “似乎是有这事,难道皇爷真打算迁都?”

    “这是自然的!北京本就是我大明故都,如不是现在还在打仗,恐怕朝廷已经着手迁都了,不过依我看呀,这满清呀兔子尾巴长不了,康麻子都跑去陕甘了,说不定不出一年这北方就能平定,到时候皇爷就要去北京城了!”

 第四百四十七章 愁容尽去

    自明军拿下北京城后,关于迁都的消息就一直在,尤其是这些日子,有关迁都的传闻更是传遍整个南京城,对于大多数南方人来讲,虽说觉得大明迁都北京心中有些失落,毕竟自复国以来,这南京城就是大明的京师。

    不过,无论这时代还是后世,中国人对于风水龙脉一说是异常看重的,六朝古都,南京虽好,可毕竟是南朝,但凡历史上立国都为南京者国祚都不长久,

    这不仅是李娟儿的看法,普通百姓甚至官员们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何况,大明本就是两京制,无论是北京还是南京都是京师,收复北京城还都北京,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再者,眼下大明蒸蒸日上,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谁愿意因为择京而坏了大明未来气数呢?所以在酒楼之中,大家对此讨论激烈,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明必然会迁都北京。

    “等北地全部打下来,恐怕皇爷就要着手迁都了,我等也需早做准备才是。”聚丰商行的冯老板如此说道,顿时引来旁人赞同。

    “冯兄说的极是,等北方平定,这迁都势在必行。依我看,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二三年,我大明就能光复天下。前些时候我听说宁波商行那边已派人去了北地着手开拓商路,所以我等也需早做打算。”

    在场众人虽说都不是小商人,其中像聚丰商行的冯老板身价已过百万,可以算得上是富商了。但相比宁波商行这样的巨头,他们却还差的很远,如今的宁波商行已是大明的庞然大物,其中主要的各家家财最少也过千万,称得上真正的豪商。

    “真有此事?我还以为是瞎传的呢。”一人忍不住问道。

    前面说话者白了他一眼道:“这怎么可能是瞎传的,宁波商行原本就有皇爷扶持,无论是其船队还是各处商号几乎遍布大明各地,我大明拿下北京城,这宁波商行如何会错过此机会?再说了,北地商路以往一直都是晋商和满清伪皇的皇商把控,皇爷现在占了北京城,原本的商路自然就落到了我大明手中,以宁波商行几位当家人的精明怎能会放过?”

    “大兄说的有理,依我看宜早不宜迟,现在正是抢占商路的大好机会,虽说我等比不上宁波商行财大气粗,可跟在他们后面啃几块骨头喝点汤的好处就足够我们消受的了。”

    “话虽这么说,可北地如今还未彻底平定,现在北上是否……?”有人担心道。

    “做买卖哪里还怕这怕那?如果只求安稳的话,还不如回老家买些地安安稳稳过小日子得了。”另一个对此话不屑一顾,当即道:“所谓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等北地彻底平定了,哪里还有我等插手的机会?话再说回来,在座各位行商时那家没同满清那边打过交道的?如今我大明如日中天,无论是天津卫还是北京城都有重兵把守,再加上天津卫还有海军战舰驻扎,可谓稳如泰山!”

    众人听此觉得有理,想了想后询问冯老板的看法,在他们这些人里,冯老板算得上是个领头的,而且也都佩服冯老板的眼光。

    实际上,冯老板在前几日已有这方面的打算了,这些年南北对立,北地商路几乎断塞,虽说各商行各显神通,通过渠道暗中同北地交易,而且大明除粮食等一些重要物资加以限制外,其余同北地的商业贸易并不阻拦。

    这样做,虽说也有利润,可这利润去掉打通关节和其他风险后,获利实际并不多。而现在大明已安下了北京城,也就意味着北地的商路打开了,在这种情况下的确是最好的机会。

    北地虽比不上江南富饶,可北地也有北地的好,其他的不说,蒙古的牛羊马匹,辽东的皮草人参等等,这些全都是好东西,拿到南方来一个转手就能获利数倍。

    而且北地对于南方的物资需求更多,丝绸、布皮、瓷器、文房四宝等等,如此大的市场,想想就令人动心。

    除去这些,大明以后定都北京也是必然的,所以无论如何北上之事宜早不宜迟,所以冯老板也是支持北上的一员,当他轻声向大家说出自己的打算后,众人连连点头,觉得是这道理。

    既然要北上,那么落脚点是关键的。现在大明控制了北京城和天津卫,无论出于各方面,选择北京城为落脚点是首选。

    无论是购宅还是在北京城直接开设商行,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说到此时,有人一突然间一拍脑袋,说想起一事来。

    “康麻子逃出北京城时,北京各王公贵族还有官员的宅院可全丢下了,再加上我明军查抄的敌产敌资,其中更有不少商铺在。我有一兄弟在户部当差,听说这些东西锦衣卫那边已经造册给了皇爷,皇爷随后把此事交于户部处置,可能这些时日会抛售这些产业……。”

    “此事当真?”这番话听得众人眼前顿时一亮,这还真是刚想磕睡就来了枕头。

    众人正打算北上经营,这宅院店铺就从天上落了下来,如能购置一二,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而且大明终究是要还都的,这些产业购入后绝对亏不了,无论从眼下还是长远来看,都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当即,众人追问这事究竟,但那人也只知道一个皮毛,哪里搞得明白朝廷究竟的安排。追问了许久都没问出个头绪来,众人也没了喝酒的心思,索性催促着那人让他带大家去他兄弟那边打听情况,这些商人都是做买卖的好手,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道理何尝不懂,下手完了,恐怕连水都喝不着了。

    就此众人匆匆结了帐,在那人带领之下找他兄弟打听消息去了。很快,朝廷准备出售在北京的敌资敌产的消息一转眼就在北京城内传了个遍,无论大小商号,个个都如闻到鱼腥的猫而一般,各显神通,打探情况,甚至有些心急的人直接找到户部询问消息。

    几日后,户部正式放出公告,证实了这件事,同时公告天下,朝廷半月后将对北京城和天津卫所没收的敌产敌资进行正式拍卖,除了一些珠宝玉器古董之外,主要拍卖的敌产包括大小宅院二百一十处,商铺四百七十九处。

    这些宅院商铺各有编号和介绍,其中详细写明其地理位置所在区域,之前为何人所有,建筑结构,占地面积,楼宇大小等等。同时户部还对这些进行专门造册,印制了厚厚一本敌资敌产拍卖册以供大家阅览。

    此册一出,虽每册售银高达十元却依旧供不应求,一经发售二千多册居然在一个时辰内就被商人们哄抢一空,而那些得到消息朝着南京赶来的各地商人居然买不到了,之后户部只能加印三千册,在短短十日内也卖得七七八八。

    如此火爆的局面让前些时候还愁眉苦脸的王樊欣喜若狂,原本他以为能把这些敌资敌产卖出去补贴财政缺口就算不错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怡成只是略施小计就让这些原本不容易抛售的东西一下子全成了抢手货。

    现在拍卖还没开始,仅仅那些拍卖册就先给户部小赚了近五万元,如果再加上先行报名交纳的拍卖保证金,以一千元为一家保证金计算,参加拍卖的商人商行足有四千多家,一下子就捞了四百多万进来,紧巴巴的财政转眼间就宽裕了许多。

    除去这些,这些宅院和商铺等到拍卖的时候其价格必然飞涨,按照之前的预估四千多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说不定到时候翻个倍也是有可能。这还是朱怡成特意先把这些产业处理过后的结果,对于一些王府和大员的宅子,朱怡成并没有交给户部,而且对于商铺中占地最大也是最好的几处也扣了下来,留给户部的只不过是一些普通货色而已。

    毕竟,如同大家所想的一样,大明终究是要还都的,北京成为京师是必然的事。到时候还都,朱怡成当然要考虑朝中各位大员的安置,而那些好的宅院就是留做此用。

    至于商铺同样如此,皇家也是要吃饭的,国库是国库,内库是内库,朱怡成同宁波商行合作的股份中部分就是皇家自己的收益,所以那些商铺说白了就是派这些用处的。

    王樊虽说是商人起家,更是理财好手,但他哪里见过后世炒卖地皮的手段?朱怡成牛刀小试,再加上指示宣传部和锦衣卫提前放风,以利益引诱人心,还有大势所在,轻而易举就达成了目的,让王樊是佩服不已。

    之后的拍卖果然不出所料,最终拍卖获利居然超过了一亿元之巨,无论是买的人还是卖的人都笑逐颜开,当这些款项全部解入户部国库后,王樊是一扫愁容,平日里一个月都见不着笑脸的他居然天天乐呵呵的,走起路来脚步也轻了几分。

 第四百四十八章 三块骨头

    北京城。

    拿下北京后,为了保证北京城的稳定,北京实施了前后大半个月的军管,在军管时期整个北京城内对残敌搜索一直都未停息,无论那些一时间未逃出去的残兵败将还是躲于民间的满汉官员,最终还是一个个从老鼠洞里给逼了出来。

    进行删选后,罪责不大的登记放归,沾了人命或者有所地位者另行安置。或同之前俘虏一起关押,或者找地方圈禁,这些工作亏得有锦衣卫协助,这才处置的井井有条。

    随着北京战事的结束和军管的执行,北京城在经历了一段慌乱的时间后逐渐变得平静起来。

    在明军占据北京之前,城中许多老百姓就有了心理准备,而当见明军虽然凶神恶煞,可对于老百姓却并不压榨,除了军管中规矩大处事严厉之外,平日反而很守规矩,其他的不说,仅仅就说买卖吧,那些明军无论士兵还是军官在城中交易买卖时从不以势压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这一下子就让老百姓心安了许多。

    改朝换代,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就变了,其他的不说,这脑袋上的变化尤其大。之前说过,明军占领天津卫后,北京城内求购头发者就不计其数,而现在这些头发正是用上了机会的时候。

    一夜间,满城的金钱鼠尾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都是汉人发式,就算没有发套者,也想办法用墨先涂黑了脑门,打散辫子重新束发。同时,之前就供不应求的生姜更是价格暴涨,所有人都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头发全都长出来,以证明自己已是真正的大明人了。

    更令人可笑的是戏服居然成了抢手货,搞定了头发这衣服不对也不像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