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已,至于爵位什么的是难上加难。

    以谢光的本事,等天下平定后,说不定就能升到一方总兵的地位,而以其功劳去搏个爵位也是不难。

    但谁想谢光只是淡淡一笑,婉转地拒绝了朱一贵的招揽,朱一贵虽然有些意外,却倒也不生气,反而对谢光更为欣赏,用力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只要他谢光那一天愿意来军中,他朱一贵随时欢迎。

    这句话一出,边上众人个个露出了羡慕之极的表情。要知道朱一贵这个人虽然平日里不拘一格,但却极少说出这样的话。何况,朱一贵的身份和普通将领不同,大明上下都知道他是宗室之后,乃交城荣顺王朱美垸的后裔。

    虽然朱怡成一直没给朱一贵封爵,但仅仅他以宗室的身份等独立领军,而且官居江北总兵官就足以能看出对他的重用。甚至从南京传来消息,自朱一贵兵不血刃拿下扬州、江都,随后兵进淮安,逼迫岳钟琪清军主力西逃,明军占据江北大部后,之前朝廷对朱一贵降级戴罪留用的惩罚已撤消了,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可能让朱一贵直接担任江北提督一职,以全面掌控江北、徽州军务和对山东的攻略。

    任何人都相信,朱一贵未来不可限量,到时候别说一个一等伯了,甚至一等侯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朱怡成再看在宗族的份上大力提拔,公爵甚至郡王或许也不意外,所以能够受到朱一贵如此承诺,谢光简直是祖坟冒了烟。

    朱一贵前来,赫寿和文栋两位自然必定要来迎接,他们虽是降臣,可同样也是明军拿下淮安的重要人物。再者,赫寿和文栋心里都清楚朱一贵的身份,以后还得在大明混呢,这时候不巴结更待何时?

    对于这两位仁兄,朱一贵表现的极是客气,笑容满面地代表大明朝廷称赞了他们一番,说了些识时务者为俊杰,弃暗投明为之不晚的话,还安慰了他们几句,告诉他们等过些日子就会送他们去南京,至于他们的官职安排南京方面已有定论,绝不会亏待两人的话。

 第五百八十二章 皇恩

    之前的淮安之战虽然惨烈,但对淮安城的损伤并不严重,因为主要的战斗发生在城楼附近,而在城中,由于谢光发动及时,在第一时间就解决了城内清军,所以对淮安内部没造成什么影响。

    更重要的是,由于淮安是江北清军,也就是岳钟琪江北大营的物资囤积点,拿下淮安后,明军不仅遏制住了江北要道,拿下了运河中枢。再加上大量物资落入明军之手,使得江北明军后勤压力为之一轻。

    此外,赫寿和文栋这两个地头蛇虽说贪生怕死,可有他们在却使得淮安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毕竟两人在淮安经营多年,这一次又领头反正,使得淮安府各衙基本保留,除了几个不长眼的家伙意图为大清孝忠,被赫寿和文栋联手处理掉之外,其他各级地方官员全都一起降了大明。

    正是因为如此,战后的淮安第一时间就恢复了秩序,城中惊恐未定的百姓也在官府安抚之下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其实对这些老百姓而言,坐天下的究竟是谁他们并不关心,无论是大清还是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不一样过?再说这些年在大清治下日子过的并不怎么样,尤其是大明占据江南之后,江北就成了清廷财赋重地,清朝所谓的永不加赋简直就是一纸空文,不仅税越来越重,就连多如牛毛的赋也乱七八糟地冒了出来,几年下来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殷实人家也吃不消。

    朱一贵抵达淮安第一件事并不是巡视淮安城防,也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北攻山东,反而带来了南京的旨意。

    拿下江北,朱怡成为尽快巩固江北统治,同时收拢地方人心,特意下旨免掉了江北两年税赋,同时还拨款两百万银元以恢复江北各州县地方生产,尤其是对已停滞几年的漕运,也将逐步恢复。

    当这个旨意正式宣布后,整个淮安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均兴奋异常。要知道这些年江北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运河停运后,运河两岸数十万靠着漕运吃饭的人一下子就断了生机。

    如今,大明拿下江北,虽说因为山东未复,整体漕运暂时无法恢复,可至少恢复了由淮安向南的一段。这样一来,这些人自然就能重操旧业,就算无法和以前那样,但至少活下去应该没有问题。

    其实最为兴奋的还不是这些普通百姓,而是江北的商人。大明重商,这已是天下皆知的,这些年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商人飘扬过海,把买卖做到了极远之处。再随着大明的科技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凡有些能力和魄力的商人无不借着这股东风赚得盆满体满,肥得流油。

    这些,江北商人早就看在眼里,为之羡慕不已。只可惜,身在大清统治之下,他们根本无法同大明商人一般进行大肆贸易,最多也是借着些渠道搞些走私,暗搓搓地赚些钱罢了。

    路子广的,可以派家中子弟去南方开分号,而且这种手段还千万不能让人知晓,一旦清廷追究下来,一个资敌的罪名无论如何是逃不了的。

    现在,明军拿下江北,最为高兴的自然是这群人。而且还有件事外人并不知晓,其实这些人中有些之前就通过赫寿和文栋在私下搞走私,之所以赫寿和文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淮安,这些人同样了出了不少力的。

    作为商人,唯利是图是其本质,还有一句话就是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在满清治下不仅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还得受清廷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和剥削,同样在大明治下,不仅能正大光明地靠本事牟利,而且大明的商税虽高,规矩虽严,可是大明却和满清不同,无论是商行还是行商,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要你不去破坏这个规矩,朝廷非但不会找你麻烦,反而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商人撑腰。

    两者相比,投靠谁更有利可想而知。这些商人早就巴不得明军打过来了,眼下能成大明子民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皇爷,朝廷给江北的钱户部已拨了下去,如今已入专项户头。”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禀报道。

    正坐着翻阅奏折的朱怡成嗯了一声,随后指指摆在前面的椅子让他坐。王樊谢了声恩,这才入落。

    看完手中的折子,朱怡成抬头向王樊瞧去,当他见到王樊一张脸皱着眉头,神情中有些肉痛的模样,当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怎么?你还在心痛那些钱?”

    “臣不敢。”王樊当即起身道:“臣只是觉得如今用钱之处太多,江北归服,皇爷免其二年赋税已是天大恩德……。”

    说到这,王樊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话他虽没说出口,但朱怡成也知道王樊的意思,他是认为这笔款子数额有些过了。

    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王樊可以说是任劳任怨,他虽在军机大臣中的排名是最后一位,但朝中谁都清楚,王樊可以说是朱怡成最为信任的人之一。七八中文    78

    王樊不仅为朱怡成把着大明的钱袋子,而且这些年为了大明开源节流更是愁白了头发。以王樊当初在宁波商界的地位,如果不当这个官的话,恐怕早就富有四海成为天下闻名的巨贾了。

    可而今,宁波王家虽然地位不低,但相比其余几家反而家产是最少的一个。这也是王樊为官之后特意所为,因为他很清楚,作为户部尚书,又是朱怡成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低调,如果王家的财富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富可敌国的话,就算朱怡成不在意,仅仅是朝中对自己的攻击和弹劾就能令他焦头烂额。

    王樊是个聪明人,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如今王家已逐步从商界中抽出身来,除了为朱怡成经营皇家商行之外,自己家的产业也开始陆续转型。他这样做是准备让王家从商界彻底脱身,从而使王家由商转士,同时也是对朱怡成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五百八十三章 君臣对答

    从忠心来讲,王樊没有任何问题,要论能力,商人出身的王樊在户部这个职位上也算合格。不过,王樊和这个时代的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眼界,毕竟他未见识过后世资本的威力,在他看来钱不是赚出来的就是省出来的,天下财富皆有定数,花一文少一文,也正是这个思路使他无法彻底明白朱怡成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此,朱怡成也不多做解释,说实话,就算他做解释朱怡成也只能拿出一些不成熟的理论。毕竟朱怡成自己也未受过专业的经济系统学习,但以他后世的眼光来看,一些基本操作还是懂得的。

    比如说,这一次拨款给江北,不仅是为了尽快恢复江北的生产,同样也是为了收拢江北的民心。更重要的是,钱这玩意花出去才有作用,江北人口基础不小,这些钱看似很多,但分到每人身上却是极其微小。但朝廷这样做,尤其使这笔资金集中运用在各项基础建设中,却能使得整个江北在极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同时因为资金的集中运用,使得江北的商业、农业、工业等各方面可以快速发展。

    资金流通产生资本效应,这钱转一圈就又会回到朝廷的手中。换句话来讲,这笔资金只不过是大明用来激活江北经济,使其复苏的引子,只要江北恢复,将来大明就能从江北获得更多的利益。

    “江北百姓受清廷压迫已久,这些年为了光复神州,朕有些对不住这些百姓,每每想起此事,心中难受呀!”朱怡成装模作样地感叹一番,王樊顿时心生感动,他觉得自己作为朝廷大员,眼界只看到小小的一片,而不像朱怡成那样胸怀天下,更重要的是,朱怡成对百姓的仁德和感慨,这样的明君简直古之罕有,不由得为刚才自己的想法而羞愧难当。

    “皇爷之德恩泽天下,臣未能体会皇爷深意,还请皇爷责罚。”王樊跪在地上,真心诚意磕头道。

    “王卿何必如此,快快起身。”朱怡成似乎吃了一惊,连忙主动搀扶他起来,还板起面孔责怪他行如此大礼,大明一向不讲究这些,除在盛大场合之下,臣子对皇帝不行跪礼,何况像王樊这样的重臣。

    同时又感叹道:“之前户部提出废除漕运之事,朕之所以驳回同样也是出自于此心。要知江北靠运河生活者何止数十万?如果这些年来由于南北隔绝,漕运中断,这些百姓已是过得苦不堪言。假如朝廷再废了漕运,不就等于彻底断了他们生机么?所以朕思来想去,这漕运暂时废不得,留着总比废了的好,就算真有那么一天,那也得徐徐图之,至少等给那些百姓安排好另外出路方可啊!”

    听到此话,王樊更是心中羞愧莫名,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今日朱怡成特意招自己面圣的原因。自己的眼光太多短浅,那里有朱怡成看得长远,更重要的是朱怡成这么做不仅是为仁,更是为天下百姓啊!七八中文最快

    作为户部尚书,王樊只看到了漕运耗资极大的弊端,何况如今大明海运已异常发达,别说来往近海的南北了,就连横跨大洋来往新明都已不在话下。

    之前历朝历代,之所以使用漕运主要因为向北方运粮和物资的问题,可是现在海运不仅同样可以承担起南北调运的能力,还从运力和耗费各方面来看远远超过了漕运。

    也是因为如此,户部从这方面考虑提出索性取消漕运,以海运替之的建议,但这建议却被朱怡成否决了,为此王樊心中很是不悦,而现在当他明白朱怡成的深意后,为自己的短视无比羞愧。

    其实朱怡成也知道漕运不如海运,可问题在于眼下取消漕运还不都时候,再说了就算漕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毕竟漕运还是有其优势的。

    首先,漕运位置地处内陆,连接南北,相比海运可以减少运输的距离。其次漕运不像海运受天气影响大,运河除了每年的低水期外,其余各季都能发挥运输作用,再者漕运的存在繁荣了运河两岸各州县,使得许多百姓能够通过运河为生……。

    这些原因,足以使朱怡成保留漕运,不立即以海运替代。而且就算是在后世,在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大运河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内支线同样是近洋线的补充,依旧在发挥着运输补充的作用。

    似乎了却的心结,王樊接下来的神情变得轻松多了,他向朱怡成汇报了一下户部近期的情况,其中还包括各海关的收支。

    这些资料,朱怡成虽早就从军机处每月递交的报告文件中得知,不过当一个个数字从王樊口中说的时候,朱怡成心依旧为之自豪。

    短短数年,随着大明的扩张和贸易的增长,商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原本朝廷以地税和人头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