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蒋瑾万万没有想到,王樊这人居然如此会忍,还真是咬人的狗不叫啊!自己这些年还真小瞧了他。在蒋瑾看来,王樊分明就是一心想着报复自己,在自己入军机的紧要关头以这种方式给他来了狠狠一下,最终使他功亏一篑。
想到这,蒋瑾是又恨又气,但又无能为力。眼下一切已晚了,军机之位已落到了史贻直的手中,而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自己却成了天下人的笑话。
这事给予蒋瑾极大的打击,同时也给他一个狠狠的教训。所谓官场无朋友,也许正是如此吧。一来是他小看了王樊,从而大意翻了船。二来也是他和燎焕之过于亲密,说句实话,他蒋瑾能走到今天的确和廖焕之分不开,但在朱怡成眼里,他蒋瑾已成了廖焕之的死党,现在廖焕之作为首席军机,一旦蒋瑾也入军机,那么军机处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
痛定思痛,自那日起,蒋瑾就为自己再一次谋划起来,他非但没有表露出对朱怡成的丝毫不满,反而对工部的工作更为上心。可私下,他却暗暗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因为在他看来靠人不如靠己,而这一次弹劾朱一贵既是他看到以此机会把自己的班底整合一条心,看看那些人可以重用,那些人又不可靠的良机,同时也是借此试探朱怡成,暗中又配合朱怡成敲打朱一贵的好时机。
第六百零八章 善后
“此事暂时作罢,待日后再说吧。”蒋瑾平静说道,众人对视一眼,默默点了点头。
“不过……。”正当众人以为朱一贵之事就这么过去时,蒋瑾又说道:“凤阳一战虽收复中都,但当地百姓死伤惨重,实有伤天德,依本官看来,当下百姓的安抚为重事,朝廷有意派干员去中都,以行民事,以表圣德,不知诸位对此有什么想法?”
“大人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是当如此。”一人当即点头称是。
其余人也连连表示赞同,同时又道:“不过派何人去,恐怕皇爷和……已有人选了吧?”
蒋瑾这次未入军机,旁人当然知道这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所以提到朱怡成和军机处时故意把后者含糊其词,但他话中的意思说的非常明白,这种大事一般是由军机处挑选人选,然后报朱怡成裁决。
“这是自然。”蒋瑾笑着点点头,起身朝着皇宫方向拱了拱手道:“派干员去中都,至于所去何人自有皇爷圣裁,不是我等臣子可以过问的,不过身为人臣,为我大明,为皇爷效命乃是为臣的本分。如今中都已复,无论派谁前往,无非行民事表圣德而已,但要做好这些事可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中都原本经久失修,残破不堪,再加上此次又战火来袭,城中百姓受难无数,这些事一件件,一桩桩,实乃千头万绪啊!”
众人一时间不明白蒋瑾这话的意思,不过自己的老大既然如此说了,自然要附和的。
接着,蒋瑾又说道;“安抚百姓,恢复民生,这八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何况凤阳刚刚经历战火,百姓对于我大明怨气颇深,要挽回民心,以表圣德,这人只是一方面。”
工部右侍郎江道蠡毕竟是蒋瑾心腹中的心腹,而且跟随他的时间也最久,当即从这些话中听出了点味。
“大人所言极是!”江道蠡点头道:“凤阳乃中都故城,不同其他州府,何况如今战火波及,无论是安抚百姓还是重修中都都是重中之重,下官认为当上书圣上,以尽早安定民心才是。”
江道蠡话音刚落,其他人顿时也明白过来了,神色中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当即人人表示赞同。
第二天,朱怡成就接到了多封上书,这些上书一改之前要求严惩朱一贵的内容,而是提及了凤阳中都的安抚和重建。在这些奏折,先是讲了中都凤阳对于大明的政治意义,随后又提到了这次凤阳之战,中都百姓的损失惨重,如今凤阳城内几乎家家带孝,户户治丧。
朱一贵在战场的决断虽然让大明顺利拿下了凤阳,可带来的严重后果却是要尽快善后消除。尤其是如今大明还未全部收复神州的情况下,对于死伤百姓的安抚,还有凤阳城的修建更是重中之重。
上书的各官员建议,朝廷需尽快派出干员前往凤阳接手民政,同时拨款对死难百姓给予抚恤,另外作为中都,凤阳的修建也是迫在眉睫,不仅是要修建残破的凤阳城,更要对城中被战火摧毁的民居进行重建,以安置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挽回民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上书是越来越多,就连军机处也迫于民意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对此,朱怡成在朝会中虽然表示赞同,也答应了这些建议,可在退朝之后,朱怡成的心中却极不舒服,一张脸沉的如同潭水一般。
拿下凤阳,从政治意义来讲仅次于拿下北京城,但从其他方面来看,打下凤阳仅仅只只战略上的一步而已,并未能改变整个战局。
原本,朱一贵是打算打下凤阳后直接北攻徐州,一口气掐断山东清军的退路,把山东清军堵死在徐州,这个计划原本没什么问题。可谁想到凤阳一战虽然建功,但却因为百姓死伤惨重捅了大篓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朱一贵的主力暂时无法北上,只能留在凤阳强压凤阳城沸腾的民愤,同时又受到朝中不断攻击。
而当诚亲王胤禵接到凤阳丢失的消息后,再也不敢留在山东了,火速南下几日后就赶到了徐州,在徐州休整一日,胤禵的主力直接向北经萧县然后向西南而走,很快就过了淮北,赶在明军截断徐州通道之前跳出了险地。
这样一来,朱一贵原本的战略部署就只完成了一半,虽然迫使山东清军狼狈南窜,为之后明军解决山东打下了基础。可同时也因为凤阳的原因并未给山东清军造成最后一击,导致胤禵主力逃脱,又给之后的中原之战带来了麻烦。
对于大明来讲,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中原之战,中原之战一旦完成,明军大势就再也无法动摇。可是凤阳一事也需解决,虽然朱怡成压下了朱一贵的处罚,但凤阳之事并未结束,就像上书中所言,凤阳百姓的安抚是如今极其重要的事,而且因为凤阳之战,清军为了守城几乎把城中民居大半拆成了平地,现在凤阳人心向背,如不尽快安定极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说句实话,大明是为满清被了锅。拆民居是清军干的,拉青壮守城也是清军干的,至于蚁附冲击明军阵营导致百姓死伤同样也是清军干的。但无论怎么说,眼下凤阳已落入了大明之手,再加上凤阳又是中都,政治意义重大,这些善后工作就全落在大明的头上。
要善后,派人过去自然是首位的。朱一贵驻扎凤阳,他虽然做了些事,也运用手中的资源对凤阳进行安抚,无论是分发粮食还是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这些都在做,但要知道朱一贵是领兵打仗的将领,并非文官,一来名不正言不顺,二来军队在凤阳做这些也不务正业,再加上朱一贵对于民政也不熟悉,而且凤阳城中对于朱一贵这个主将怨恨颇多。
所以,军机处已挑选几个干员准备前去凤阳接管政事,可仅仅派人是远远不够,要善后处理,还需要大量的物资和钱粮作为后盾。其他的不说,仅仅是要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就耗资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也是朱怡成为之苦恼的原因。
第六百零九章 要钱
自海贸大开,再加上这些年商业的发展,大明虽然还未全部收复神州,可从实力来讲已经不亚于当年前明全盛时期了。甚至可以说,从财力方面超过了前明许多,如今仅仅是各地的商税和海关关税的岁入,就是极大一笔财富。
但是,这些年大明不仅要和满清进行战争,同时还要向海外进行扩张,再加上大明的军队正从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进行转变,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制和制造,还有新军的整编和训练等等,这全是需要钱的地方。
所以在岁收不断上升的同时,大明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陆军海军的军费开支就占了大明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再加上养廉银制度,以确保官员的生活水平,这又是一笔大额开支,另外还有各处的日常开支,再加上比如科研开支等等,一直居高不下。
眼下,中原大战迫在眉睫,这国库里的银子更是如同流水一般不断减少,更要命的是,之前因为江北之败,明军囤积的大量物资被岳钟琪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这导致大明又得拨一笔巨款进行物资调动。打下江北后,为了安抚江北百姓,重建民生,就在上月朝廷又刚刚拨款两百万银元,协助地方恢复民生,重开漕运。
这样一来,就算有再厚的底子,朝廷也得掏空了。朱怡成并非不想救济凤阳,可是国库已空空如也,再也拿不出多少银子来了。
就在今天朝会前,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已私下求见了朱怡成,告诉他眼下国库里最多还有二百五十多万银元,而且这笔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的。要知道中原大战马上就要打响,兵部和军方那边随时随地会要求物资支援,一旦这笔款动了,耽搁了中原之战,那么军方那些人非得把他活剥生吞了不可。
可眼下,再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也来不及,凤阳和中原那边都不能耽搁,这一下子就难倒了王樊,瞧着他一张苦脸的样子,朱怡成胸口憋着团火,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无奈,朱怡成只有让王樊尽快想办法,无论如何先筹集二百万银元至凤阳,以先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安抚民心。至于这钱从哪里来,他朱怡成不管,他只要结果。
王樊也知道朱怡成为这事有些发急了,作为近臣他非常清楚朱怡成是一个理智的皇帝,但在现在为了钱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也是无可奈何。
对此,王樊只能点头答应,并且提出以债券、借贷、提前督促各海关上缴税款等各项措施完筹集资金。朱怡成不置可否,挥手让他尽快处置,而当在朝会上,又有官员上书要求尽快凤阳善后,这使得原本心情就不怎么好的朱怡成更是极不舒服。
“来人!”朱怡成回到宫中,烦躁地走动了一会儿,突然高声喊道。
马上就有小黄门应声而来,朱怡成让他立即去后宫把皇后请来,小黄门应了一声急急就去了。
坐下,没滋没味地喝了几口茶,平日幽静的宫内和清香的茶水并没让朱怡成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更烦躁了。他忍不住又站起身,在殿中来回地走动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从殿门外传来。
“皇爷!”
皇后李娟儿的声音响起,回头一望,见到李娟儿的身影,前一刻心中还烦躁的朱怡成瞬间就平静了许多。
“你来了,过来坐。”朱怡成招呼着李娟儿道。
李娟儿来到朱怡成身边,款款坐下,随后开口道:“前边朝会之事妾刚才听说了一二,皇爷不必烦忧,妾这里还有些银子,皇爷要用的话拿去就是。”
“这……。”朱怡成一下子神色有些尴尬,原本他请李娟儿过来就是打算想问皇后要钱的。自大明重复以来,朱怡成和前明的皇帝一样着手兴建了内库,也就是皇帝的自己银库,至于这些银库的钱来源自然和前明不同。
之前的大明,皇帝的私房钱都是从盐税和矿税上搞来的,同时为了捞这些钱还派出宫中太监,也就是盐监和矿监这些。如今,朱怡成很少使用太监,而且对于太监的控制极为严格,现在大明的太监根本没任何权利,这也是他避免之前太监乱政的措施。
再加上朱怡成的内库来源不同于盐铁这些,而是利用皇家商行进行贸易后获得的资金。从这点来讲,朱怡成这样做是极为稳妥的,既能让内库有一个稳定来源,同时也可以避免落一个揽国税为私库的坏名声。
这些年,无论是皇家商行还是其他方面,给予内库所带来的利益是非常巨大的。但同样内库方面也有不少支出,其他的不说,就说皇家研究所吧,皇家研究所是半官方机构,所有权属于皇家,但如今皇家研究所除了部分方面产生的收益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却只是一个只入不出的吞金兽。
再加上新明的移民,皇家商行在这方面的投入巨大,内库的银子基本全扑在这些方面了,所以收入虽丰却积蓄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内库方面朱怡成把它交给李娟儿进行管理,平日很少过问,而李娟儿原本能力就不差,管得井井有条。
现在,就像是后世的丈夫硬着头皮找媳妇要钱似的,朱怡成也是纠结了许久这才做出这个决定。虽然他在王樊面前有些不讲理,可朱怡成心里也知道,以目前户部的情况要弄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