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怡成也不客气,直接就把锦衣卫接到福建之事的消息说了说,随后就看着他们两人。

    对于此事,廖焕之和史贻直心中同时大惊,同时又暗暗叫苦。前者是首席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后者不仅是军机大臣还是左都御史,换句话来说管着都察院,包括下面的监察御史。

    所谓的监察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创建的制度,朱元璋根据唐时旧制设置了御史台,后来又改为都察院,同时在全国设置了十三道监察机构,而负责这十三道巡查的御史就是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如今大明虽复,但由于全国还未能全部收复,所以按照现在的行省划分都察院暂时设置了十道,相比之前的行省划分更为细致一些,至于监察御史人数也达到了九十八人,以作平日地方巡察工作,监察御史对全国上下大小官吏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有权纠察弹劾,对重大的刑事案件还可以会同刑部、大理寺一同审判,这些都属于都察院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福建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都察院的一把手,史贻直惊愕之余更是愤怒不已。

    出了这么大的篓子,分辨是没任何异议的,史贻直当即就跪下表示自己失职,同时请辞军机大臣和左都御史之职。而廖焕之同样也是如此,虽说他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不直接管理都察院,可以他的职位和权利,地方吏治出了此事,他自然是难咎其职。

    两人没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朱怡成心头的火平静了下来,原本他就没打算借此事夺了他们的职,要真论起来,这件事归咎于他们两人并不公平,何况把他们喊来是要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福建之事作为军机大臣你们自然有责任。”朱怡成先是严厉地说道,接着他又放缓语气道:“但对于此事,其责还未到如此程度,你们起来吧。”

    松了口气,两人连忙称谢,这才起身。

    “坐!”指了指一旁的位置,朱怡成等他们坐下后道:“朕已让张冉去查了,福建那边究竟是如何,有多少官员陷入其中,又到了什么程度,等查明后再进行处置,朕把你们请来是问问你们的看法。”

    相互交换了下眼神,廖焕之起身道:“既然锦衣卫接到福建之报,臣以为此事应该有之,但正如皇爷所言,这事究竟多大,又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暂时还未得知,皇爷谋地而后动自然是英明的,但臣以为,此事牵涉到监察和吏治,锦衣卫虽有监察之职,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以皇爷耳目查访固然可以,但朝廷也需派人下去,严查究竟。”

    “廖中堂说的没错。”史贻直也起身道:“都察院为臣所管,此事都察院居然毫无报告,这是臣的失职,但朝廷规矩却不可废,何况地方是否真的糜烂这也是两说,锦衣卫只不过是风闻而已,或许情况未到皇爷顾虑的程度,所以臣自请进一步核查,并由廖中堂的吏部派官员下去,给天下一个交代。”

    听他们两人如此说,朱怡成微微点头,廖焕之和史贻直说的没错,关于吏治之事,锦衣卫出面是不合适的,说白了锦衣卫只是情报机构,是对皇帝本人负责的,锦衣卫虽然有一定的监察职权,可是这个职权并不大,而且为了控制锦衣卫的权利过大,当初朱怡成就制订过这个监察之权的权利范围。

    所以,张冉去查不是不能查,但必须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去查,锦衣卫方面只是一个协助而已。再加上无论从朝廷的结构还是法律等等来看,由朝廷按照司法程序进行核查才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也是朱怡成把他们叫来的原因。

    “可以。”朱怡成点头道:“如何查,派何人去,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当即,两人心中大定,对于方案他们自然是有的,朝廷对监察机构的章程都在,所以他们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告知朱怡成由都察院派人下去,至于吏部进行协助和跟进,三法司那边等查询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跟进。

    “可有合适人选?”朱怡成问。

    “回皇爷,臣觉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是个合适人选。”

    朱怡成回想了一下此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徐旭虽然素有清名,而且做事也干练,但毕竟对于福建不是很熟悉,朱怡成表示除了徐旭可以再派一人进行协助。

    接着,廖焕之和史贻直各自提了几个人选,但朱怡成都否决了,这些人虽然都是干吏,不过却都是文官,这一次去福建查案,虽然朱怡成不以为地方会胆大包天到对抗中央的情况,但有些顾虑却不能不考虑到,所以朱怡成是打算从军中挑选一人,一方面文物结合,另一方面必要时候可以动用当地驻军进行协助,如果仅靠文官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之前前明以文御武,导致文武分化,最终兵事败坏,文臣之中又党争严重的情况,复明起朱怡成就尤其注意文武之间的职权划分,而且立下了一套新的规矩。

    在这套规矩下,普通文官,甚至地方大员之尊,都无法调动地方驻军,更不用说对地方驻军长官指手画脚了。至于文官的亲兵,比如说清廷方面的所谓督标、扶标兵等等,大明也全部撤消,除了指定的护卫外,文官手中没有任何武力。

    而武官虽然握着兵权,但这兵权也不是随意可用的,除领兵在外打仗的将领,驻扎地方的军官对于部队的调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调动部队,先不说能不能调得动,那也是几等同于谋反之罪。

    所以出于这些考虑,朱怡成决定再派一员军方人员同行,但这个人选却不是那么好选,提了好几个人朱怡成都不满意,廖焕之想了想,突然说道:“既然如此,皇爷何不用陈五显?”

 第六百三十九章 不一样的侯爷

    陈五显?

    如不是廖焕之提起,朱怡成倒差一点儿要忘记陈五显了。

    作为当年福建起义的首领,陈五显也算是风云人物,但是这些年,陈五显在大明的名声却不显,甚至极为低调。

    当年兵败投明后,陈五显在大明收复福建的战役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在福建收复之后,陈五显就逐渐淡出了军中,不再担任实职。

    这倒不是朱怡成亏待于他,作为义军首领,陈五显还是很得民心的,何况朱怡成也没那么小气,就连祝建才都能容得下,何况他陈五显?

    陈五显主动“退居二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要论军事能力不如后来居上的朱一贵,要说治政嘛更不如朝中的普通官员,自己所谓的功劳仅仅只是当年在福建领导起义,可就算那场起义,如果不是后来大明收留,恐怕陈五显早就被蓝理同其主力一起被剿灭了。

    陈五显不同于袁奇和祝建才那样的枭雄,他之所以起义主要原因是心向大明,并对于满清发自内心的仇恨。这个人有人格魅力,却又没有丝毫对权利的欲望,在协助大明平定福建之后,陈五显就主动放弃了手中权利,辞去了他总兵官的军职。

    对于这样的一个“老实人”,朱怡成还是很欣赏的,而且作为义军的首领,朱怡成也乐于把他竖立成标杆。不过陈五显对权利并不热衷,所以后来朱怡成只是封了他一个侯爵,另外再安排他在五军都督府挂了个闲差。

    这些年里,陈五显一直住在南京,他的住处还是朱怡成赏的,在朝中更很少抛头露面,除了大朝会和一些重要场合露露面外,平日里过的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据说他近来已搬出了南京城,在城南附近弄了个庄子整了十几亩田,每日和老农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乐在其中。

    今日廖焕之突然间提到了他,朱怡成细想之后顿时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虽然眼下陈五显没有实职,但他的身份却不低,到了地方堂堂侯爵之位足够压得住场子,而且他真要论起来也还算是军方的重臣,毕竟五军都督府的闲差也是差,这级别摆在那边。

    更重要的是,陈五显在福建威望甚高,他这人的性格又疾恶如仇,让他和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一同前往福建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翌日,得知朱怡成要见自己的陈五显匆匆自南城入了宫城,随后进了大内。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朱怡成特意在正殿接见了他。

    “臣建宁侯陈五显叩见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

    一见到朱怡成,陈五显就连忙行大礼参拜。当年朱怡成封他为侯,这是表彰他在福建起义的功绩,同时以建宁为名,也是告诉天下人陈五显此候爵之位的来历。

    笑呵呵地让陈五显起身,朱怡成的目光却落在了他身边的一个布囊上,有些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东西。

    普通大臣面圣,一般除了奏折文书什么的不会携带物品,毕竟皇帝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就算有物件要带给皇帝看也是先交给小黄门,等秉告过皇帝后再由小黄门取过来。

    可是陈五显这次来却直接带了个布囊,这布囊并不大,充其量也就是同书包差不多的样子,装的鼓鼓囊囊的,至于里面究竟什么东西却不知道,不过能肯定一点这绝对不会是什么有危险的物品,毕竟面圣所带物品都是要先查过才能带进宫的。

    听到朱怡成问,陈五显顿时笑着回答道,这布囊里装的是他在城南农庄亲自种的东西,里面有大米、小米、红薯、豆子等零零碎碎五六种粮食,虽然东西不多,也不值得什么钱,只是因为今天来见朱怡成特意带来给皇帝尝尝鲜。

    “这些都是爱卿自己种的?”朱怡成听了一愣。

    “回皇爷,臣本就是庄稼户出身,闲着没事就在自己庄子里种了些许粮食,种的不多,不过平日里自用是足够了。”

    “拿来给朕瞧瞧。”朱怡成笑着说道,很快在一旁的小黄门上前把那布囊取了过来,朱怡成把它放在桌上,打开绳结,伸手往里面抓了一把,的确如陈五显说的那样里面都是些普普通通的粮食。

    这些粮食数量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十来斤的样子,而且看起来也很寻常,根本不像宫中所用的精粮瞧上去那么好。但看着这些粮食,再瞧瞧虽穿着蟒袍,脸色却有些风霜的陈五显,朱怡成心中微微感动。

    “前些时候皇后还在同朕说呢,如今宫中的饮食虽精细,却缺了些民间的烟火味,吃的多了倒是有些想当年的粗茶淡饭了。这还真是巧了,今日爱卿送这些东西倒是正合适,朕替皇后谢谢爱卿了。”

    “只要皇爷和娘娘喜欢就好,如皇爷不嫌弃臣的东西,往后如是想了托人告诉臣一声,臣再送些过来就是,反正都是臣自己种的又不值得什么钱。”陈五显咧着嘴乐呵呵地笑道,见他如此朱怡成心中也是一乐,如果是别人的话,恐怕马上就要说让自己农庄的粮食定期供给宫中,再夸一夸自己耕种的辛苦了。陈五显倒好,居然还讲需要的时候打一声招呼再送来,还说这东西不值钱什么的话,这几乎和民间百姓走亲戚的对答差不多了。

    不过陈五显越是这样,就越让朱怡成心中满意。对于朱怡成来讲,自当了皇帝后那些马屁话、奉承话每日里不知道要听多少遍,朝中上下无论是谁,可以说都是人精,每次君臣对答之间也是小心翼翼,拼命揣摩着自己的心思。

    除了皇后李娟儿之外,整个朝中,或许也只有邬思道能以朋友的语气和自己聊些事,眼下又多了个陈五显,而且相比精明强干又心思缜密的邬思道,陈五显这副样子更显得真实和赤诚。

    心情不错的朱怡成就着这话题和陈五显聊了起来,听着陈五显如同普通老农一般和邻居显摆自己操持庄稼的手艺,大谈特谈何时播种,如何除草,在什么时候又需注意气节变化,收割时又是如何心情什么,倒让朱怡成是听的津津有味。

 第六百四十章 归乡

    聊了好久,意犹未尽的陈五显这才想起今天是在面圣,停下了话头询问起朱怡成把他召来的目的。

    在来之前,陈五显并不知道朱怡成找自己所为何事,而且他现在作为一个悠闲侯爷,除了每隔一段时间去五军都督府走走外,平日里都在伺候那些庄稼地,对于朝中的情况了解的不多。

    更重要的是,如今大明几乎如日中天,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这对于陈五显来讲就已经足够了,当年他聚众起义,目的就是要推翻满清恢复大明,而现在眼看着大明就要彻底收复神州了,心愿即将了却,哪里还有什么令他牵挂的呢?

    见陈五显主动问起,朱怡成这才把福建之事说了出来,谁想到前一刻还笑容满面的陈五显后一刻一张老脸就涨得通红,憨厚的脸上同时露出了极度愤怒的表情。

    “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