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爷!”这时候,王东站起了身道:“漠北之变董帅虽有失查之则,但漠北原本就在满清手中,何况其中还牵涉到了北方蒙古各部,此事董帅实在是无能为力,还请皇爷明查!”
“王帅所言的确如此。”史贻直的脾气比较直,随后也起身道:“对于此事分明就是满清的过错,董帅何有错?皇爷向来英明,漠北之失虽然可惜,可我大明眼下更重要的是关注长城之内,至于草原上的问题之后解决也不迟啊!”
紧接着,廖焕之和王樊也为董大山说了话,几个军机大臣都表示如果以此追究董大山的责任是极为不妥的,并且一致认为漠北之变虽然严重,可暂时威胁不到眼下的收复各地战略,朝廷只需令北方明军验收各处要道,密切关注局势,等彻底平定了四边的满清残余势力后再解决草原问题也不迟。
众人的话让朱怡成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仔细想平心而论的确如此,董大山固然有过错,但这种过错一方面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朱怡成对于漠北之变的反应也过大了些,让这些臣子很是不解。
这点,是朱怡成和这些臣子思维的区别,相比于后世中国人的那种大中华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再加上清末百年的羞辱和沦丧,好不容易站起来的中国人对于这些更为看重。而在这时代的人中,他们的眼光不可能看到数百年后,也不可能为了一个根本还不属于大明国土的漠北感到痛心。
对于漠北之变,各人的反应只是觉得此事之后满清的实力会有所增加,再加上罗刹国的介入和其他蒙古各部的联合,使得将来明军攻击西北或者东北很有可能会遇到些麻烦。
可是这只不过是麻烦而已,眼下西北、西南、东北三处未平,大明完全可以一步步来,以大明如今日益上升的国力,花上数年时间必然会平定四方。至于罗刹国,这些化外之人又能如何?占领了漠北又怎么样?
大明的火器如今可以说是最先进的,再加上大明新军的战法,难道罗刹人就能挡得住大明的脚步?要说人多,中原从来不担心兵源的问题,上万罗刹人在强大的大明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怡成这样大惊小怪实在是有些让人奇怪。
“起来吧。”朱怡成终于开口道:“此事你虽有错,但毕竟漠北遥远,你也是鞭长莫及。不过罗刹人究竟是何等货色,想来你之前去过北方也了解过,如今罗刹人同满清、蒙古三者联合,瓜分漠北,接下来依朕判断就要向南出手了。”
顿了顿,朱怡成继续说道:“幸亏如今中原大战已经结束,我明军也能就此腾出手来,如果漠北之事早一两个月倒是棘手,眼下朕打算抽调兵力加强北方防御,你如何看?”
董大山磕首谢恩,这才起身。随后他并未坐回位置,而是站着静静想了想道:“回皇爷,臣觉得可先调林建章的主力回师北京,确保北方一线的安全。至于后续,江北的兵员也可向北调动,以防敌人由东北一带入侵。而南方一线,依旧以杨勖为主帅,如需要还能调马功成部至西北。”
“你们几个意见呢?”朱怡成不置可否地看着其他几人问。
“臣等暂无异议,眼下中原大战已经结束,中原之地的主力原本就要调走,地方只需留部分兵力驻扎即可。”
朱怡成微微点头,开口道:“既然如此,由军机处商讨后确定方案再报朕阅吧……。”
第六百五十三章 地方大族
关于漠北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自然有军机处进行处置,不过朱怡成也清楚,眼下北方只能以防范为主,毕竟漠北离北京太远,明军实力虽强,但在还未彻底解决满清的情况之下,如今是根本没有可能出兵漠北的。
饭要一口口地吃,事要一件件地做。冷静下来的朱怡成知道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但他同时又对满清如此轻易出卖国土感到异常的愤怒,按捺住心头的怒火,朱怡成同各军机大臣聊起了其他事,随着中原之战的结束,眼下摆在大明面前的千头万绪就要逐一处理。
首先自然就是对于战后的安置工作,中原一战明军大胜,从而把满清在中原的势力完全驱逐了出去,可持续的战争同样带来极大的创伤,就如同当初的江北类似,这些年来中原几经战火,再加上满清在中原大肆征收导致各处田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放眼望去一片萧条。
根据初步统计,中原,尤其是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山东中部和南部,还有之前收回的江北地区,难民已高达千万,各州县的粮仓也早就空空如也,情况极不乐观。
一个个数字从史贻直的口中而出,听得在场人触目惊心,更为之动容。各军机大臣中,王樊的脸色难看之极,要知道户部正是他的管辖范围,之前凤阳之战后朝廷上下提出重修中都,已经让王樊焦头烂额了,如果不是当时朱怡成暗中帮了他一把,王樊差一点儿就要当了裤子。
而现在,这么多地方需要救治和拯济,王樊不用多算都知道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以目前财政能力根本就没办法做到。
可是,这是国事!做不到也必须得做,难道堂堂大明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连一口饭都吃不了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明和满清又有什么两样?对外宣传的那些不就成了欺骗天下的谎言?这令大明如何面对天下人?又令朱怡成这个皇帝又有何脸面君临天下?
所以,等史贻直说完之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王樊,更令他叫苦不迭。
“皇爷,诸位。”王樊苦着脸道:“户部如今已拿不出钱了,连年征战,原本军费开支就大,再加上之前江北拨款,户部现在帐上仅只有三百万元,就算各处海关解款提前入库,可大家别忘了朝廷每月的开支就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王中堂。”史贻直神色不悦道:“你可是我大明的财神爷,这拨款事宜还得你想办法,眼下中原各处饥民遍地,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天下百姓受苦不成?”
“史中堂说的哪里话!”王樊皱着眉头当即反驳道:“户部的款项无论收入还是支出都是清清白白,为了这场大战,户部已想尽了一切办法进行资金调配,但谁都没想到这计划没有变化快啊!再说了当初重修中都可是都察院的各位极力要求的,如果当时不拨那笔款子的话或许王某还能筹集一二,可是现在……。”
王樊这句话出口,史贻直的脸色瞬间就变得尴尬起来。虽然当时上书朝廷,甚至上窜下跳着口口声声要重修中都,安抚凤阳百姓的奏折大多出自于御史,而史贻直作为左都御史管的就是都察院,可实际上这件事并非出自他的授意。但话又说回来,这件事的确又是都察院挑起来的,王樊为了这事责怪他也不为过。
“一码归一码!”史贻直硬着头皮道:“凤阳之战几乎十室九空,中都更是差一点儿成了一片废墟,难道中都的百姓就不能安抚么?朝廷当时如不拨款,你让这天下人如何看待我大明?”
“是啊!所以户部就拨款了啊!”王樊一摊双手,神情无奈道:“可是史中堂,你要知道眼下朝廷的困难,你以为户部藏着金山银海不成?”
“你……。”
“咳咳咳……。”见两人再说下去估计要当场吵起来,廖焕之连忙咳嗽了几声打断了对话,随后他目光在两人面前扫过,最后又转向了朱怡成。
“皇爷,臣觉得如今中原百姓的救治的确刻不容缓,但户部财政紧张也是实情,依臣看来,此事如何做,怎么做,还需好好商议。”
“爱卿对此是如何想的?”朱怡成开口问。
廖焕之冲朱怡成拱了拱手,说道:“中原之战提前结束,这对于朝廷是好事,可同样也加重了朝廷目前的困难,依臣之见,可令中原各部暂时从军中调济些粮食就地分发,以安民心。”
说到着,他把目光投向了董大山,董大山想了想后点点头道:“如果数额不大的话倒是可以。”
“这是自然。”廖焕之道:“从军中调粮只是权宜之计,朝廷的拨款才是最重要的,王中堂,如今户部想办法挤一挤大概还能拿出多少来?”
对于这个问题王樊其实从一开始就在计算了,当即回道:“能立即拿出来的大概一百万吧,半月后户部还能拨款二百万,假如各地税款按时入库,二个月后再抽出五百万应该不成问题。”
“虽不足,但也勉强可以了!”廖焕之点头道:“那就有劳王中堂先拨款一百万由南洋紧急采购粮食,另请王帅的海军连同长江水师协助,帮忙运粮,如果户部能同各商行达成协议,可令其先行垫资部分以解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朝廷派任的地方官员也当想办法就地救治,并着手恢复生产,要知道如今虽已过春种,可许多地方想办法种些其他庄稼还是可以的,至少能帮着老百姓熬过今年,只要今年熬过去,等到来年一切就没问题了。”
说完,廖焕之把目光再一次投向朱怡成,朱怡成沉思后微微点头,廖焕之的考虑还是比较全面的,至少可以解决眼下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原百姓缺粮的问题。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让老百姓先活下去,至于家园什么的,这些可以慢慢来,更何况眼下中原之战已经结束,朝廷接下来开支会缓解许多,只要等上大半年时间,一切就没问题了。
不过,朱怡成还想到了那些地方大族豪强,中原历来有不少大族豪强,这些家族虽在连年的战争中受到了损失,但依旧比普通百姓强得许多,其他的不说,就拿山东的孔家来讲吧,圣人世家其家底有多厚可想而知,作为大明正统,朱怡成虽然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夺了孔家家财,不过当年孔家投清,后来又受了清廷的封赏,在大明复兴后孔家又未有丝毫表态,直到清军在山东统治崩溃,孔家这才慌忙派人来南京投靠。
像这样的墙头草比比皆是,除去孔家还有好几家,孔家只不过是其中最大也是最为有名的家族而已。现在,他们看着满清彻底不行了,打着改换门庭的主意投靠大明,这天下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在这种时候让这些家族出点血也不为过,甚至有些家族当时跟着满清对抗大明天军,在朱怡成看来这些家族是自食其果,其覆灭也是理所当然的。
除去这些外,还有满清的敌产,比如说满清官员和八旗贵族在各地的田地、农庄等等,这些自然要收归大明所有,随后再根据前例进行发卖,以解决财政问题。
当朱怡成提出这个看法后,众人顿时赞其英明,至于压力最大的王樊也暗暗松了口气,这样一来他这个双手空空的财神爷至少不会再被别人戳着脊梁骂了。
第六百五十四章 触目惊心
资本是一个奇怪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而且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如今的大明在中原获得大胜,这自然令全天下的人看到了大明兴旺的前景。所以,当王樊找到各商行的领头人,提出以朝廷作为担保筹集粮食的要求后,各商行并没有拒绝,在他们看来大明现在的财政还是非常健康的,有着足够的偿还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明重视商业,使得商人的地位不断上升的同时,有些商人已经暗中开始谋求政治话语权了,换而言之这也是资本以其原来面目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初型。
表面看起来,用这种方式借贷给朝廷,其获利虽然比不上利润丰厚的海贸,可是带来的政治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聪明的商人不会拒绝朝廷的要求,当然也会借此机会提出一些他们的述求,对此王樊在请示过朱怡成后,对于一些合理的要求适当同意,但对另一些要求却直接拒绝,以表示大明朝廷的底线。
同时,在福建的巡查也在暗中进行,陈五显在抵达厦门之后表面上看起来就和荣归故里的朝廷大员没什么两样,先是在厦门呆了两天见了见地方官员,然后就朝着家乡而去,到了家乡后陈五显先是祭祀和先祖,又掏银子修了家庙和祠堂,随后还给乡亲父老们摆了流水席,热热闹闹地折腾了小半个月才安静下来。
陈五显虽然在朝中未任实职,可他毕竟是重臣,而且还有着爵位。再加上陈五显原本就是福建人,在福建的名声很大,所以就算在老家的时候也不断有地方官员前来拜访。
对此,陈五显几乎是来者不拒,对于来拜访的每个人都是和颜悦色,这样一来更另这些官员对陈五显极为亲近,至于所送的礼物等等,陈五显也未拒绝,笑呵呵地全收下了,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