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明百姓眼里,他这个皇帝是合格的。

    这就如同后世的民意一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朱怡成也因此放下了心,随后拿起奏折慢慢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有人来报,说是朱怡成派去查事的侍卫回来了。

    让人进来,那侍卫先行礼后汇报了查问孙经历的情况,根据他调查的消息,孙经历的确收了商户的好处,也正是因为如此被锦衣卫查实后由三法司联合抓捕,并且押入天牢。

    不过,孙经历牵连进贪腐案有些倒霉,因为他收取的好处并不多,相比福建那边的天文数字,孙经历过手的连九牛一毛都称不上,而且根据查实,所谓的赃款仅只有二百三十元而已,折算下来约等于他两个月的俸禄。

    这些钱在普通人眼里或许是笔不小的数字,但对于一年拿千多元俸禄的孙经历并不算什么,可恰恰就是这笔钱,孙经历被同僚揭发,从而落网。

    “赃款查实了?”朱怡成问。

    “查实了,不过……。”

    “不过什么?”

    那侍卫迟疑道:“根据孙经历和商户的交代,这笔款子是商户借于他的,并不承认是贪污或敲诈所得。”

    “借给他的?可有借据?”朱怡成问道。

    侍卫摇头道:“并无借据,也正是如此孙经历和商户无法证明这是一笔借款,而且当时也无中人,再加上出首的人一口咬定这是孙经历得的好处,所以三法司决定先收押后再慢慢审讯。”

    听到这,朱怡成不由得皱起了眉,也就是这孙经历是否真正贪污还不确定,这笔钱是如何性质也仅只有双方一面之词而已。

    如果在平日,这种案子根本不会大办,毕竟孙经历是朝廷命官,办理牵涉到官员的案子一向比较谨慎,可是如今却不同,现在朝廷正在大办贪腐,由于福建案法,这件案子的牵涉越来越广,人员也越来越多,朝廷上下,甚至包括大明的老百姓都看着这件案子,再加上朱怡成对这案子的重视,三法司甚至锦衣卫那边谁还顾得上之前的规矩?

    朱怡成知道孙经历也许是个倒霉蛋,这种平日里不大不小的事牵连进去,而现在被关入天牢,什么时候查清楚谁都不知道。就算事后查清楚了,恐怕他也再难以为官了。

    一时间,朱怡成迟疑了下,随后交代侍卫给三法司那边递一句话,让他们尽快先查明孙经历的情况,如果没有真凭实据的话,就尽快放了此人,朝廷办案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放过一个好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坏人,他朱怡成可不想因为自己肃贪的原因被某些小人所利用,借着朝廷此案打击对手,为自己捞取好处甚至政治资本。

    等侍卫走后,朱怡成心中有些不安,他想了想让人去军机处要来关于逮捕人员的名单和一些案情细要,虽然这些东西军机处每日都有汇报,不过都是粗略的,他想看看在这场案子中是否有自己所担心的事发生。

    翌日,朱怡成起了个大早,继续在偏殿忙碌,午饭草草用过后他按着皇后所交代的在御花园散步,御花园的景色不错,可朱怡成却没有丝毫流连美景的念头,边走边想着心思,不知不觉就来到靠近湖边一处凉亭。

    或许是走的快了些,朱怡成感觉有些热了,虽然还仅是初夏,但南京的天气热的早,在殿内还好,但在太阳下这温度着实有些毒辣,朱怡成索性走进了凉亭,在石墩上坐下,感受着湖面吹来的微风,整个人凉爽了许多。

    “皇爷,邬先生求见。”正当朱怡成刚坐下没多久,一个小黄门就来报。

    “邬思道?呵呵,他今日如何有空来见朕?”朱怡成顿时笑了起来,看看四周想了想道:“直接把他带来此处,弄些茶和果子过来,我要同邬先生一同赏湖观景。”

    不过时,茶和果子等先端了上来,朱怡成喝着茶,品着鲜果,眺望着微微起伏的湖面。正当他看着有些入神的时候,一阵车轮的声音传来,转头望去,只见邬思道坐在一张轮椅上,被一个小黄门推着来到了凉亭。

    “臣邬思道见过皇爷……。”见到朱怡成,邬思道示意小黄门停下,随后努力起身行礼。

    “好啦好啦,你腿脚不便还是坐着说话吧。”朱怡成摆摆手,让邬思道不必如此,不过邬思道还是在小黄门的搀扶下站起身行了个礼才坐下,随后推着来到朱怡成的面前。

    “皇爷厚恩,但礼可不废。”邬思道笑呵呵地解释了一句。

    “你呀。”朱怡成知道他的脾气,这家伙平日里别看一副淡然的样子,其实却是一个绝顶的聪明人而非狂徒,对于朱怡成的底线在那里他拿捏得非常清楚,虽然许多时候和朱怡成聊天谈话都是一副朋友的样子,但应有的礼仪他是绝对不会忽略的,哪怕是朱怡成已经明确告诉他不必拘理的情况下。

    这恰恰就是邬思道的聪明之处,他非常清楚和皇帝当朋友只不过是表向,作为孤家寡人,皇帝是没有真正的朋友的,假如他仗着皇帝的信任肆无忌惮的话,那么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也只有这样,他能够长时间的得到皇帝的信任,并且让皇帝对自己另眼相看。

    “这轮椅不错。”朱怡成笑着指了指他,随后目光落在邬思道的轮椅上赞了一句。

    “皇家研究院的新品,这帮兔崽子拿我当招牌也不给我打个折,花了我足足三百银元,可不便宜。”邬思道轻描淡写地回答。

    这句话顿时让朱怡成哈哈大笑起来,以邬思道的身份,他如果想要这种轮椅直接向皇家研究院讨要就是,何必花钱呢?不过邬思道并没这么做,而是花钱买了这副轮椅,还在朱怡成面前装出一副表面不在乎其实很肉痛的样子,顿时令朱怡成心中大乐。

 第六百七十一章 进言

    自邬思道退出军机处后,很少再同之前一般时常和朱怡成见面,而朱怡成也是有些日子没见他了。

    这倒不是朱怡成和邬思道之间有了隔阂,或者说不再信任邬思道。相反,对于邬思道退出军机处的原因朱怡成心知肚明,而且在他看来,不贪恋权利的邬思道反而比其他臣子更值得信任,今天邬思道主动前来见他,多日不见朱怡成更感觉双方亲近了许多。

    邬思道依旧是老样子,一副风淡云清谈笑风生的性子,这让朱怡成更为高兴,两人就着轮椅之事笑谈了起来,喝了口茶,聊了片刻朱怡成问起了太子的学业。

    “太子聪慧。”邬思道沉思后说了四个字。

    “我儿聪慧那是自然,作为山长难道就这二字评语?”朱怡成好奇问道。

    邬思道微笑道:“太子年少,刚进学不久,学业自然随着时间会逐渐加深,要知治学并非一朝一夕可成,滴水石穿,水到渠成。何况皇爷建此学院其深意微臣深知,假以时日自然能看到效果……。”说到这,邬思道话头一转又道:“世间之人无数,但人与人却各不相同,有些人佛家言有慧根,儒家又道悟性,就连寻常百姓也往往说其天聪,但不管那一种,归纳为两字‘聪慧’!可要做到真正聪慧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此乃上天所赐,寻常求之不得。”

    “还有这套说法?朕怎么从未听说,你不会是糊弄朕吧?”朱怡成疑惑问。

    “不然!”邬思道正的道:“微臣虽不是出家之人,但也不打诳语。太子的确聪慧过人,学识可以后天学得,品性也能慢慢培养,但这聪慧却是天生的,旁人所求之不能,微臣在此恭喜皇爷得子聪慧,正如天下皆赞皇爷英明一般。”

    听到这,朱怡成忍不住哈哈大笑,手指着一本正经的邬思道简直是笑的不行,这个家伙分明就是故意的,借用太子聪慧来奉承自己英明。亏得他居然想出这么一出,绕了这么大个圈子逗自己开心,想到这朱怡成又情不自禁摇了摇头。

    “哎,朕如今又有何英明可言,当年朕改革官制,创建养廉制度,原本想提高官员待遇,借此消除贪腐……可是现在,自福建一案出,实在是触目惊心,随后再派人一查,我大明如今简直是贪官遍地,朕这张脸都给他们丢尽了。”

    “皇爷,如今吏治虽有些许问题,可瑕不掩瑜啊!”邬思道劝道:“此案臣虽不在中枢,但也听说了一二,实际上真正的贪腐并不多,有些人仅是占了些小便宜,或被人拉入水中浑了自身。我大明眼下蒸蒸日上,从吏治来讲已比满清在时清明许多,更因为皇爷的养廉之举,使许多官员已无后顾之忧,方能安心为大明牧民,皇爷何必一叶障目呢?”

    朱怡成表情缓和了许多,邬思道这番话分明是替自己辩解。实际上,这些日子朱怡成一直都在反思,他反思自己有些决策是否太理想化了,就如同养廉制度一般,朝廷拿出了那么多钱高薪养廉,却依旧制止不了官员对金钱的欲望,难道他当初做错了?

    可是,在朱怡成心里,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高薪养廉并没有错,在实施高薪养廉的同时,朝廷也未忽视对官员的监督制度,就像现在的福建案一样,这些贪污腐化的官员最终还不是被查了出来,接下来用雷霆手段整治一批,吏治自然就会好转。

    这两种念头一直在朱怡成脑海中徘徊,这也是他这些日子看着案卷越看越是郁闷的主要原因。现在,邬思道这一番话主动替他作了辩解,并且指出他政策的可取之处,倒使朱怡成心中舒服了不少。

    “你这话倒也有道理。”朱怡成微微点头,随后又道:“朕也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可是这一回实在是大出朕的预料,原本朕派陈五显去福建前仅以为是些许官员的问题,可现在看来却是冰山一角啊!”

    邬思道点头表示认可,但他迟疑着开口道:“皇爷,臣有些话不知该不该讲。”

    “有话直说就是,何必学他人来这一套?”朱怡成当即不悦起来:“你邬思道可不是吞吞吐吐的人,难道多日不见朕,如今却怕了朕不成?”

    邬思道嘻嘻一笑:“皇爷说哪里的话,臣只不过见皇爷这些日子心情不畅,怕说错了话惹皇爷扫兴罢了。”

    “这些日子扫兴的事多了,也不差你这几句话,说吧。”朱怡成摆了下袖子,端起茶喝了起来。

    邬思道点点头,当即道:“皇爷,其实依臣看来福建案发倒也不是坏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脓包既然出了,捅破即是,皇爷何必如此烦恼呢?”

    朱怡成也不说话,静静听着邬思道继续说。

    “其实吏治之事,历朝历代都绕不过去,臣刚前所言如今我大明吏治虽不能称得上绝对清平,但相比满清已是极不错了,更不用说之前相比。何况皇爷体桖百官,首创养廉制度,更令天下清官交口称赞,别人就不提了,就说臣吧,皇爷您也知道臣一向不善经营,又不好治政,如不是皇爷定下的制度,如今臣如何有今日的悠闲,恐怕家里早就揭不开锅了。”

    邬思道拿自己做比方倒是让朱怡成嘴角露出了笑容,这话倒是没错,假如以前明的官员收入来比较,邬思道每年拿的俸禄恐怕还不够他喝一个月的酒的,更不用说他家里现在还养了好几个妻妾美婢,每日里花前月下,丝竹乐舞作伴,其乐陶陶了。

    “但皇爷要知,吏治此事并非一蹶而就,需朝廷慢慢整治,如同大浪淘沙一般。臣几日前打听了一下福建之案,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卷入福建案中大多官员都是当初留用的官,而我大明复国以来开科举士的官员在其中的并不多,有些人就算牵连在内却也大多仅仅小过。”

    邬思道这番话又让朱怡成心里舒服了许多,他仔细想了想事情的确是这样的,福建上下官员中招的十之八九都是之前留任的官员,而开科举以来任命的官员的确数量不多,而且牵连进去的情节也不重。更何况无论是当初发现贪腐的福州知府唐纬还是现在的知府崔宏毅,一个是朱怡成复明后任命提拔的官员,而另一个是当年的恩科进士,是他的天子门生。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小惩

    邬思道指出,吏治之弊古就有之,这人非圣贤,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在利益之前很难有能把持得住的。这就是人心的问题,朝廷眼下制度已在,制度是一方面,其中养廉制度至少可以保证大多数愿意当清官的官员衣食无忧,并且抵制住一些诱惑。至于监督制度也能及时察觉到吏治的问题,再加上国法的约束,只要朝廷有决心,他认为在经历福建一案后,整个大明吏治定将有极大的好转。

    “不过臣以为,此事万万急不得,只要皇爷和朝廷的决心不变,自然有大治的一日。再者,眼下我大明新复国土,这些国土都需人去治理,何况水清则无鱼,下重药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