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臣以为,此事万万急不得,只要皇爷和朝廷的决心不变,自然有大治的一日。再者,眼下我大明新复国土,这些国土都需人去治理,何况水清则无鱼,下重药固然能治得了重病,可往往也容易大伤元气啊!”

    邬思道这一番话说完,朱怡成静静坐着半天都没开口,他想了想后目光朝着邬思道望去,若有所思问:“你今日来是受人所托吧?”

    邬思道根本就没打算瞒过朱怡成,当即笑着点头承认:“皇爷英明。”

    紧接着,邬思道又解释道:“其实臣也觉得如今大张旗鼓有些过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日皇爷在殿中雷霆震怒,三法司和锦衣卫,甚至包括军机处自然不敢怠慢,而今肃贪已近尾声,可皇爷却一直未有任何交代,不能不让群臣惶惶。再者,有些官员的确该杀,可是有些人却未必有重罪,如今正是用人之时,有些小错者倒不如小惩即可,以示仁德……。”

    “哼!你好大的胆!”朱怡成脸色顿时一变,厉声喝问道:“此等贪官污吏,如仅是小惩国法何在?他们伸手贪污受贿之时又何尝想过这天下百姓,想过国法无情么?你区区一个学院山长,如何替这等人说话?有何居心!”

    “皇爷,臣不敢……。”面对朱怡成的愤怒,邬思道扶着轮椅起身,随后跪了下来:“臣只是就事论事,并无任何私心,如有的也只是一片赤诚。臣只是担心皇爷如今大兴牢狱,使其国本不稳而已,眼下满清未灭,蒙古那边又又异族蠢蠢欲动,西南三省又乱成一团,一旦因福建案闹得不可开交,天下众官员人人自危,我大明必将元气大伤啊!”

    “呵呵,那么说你倒是好意了?”朱怡成皮笑肉不笑地看着邬思道。

    邬思道的头伏的更低了,可他的声音却依旧清晰洪亮:“臣只是为我大明和为皇爷所虑,如臣话中有冒犯皇爷的,臣任凭皇爷处置。”

    “好!好!”朱怡成口中道了两声好,脸上去冷若冰霜:“任朕处置?那就处置吧!传朕旨意,邬思道妄论朝政,言词狂妄,着革去学堂祭酒一职,罚俸一年,令其即日在家闭门思过。”

    说完,朱怡成看都不看跪着的邬思道一眼,起身就走,而邬思道连忙朝着朱怡成离开的方向道了一声臣谢恩,等朱怡成走远不见人影后,邬思道这才抬头看了看,随后就如同没事人一般从地上爬了起来。

    “邬先生,您……何必如此呢?”一直在边上守候着的小黄门知道邬思道腿脚不便,连忙上前搀扶起他,心有有些不忍地说了一句。

    “你倒是体谅我,不怕皇爷怪罪?”邬思道起身掸了弹身上的灰,见那小黄门年龄不大笑着问了一句。

    这一句话可把小黄门吓得不轻,朱怡成的大明太监地位不高,而且宫中规矩极严,这句话要是被旁人听了去再在朱怡成那边一讲,他弄不好就得当场仗毙。

    见小黄门一副面无人色样子,邬思道顿时哈哈一笑,拍拍他肩膀道:“莫怕莫怕,皇爷可不是小气的人。”

    说完后,他直接坐回轮椅中,然后朝远处招了招走,之前推他进来的人快步上前接过轮椅,推着笑眯眯的邬思道离开了。这时候小黄门看着离去的邬思道心里是又担心又惶恐,更多的是恼怒,忍不住狠狠暗骂这个瘸子真不当人子,自己好心好意安慰他一句,他倒差一点儿让自己丢了脑袋,皇爷今日下旨夺了他祭酒之位夺的好,夺的呱呱叫,他就是活该!

    丢了祭酒之位,再加罚俸一年和闭门思过,但邬思道却丝毫没有在意,相反出了宫门后他脸上还露出了一丝轻松的表情。

    深知朱怡成脾气的他非常清楚,今天这事并非是坏事,虽然表面上看他惹得朱怡成大怒,还丢掉了祭酒的职位,可实际上他进宫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从表面看,朱怡成大怒之下异常严厉地处罚了他,可实际上却没给邬思道带来什么损失。所谓的祭酒官职只不过是个挂名而已,虽然丢掉这个职务,但他依旧是学院的山长,还掌管着皇家学院。

    假如朱怡成真的要一棍子打死他,有的是手段。比如说夺去他的爵位和本职,现在邬思道不仅有着爵位,还有着太傅的本职在,这两个头衔才是邬思道真正的地位体现,朱怡成一没夺爵,二没有去掉他的太傅本职,仅仅丢了一个祭酒的挂名,这种惩罚根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至于罚俸一年,更是不痛不痒,邬思道一年俸禄虽多,但他平日里的收入可不少,比如皇帝之前赐与的钱财和田庄,足够让他悠闲地过日子了。还有闭门思过就更可笑了,邬思道原本腿脚就不好,平日除了去学院基本就是宅在家里红袖添香,这个闭门思过根本就没任何意义。

    聪明如邬思道自然明白朱怡成这样的真正意思,那就是朱怡成借这件事敲打他而已,是对于他受人之托然后在这种情况说情的惩罚。既然皇帝已经惩罚过了,那么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而朱怡成做出了这个决定,自然他邬思道刚才所说的那些话也就听进去了。

    “哎……亏了亏了,看来过几日要找廖中堂讨要些好处才是,对了,记得他有收藏着一副黄庭坚的字画,平日里视若宝贝,以它作抵倒是不错。”回去的一路上,邬思道嘴角挂着笑,暗自想道。

 第六百七十三章 名册

    邬思道判断的没错,朱怡成的确听进去了他那些话,并且用这种方式敲打了他一番。

    其实在之前,朱怡成就已经有些想法了,随着福建案调查牵连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作为皇帝的朱怡成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些不安,尤其是之前他去南京城内听到的那些话,更引起了他的警惕,其中就包括应天府的孙经历被抓一事。

    邬思道有句说的没错,那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眼下他对于此案一直未有决断,而朝中百官又人人惶惶不安,甚至有些人为了讨好皇帝搞起了株连办案的勾当,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

    在这种大风气下,这件案子的风波是越来越甚,如此再下去的话恐怕就难以收拾了。而且正如邬思道所言,满清、蒙古,沙皇俄国,再加西南三省,这些势力依旧在虎视眈眈,大明在这种情况根本乱不得,一旦因为整顿吏治导致天下大乱,那对于大明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巨大损失。

    第二日,下定决心的朱怡成直接召来各位军机大臣和三法司主官,并同锦衣卫张冉,明确指出福建案的调查可以结束了,对于福建一案贪腐所引出了一系列案子必须严格审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案子中对于当事人尽快释放并复职。

    至于查实有问题的人,根据案情轻重分别处理,或降职、或夺官、或流放、或死罪。国法写得清清楚楚,何罪应该如何判决,全权交由三法司定案。

    此外,朝廷将以此引以为戒,加强官员监督,增加巡察御史人员,锦衣卫也同样担负起监察职责,以避免此类案件的再次出现。

    朱怡成如此交代后,在场所有人都大松了一口气,尤其是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廖焕之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些日子,他是吃不好也睡不好,就担心朱怡成恼怒之下要大办此案,再加上这些天牵连进案子的人越来越多,廖焕之真害怕到时候出了大事。

    现在总算好了,看来他当初去找邬思道这步棋没有走错,朱怡成这个态度一出,他们这些为臣子的自然是好办了许多。虽然因为这案子最终要处置的官员不少,可是大多的处置按他们的罪行轻重来处理,无论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天下百姓都有一个交代。

    自然,最终被判决死刑的官员肯定不在少数,别的不提就说福建那边吧,直接卷入,肯定死罪者就要近百人,至于丢官和流放着更多,可是这些家伙也算是罪有应得,死得不冤。

    而那些商人,也就是官商勾结者,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好。被砍头的,被抄家流放的自然一个都逃不了,至于这些罪人所流放的去处,朱怡成也早就想好了,正好新明那边不是缺人么?这些人就全送到新明那边去以充人手。

    十多天后,经过三法司的联合审讯,这场轰动天下的案子终于结束了,根据案情轻重,最终处死者共计一百二十一人,丢官罢职并抄家者二百四十人,流放者三千七百九十五人……。

    除去以上人数外,还有几百人官吏、商人和普通百姓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此案而最终查实无罪开释,这些人走出天牢,看见外面的太阳时一个个掩面喜极而泣,许多人当时被抓进天牢时是万念俱灰,他们都以为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了,等待他们的即将是拉到刑场一刀弃尸,甚至连累家人。

    而现在,出乎意料的结果落到了他们头上,非但被放了出来,而且有些为官者还官复原职,这些人其中就有朱怡成见过一面的孙经历。一切仿如隔世一般,欣喜之余,这些人全都朝着皇宫所在的放下跪下磕头,山呼万岁以谢皇恩。

    这场大案,被判决死刑的人在朱怡成的授意下并未搞什么秋后处斩,而是批了斩立决。监斩也直接在关押和审讯各处直接执行,并没有拉到京城。同一日间,南至福建,北至安徽,一百二十一名犯官和富商直接被拉到刑场,在无数百姓的围观下,这些人个个面若死灰,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直接被拖到台上跪下,随着时辰到后,刽子手大刀一挥,人头落地。紧接着简单收拾一下,再拉上一批,在百姓无数兴奋的呼喊声中一个个送他们上路。

    大案终于结束了,但大明依旧在继续。福建一案导致无数官员落马,虽然这些官员罪有应得,但朝廷为了维持地方管理却是忙得不可开交。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廖焕之更是忙的不行,因为他不仅是军机大臣还是吏部尚书,现在各地方官员紧缺,吏部必须派一大批官员去接替职位。

    这一日,廖焕之拿着厚厚一叠名单进了宫,这些名单都是即将上任的官员名册和他们的简历,他需要让朱怡成过目后批复执行,而且这件事耽搁不得。

    这件事朱怡成自然是清楚的,所以等廖焕之来后他就仔细看了起来,边看边询问着这些人的情况。因为已有前车之鉴,对于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必须要做到细致,虽然廖焕之已经做了前期工作,不过朱怡成还是打算自己再看一遍。

    这些人中有些是京官外放,有些是其他的地方官员调任,还有一些是在这一次案子调查中立有功劳的官员升迁等等。

    其中就有福州知府崔宏毅,说起这崔宏毅倒是运气不错,他接替知府后因为时间短并没有被拉下水,所以幸运地没卷到这案子中。随后又因为福建三司长官的全部落网,为保证福建地方稳定,陈五显上奏朱怡成后就令崔宏毅暂待布政使之职。

    而现在,崔宏毅的暂代成了正职,算是极少数因为这案子得得利的官员,再加上他原本就是天子门生,朱怡成看了后直接就在他的名字下用朱笔画了个圈,以表示同意。

    一行行地看去,不时询问几句,下面的廖焕之对答如流,回答着这些人的情况。对于这名册中的人员朱怡成基本都没问题,仅仅只是极少数人他觉得不太合适,倒不是觉得这些人不好,而是觉得他们原本的职位和现在要调动的职位不同,因为当地方官需要些地方经验,而有些文官虽然品德没问题,文章写的也不错,可恰恰缺乏地方执政经验,如果是平常也就算了,可眼下大案刚过,这些人去地方是要独当一面的。

    一个多时辰后,朱怡成差不多快看完了,翻到最后一页时突然间被上面的一个名字给吸引住了,他神色略有些惊讶,因为这人的名字叫作李卫。

 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卫

    李卫,朱怡成对于这个人名很是熟悉,后世关于李卫的电视剧可不少,尤其是山争哥哥当年演的李卫当官电视剧更是风靡一时,朱怡成当年也跟着追剧的父母蹭过几集。

    片中的李卫胆大心细,阴差阳错得到了雍正的重用,随后扶摇直上当了大官,留名青史。当然,电视剧的内容是戏说,和真实历史肯定不同,不过李卫这个人的确存在,而且是雍正朝的名臣那是一定的,对于这点朱怡成当年看了电视剧后曾经去度娘搜了一下这才得知。

    但时间已经过去很长了,对于李卫这人的经历朱怡成早就模糊不清,只记得他是徐州人,至于其他都想不起来了。

    仔细看此人的简历,名册上的李卫籍贯写着丰县,丰县曾经属于凤阳府,满清时期被划归徐州,现在徐州和凤阳已都落入大明手中,只是行政划分暂时未有调整。

    李卫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